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醫學界對血提高警覺
醫學進步通常導致醫療效能的增加。可是,醫生們研究輸血的結果愈久,卻發現輸血的難題和危險愈多。
德國的《世界報》在1974年十二月九日刊登的一篇長文強調這點說:
「『血液應被視為危險的藥物,其需要審慎使用之處與嗎啡相同。』漢堡大學醫院輸液醫療部主任波殊教授在德國北部第114屆外科醫生大會中以這句有力的話來結束他的報告,指出輸血所犯的錯誤和危險……
「輸血帶來免疫學、新陳代謝和傳染方面的危險。這三種危險中的任何一種都能產生非常嚴重,甚至致命,的結果。……血液含有免疫學上的個別遺傳特性以及在血球和血漿中的不變特色。以外,獼因子和其他血型因素也使每個人血液與別不同。當外物進入循環系統時因感受而產生的特異抗體和物質也是使血液各異的另外因素。
「當供血者的血和受血者的血在免疫學的特性上有所差異時,受血者的身體遂對供血者的血產生不能相容的反應。因此授受雙方的血液都必須經過詳細的血清學血液試驗才行。
「輸血的安全責任最後落在處方的醫生身上。可是,他僅是長串工作者的一個環而已,……在處理和例行公事上的錯誤是無法完全根除的,甚至根據安全規則,予以最仔細的留意也無法根除。主持輸血的醫生只能在事前以所謂交互試驗和小心檢查所有記錄以找出可能發生的錯誤而已。
「可是,據德國北部各醫院所提出的詢問透露,德國全國醫生協會對輸血所要求的安全標準是每間醫院和每宗病例所不能達到的。人員不足和外科醫生夜勤的過重負擔乃是部份的原因。結果,以其他方法便可以避免的免疫學上的危險仍然落在受血者身上。
「新陳代謝的危險包括血液因貯藏過久而老化和惡化的複雜危險。……為了減少新陳代謝方面的危險,新捐的血遂相率被人用來輸血。可是這樣行又要冒傳染梅毒之險,因為血液若未貯藏過通常的72小時,則供血者未經發現的梅毒菌便可能從血液傳播。……受肝炎傳染的危險亦然。……從前輸血傳染的危險疾病也包括瘧疾和血細胞病毒傳染,這對兒童特別危險。」
外科醫生們有很好理由懷持「嚴格的醫學警覺。」世界各地許多富於資歷的外科醫生都選擇謹慎的外科技術以期減少失血和避免任何顯然需要輸血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