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在蘇利南和平共處
《儆醒!》雜誌駐蘇利南通訊員報導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居住在同一地方的情形是怎樣的呢?各國居民雜處在一起其實不會惹起嚴重難題。蘇利南的居民「大熔爐」便是傑出的例證。來此探訪一下就會獲悉來自多個國家而各異其趣的人可以和平相處。你樂於觀察一下這裡多姿多采的地方和居民嗎?
蘇利南位於南美洲東北岸,西有圭亞那,東面為法屬圭亞那。這個國家面積約為63,000方哩(163,000平方公里)。據聯合國估計,在1975年,蘇利南的居民約420,000人。他們大多數住在狹長的海岸線。其他大部份地方均為密林掩蓋,沒有人居住。
關於這個地方的早期歷史,《大英百科全書》(1976年版)說:「在十五世紀之前,蘇利南的唯一居民是迦勒比、阿拉華克和華魯族的印第安人。早期在此定居的蘇利蘭人被迦勒比人所驅逐,相信這就是蘇利南一名的來源。」
西班牙人發現蘇利南是在1500年;但他們沒有在此定居或從中取利。1651年,英國的威魯伯勳爵建立蘇利南殖民地。他決定利用沃土來種植甘蔗。該地不久遂有許多蔗園經營。這有助各種各族的人來此定居。
居民多樣化的發展
蔗園的經營需要廉價勞力,這樣導致了非洲奴隸的輸入。奴主許多時對奴隸殘暴不堪。結果,數以千計的奴隸逃進稠密的森林,按宗族組織起來和恢復非洲生活方式。蘇利南的這一小片土地遂儼如非洲。
非洲奴隸的後代稱為「克利奧」。居住在內陸的是「叢林」克利奧。在城市定居的稱為「城市」克利奧。蘇利南種族雜處社會中的成千上萬人均被認為與移植的非洲人有關。
1667年來了荷蘭人,但農業社會卻方興未艾。可是,在1863年廢除了奴隸制度。這造成了勞工奇缺現象。農場的經營亟需人手幫助。但幫助從何而來呢?
對付勞工短缺的早期方法是經營小型農場的荷蘭人鼓勵人遷往蘇利南定居。這樣,當地的荷蘭居民又自成一家。但勞工短缺的難題依然尖銳,於是非從其他地方找尋工人不可。
1800年代中期,數以百計的立約中國工人受到歡迎進入國境。雖然不少人在合約期滿返國,但有頗大數目的人留在當地,在經營商業方面頗為成功。多年以來,該國首都巴拉馬利波的特色便是到處均有中國人經營的雜貨店。這樣,在居民當中遂出現不少東方色彩。
這時仍然需要更多工人。因此自1873至1916年,從印度運來多船的印度斯坦移民,使蘇利南的農業勞工為之大增。許多印度斯坦人和中國人一樣,在工作合約期滿仍留當地。政府為了成全他們,遂撥出一片土地,使其經營小型農場。
其他的人紛至沓來
你也許會問,『那末,我們現時已認識所有人了吧?』絕不然。請讓我介紹另一位居民分子,這是來自東方的印尼先生。他在1890年在這個東西方雜處之國立足的。尤其是盈千累萬的爪哇島人,他們應邀西行來此盡量運用他們的耕作能力。
蘇利南的居民大熔爐並未到此為止。探訪巴拉馬利波的人會見到黎巴嫩人、各國的歐洲人和大批黑白混血兒。後者是上述的東方和西方地區居民互相通婚的結果。
吸引各種各族的人前來蘇利南的是什麼呢?不少人仍然發現這裡所種的多種農產品富於吸引力,例如稻米、甘蔗、柑橘和香蕉等。有些人則看中了蘇利南的各種木材。以往還有另一重要因素,那便是黃金的發現。
可是,近年來的吸引因素是此地的主要礦產,鐵礬土。這種粘土式的礦藏是鋁和它的混合物的主要來源。鋁業從蘇利南汲取千百萬噸的鐵礬土;還有大量礦藏供將來之用。
雜處的裨益
蘇利南的東西方居民雜處帶來不少裨益。叢林克利奧人對河上航行及進入內陸極有幫助。他們能划著獨木舟在急湍的水流甚至小型瀑布下航行。木刻藝術也是他們的特色。
中國居民是善於適應的例證。中國人雖保留自己的語言,但在若干方面已採納西方的標準。尤其是以社交教育和宗教方面為然。中國人在這裡所選的職業除了開店之外也有作為醫生、教師和承建商的。他們是蘇利南的資產。
在印度斯坦人當中,年輕的一代已頗為進步。他們的祖先差不多完全屬於農業社會。可是,我們今日在其他行業,例如醫藥、教育、法律和商業,見到印度斯坦人已不覺驚異。他們已在勤儉方面贏得稱讚。
印尼人也與此相若。不少印尼人已捨棄農業的生活方式,尋求中國人和印度斯坦人所從事的行業。印尼先生也以勤勞和聰慧的工人著稱。
鑑於居民所說的多種語言,有人也許納罕他們怎樣溝通意見。年輕一代雖有不少人學懂荷蘭語,但大部份的居民只靠一種所謂「沙拉蘭·唐哥」語交談。不少人稱這種語言為黑人·英語,它在當地卻仍然稱為「他基·他基」。沙拉蘭·唐哥語以英語為本,夾雜著荷蘭、法國、葡萄牙、非洲、印度等多種語言。這種語言在初說起來頗覺怪誕,但在當地的東方和西方人之間,它仍是最合適的溝通工具。
宗教信仰的若干例證
宗教習俗與儀式在蘇利南也和居民一般多樣化。一項有趣的例證便是叢林克利奧人對死者,又稱「棄置者」的殯葬習俗。
在叢林克利奧人當中,只有因年老而死的才被認為自然死亡。可是,關於並非壽終的死亡,荷蘭作家波爾敘述「在人死後幾日的一段期間,屍體被人到處抬來抬去。在可能範圍內,至找到那致人於死的惡魔後,死者才能下葬。他們認為死者能向抬屍的人表示那罪魁[惡魔]在那裡。」
這與聖經的宗教背道而馳。聖經聲稱死者是全無知覺的。(傳道書9:5;詩篇146:4)至於早死或橫死,許多時不是因惡魔作祟,而是在乎「預見不到的機會。」——傳道書9:11,《新世》。
印度斯坦人也保留非聖經的宗教習俗。在他們的院子也許見到小紅旗在竹竿上飛揚。紅旗被認為是驅魔的符咒。印度斯坦人的另一不尋常的習俗是婚禮習俗。在人家門外不時出現白色的手印。這證明新娘曾把手浸在白米漿裡,並把米漿印在門外。表明她已將手交給婚姻生活。
耶和華見證人在蘇利南的活動很有進展。1946年,在當地只右20位見證人。1971年末,人數已增至600以上,在1978年達至879人的高峰。他們大多數是城市克利奧人和自認是西方人的混血兒。可是,他們經常歡迎東方人(大多數來自印尼人地區),印第安土著和叢林克利奧人進入他們的行列。
在考慮到蘇利南和它的人民之際,若不提及1975年十一月廿五日新獨立的蘇利南共和國誕生就未算完全。人們曾以極大熱心期望這次讓渡;它以和平及有秩序的方式進行。新共和國的憲法保證給人以宗教、言論和出版自由。
蘇利南及其居民的歷史和發展確是令人深感興趣的。這是值得留意的東西方和平共處的例證。
[第25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