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意相信便是智慧——在什麼時候?
有人曾說,「世上最重要而又最不受注意的品質便是樂於相信。這種品質在我們將一封信投郵、乘坐飛機或從事現代生活的種種事務時都擔任重要角色。從貯錢到借錢……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由信心構成的世界中。」——《樂意相信》,名作家兼教授巴克著。
這種品質在物質世界中既是如此廣泛,那末在屬靈的事上又真實到什麼程度呢?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正表現著一種不願相信的品質。正如哲學家占姆士有一次指出,這些懷疑者認為排除錯誤比接受真理更重要。結果如何呢?他們拒絕考慮證明有一位上帝存在的證據,因此也失去了獲得此種知識所帶來的一切幸福的機會。
懷疑主義者的不智行徑與十七世紀時許多人對待發現人體血液循環的夏威的態度相同。當時夏威未能解釋血液怎樣由動脈流到靜脈,因為顯徵鏡還沒有發明;他未能看得出毛細管。毛細管的隱而不現使人反對他的學說。因此他的發現「未能獲得當時歐洲解剖學家的信心。」反之,「當時的傑出人物提出嚴重的反對,」我們從《人體》一書便可以讀到此種情形。
三個世紀之後英國醫藥界又提出不當的批評;這次是批評斐林明所發現的盤尼西林。但是過了相當時間之後,有兩位研究家同意以開明的態度研究此種藥物的性能,並且成功地製成不含有害的外來物質的盤尼西林。結果這三位研究家獲得諾貝爾獎金,他們的工作被譽為「現代藥物中的最大救星。」
一個人若肯虛心地研究一下關乎上帝的證據便不會成為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例如著名的眼科權威人士卡哲爾有一次承認他在所研究的東西上發現了智慧,特別是以視網膜和水晶體為然,「這第一次減弱了我對達爾文物競天擇理論的信心。」這是由於他對事實不肯固步自封之故。他虛心地接受有高於人的力量存在的證據。
此外,被視為當日美國首席科學家的米利根有一次聲稱:「有一位上帝在模鑄我們的命運……否則我們便對自己的責任不會有感覺了。在我看來,純粹的唯物哲學乃是不智的巔峰,各個時代的有識之士都見到足夠的證據最低限度使他們懷著虔誠的態度。」不錯,正如使徒保羅在十九個世紀之前指出:「上帝……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因為拒絕相信上帝的存在是無可原諒的。——羅馬書1:20。
樂意相信有較高的隱形力量存在可說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例如《世界百科全書》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人絕不具有某種形式的宗教信仰。」尼格教授也指出,「仰慕上帝是人的一種無法撲滅的根性,不論他住在那裡或屬於什麼年齡。」當人面臨死亡險境時,此種品質尤其顯著;因此有人曾說,「戰壕中沒有無神論者。」
由於樂意相信是一種本能和需要,強大的共產俄國不得不與基督教國屬下的宗教組織妥協(雖然基督教國如此墮落)。俄國青年發現純粹的唯物生活哲學未能令人滿足。他們愈認真思索便愈嘆息生活的無意義而要求有一些可以信仰的事物。美國青年也同樣顯示有信仰的需要。
樂意相信是一種智慧,但僅以根據事實和推理而相信才是,正如上述科學家米利根所說一般。僅相信有一位較高的力量存在仍然是不足的。若要使樂意相信成為智慧,一個人必須更進一步查考那一方面的聲稱能解答以下的問題,例如:至高者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呢?我們來自何處?我們的命運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受苦和死亡?
在這方面,聖經比其他任何的書更有值得考慮的理由。它是世上最古老的書,而且翻譯成最多種文字——全部或部份譯成1,471種文字——這都是我們對上帝的啟示所應懷有的期望。
其次,它具有別書所無的感人力量。許多人曾獻出一生來翻譯它,甚至不惜為此犧牲生命。它曾為傷心沮喪的人帶來喜樂和希望,並且幫助無數的人改善他們的生活。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美國總統告訴一位表示懷疑的朋友說:「讀讀這本書[聖經],接受你所能理解的,其餘的則用信心去相信,這樣你活著和死去都會是個更好的人。」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所分派的書刊目的便是要幫助你從聖經獲得更多的了解和益處。藉著閱讀這本刊物你表示樂意相信——若有充份的理由和證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