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你可以怎樣支援病者?
「任何臨床醫術的精神必須是醫生以體貼同情之心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霍利斯德醫學雜誌》。
照顧癌症病人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尤以直接與病人接觸的醫護人員為然。他們往往在兩項困難之間無所適從——需要表示體貼同情和傳達樂觀精神,但同時要避免對病人過於主觀和表露傷感情緒。那麼,這件事實行起來意味到什麼呢?
經常應付癌症病人的醫生和護士不能讓自己對各個病人感同身受,否則他們便會在感情上抵受不了。《儆醒!》代表曾向一位前任醫院藥劑師問及這項因素。他聲稱:「我在醫院曾和各科醫生及專家相處。經常垂頭喪氣或表示沮喪的大都是癌科專家。」
同時,醫護人員卻不能漠不關心或態度冷淡,因為病人倚靠他們予以希望。正如芬克爾(Maurice Finkel)在《癌症新希望》一書中寫道:「最重要的是,癌症病人需要有希望。懷著希望可以使他有力量和病症搏鬥——即使搏鬥失敗。……停止掙扎的多數死去,搏鬥者卻有機會生存。」
醫生所擔任的角色很微妙,像走在緊繃索上一般要慎重處理。他必須決定透露多少病情可以幫助病人向病症反攻。他若說得太多,病人會心灰意冷嗎?這些因素也隨文化的不同而各異。
《儆醒!》代表訪問日本的平野先生,他的岳父母在不久之前因癌症病逝。平野先生解釋說:「我們日本文化是不慣把不愉快的事實透露出來的。醫生不肯告訴我岳父他患了癌症。他甚至不肯告訴我岳父的幾個女兒。他只願把這宗病症的冷酷事實告訴我——一個『外人』。別人期望我作出一切決定,但卻不告知我的妻子或她的父親。可是,我認為自己既是基督徒,就有責任以機巧的方式說出真相而非隱瞞事實。」
另一方面,按照西方文化,醫生若不清楚說出病情,後來他會因為病人沒有足夠資料去作出決斷而受責嗎?事實上,這件事大部分取決於病人想知道些什麼以及在什麼時候知道。正如麥卡因(Charles McKhann)醫生說:「我意識到,人們若能提出難於啟齒的問題,就至少值得醫生甘願和盡力提供合理的答案。」——《關於癌的事實》。
是故,醫護人員對病人寄予懇摯的同情是十分令人鼓舞的。這件事強調揀選一位可與你「合得來」的醫生的重要性。麥卡因醫生補充說:「有一位你能夠真正信任的醫生可以使各事較易忍受。你的醫生應該富於同情和了解,對你個人和你的病情都同樣關心。」
為了說明並非所有醫護人員都敏於關照病人的需要,一位癌症病人護士在《紐約時報》寫道:「使我最感驚異的是,病人和家屬能夠成功地忍受的不是癌症而是專業醫護人員和設備,他們的組織和架構似乎是設計來令人挫折、沮喪以及剝奪人們所亟需的資源和支援的。」她在信末建議說:「我們必須留意到,體貼入微、禮貌、笑臉和人情味也是抗癌戰爭的『武器』。」
其他的人,例如近親和朋友,在支援病人方面也擔任重要角色,尤以病人的配偶或兒女為然。為了說明其他的人可以作出什麼支援,《儆醒!》代表訪問了若干作過支援的病人配偶和若干癌症生還者。
「不得不改變我優先考慮的各事」
家人作為支援者的重要角色從蒂莉的例子可以見之。她在1982年的最後一天發現自己患了「侵略性的」末期癌症,當時她28歲。醫生說她只有6至12個月的時間可活。她和她的丈夫保羅怎樣正視這種情況呢?
保羅對《儆醒!》代表解釋說:「我認為我們必須正視現實。她只有幾個月可活,我希望使她去世時儘量保持尊嚴。你知道,化學療法使人非常難受,例如令病人脫髮或經常噁心和嘔吐等。」
《儆醒!》:你作為丈夫,在生活上受到怎樣的影響?
「我認為自己必須改變生活上優先考慮的各事。財產和金錢變成次要。我意識到自己要不分晝夜地在她身旁看護照顧。我也學懂了忍耐以及在她當眾嘔吐或病發呻吟時處之泰然。值得慶幸的是,她肯面對現實而不陷於自憐自艾。這使我較為易過一點。」
《儆醒!》你對癌症受害者的親屬和朋友還有什麼其他建議?
「切勿讓你的患病親人感到自己是你的重擔。要表示同情。要了解病人的感受,這樣你便會知道在什麼時候談些什麼。有時他們希望坦率談及自己的病,但有時卻絕不想談及這個問題。」
《儆醒!》:什麼幫助了蒂莉忍受她的考驗?
「我們的見證人同工在探訪和幫助我們弄膳方面充分表現支持。從較恆久的觀點看來,她研究聖經使她清楚獲知復活的希望以及將來有一天,地上不會再有死亡或疾病。」
正如醫生們所預告,不及一年之後,蒂莉在1983年10月逝世。
生活質素和目標
人若患上了這種致命的疾病,問題可能是,我還會活多久?數週?數月?數年?在這個階段,生活的質素就變成更重要了。即使是小小的成就,例如寫信或讀書,都變得很有意義和使生命具有價值。只要病人能從事這種活動,便可以有醫療作用。
來自英國的46歲女子芭芭拉同意這項觀點。她在1980年發現自己患了乳癌。癌症後來散布到身體其他部分。可是,化學療法和射線療法對她頗有幫助。她怎樣保持活躍呢?「我發現短程的目標對我很有用。我為自己立下容易成就和短期可以成就的目標。這樣我便感到有理由快樂和滿足。
「顧念別人和對之表示關懷的確對我有很大幫助。因此我寄問候卡給身體不適的人。寫信給別人也是一種樂趣。」
她的丈夫斯蒂芬怎樣支援她呢?「我對芭芭拉的情況真正關心也對她有所幫助。我們一起處理各事。例如,我們雖然大家都喜歡看書,卻發現彼此朗誦給對方聽和分享心得頗有樂趣。
心臟病發,繼之患癌
多迪的丈夫查爾士是一位60餘歲的魁偉男子,他在1985年因嚴重的心臟病發作而病倒。他接受了九天的加強護理,但在六週之後,他決定恢復工作。後來在同年9月,他開始在進食時不住打呃。經過檢查之後,懷疑患上胃癌。他在12月接受手術。四週之內又恢復工作!
多迪在那困難的數個月內怎樣支援丈夫呢?她答道:「我們沒有浪費時間和精神在消極的猜想之上。我們等待病情的事實顯現出來,然後才討論或決定怎樣行。
「接納了醫生和外科醫師對必需的治療所提出的建議之後,我們懷著完全的信心展望將來。在治療期間,我們使談話和思想都保持積極。外子富於奮鬥精神,我決定幫助他。」
《儆醒!》:你還做些什麼事使他保持積極的思想呢?
多迪:「在他住院期間,我勸阻親友來探病或限制探病者的數目。探病者要預約和限定時間。這樣,我便可以阻止善意的人士使他疲乏不堪。事實上,比探訪好得多的是他收到數以百計的問候卡。」
《儆醒!》:我們知道你是個註冊護士,曾經和許多醫生合作過。但是現在,作為病人的妻子,你認為醫生可以怎樣支援病人?
多迪:「像診治外子的醫生一樣,我認為醫生應對病人表示積極的看法,只把病人想知道的事告訴他,僅限於回答他的問題。當然,我期望醫生對我坦白相告。但對於我丈夫,我希望醫生所撒的是希望的種子,不要讓他氣餒。因此,我認為除非病人要求知道,否則醫生不應告訴病人他只有幾個月可活。但怎樣行要視乎病人的情況和決心而定。」
《儆醒!》:什麼幫助你一天復一天地應付過去呢?
多迪:「同情!支援的配偶經常受到壓力要擺出勇敢的樣子。我很高興有時有人問我,『多迪,你覺得怎樣?』我就知道他們明白我所經歷的考驗。
「我同時發現,幽默感對我們很有幫助。既然我們兩人都喜歡高爾夫球,而他的體重減輕了不少,有一天我對他說,『我不知道你現在雙腿是第三號的木還是第四號的鐵!』他笑起來。你知道嗎?施完手術六個星期之後,他已和我玩了十八個洞的高爾夫球!」
作為病人,查爾士認為最富於鼓勵的因素是什麼呢?
「因素有三——我的妻子、醫護人員和所有朋友。我從醫護人員獲得極大的支援。他們預先對我們解釋手術進行的每個步驟,將我們視為個別的人而非僅是普通病人對待。結果,我們對他們養成充分的信心,這又進一步幫助我們保持樂觀。
「當然,最佳的支援是我的妻子。她以前當過護士,這對我更為有利。禱告也給我很大安慰和力量。我祈求能夠繼續工作。……因此現在你在辦公室裡見到我!」
正視現實,懷著希望而生活
《儆醒!》代表訪問艾蒂爾,她的丈夫斯坦在不久之前死於癌症,享年65歲。
《儆醒!》:斯坦所接受的是哪一種治療法?
艾蒂爾:1985年1月,他在診斷時首先發現患了臀癌。不久之後,我們發現他在肺、眼和腦都有腫瘤。他在肺癌方面接受化學治療,其他部位則逐步接受射線治療。有一段時期他似乎頗有起色,並且計劃出外旅遊。後來有一天,他嘔吐得很厲害,我們知道他的病復發了。從那時起,我們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他不久人世了。」
《儆醒!》你們兩人對這件事有什麼反應?
艾蒂爾:「我們坦誠地談論這種情況,斯坦能夠正視現實。事實上,他的態度幫助我也正視事情的真相。
「我不是善哭的那種人,並且極力避免在他面前哭泣。但記得有一天,我發現他在哭,於是我也不能自禁,『你若要哭,不如大家哭一場好了。』於是我們一起痛哭;我認為這使我們得到舒解。他後來腼腆地笑了,我知道這對我們很有好處。
「另一項重要因素是聖經所提供的復活希望。我們時常以此為話題。他會說:『我只去沉睡一會,回來時新規制已接管全地了。』我們的信心造成很大的差別。」
癌症與信心
既然癌症是一場十分私人性質的戰鬥,堅強的信心能夠有所幫助。禱告是與上帝的溝通,這具有使人鎮靜安寧的影響。正如聖經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
按照聖經預言的應驗,時候已經近了,不久上帝便「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不錯,在上帝的王國治下,癌症及其他禍害都會不復存在。這個日子已臨近了。——啟示錄21:3,4;路加福音21:29-33。
[第14頁的附欄]
癌症病人的積極自助方法
1.不要強自否認。要現實地面對問題。這樣行可以爭取有利的時間。
2.訂立容易達成的計劃或目標,使希望成就的事能夠完成。不斷追求人生目的。生活沒有意義便是空虛的。是否如此在乎自己決定。
3.在可能範圍內保持活躍。即使身體能力受到局限,但精神生活尚未終止。既然如此,何必太早把頭腦關閉起來呢?要保持頭腦活躍——讀書、寫作、繪畫、學習。甚至包括新的計劃在內。
4.培養積極的態度,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資源。自憐僅是以自我為中心和自我毀滅而已。多想想能夠為人做些什麼事。這種積極態度對朋友和親戚均有建設性。
5.設法保持幽默感和自嘲能力。多想樂事,少想苦惱。記住你仍然活著這件事實,而非想著人人都走向墳墓這個念頭。
[第13頁的圖片]
醫護人員、親人和朋友可以合力支援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