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9 10/8 21-24頁
  • 厭倦上學——有什麼解決方法?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厭倦上學——有什麼解決方法?
  • 警醒!1979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重要的原因
  • 有什麼補救方法?
  • 父母可以作些什麼?
  • 實際應用學校知識
  • 體會教育的真正價值
  • 與教師聯絡
  • 良好教育的要訣
    警醒!1995年
  • 跟學校制度合作
    學校與耶和華見證人
  • 你的兒女在學校裡面對什麼難題?
    警醒!1975
  • 父母們——要維護兒女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9
《警》79 10/8 21-24頁

厭倦上學——有什麼解決方法?

《儆醒!》雜誌駐瑞典通訊員報導

「我一觸到課室書桌抽屜的把手就疲倦了。上了第一課我便回家。每一樣事情都是沉悶的。我希望找工作賺錢,或者至少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瑞典一位十四歲的女孩對兒童精神病醫師所說的話,她當時解釋何以開始頻頻缺課。

這位女孩顯然飽受厭倦上學之苦,這種「疾患」正在現代社會的學童當中蔓延。學校當局、教師和家長在面對此種情形時感到一籌莫展。事實上,厭倦上學這項難題在多處地方已嚴重到成為廣泛研究的題目。

重要的原因

患上疲勞的學童往往對學校的科目感到沉悶和無意義。他們的挫折同時來自學習太多科目。由於課室裡秩序混亂,有些學生感覺不安和緊張。其他的人則對同學發生難題。來自不同宗教信仰家庭的兒童時常發現在他們當中有所衝突。以上種種因素有助於促成學生對學校感覺厭倦。可是,多方面的調查指出一項基本的重要因素——對學校厭倦的兒童缺乏讀書的推動力。他們認為讀書毫無目標。他們在學校攻讀多年也沒有從學校功課獲得什麼實際裨益。

為什麼十餘歲的青年對學校厭倦比年幼的學生更為普遍呢?研究家聲稱幼童喜歡學習是由於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受效法成年人所為的欲望所推動。他們通常感到學校的每一樣事情均是令人興奮的,而且較為樂於加以適應。可是,到了青春期便需要其他推動力了。關於這點,瑞典哥登堡大學學習技術研究家艾力格教授說:「在青春期之後,再沒有可能以知識為遊戲或感到要加以適應。反之,為了使學生有所成就,我們必須使學校功課有目標和意義。」研究同時透露,在青春期之前的兒童較傾向於自動學習,因為天生有學習生存的需要。可是,在青春期之後就要以更具建設性和有系統的方法獲得知識,因此需要較為實在的動機。

有什麼補救方法?

不少感覺厭倦的學生可因獲得激勵而受到幫助。誰能以此法幫助他們呢?瑞典全國教育局舉辦一項研究之後,概括地論及這類學生說:「在小學就輟學和逃學的學生,不斷希望及早離開小學的學生以及終於在中學時輟學的學生多數來自社會——經濟身分較低的家庭和父母對於學校功課未曾給予所需的支持的家庭。」(楷書本刊自排)。

美國的兩位研究家,摩路爾和威爾遜曾以96名「成績優良和成績低下」的中學男生為對象去研究他們的家庭關係,發現良好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的分別。享有和諧及在情緒上獲得支持的家庭生活的學生會有較佳成績。因此,研究家們認為家庭氣氛影響到學校功課和有關的活動。他們也發現學童若受父母對學校採取消極態度所影響,往往不肯積極適應學校生活。

父母可以作些什麼?

因此,父母可以作出很大的幫助,使兒女培養對學校功課的興趣。方法如何?他們應該自己先對這件事感覺興趣。這不僅是偶然問及:「今日學校的功課怎樣了?」反之,父母應當對較特別的事情表現興趣,如關於功課的細節等。同時,他們應該與兒女討論,而且所說的話應當表示他們了解兒女所學習的功課。

父母表示對在學的兒子和女兒有所期望也十分重要。以合理的期望加諸兒女身上對他們是一種好處。他們在心裡其實體會這種期望。否則他們便會認為:「沒有人理會我的成績,我何必努力呢?」在這方面,艾力格教授指出:「過了童年還沒有要求加諸兒童身上是件不自然的事。缺乏要求不會使生活更加快樂。」

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兒女,他們對兒女有什麼期望,然後如言而行。要對兒女的成功加以稱讚和獎勵,失敗則加以安慰和幫助。這會使兒女感到本身的重要和肯定有人真正關懷他們。

父母也要強調教育的用處。他們可以解釋自己如何從學校所習的某種學科得益。同時,他們可以對兒女指出,在成年生活中遇到某些難題和事態便需要某種技能或知識去應付。

實際應用學校知識

推動兒童向學的另一方法是作出安排,使他們能把新學得的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上。不少教育家已發現實際應用學校功課的重要性。有些計劃已把理論和實際工作配合一起。學生們不時被派往工作地方以運用所得知識。同樣,父母可以給予兒子和女兒以不同的工作和責任。

當兒女學到外國語言時,何不作出安排使他們能盡量運用呢?也許你可以帶他們去慣說該種語言的地方,或要求他們翻譯該種語言的部分書報和文章,邀請說該種語言的朋友來家也行。

為了鼓勵兒女實際應用數學,可使他們保有私人帳簿,總結家中的帳單,計算家中若干項修理費等。

為了實習誦讀,父母可以叫兒女在自己跟前朗誦。有些兒童曾讀書給失明人士和無法自己閱讀的人聽而獲得很大快樂和實際經驗。一位父親曾命女兒經常為他讀出研讀資料而錄下來。然後,他在返工和放工途中,從車內的匣裝式錄音機聆聽。

許多父母發現,讓兒女做點手工以習慣使用工具頗有好處。把知識付諸實行有助於頭腦的發育。

體會教育的真正價值

即使學校的若干科目似乎在將來未必用得著,兒童也應該體察到它們的價值。多方面的知識可以發展思考能力,提供較平衡的教育和訓練學習能力。頭腦也像肌肉一般,性能隨著訓練而增加。研讀也使人能實行自律和改善思考及集中精神的能力。

倘若學校有些教材與家庭的宗教信仰相違,例如耶和華見證人有時所遭遇一般,父母們切勿利用這點在兒女腦中造成對學校的輕視。教材可能包括與聖經不符的知識,但這並不需學生放棄自己的信仰或參加偽宗教的行動;反之,這些知識也許有些用處。它能使少年人明白某些人的想法和幫助他們體會到上帝的道的價值。培養一種平衡而絕不妥協的態度可以幫助兒童避免在學校惹起難堪的場面和衝突。與其在課室中為這些科目而爭辯,不如讓兒女知道如何藉著表現機巧、禮貌和愉快的態度而獲得較大益處。

現有不少國家的學校教育是免費的。這可能使年輕人——甚至父母——低估它的價值。知道學校教育成本之昂也許能幫助所有人更充分體會它的價值。例如,瑞典在1976/77的學校年度,每個小學生要花納稅人的錢達12,300瑞元(約值3,000美元)。這很易使人想像到,普通家庭的男子若要支付三個兒女的學費會有何感想。因此,在年幼時若錯過了免費教育,在後來補救便會十分昂貴了。

與教師聯絡

父母們可以藉著與教師保持良好聯絡而表明關懷兒女的教導。不少教師喜歡和家長交換意見。這使各方面之間——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加深了解。鑑於家長關懷自己兒女,教師也許受到感動對學生有較深的私人關注。學生也會更加敦品勵行及對教師表現適當的尊敬。

對許多學生說來,現代學校生活可能十分艱苦。因此學生需要愛護和安全感。一位具有三十年經驗的學校護士說:「缺乏安全對某些兒童很有威脅性。有些基本東西正在消失中。我確知他們需要什麼:愛與關懷。你可以把愛倒在一個孩子身上。他會像海綿般加以吸收。」

因此,不安全和感到沒有意義往往是對學校發生厭倦因素。其實父母們對解決這項難題有很大助力,方法是激勵兒童向學。他們可以在行動上表明關心兒女的功課,給兒女以安全感,使兒女感到受人愛護和賞識。

[第24頁的圖片]

父母應該對兒女的學校功課真心關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