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知道?
「倘若世事照現今的情形發展下去,到了公元2000年世界就會……」
諸如此類的預言現時已變成司空見慣。屬於這種題材的書籍、雜誌、報紙文章和廣播充斥市上。專業的「未來學家」像古代宮廷的先知一樣藉著預言未來而賺取薪酬。他們所宣告的事實和統計數字往往互相衝突,令人困惑,以致大多數人根本不知相信什麼才好。
以絕大多數而言,此類預言為世界描繪一個黯淡、絕望的前途。他們列舉人口爆炸、糧食短缺、染污、能源危機、核戰等禍患。例如,美國政府出版、長達800頁的《全球2000年報告》提出警告時日已無多,「除非各國集體和個別地採取勇敢和創新的步驟,否則世界進入廿一世紀時預料必會有災禍發生。」
聯合國環境計劃組所發表的637頁的報告也提出類似的評估。它談及「在一個病態、擠擁的世界中,神經質的居民將繼續弄污空氣與水,同時設計更有效的方法去互相殘殺,」多倫多的《環球郵報》說。
另一方面,許多具有同等資格的專家卻把此類報導看作不過是杞人憂天而已。他們認為國際機構的官員誇大其詞,目的只是要增加所得的撥款。他們聲稱,科技會設法彌補短缺,世事到頭來自然會平順。
可是,值得留意的是,雙方的專家時常抓住同樣的資料,但卻作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例如,在《最後資源》一書中,經濟學家西門(Julian Simon)辯稱,即使「由於天時、戰爭、政治和人口移動,世上一向都有短缺的危機,」那不過是短期的。「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他聲稱,「通常使我們獲致永久的較大能力去取得資源,因為我們會在尋求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隨著人口的增加,他補充說,「我們會有更多人去解決難題,使我們在長期方面獲得代價較低和較少缺乏的好處。」
以『救生船倫理學』知名的環境專家哈定(Garrett Hardin)則採取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聲稱我們所擁有的僅是「粉飾的文明——上層好看,底下是垃圾。」他反駁人口增多意味到解決難題的人也相應地增多之說,所用的論據膾炙人口:「英國目前的人口比莎士比亞時代多11倍——但是它能產生11倍的莎士比亞或甚至僅產生一個莎士比亞嗎?」
我們若研究一下正反兩面的論據,便會留意到一個顯著的共通之點:大家都承認今日人類正面對前所未見的重大威脅和難題,因此急需採取若干行動。當專家們彼此辯論應採取什麼行動之際,營養不良和疾病使千百萬人受苦和死亡,有越來越多動、植物成為絕種,空氣和水源受到染污、各國則大事擴增核子武器。
即使今日世人死於一項或另一項原因的百分率較前為低,但這項百分率卻代表千百萬人的性命。即使若干地區的物質生活水準較前為高,世上大多數人依然過著赤貧的生活而沒有真正改善的希望。因此我們並沒有理由感到安慰。
甚至在物產比較豐富的少數地區,我們也很難說生活質素有任何改善之處。那裡的人也許不愁糧食和燃料,但人們卻時刻為核戰大毀滅而恐懼。他們的生命、財產時刻受到犯罪、暴力和搗亂所威脅。財富受通脹所侵蝕。家庭受離婚和少年犯罪所破壞。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若要探知未來,我們必須看出實際發生的事與有些人以為或預告會發生的事絕不相同。我們應該只憑事實而非某些人的猜測。曾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有一次說,「預測是十分困難的事,尤其是預測未來。」「目前趨向若繼續下去」或「除非加以補救」等話如此常見於對未來所作的預測中,這使我們看出較好的前途不但有賴於尋得解決現今難題的方法,同時也有賴於我們是否願意加以實行。
關於大禍將臨的許多預測有促使世人和列國採取行動嗎?他們會採取行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