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8 9/8 7-9頁
  • 無家可歸——原因何在?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無家可歸——原因何在?
  • 警醒!198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安全網破裂
  • 樓價高漲、供應減少
  • 精神上的因素
  • 急待解決的悲劇
  • 無家可歸——普世的難題
    警醒!1988年
  • 無家可歸——有解決的希望嗎?
    警醒!1988年
  • 無家可歸問題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房屋緊缺,成因何在?
    警醒!200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8年
《警》88 9/8 7-9頁

無家可歸——原因何在?

那是個寒冷的冬夜。路易絲和家人突然被幾陣刺耳的呼喊聲驚醒。鄰舍發生了火警。火勢乘著凜烈的狂風向那六層高的建築物逼來。各人在驚惶混亂之中企圖逃出五樓的居住單位,路易絲的母親在逃火時喪生。不久之後,火焰吞噬了這座樓宇,所有住宅單位都燒毀了。

一夜之間失去母親和家園,對路易絲來說是一項沉痛的打擊。幸而她的親戚朋友供給她居停,直至她辦妥各事為止。這便是社會學家所謂的社區支援網。多個世代以來,這種支援在危難時候發揮有如安全網的作用。

既然如此,何以每個大城市都有街頭流浪者,並且要設立庇護所來收容無家可歸的人呢?何以有這麼多的臨時房屋區、貧民窟和僭建陋屋呢?事實上,房荒和無家可歸的難題究竟原因何在?

安全網破裂

在正常環境之下,任何人在危難時期都有親戚朋友作為安全網,提供所需的幫助,可是,這個安全網是脆弱的。倘若需求太大或者安全網力有不逮時又如何?或者發生大規模的社會變動,以致安全網破裂又如何?安全網一經破裂,當事人就陷於可怕的困境了。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情形就是這樣。例如,印度在以往數年雨季的雨量一直不足。到了1987年夏季,每三個印度人便有一個沒有足夠的水可喝。食水缺乏意味到農作物不能生長,牲口不能存活。耕作不成,耕農就沒有工作可做,不能養活家人。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希望找到工作。

這種移民潮的影響使本身人口已增長得太快的城市實在負擔不了。不斷湧入的移民既沒有錢,又沒有工作;他們甚至連貧民窟的一個小房間也租不起。由於遷進一個完全新的環境裡,他們沒有什麼人可以投奔,因此必須加入無數街頭露宿者的行列。於是房屋危機遂變成更嚴重。

其他發展中的國家也面臨類似的難題。《非洲危機》一書說:「1950年非洲只有一個城市——開羅——擁有過百萬的人口。但在1980年,百萬人口的城市已有19個。到了2000年,這樣的城市預期會有六十多個。」鄉村居民湧入城市是希望找到較好的生計。但結果造成了許多貧民窟和生活質素的降低,往往比他們從前的境況更加惡劣。

樓價高漲、供應減少

在較富裕或先進國家中,無家可歸的原因可能大為不同。援助無家可歸者的人往往指出經濟問題為主要因素。例如,《麥克萊因》新聞雜誌報導加拿大「二十年來在建築費方面不斷上漲,以至新建樓宇價格升高;近年來物業市場有較多雙重收入的家庭光顧,結果把價格進一步推高。只在去年,有些城市地區的樓價便提高了百分之50。」

在許多城市,促使樓價高漲的另一個因素是所謂住宅高尚化。內城地區有越來越多的舊式廉價樓宇被重修或改建為高價住宅單位,這些單位具有現代各種舒適設備,適合新近發財或青年專業人士居住,因為他們喜歡城市生活過於郊區生活。這樣不但提高了樓價,而且使低薪或中等收入家庭購買得起的房屋大大減少供應。

且以紐約市為例,近期的調查指出,一個家庭每年要有5萬8,000美元收入才租得起一個只有一間睡房的普通價錢單位。美國所作的調查透露,紐約曼克頓區的租價為全國城市之冠。在高尚住宅區,一間有兩個睡房的1,400方呎[130平方米]樓宇平均租價為每月2,555美元,一個家庭要歲入7萬3,000美元才租住得起,而且這家人要願意僅在租金方面就耗去百分之40以上的收入。

其他城市的樓價也許較低,但工人的平均工資也較低。既然居住方面要消耗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任何經濟上的不利轉變就很容易導致災禍的結果。約翰的例子就是這樣。幾年之前,約翰一家五口從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遷往德克薩斯州的候斯頓去找尋工作。有一段時期,他以推銷遊覽車所得佣金維持家計。後來由於經濟不景,兩個月沒有生意。他無法付出595美元一月的房租,一家人遂被迫遷。他們既沒有人可以投靠遂不得不進住流浪家庭收容所。雖然頭上有屋頂遮蓋,約翰卻懷疑他是否能夠再次在社會上立足,因為很少僱主會聘用沒有地址的人。

在大城市裡,雖然大多數人未必無家可歸,但居住環境卻極之不如理想。據調查透露,甚至在紐約這般現代化的城市,也有百分之10所謂「法律管制的舊樓宇」存在。這些舊樓宇被認為到本世紀末就不宜於居住,因為在通風、照明和衛生設備方面都不合規格。另有百分之30是「法律管制的新樓」,這些樓宇雖然有點改善,但甚至以1929年的標準來衡量亦已過時。由於所住的樓宇最後被判為危樓或予以棄置,被迫離家的人每年竟有3萬之多。

精神上的因素

使事情更趨複雜的是,許多專家認為在無家難題方面,經濟只是因素之一而已。他們聲稱有高度百分率的流浪者之所以流浪,是因為患了精神病而不能再照顧自己。

自1960年代中葉以來,美國許多州立精神病院為了節省開支,遂採納了所謂社區精神健康照顧計劃。不少精神病患者接受過若干新的精神病藥物治療之後就獲釋出院。這樣行的理論是,病情較嚴重的人既有藥物控制病情,讓病人住在社區裡及受社區所支持,他們就會康復過來了。結果,例如在加拿大,各精神病院的總容量從1960年的4萬7,600張病床降至現時的1萬張,美國各精神病院現時的病人比1955年55萬9,000人的高峰減少了四分之一。

可是,《麥克萊恩》雜誌報導說:「釋放出院的精神病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忽略。因為當地未能供應適當的社區服務或安排居所給以前的精神病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於是被迫入住破爛的招待所和公寓。其他的則由於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結果入住收容所或露宿街頭。加拿大多個城市的福利署官員估計,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流浪者患有某種形式的精神失調。哈佛大學醫學院由巴素克(Ellen Bassuk)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波士頓一間典型的流浪者收容所裡,「有百分之90的人患了可以診斷得出的精神病。」

在福利旅社或此類收容所中的流浪家庭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其中精神病患者雖然不多,但由於過度擠逼和衛生設備不佳,加上苦悶和絕望,以致時常導致家庭暴力和情緒困擾,特別以兒童為然。

急待解決的悲劇

雖然專家們無法完全同意無家可歸是由於經濟不景,房屋漲價、精神病抑或其他難題所促成,但這個難題的若干方面仍是令人憂慮的。首先,沒有人能否認房屋難題在普世正日益惡化。其次,成為流浪者的不僅限於單身的人,同時也包括越來越多的家庭。最後,無家可歸者的年齡日漸降低。這些可悲的事實極需尋得解決方法。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難題?方法是否有效?將來會有足夠的房屋給所有人居住嗎?

[第9頁的圖片]

在豪華府第陰影下的臨時棲身之所

[鳴謝]

Mark Edwards/UNCH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