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東方與西方混合地
《儆醒!》雜誌駐沖繩通訊員報導
像一連串的踏腳石,140個小島在日本與臺灣間弧形展延700哩。這便是琉球群島,雖然它有時被人冠以主島名稱——沖繩。
群島的半數島嶼無人居住。另外的一半以沖繩島為最大和最繁盛,擁有居民950,000以上。它長約70哩(110公里),闊度僅有2至18哩(3至29公里)——它的面積453方哩(1170平方公里)約等於美國的洛杉磯。因此沖繩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沖繩島東臨太平洋,西跨東中國海。島民住於所謂「颱風地帶」。在太平洋醞釀的風暴橫掃沖繩進入亞洲大陸。年中必有一、兩次颱風襲擊沖繩,風速有時達到時速190哩。
東方與西方接觸
琉球人種族複雜,中、日混血兒特多。日本在1879年廢除琉球君主制度,將之正式合併成為日本行省。日文遂成為官方語言,取代了多種琉球土語,雖然有些方言仍為人應用。
兩世紀之前沖繩還未為大多數西方人所知。僅有少數西人曾探訪此地。在1853年巴利提督在該島訂立美、日通商條約。外國傳教士隨即抵達,偶而也有博物學家或探險家來此作短暫居留。但東方與西方的接觸的程度僅此而已。後來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日軍在沖繩島負隅頑抗。四月一日美軍開始進襲。在以後的三個月發生了激烈戰鬥,沖繩人飽受池魚之殃。這場戰鬥的死傷與破壞非常慘重。百分之九十的居民無家可歸,死亡人數達百分之十以上。軍士與平民死傷達560,000名!該島的南部一片焦土,百分之九十五的建築物遭受破壞。難怪沖繩人稱這場戰爭為「鋼之颱風。」
混合而不融洽
沖繩首都那霸從完全荒廢狀態成為擁有300,000人口的繁榮都市。一度是農村的哥沙也發展為70,000居民的城市,比戰前的那霸還大。
這裡大多數的建築物都用混凝土所建,「不怕颱風」,一般的住宅是平房式。可是,多層大廈也紛紛興建。島上有100,000輛以上的汽車穿梭往來,在交通繁忙的時刻阻塞不堪。
這裡的西人觸目皆是,包括多國的西人在內。戰爭終結後美國軍事人員並不全部撤退!現在約有90,000名美軍及其家屬居留。美國在沖繩保留為歷史上最強的軍事基地之一,擁有120處以上的設備。軍事基地佔了全島的四份之一的地方!
沖繩人雖然生性外向,但永不與說英語的外人同化。兩種文化像水與油般無法交融。它們混和而不融洽。這裡有美國人的沖繩和沖繩人的沖繩。沖繩人很少學英語,而大多數暫居此地的美國人也不採納島民的生活方式。
許多年來,沖繩歸還日本的呼聲甚高。原因之一是沖繩人亟需土地,而大部分的土地卻由美國控制。在1953年,琉球群島北部的奄美列島已歸還日本。隨後在1971年六月十七日,美國簽約將沖繩和琉球群島歸還日本。歸還日期訂在1972年。經過二十七年之後,日本又得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美國奪去的最後一塊領土。
但這並不意味到美國完全撤出沖繩。美國在沖繩保留八十八處軍事設施,和不少人員繼續留駐。
東方與西方的融洽
保留強大的軍事基地,包括核子武器設施,並不受到沖繩人歡迎。他們經歷過「鋼之颱風」,軍事武器不會引起愉快的回憶。因此聖經應許在上帝管理之下,人們會「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對許多人說來,這是一項快樂的訊息。——彌迦書4:3。
在1952年,沖繩還未有耶和華見證人宣揚上帝王國將帶來和平,但現在他們已有50人以上。見證人在十一個小組中經常敘集研讀和交往。其中的十個小組用日文主持,但在1968年成立英語小組,現在已增至百人以上。小組中人探訪在沖繩的英語人士,其中不少是曾在其他地方研讀過聖經的。他們受到幫助,在靈性上繼續進步。
見證人雖然分別以自己語言研讀聖經,但在說日語和英語的見證人之間卻有真誠的合作存在。例如,見證人的大會現在已有超過750人參加,他們彼此協力使大會獲得成功。他們大多數以手勢傳達意思,而他們中間的團結一致成了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快樂地相處的實例。
其他的人留意到這種團結與地方上的分裂和混亂成為對照。事實上,當日語小組和英語小組集合修理空置的商業大廈作為會場時,鄰人看見他們一起工作而大表驚異甚或趨前詢問。不錯,這些來自東方和西方的沖繩人不但溫和,而且融洽地成為團結的基督徒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