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的惡夢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作為母親,我甘願為女兒做任何事情。她的父親也願買給她愛吃的任何食物。可是她卻絕無所求。我們看見她日漸消瘦。情形十分可怕。我是家中惟一沒有哭出來的人。我想哭,但只覺心如鉛重。」
一個本來快樂、團結的家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難題發生呢?同一的可怕情形也困擾著新婚不久的珍妮的丈夫。他憶述當時的情形說:
「我試圖和妻子推理,直至舌敝唇焦仍然不得要領。她已下了決心,絕不肯改變初衷。我知道惟一可做的事只是切實地告訴她不吃東西可能有什麼害處——不但對她本身,而且對她的胎兒也有害。當時妻子正在懷孕,我為此擔憂不已。」
幸好這兩個例子都獲得愉快的結果。首先提及的那位少女的怪病已經痊癒,雖然要四年時間才得復原。第二個例子的那位母親產下健康的男孩,她本人也在康復中。但是,很不幸地,情形並非時常如此。在英國,記錄表明每百宗神經性厭食的病例中有十五人因此死去。其餘的只有半數能完全恢復健康。
神經性厭食
那末,神經性厭食是什麼病呢?這病是怎樣染上的,以及為什麼這樣難以治理和痊癒?
食慾不振並不是罕見的事。我們大家都有時不願進食。「厭食」(anorexia)一詞原本是個希臘字,意思是沒有胃口。在日常生活上,普通的厭食在身體獲得休息和恢復胃口之後就可以解決。
可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情形卻剛相反。據《簡明牛津英文字典》說,「嚴重的情緒紛擾使病人食慾消失,結果導致瘦弱。」難怪這種病那麼容易致人於死!在醫學上說,神經性厭食被視為身心的失調,意即失調使精神和身體均受到影響。但在許多人看來,對於一種十分複雜,甚至現今仍未為人所完全了解的疾病,這種說法過度單純。它能為患者帶來極大的身體痛苦和憂傷。
「偏偏發生在我身上!」
「不要說,『這件事永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正是我一向的想法。但是它偏偏發生在我身上!」柏芝坦白地勸告說。她的體重曾經從115磅銳降至75磅a。她的故事繼續下去:「我本來是個理智和頭腦清晰的人,喜歡烹飪,也喜愛食物。但是自從患上神經性厭食後就性情大變。不論誰向我提出忠告,我都會報以高聲咒罵。我在這段時期的經歷十分可怕和令人喪氣。有時會躺在床上哭泣幾小時。我當時極為苦惱和不樂。」
柏芝如今已告康復。這位二十多歲的少婦回顧以往說:「我真不知道我是怎會染上這種病的。可能是由於好幾個原因中的任何一個。」
神經性厭食症找不出精確的病因並非罕見,但經過研究之後卻發現幾種常見的因素,它們是值得加以考慮的。
節食的危險
雖然也有青年男子患上神經性厭食,但患者通常以少女為多。許多病例的主要因素是不加控制的節食。少吃一餐並不是危險的事,但嚴格節食和飲食沒有定時卻是另一回事。
十餘歲的少女瑪利坦白承認說:「我希望體重稍減,因此決定實行節食。後來為了要再減輕一點,我繼續嚴格節食。朋友們告訴我,『啊,你瘦了——你的體重又減了!』我對鏡自照,覺得自己與往常無異。很奇怪地,我看不出與以前有什麼分別,我依然覺得自己體重過度。但不久就病發了。」她的母親怎樣說呢?「倘若另一個女兒來和我商量節食,我不會再將這看作小事。我會作進一步的研究,並且建議說,『我們大家來計劃一下吧,』她即使節食也不致缺乏營養。難題是,當瑪利患上神經性厭食時,她簡直不可以理喻。」那末,毛病出在那裡呢?
為了仍未為人清楚了解的原因,人體若缺乏營養到某種程度,奇怪的事就可能發生。以一位少女而言,她可能停止月經。稍後在臂部和腿部可能長出額外的毛髮,這時病人會不由自主地厭食和渴望保持消瘦。起初一種虛假的活力會開始發揮作用。此外,正如瑪利的母親等到太遲才發現一般,沒有任何勸諭可以使病人信服(這時她已變成病人),她的行為日趨反常,她的健康——甚或生命——陷入危險之中。
你若有親友患了神經性厭食,你會認出病徵嗎?體重銳減是值得留意的明顯徵象,可是很奇怪,這種徵象卻不是時常都易於認出。為什麼呢?因為患者往往對自己和試圖提供幫助的人把實況隱瞞起來。藉著多穿衣服或在衣袋裡多放什物,患者以自欺方法使朋友難於察覺。有些甚至走向極端,自行引發嘔吐或用瀉藥除去體內食物,可是,這樣行通常不為周遭的人所察覺。
許多人以為這種病在西方世界中才有,但其實並不然。「非洲人已成為其他文化的最佳模仿者,」肯雅的卡比菲(Daniel Kabithe)博士評論說。「減肥若在西方這麼流行,非洲婦女也就難以避免強迫自己減肥了。」卡比菲博士在評論他對這個問題調查所得之後,進一步解釋說:「神經性厭食有時是故意養成的,女孩們拒絕進食是要達到某個目標。」這種病不僅是節食難題那麼簡單。情緒和緊張對於引發這病也有重大關係。
患者何以多數是青年人?
青春期可能是一段特別艱難的時期,尤以今日青少年面對這麼多的難題和挫折為然。這和神經性厭食有什麼關係呢?英國醫生史貝拉(Michael Spira)博士指出原因說:「看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女孩在基本上害怕長大成人。藉減輕體重,她試圖阻撓或逆轉身型在青春期的變化以及和成年有關的性特徵,而成年人的責任正是她所害怕接受的。」
在衡量病情方面,病人與本身生活以及家庭環境的關係有很大的重要性。精神治療顧問高美茲(Joan Gomez)博士指出這點說:「荷爾蒙的改變全屬次要,它並非神經性厭食的原因。原因是在家庭本身的範圍之內。」
精神治療專家波爾瑪(R. L. Palmer)贊成這項見解,他寫道:「養成神經性厭食的青年當體重銳降時會發覺難於應付生活和感情,特別是難於應付青春期的變化。困難的類別也許相當廣泛。」包括些什麼困難呢?請考慮兩位病者所說的話。
「我的病開始於大約四年前。那時父親所租的房屋的業主從外國回來,這意味到我們會無屋可住一段時期。父母和弟兄姊妹們各自安置在不同的收容地方,我們彼此不常見面。
「直到如今我回想起來才知道當時自己多麼擔心。我感到失去安全,因而失去食慾,結果要住院留醫。那時我即使想吃也食不下咽。我被迫進食,可是又患上關節炎,醫生說那是緊張所導致的神經性厭食的直接結果。」
「『你胖了!』『啊——你的體重又增加了!』說得不錯,誰都對我這樣說,但在我年輕的耳朵聽來,這些話正打中我的敏感部位。
「我在十六歲離開學校時,看來最快樂、最成功、服裝最佳的女孩都是身材窈窕的。我的性格害羞和內向,因此我一心要開始減肥。可是不久我的節食就有如脫韁之馬一般;我錯過許多餐數和減少食量以圖使體重減輕。饑火如焚使我十分痛苦;但我能夠把痛苦置之不理,最後且能加以克服,這使我大感滿足。
「我逐漸變得越來越衰弱以致上樓梯也極感困難,甚至舉起枕頭亦變成重荷。神經性厭食已成為現實。治癒這病花了五年悠長、困難的時間。
「不錯,青春時期在家裡也有若干難題,可是我如今才知道我對於人們評論我兒時的肥胖所生的反應其實有極大影響。因此,我可以說,切勿切勿對青少年的體重、體型或個子大小作出個人的評論!這樣行的害處也許出乎想像之外。」
失戀、自卑感、考試的壓力、希望在世上『出人頭地』、企圖達到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所定的生活標準,這一切都能導致失去安全感的人踏上神經性厭食的道路。雖然一切療法在治標方面各有功效(盡快尋求醫藥幫助是明智之舉),但治本的責任卻落在患者個人身上。方法如何呢?可試採用右欄內的建議:
[腳注]
a 2.2磅=一千克(一公斤)。
[第27頁的精選語句]
在英國,記錄顯示每百宗神經性厭食病例中有十五人因此死去
[第28頁的精選語句]
雖然一切療法在治標方面各有功效,但治本的責任卻落在患者個人身上
[第29頁的附欄]
應做和不應做的事
不要孤立自己。孤立容易使人變成內向。到達成熟的成年人思想的道路是很容易迷失的。一位十分智慧的人說:「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箴言13:20)要結交朋友!要重視明智的知己!
不要覺得非附從流行的時尚不可。基督徒是不屬世界的。你若發現自己在一件有關原則的事上孤軍作戰,可以將此視為理直氣壯的理由。——約翰福音17:16,17。
要找些富於建設性而對別人有所幫助的事去做。聖經記錄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為別人服務使你不致於自憐自艾。——使徒行傳20:35。
要意識到你的造物主耶和華上帝是關心你的。在禱告中親近他,他能在你有需要時給你「莫大的能力。」——哥林多後書4:7。
要了解到有不少神經性厭食病人得以康復,正如你也能康復一般。但大部分有賴於你自己的積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