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殘酷的主人
廣告宣傳利用狡詐的心理學去養成一個消費者的社會。它說服人『以尚未得到的金錢去購買不必要的東西,有時是要贏得他們其實並不喜歡的人的豔羨。』
不少人受到誘惑去盡力賺錢,希望獲得安全。這樣行會導致理想的結果嗎?
上文提及的莉絲終於嫁了一個經濟穩定的丈夫。她說:「我婚後有豪華的住宅和兩輛汽車,經濟情況使我們可以隨意享受世界所提供的物質東西、旅行和娛樂等。但奇怪的是,我仍然為金錢擔憂。」她解釋說:「我們有這麼多財物是可以失去的。看來擁有的越多,就越少安全感。金錢並不能帶來免於憂慮的自由。」
雖然追求金錢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標誌,結果卻很少帶來真正的滿足。西爾威斯特(David Sylvester)在《底特律自由新聞報》寫道:「在崇尚物質的1980年代,求財的念頭也許看來十分自然。但在我看來,物質主義只是我們憂慮不安的病徵而已。」
信用抑或欠債?
即使你的收入買不起某些奢侈品,這個物質主義社會也能令你相信自己有權擁有這些東西。由於社會強調物質享受以及一般人擔心通貨膨脹,結果使用信用卡或塑膠金錢賒購的風氣遂大為流行。這樣行的理由是,『你若等到儲夠錢才購買,到時候價格必然已提高了。』
英國的信用卡或付款卡的發行達2260萬張之多,如今在歐洲已高踞榜首,使發行690萬張信用卡的法國瞠乎其後。即使如此,據稱英國的市場「尚未達到飽和程度」。時代轉變得多麼厲害!《聽眾週刊》評論說:「欠債在以前是人所竭力避免的事,但今日卻被視為信用,消費者從四面八方受到鼓勵要欠債。」
結果,如今全球的債務甚至使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也受到威脅。在個人水平方面,債務在收入中所佔的百分率比以前的任何時期為高。這種情況並不限於一國或一大洲。南非一位黑人居民評論說:「以往,黑人從不用信用卡。」但他補充說:「如今,黑人的信用卡使許多公司,例如家具公司,得以維持下去。」
「我們是欠債的一代,」商業作家西爾威斯特評論說,「一般人都消費過度,投資不足,活得好像明天永不會來臨——即使明來到,社會救濟金自然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那麼,這種物質主義的人生觀有為我們帶來快樂嗎?
可悲的後果
「城市投機家『用可加因[麻醉劑]來緩和壓力,』」倫敦《每日電訊報》的大字標題說。不錯,有越來越多收入頗高的青年商人在金錢糾葛方面遭受巨大壓力,以致被捲入一場日益嚴重的禍患——吸毒——之中。
以華爾街為中心的紐約金融區也患上同樣的流行病。據報美國聯邦麻醉藥管理局的一位辦事人說:「捲入吸毒漩渦的人十分謹慎。當然,人不會露骨地自稱吸食可加因,但無可置疑的是,金融區裡有百分之90的人都接納這種毒品。那些負荷巨大壓力的金融界新秀都提心吊膽,除非他們在某些麻醉藥的刺激之下,否則就無力完成一宗生意交易。」
但近來玷污金融市場的犯罪行為並不限於濫用麻醉藥而已。關於龐大騙案和內幕交易的報導也屢見不鮮。
「歲入百萬美元以上的人何以這麼急需金錢,以致要以不法手段來賺更多的錢呢?」華爾街精神科醫生羅爾力克(Jay B. Rohrlich)問道。他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繼續說:「有些人實際染上了錢癮而嗜錢成癖,情形與縱酒、吸食可加因或服食其他麻醉藥成癖的人無異。」他解釋說,在這些人看來,「金錢成了他們的不足之感的解毒劑。」
在我們這個物質主義日益流行的世界裡,積聚財富已不再令人側目。據法國《費加羅》雜誌所載,一項調查透露,金錢已不再發出『銅臭』了。令人感興趣的是,接受調查的法國人在受到詢問他們認為金錢能夠予人什麼時,有百分之45的人回答說:快樂。不過很可惜,情形其實剛相反。
有什麼方法可以消除對金錢的過度渴求,從而避免招致這麼多的痛苦煩惱呢?
需要自我檢討
你也許認為自己並非嗜錢成癖。可是,請考慮一下:金錢或金錢買得到的東西是你日常談話的主要話題嗎?你時常強調金錢的重要嗎?你認為自己對金錢的看法並非沒有什麼不妥,因此覺得渴求金錢是有理的嗎?
毫無疑問,人有迷戀金錢以致受其奴役的危險。二千年前,一位智慧的導師曾提出警告,把「錢財的迷惑」和奢華享樂比作可以窒息附近果樹生機的荊棘。(馬太福音13:22)聖經同時警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刻意求財的人會「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提摩太前書6:10。
的確,金錢若居於支配地位,它就是個殘酷的主人。可是,它在今日的世界裡卻擔任一個有用的角色——僕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