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博覽會掙扎求存
萬國博覽會和世界展覽會通常使大眾感覺頗大興趣。博覽會也能促進世界貿易。但現在有些人懷疑它們能否生存下去。原因何在?
研究一下博覽會和展覽會的歷史和目的,以及觀察一下近期的博覽會,可以有助於找出問題的答案。
起源與目的
展覽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基督之前的時代在中東舉行的宗教節期和集會。那些集會使行商們——例如腓尼基人一有機會把貨物銷流到整個地中海的各處。
與我們所知的展覽相若的商業展覽開始於歐洲的中世紀。展覽會是商人及其他人等的貿易中心。它們的宗教背景從展覽會的英文“fair”一字的拉丁原文可以見之;拉丁文的“feriae”(節期)一字與中世紀的宗教集會和節期有頗大關係。同樣,「譯成展覽會的德文『彌西』(Messe)一字源於拉丁文的『彌沙』(missa),意即『彌撒』。」(《美國百科全書》,國際版)。可是,近年來博覽會的宗教背景已逐漸消失,它們所強調的是商業方面。
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水晶殿博覽會所強調的事尤其顯著。它被視為第一個真正的萬國博覽會,可以作為後來者的先模。博覽會的目的是要「向世界介紹英國貨品和製造過程,從而刺激對貨物的需求。」目的達到了嗎?
《美國百科全書》答道:「非但英國人可從別國學到優良的藝術和工藝,而且參觀者也……深刻地了解到英國貨物、機器和生產技術的優越之處。訂購英國貨的訂單立即激增。」
隨著萬國博覽會的舉辦次數增加,有關方面看出一個世界機構來經營最為理想。(第30頁的圖表列出較為著名的世界博覽會。)因此,1928年在法國巴黎有35個國家簽署協定。由一群外交人員去「規定組織世界展覽會的頻度和方法。」1931年,這群人創立了BIE(萬國博覽會籌備局)去監管這些集會。
86博覽:1986年的世界博覽會
最近期的萬國博覽會是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86博覽,從1986年5月2日至10月13日為止。參加國家達54個之多,面積共173英畝的場地有90個以上的展覽館點綴其間。86博覽的主題是「運輸和通訊」主題宣言是「世界在運作中——世界在接觸中」。它的中央裝飾是博覽中心,一個17層的鋼格球。其中包括設有500座位的奧尼瑪斯(Omnimax)劇院,在高達8層的全景大銀幕上播放電影!
美國和蘇聯展出自己的太空船和人造衛星,顯示它們在運輸和通訊方面的成就。可是,會中的展覽品包括加拿大村內的加拿大展覽館。那是一幢耗資1億4480萬美元的宏偉建築物,將來會用作「永久的聯邦政府綜合大樓」。它建在溫哥華海港的長堤上,看起來好像一艘豪華郵船和一艘巨大的五桅帆船的綜合體行將出海的樣子。
博覽會結束後,加拿大村成了世界貿易中心。這樣行是十分適切的。因為它的內部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能夠容納5000人聚集,另有23間會議室,並且有一間設有500個房間的旅館和一間舞廳。
「真的值得舉辦嗎?」
繼續使用這些建築物和發展場地促使有些人聲稱,不論代價多少,世界博覽會都是值得舉辦的。他們指出,此舉可以製造職業空缺、發展旅遊業、增加稅收以及新的運輸系統、橋梁、公路和其他有用的副產品。
許多人讚揚在博覽會提供大量健康的家庭娛樂。博覽會除了每個展覽館有教育資料展出之外,還有一個商場,四個圓形劇場和電影院,有4萬3,000次以上的表演,例如舞蹈和音樂會等。其中的氣氛促使一位作家評論說:「你只在四處流連就覺得愉快了。」有一齣由博覽會拍攝的電影被「提名競選最佳真實生活短片的金像獎」。
可是,一份報章提出質問:「博覽會真的值得舉辦嗎?」在86博覽會的最後一天,加拿大的一份報章在談論到必須應付億萬美元的債務時說:「明天,頭痛便開始了。」
開銷與虧蝕
《多倫多明星日報》報導說:「展覽會結束時的赤字是3億4,900萬美元。」以往舉辦的多個博覽會曾屢次虧蝕,正如框內的資料指出。因此86博覽會也不例外。誠然,它的參觀者超過2,200萬人——多到出乎意料之外。它在世界各地獲得許多優良的免費宣傳——60個國家中有1萬位專欄作家獲得授權為之寫作。它的籌備時間長達8年,有「一項極佳的全球商品銷售運動」為之宣傳。但它還是要虧蝕。
可是,當地的經濟豈不大為得益嗎?一項報導說:「該省經歷困難的經濟獲得短暫的刺激,有如吸毒者所尋求的——短暫的幸福感。但預料的國際投資看來並沒有實現。」當地失業率升回博覽會之前的水平。
納稅人要付的代價尚未完結。雖然像加拿大村一般的美好裝備在將來會有用,但仍要大加修理。若僅是將其拆去,據估計也要花1000萬美元。在裝修方面迄今已經用去1800萬美元了。然而,博覽會的衰微還有其他因素存在。
衰落的其他因素
一位作家評論說:「我們已對科技表示懷疑;至少,我們不再對之感覺驚奇了。」科技已不能喚起世人毫無保留的欽慕了。
加拿大的科學家鈴木大衛論及86博覽會說:「雖有人工智慧、太空旅行和核聚變的輝煌表現,[博覽會]並沒有透露這一切發展所導致的軍事後果,私人工業所獲得的龐大利潤以及未來種種改變對社會、環境和個人所生的重大影響。」
其他令人逐漸消失興趣的原因是:「世界展覽會已經不再是工業世界的水準標記了。」「今日的世界已逐漸減少好奇之感。……人們……從電視幕就可以看到世界的各種奇觀。」「博覽會在以往二十年間的激增已使有些人感到玩厭了。」
博覽會的前途如何?
「在美國有太多類別的展覽和太多的失敗,正促使人對世界博覽會的觀念作重新評估,」籌備86博覽會的主任如此說。那時86博覽會尚未開始。
近期展覽會的衰微傾向已引起組織和提倡博覽會人士的關注。現時澳洲正籌備在布利斯本舉辦88博覽會,它會在4月30日開幕。博覽會的主題是「在科技時代的閒暇」。它會重獲86博覽會的成功嗎?尚待分曉。但是博覽會若要生存下去,就顯然要下點功夫才可以吸引大批觀眾,以及防止像歷屆萬國博覽會一般的虧蝕。
[第30頁的附欄或圖片]
若干著名的世界展覽會和萬國博覽會
◼ 1893年,芝加哥世界展覽會,觀眾達2,750萬人;以首次介紹阜氏大輪(Ferris wheel)為特色。
◼ 1939-40年,紐約世界展覽會,以未來派的三角尖塔和球形建築去強調「明日世界」的主題,觀眾將近4,500萬人。
◼ 1964-65年,紐約的另一個世界展覽會,以單一地球儀(140呎高的不鏽鋼球體)來強調它那「了解帶來和平」的主題。展覽會除收入外,虧蝕達2,000萬美元。
◼ 67博覽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會場廣達1,000英畝),觀眾達5,000萬人以上,有60多個國家參加展出。雖被認為相當成功,但它卻「留下了3億美元的赤字。」
◼ 日本在大阪舉辦70博覽會(會場815英畝),吸引了6,421萬8,770名觀眾。它以77國參展紀錄知名。
◼ 1982年,美國在田納西州諾克斯維市舉行展覽,觀眾達1,110萬人。
◼ 1984年,美國在新奧爾良市開辦展覽會,但閉幕時估計虧蝕了1億美元。
◼ 1985年,日本筑波市舉辦博覽會(會場252英畝),共有2,030萬觀眾。
[鳴謝]
Background photo: Library of Congress
[第28頁的圖片]
上圖:單一地球儀,紐約世界博覽會,1964-65
左圖:原子結構塔,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
下圖:展覽中心,溫哥華博覽會,1986
[第29頁的圖片]
溫哥華86博覽會的場景
[第27頁的圖片鳴謝]
Background photo: Library of Con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