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對策?
對抗溫室效應的主張紛至沓來,增加之快不下於全球的污染。有些看來頗有成功希望。有些則否。
1 太陽能:主要是由於油價下跌的緣故,近年來利用太陽能一事已較少人提及。可是,現時太陽電池在效果方面已有戲劇性的突破。正如《紐約時報》最近報導,「由太陽能改變成為電力的效果首次能夠比得上常規的發電方法。」太陽能若真的能夠與普通的發電方法競爭,各國以太陽能發電取代常規的發電廠,這種科技無疑有助於減少溫室的散發。
2 氫燃料:這項建議至少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使用純氫代替石油產品作為飛機甚至汽車的燃料。從『溫室效應』的觀點看來,氫燃料的優點是燃燒起來十分清潔。氫的燃燒絕不會生出二氧化碳,所生的只是蒸氣而已。氫是極佳的能源。事實上,同量的氫燃料與噴射機燃料相較,氫燃料可以耐用三倍時間。難題是,氫燃料的價格也昂貴三倍。更大的難題是,液體氫必須保存在極冷和巨大壓力之下。漏出的燃料可以導致災禍性的爆炸,美國太空穿梭機挑戰者號的遭遇便是一例。
3 太空屏蔽:曾經有人建議在外太空設置用稀薄塑膠造成的巨大「陽傘」,使它的巨大陰影投在地球之上。眾衛星的面積需要相等於地球面積百分之2才能抵消預期二氧化碳的倍增。這項計劃顯然不會受天文學家所歡迎!
4 在普世重新造林:若要從大氣層除去二氧化碳,你知道已有一些十分有效、不致造成污染和能夠自我保養的方法存在嗎?它們便是植物。綠色植物使用二氧化碳作為食物,把碳留作己用,以氧作為排泄物放出空氣中。如果一切均等,則二氧化碳的增加應該刺激普世的植物生長,把額外的二氧化碳耗盡而大大有助於控制溫室效應。但可惜的是,在植物方面,並非一切都是均等的。在每英畝地方能夠除去最多碳氣的植物是樹木,但今日普世各地的樹木正以驚人的速度被人砍伐。
面對這種全球的趨勢,許多科學家正大力鼓吹重新造林以對抗溫室效應。例如,科學家們指出,1000萬英畝樹木可以在今後十年吸收發電廠所放出的全部二氧化碳。這些計劃若要達到目標,將要耗資數億美元;一年之前,美國參議院曾討論過這項計劃。
此議也許能在美國實行,但熱帶諸國又如何?鼓勵植樹計劃並不受挨飢抵餓的窮人所歡迎,他們正在大量砍伐樹木以求撥出土地去耕種農作物。可是,世界各地的熱帶雨林乃是地球產生氧氣的生命線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雨林中的樹木正被人肆意砍伐、焚燒和蹂躪。地球的生命線會被剪斷嗎?
5 CFC死亡射線:人可以從地上把巨大的激光射進大氣層中,調校至氯氟化碳能夠吸收的能量頻律。科學家希望這種能會在CFC升到同溫層對臭氧層進行破壞之前把它的分子爆碎。但難題是這樣的激光相當昂貴,而且需要巨量的能。據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斯蒂克斯(Thomas Stix)說:「你並不知道能否使激光的能僅被CFC而不被其他分子——例如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所吸收。」
6 太陽能衛星:在太空設置大批電池,不論晝夜、有雲無雲都不停地收集太陽能。然後把太陽能以微波或激光方式傳送到地球。這樣行的目的是要使用太陽能以代替燃燒更多的礦物燃料。但這件事在技術上的障礙和規模的巨大方面實在令人氣餒。
[第8,9頁的圖解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1 太陽能
2 氫燃料
3 太空屏蔽
4 在普世重新造林
5 CFC死亡射線
6 太陽能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