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3 1/8 6-9頁
  • 它們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它們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嗎?
  • 警醒!198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資本主義的誕生
  • 共產主義是導致快樂的方法嗎?
  • 社會主義是求好的方法嗎?
  • 失敗的原因何在?
  • 第7部分:追求政治上的烏托邦
    警醒!1991年
  • 僅是物質繁榮就夠了嗎?
    警醒!1983年
  • 物質繁榮——普世的目標
    警醒!1983年
  • 在上帝眼中的世界共產主義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3年
《警》83 1/8 6-9頁

它們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嗎?

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藉著物質繁榮尋求快樂並非嶄新的主張。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均曾以此為生活方式。但後來在整個中古時代,這種思想卻變成不受歡迎。原因何在?主要是為了宗教理由。

中古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都受宗教所管轄。在東方正教和羅馬天主教的教會看來,貧窮便是美德。貧窮是窮人所必須接受的「考驗」。由於被認定是上帝的安排,於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志願的貧窮被譽為「聖潔」,「高利貸」則受教會法規所譴責。

可是,雖然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受到譴責,天主教會的教士團體卻以高利放債。教皇職位本身成了「中古時代最大的金融機構。」這段時期出現了封建教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誕生

封建制度崩潰之後,市鎮之間和都市之間的貿易乘時而興。國際間的貿易亦然。尤其是在印刷術發明後,意見的傳播更加自由。天主教會的影響力遂開始衰微。

中古時代的天主教對新的經濟制度發展是最大的障礙。可是,在信奉天主教的基督教國領域之內,資本主義的商業、工業和銀行業卻在中古時代的末期不斷滋長,尤以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國的奧格斯堡和法蘭德斯的安特衛普等天主教城市為然。

隨後宗教革命在十六世紀爆發。認為宗教革命是資本主義的溫床之說雖然有點誇張,但它所引發的許多主張的確給予資本主義不少助力。例如,喀爾文主義使合法商業利益不再被人視為「高利貸」。此外,有些基督新教的信條鼓勵人勤懇工作,在生活上獲致成功以證明自己能躋身於『精英』之列。在商業方面的成功被認為是蒙上帝祝福的象徵。成功所獲得的財富成了可供投在自己或別人的商業上的「資本」。因此,基督新教鼓勵人勤儉的道德觀念有助於資本主義的擴張。

因此,在基督新教諸國裡資本主義的經濟進展比在天主教諸國裡迅速是不足為奇的。可是天主教會很快就迎頭趕上。它容許資本主義在它操有強大勢力的地區中發展,因而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成為一個極端富裕的資本主義組織。a

在為工人階級帶來較大自由方面,資本主義無疑比封建制度進步得多。但資本主義同時造成了許多不平。貧富階級日趨懸殊。更糟的是,它帶來了剝削和階級鬥爭。它充其量只在若干地方產生一個物質豐富、消費力強的社會,但它卻同時造成靈性貧乏而無法帶來真正和恆久的快樂。

共產主義是導致快樂的方法嗎?

基督新教革命本是為了反抗教皇濫用權威而發起的。但它同時引發了許多不同的主張而大大出乎起初革命者的意料之外,這些主張——或遲或早地——在宗教界以外也促成了許多革命。反抗羅馬的宗教革命不但助長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且也促成了科學、技術和哲學方面的改革而開了無神信念的先河。

隨著蒸汽機和機械的發明,資本主義從商業蔓延至工業方面。在十八世紀後半期和十九世紀,大工廠紛紛設立,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在農人、工匠、甚至小童當中大舉招募工人。可是資本主義者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導致勞工運動和各種革命哲學,例如共產主義,的興起。

在理論上,「共產主義」一詞的意思是「以共有財產或平均分配收入和財富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制度。」但在現今實行起來時,共產主義是由國家把持財產。在一黨專政之下控制經濟的政府制度。

在普世的億萬窮人看來,共產主義似乎提供一個較好生活的希望。它似乎是使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罪惡昭彰的不平等社會歸於平等的最佳方法。不少人甚至不惜犧牲現有的自由希望,以期藉著革命去獲致較佳生活的遠景。他們認為稍後即能重獲自由。可是多年已過去了。共產主義的政制已有足夠時間在多個國家中表明它的能力,但結果卻令人失望。甚至在物質繁榮方面共產主義也令人失望,更不用說自由和快樂了。

許多年來,西方世界有許多青年——甚至有些並不很年輕的人——曾被共產主義的理念所吸引。可是從許多共產國家不斷傳來的壞消息以及難民的紛紛逃亡使不少人大失所望。

社會主義是求好的方法嗎?

「社會主義」一詞源出於拉丁文「蘇兆斯」(Socius),意即「友伴」。十九世紀初葉,英國首先開始使用這詞,隨後是法國。把這詞應用在社會理論上的是英國人羅拔·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法國人聖西蒙(Saint-Simon)(1760-1825)和查爾士·傅立葉(Charles Fourier)(1772-1837)。

歐文以競爭和剝削工人為理由批評資本主義的工業組織。他推薦一種合作的制度,其中的男女住在「團結合作的村落裡」,在農業和工業方面均享受自己勞力的果實。若干歐文式的社區曾在蘇格蘭、愛爾蘭和甚至美國建立起來。但後來它們都解體了。

在法國,傅立業提倡組織一種稱為「共居團體」的模範社會,由一些從事自己喜好的工作的人所構成。與歐文不同的是,歐文在建立「村落」時接受國家的干預。傅立葉則認為他所創立的制度要完全基於各人的自願才能發揮作用。此外,在他的社區中各人可以按工作能力獲得薪酬,並且容許自置產業。傅立葉認為他已發現了一種社會團體,與渴求快樂的人類天性相和,若干傅立葉式社區在歐洲和美國實際建立起來。但它們也失敗了。

法國人聖西蒙的主張較為接近現代的社會主義。他提倡集體擁有生產工具,由科學、技術、工業和金融界專家管理。聖西蒙認為科學與工業合作可能產生一個新社會,其中各人均有平等的機會根據自己能力和工作的質與量而致富。

雖然早期的社會主義理念沒有一個成功,它們卻為後來的各種運動鋪路。它們是現代社會主義的先聲。按照社會主義的定義,在這種社會組織制度之下,擁有和控制主要生產工具的權柄及所有物的分配均屬於大眾。現代社會民主的基本目的雖與共產主義相似,但它與馬克斯主義不同之處是,它提倡逐步的改革而非革命和一黨專政。

社會主義雖較共產主義更尊重個人自由,但在帶來國際和平與快樂方面卻沒有成功。為什麼呢?

失敗的原因何在?

原因之一是,社會主義本身未能證明比國家主義更為有力。關於第二國際,在一八八九年成立的社會主義黨派和貿易同盟組織,我們讀到「它曾發出許多感人和發人深省的反戰宣言,可是當戰爭[在一九一四年]爆發時。這個組織就變成癱瘓了。大多數成員國均偏袒自己的政府,把國際工人團結組織置之度外。」——《大英百科全書。》

自那時以來,社會主義運動繼續四分五裂,意思變成因人而異。社會主義之名被普世各種政權所濫用,其中有些與進步的保守政府沒有多大分別。有些則變成獨裁政府,甚至極權政府。在許多當初以為社會主義會導致物質繁榮和一個無分階級、四海一家的幸福世界的誠懇人士看來,「社會主義」已失去了大部分的意義。

難怪法國貿易協會領導人艾蒙·梅利(Edmond Maire)在《世界報》寫道:「有志建立社會主義的勞工運動在歷史上的失敗……[已]使許多鬥士——工人和知識分子——甚至放棄了長期的希望。……社會主義希望的衰微看來對青年人的影響尤大。」

因此,不論藉著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人類對於一個帶來物質繁榮與真正快樂的制度所作的追求已失敗了。美國社會學家但以理·貝爾(Daniel Bell)承認說:「在急進的知識分子看來,舊的意識已失去它們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很少認真的思想家會相信人可以規劃出『藍圖』和藉著『社會工程學』帶來一個充滿社會和諧的烏托邦。」——《意識的終止。》

追求物質繁榮和快樂乃是人的天性。既然如此,何以人類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未能使人如願以償呢?下一篇文章會解釋這個問題。

[腳注]

a 可參閱《梵蒂岡帝國》,天主教作家連奴·諾·巴路(Nino Lo Bello)著。

[第7頁的精選語句]

許多人已對共產主義失望,難民紛紛逃亡便是明證

[第8頁的附欄]

資本主義

在這種經濟制度中。全部或大部分生產工具和所有物(土地、礦藏、工廠、鐵路等)的分配都是私人擁有和營利的。擁有者(資本家)雇用沒有資本的人(工人)為其服務。

共產主義

在這種社會組織制度由社會或國家把持一切財產,在一黨專政之下作出計劃和控制經濟。

社會主義

這種社會組織制度中。擁有和控制主要生產工具之權及所有物的分配均屬於大眾;在西方世界,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分別是社會主義提倡在民主社會的範圍內進行逐漸的改革。

[第6頁的圖片]

1842年的英國煤礦童工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