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益所有人的一本書
《儆醒!》雜誌駐德國通訊員報導
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之間有很大差別?非洲人和南斯拉夫人又如何?不錯,他們說不同的語言,各有不同的背境。可是,你若察看表面之下,便會發現他們的分別其實並不大。他們都是人類同胞,大家都有類似的難題和需要。
近年來有不少男、女從多處不同的地方前來德國定居,他們當中的差別為當地的環境增添許多姿采——有時也帶來些少難題。可是,耶和華見證人發現這些外僑當中有不少人對於數以萬計的本地德人業已接納的聖經信息有良好響應。
人們希望人生有目的
你若問一個西班牙的「穆查曹」(男孩)長大之後希望作什麼,他時常會說:「作鬥牛勇士!」這就是烏巴杜所說的話。他長成之後的確如願以償——成為鬥牛勇士。但他是否快樂呢?
不,因為每個有理知的人都需要有人生目的。鬥牛並不能使烏巴杜獲得這樣的目的。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他感到抑鬱。「我曾企圖自殺,不是一次而是四次!」他說。很慶幸地,他自殺不遂。
最後,烏巴杜遇見了耶和華見證人。他把注意力轉移到一本書之上,這本書使他有真正的理由要活下去。他獲知有許多男女獲得真正的快樂,因為他們以自己一生去事奉和親近上帝。他也獲知上帝的旨意是要團結所有人類,歸屬於一個公義的政府之下。(但以理書2:44)他開始將這個希望與人分享而尋得快樂。現時他住在德國,並且正努力幫助別人尋得人生目的。
有理知的人所希望得到的另一東西是真理。在一位非洲青年看來,這是個難題。
人們希望知道真理
非洲幅員廣大,人民生活窮困,但不是人人都要捱餓。例如,約翰是在迦納長大的。他的父親雖有很多兒女,卻能夠予以照顧。可是約翰渴望獲得一些東西。他報導說:「我們在家裡沒有獲得宗教訓導,但我時常想到上帝。我開始尋求他。我有時陪同信天主教的朋友上教堂,希望在那裡找到上帝」結果徒勞無功。
約翰遷居德國,在那裡他的「饑渴」變成更加強烈。「在寂寞的時刻我往往想到上帝,」他說。「我渴望獲得他的指引。」最後,有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上門探訪約翰,見證人提議與他一起研究聖經。他的饑渴有獲得滿足嗎?是的。他說聖經教導他認識「真實的上帝和永生之道。」——詩篇83:18;路加福音10:27,28;羅馬書6:23。
心理學家們在近年來發現人類的另一項基本需要:愛。在今日的冷酷世界中我們能夠愛人和受人所愛嗎?
人們希望被愛
妮莉爾和她的丈夫翁比度對此感覺懷疑。妮莉爾是在保加利亞出生的土耳其人。她的丈夫是意大利人。他是天主教徒,她則是回教徒。這個家庭有很多難題。
翁比度和妮莉爾也在德國居住。翁比度有一次前往意大利探訪一位親戚,這位親戚是個耶和華見證人。「我們去到海灘,」他敘述說:「我的表妹突然說:『在那邊閱讀一本青色的書的兩位男子是耶和華見證人。』我感到大惑不解。『你怎能肯定呢?』我問。那兩位男子是德國人,她於是請我為她傳譯。我有點不安地上前去問他們是否耶和華見證人。『是的,』他們回答,『你也是嗎?』『不,』我說,『但我的表妹是。』他們立刻熱烈擁抱,像是相識多年的朋友一般。這個場面令我難忘。」不錯,基督徒彼此相愛,即使他們素未謀面;這使翁比度深受感動。
他開始研究聖經,終於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他的妻子妮莉爾亦然。現今翁比度快樂地說:「我和妻子以及我們那12歲的兒子今日是一個團結的家庭。」原因何在?因為,感謝從聖經所學到的知識,他們現在崇拜一位愛護他們的上帝,奉行一個以愛為基礎的宗教,並且與彼此相愛的人交往。——約翰一書4:16;約翰福音13:35。
人們希望過快樂的生活
還有一件與我們對愛的需求有關的東西也是人人都渴望的。我們都希望快樂。可是,在許多人看來,這並不是易事。
朱素夫和他的妻子莎菲雅發現情形的確如此。朱素夫是吉普賽裔的南斯拉夫人,現時在德國居住。他報導說:「我們的夢想是要過和諧的家庭生活。可是我非但沒有照顧家庭,反而養成各種惡習。我的家人時常沒有飯吃。我非但不付房租,反而把租金在賭博中輸去。我時常流連在外直至天亮,返家時爛醉如泥,身無分文。我的長子比加恩有一次告訴我說:『爸爸,你不在家時我最愛你!』」
顯然,由於朱素夫的行徑,他的家庭並不快樂。事實上,他的妻子莎菲雅景況十分悲慘。她在絕望之下曾決定採用一個解決方法:以毒鼠藥——給朱素夫吃!
可是,這家人後來開始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兒子比加恩進步得很快,他在15歲就獻身成為基督徒。兒子現時對他的尊敬使朱素夫大感驚訝。「我決心要成為較好的父親,」他說。他夫婦二人繼續研究聖經,直至後來也獻身成為基督徒。結果如何呢?
「自從受浸之後,我和妻子逐漸獲致快樂和諧的家庭生活。各人飲食飽足,衣服光鮮。我們沒有欠債。我的妻子不須出外工作。我們的住所整潔有序。」
不錯,這個家庭的確需要聖經。杜山也需要,因為杜山的難題甚至更糟,什麼能比一宗不快樂的婚姻更糟呢?但杜山已有過兩次不快樂的婚姻——甚至可能第三次,而當時他僅是16歲而已。這件事可能嗎?我們且讓杜山解釋。杜山如今住在德國,他出生於羅馬尼亞。
「當我只是10歲時,」他說,「父母開始計劃為我娶親,因為我們的習俗是兒女長至13或14歲時,便由父母為之安排嫁娶了。」他的父母為他揀選了一個妻子,但由於杜山尚未成年,這項婚姻未能加以合法註冊。可是,在眾人心目中,這已是一項結合的安排。
這宗婚姻從開始就有不妥,杜山解釋原因:「我們有句俗語說,男子若不在成家四十天之內打妻子,結果就會被妻子轄制。我留意聽從這個勸告,但妻子還是在五個月後便捨我而去。我在14歲時再娶,以為這次會較好一點,誰知甚至更差。第二位妻子也下堂求去。到了16歲我又再婚。」
第三次婚姻看來要步第一、二次的後塵,可是後來有人向杜山和妻子指出上帝在聖經中對已婚的人所提出的忠告:「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以弗所書5:33)杜山夫婦努力遵行這些聖經原則。它們果然生效!
人人的良助
不論一個人來自什麼地方,聖經都對他有所造益。在聖經裡,上帝解答我們的許多問題,供給我們除了食物以外我們所饑渴需求的東西。(馬太福音4:4)像烏巴杜一樣,我們能從其中獲得人生的真正意義。像約翰一樣,我們能在其中找到關於上帝的真理。像妮莉爾和翁比度一樣,我們能享有上帝和基督徒同工的愛。像朱素夫、莎菲雅和杜山一樣,我們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耶和華見證人,曾經幫助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境和語言的人從聖經得到無限的裨益。他們也樂於幫助你。上帝給予他們幫助,也會給你同樣的幫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人類同胞,是人類大家庭中的弟兄姊妹。——使徒行傳17:26。
[第18頁的圖片]
這個西班牙鬥牛勇士所過的刺激生活是空虛的,直至……
[第19頁的圖片]
一項可怕的威脅懸在這個南斯拉夫人和他的家庭之上,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