安慰童年受創的成年人
他們是會眾中備受尊重,性情開朗的一對年輕夫婦。可是,當他請求長老到他家一行時,他語帶焦急,而妻子更珠淚盈眶。嚴重的抑鬱,自怨自恨,甚至自尋短見的念頭令她心力交瘁。原來,她曾在少年時代遭性侵犯。幸好耶和華的組織曾就如何協助這一類受害人方面提供指引,這位長老遂詳細查閱社方致各長老的信,1992年6月8日刊及7月8日刊的《儆醒!》和1983年10月1日刊英文《守望台》中有關的文章。以下是採自這些刊物的一些重點。
1.傾聽,傾聽,傾聽。小孩子若跌了一交,首先的反應總會是跑往爸媽那裡尋找呵護和安慰。可是一個受侵犯的孩子卻可能根本沒有這個選擇。因此,當他長大以後,這種渴望依然存在——就是渴望把心中的抑壓盡情傾訴,渴望傾聽的人會懷著體恤之心予以安慰。(請參閱約伯記10:1;32:20。)當長老探訪上文提及的夫婦時,令丈夫大感意外的是,長老極少說話,但卻十分留心聆聽。丈夫是個態度務實、樂於助人的人;他發覺自己曾試圖以邏輯制伏情緒,以說理來糾正在他看來不合情理的感覺。他終於看出妻子需要的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別人的體恤。(請參看羅馬書12:15。)她需要別人向她表示她的感覺是有充分理由的。
2.粉碎謊言。遭侵犯的兒童時常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不值得受人所愛,甚至自覺一無是處。像謬誤的教義一樣,這些想法能夠使人難於與耶和華締結一種健康的關係。因此,要粉碎這類謊言,要以真理取而代之——要以溫柔體貼,持之以恆和不厭其煩的方式如此行;要用聖經跟對方推理。(哥林多後書10:4,5)例如,你可以這樣說:「我明白你何以自覺污穢。但是,耶和華對你有什麼感覺呢?他若甚至甘願捨棄愛子為你作出贖價,這豈不表明他很愛你嗎?[約翰福音3:16]在他看來,你遭侵犯會令你變成不潔嗎?抑或只是令侵犯者變成不潔呢?還記得耶穌曾說:『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馬可福音7:15]你遭侵犯真的是因為你這麼一個小孩子而引起的嗎?抑或侵犯者其實是早有預謀的呢?」
3.予以慰藉。每個人均是獨特的。因此,當我們應用保羅說要「勉勵灰心的人」這項勸告時,方式也理應因人而異。(帖撒羅尼迦前書5:14)過分表面化的談話通常不會產生任何安慰作用。例如,僅是告訴受害人多讀聖經,多做傳道,或是要『把重擔卸給耶和華』一類的話,雖然有時有點幫助,但有時卻未必足夠。(詩篇55:22;請比較加拉太書6:2。)固然,許多人其實已盡力而為,有些人更因為未臻完善而苛責自己。——請參閱約翰一書3:19,20。
類似地,僅是告訴受害人忘記不愉快的往事可能只會弄巧成拙。他們若能夠拋開往事,便大概已經這樣行了——又何需接受別人幫助才能達致一個這麼簡單的結論哩!a要記得,他們經歷的是極其沉重的感情創傷。純粹作為對照,試想像你看見一個交通意外的傷者,正躺在一堆廢鐵中痛苦呻吟。你會僅是告訴他不要想及痛楚嗎?顯然他需要多點幫助。
假如你不能肯定自己所說的話是否能對受害者產生安慰作用,何不親自問問對方?畢竟,即使至為真實和根據聖經的勸勉,也必須切合時宜和說得恰當才能奏效。——請參閱箴言25:11。
經過長老多番探訪之後,上文提及的姊妹逐漸開朗起來。她的丈夫也學會怎樣協助她渡過難關。自此以後,他們倆人更能對其他經歷類似創傷的人予以慰藉。我們目睹「賜各樣安慰的上帝」耶和華怎樣在這些艱難日子裡,透過他的話語和他的子民去「醫好傷心的人」,實在令我們的信心大受強化。——哥林多後書1:3;以賽亞書61:1。
[腳注]
a 不錯,使徒保羅確曾勸勉基督徒要『忘記背後』。可是,保羅當時所指的乃是往日他所享有的世俗地位與成就而言。對他來說,這些東西已成了「糞土」。因此,他並不說他已忘記了昔日的苦難,因為他也曾重提舊事。——腓立比書3:4-6,8,13;請參閱哥林多後書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