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禮行為,日益普遍
千百萬人舉止溫文爾雅。也有千百萬人舉止粗鄙無禮。
據《新大英百科全書》報導,在本世紀初,一般人對遵守禮節的要求一開始就走錯方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當時的上層社會認為,繁文縟節既是社交消遣,又是女子最感興趣的事。剛剛躋身於上流社會的人要奉行越來越繁複的禮儀規條,目的是要使這些新秀有高人一等的氣派,使他們與那些身分不同、不懂禮節的人保持一定距離。」
真正良好的禮貌與此迥然不同。關於社交禮節,艾美·范德比爾特是在這方面深受尊崇的權威。她在《新禮節大全》一書寫道:「最高貴的行為禮數見於格林多前書第13章——聖保祿對愛所作的美妙論述。這些禮法跟講究服飾時髦或表面應對毫無關係。它們所涉及的其實是感覺、態度、仁慈及體貼。」
艾美·范德比爾特所指的是聖經哥林多前書13:4-8這段經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若看見今日有人實踐這樣的愛心,這會是多麼罕見的事!如果人人都實踐愛心,他們就都會彬彬有禮了!基督徒應該從家裡便開始教導和學習這樣的禮貌。家庭彷似一副精密的機器,各部分的零件都要保持緊密的聯繫。適當的潤滑油能使機器繼續暢順運作。懂得怎樣助人,待人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確實能夠大大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在日常交往當中,學會表達諸如「謝謝」、「請」、「請不要見怪」、「對不起」等一般為人接受的措辭,對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有很大幫助。這些措辭雖然簡短,但意味深長,兼且人人都可以很容易便說出來。對我們來說,使用這些敬辭不但有益無損,還可以藉此贏得友誼。倘若我們在家的日常舉止端莊得體,出外與人交往時,我們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中失儀。
良好的禮貌也包括體貼別人的感覺,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我們希望人怎樣待我們,我們就要怎樣待人。可是,許多人留意到禮貌之風已經蕩然無存。一位作家說:「我們的社會越來越不重視禮貌,利己主義正處於上風。」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寫道:「自私是非常可怕的東西,我們要假裝有禮以將其遮掩。」今日,不少人認為「禮貌」是「怯弱」的表現,先求他人利益就等於懦弱無能。現今大為流行的惟我獨尊生活方式,豈不源自70年代自我至上的精神嗎?一份大城市報章指出:「情形每況愈下,一般合乎體統的行為如今已不再為一般人所認同了。」
倫敦《每日郵報》報導,即使小至五歲的兒童也越來越好勇鬥狠,他們不尊重其他兒童的財物,目無尊長,兼且滿口污言穢語。在接受調查的教師當中,大部分都認為兒童給父母寵壞了,這就是兒童反社會行為日趨普遍的基本成因。在一項調查中,有百分之86的教師把難題歸咎於父母,他們「沒有為兒女定下明確的標準,也沒有對他們抱有期望」。有百分之82的教師認為,難題的成因也在於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分裂家庭、父母離異、同居關係、沉迷電視、缺乏管教和約束等——這一切都是造成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
一位小學校長說:「今日的兒童不懂得互相尊重,我為此感到擔憂。不論是羞辱同輩還是冒犯長者,他們看來都是無所顧忌的。……他們表現不敬的方式有許多——無禮的手勢、猥褻的言行、拒絕服從簡單的命令……在球賽中將球把持著不傳給別人等。……[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的兒童則時常對別人表現尊重。他們不一定是教師的寵兒……,但待人卻謙恭有禮。雖然其他兒童爭先恐後,他們仍然排隊輪候。……尊重別人的觀念顯然是要自小灌輸的。」
另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校長進一步指出:「我們見到越來越多卑劣的行為。在操場上,看來兒童不再像以往那樣玩耍;他們成群結隊四處遊蕩。他們很快就能分清誰是弱者、誰不是同屬一夥的人,以及誰的運動鞋或牛仔褲最不順眼。他們纏著這些兒童,當眾揶揄他們;這樣的行為將他們邪惡的一面顯露無遺。我們試圖制止這樣的情況出現,但成效不大。」
「許多人的駕車方式粗魯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哥倫比亞大學的喬納森·弗里德曼教授這樣說。「公路差不多變成戰場。」加拿大皇家銀行在《每月通訊》裡談到馬路上「殘酷無情的大火拼」,並且推斷「難題的核心在於人粗魯無禮的行為。禮貌、體貼、寬容、忍耐、尊重人權等構成文明的要素已不復存在,情況實在叫人感到羞恥」。
《紐約時報》這樣描繪紐約市的街道:「情況好比汽車司機與救護車對抗。」該市有越來越多司機不願讓路給救護車和消防車;對一個病勢危殆或身受重傷的人來說,生存的機會就變得越來越微了,因為救護車往往未能迅速把他接載到醫院裡。緊急醫療服務隊隊長愛倫·希貝莉講述一位駕車男子,在布朗克斯區的佩勒姆大道上拒絕讓路給救護車,當時救護車正要趕去接載一個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病人。「他的態度強橫霸道,不肯讓開道路給救護車駛過。可是,抵家之後,他發覺自己真是極之愚蠢。原來他母親心臟病發作,救護車試圖趕去營救的病人就是他的母親。」
《紐約國際時報》談及一個稱為禮貌協會的英國組織,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因為「人類彼此相待的行為已變得非常野蠻殘暴,這種情況實屬有改善的必要」。在《旗幟晚報》的專欄裡,一位新聞廣播員也不得不抱怨說:「昔日的禮儀之邦現今正淪為蠻邦。」蘇格蘭一間保險公司「作出以下的結論,在所有交通意外當中,有百分之47是因無禮的舉動而引起的」。
禮貌的標準大幅下降,電視的影響也難辭其咎;在這方面,兒童和青少年所受的影響尤其嚴重。關於服飾、談吐、處理人際關係、動不動用暴力解決難題等——電視成了啟蒙師傅。如果我們與兒女經常收看低級趣味的電視節目,久而久之,劇中人厚顏無恥、目中無人、諷刺挖苦的態度就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上反映出來。在這些電視節目中,父母往往被塑造成傻瓜,兒女才是聰明人。
世人喜歡以權威性的口吻大吹大擂,在別人談話時加以插嘴,待人專橫傲慢,並且引以為榮;愛吵鬧,也愛挑起紛爭。在以往的社區裡,粗魯行為是完全沒有立足之地的,無禮的人更遭社區擯棄。然而,在今日的社會,人可以粗暴無禮,卻不會因而感到恥辱。如果有人膽敢譴責他的無禮,這人就準會遭受口頭上或身體上的攻擊了!有些青少年喜歡三五成群到處遊蕩喧嚷,使四周充斥著下流的說話、猥褻的手勢;他們的粗鄙行為叫旁人大感厭煩;為了惹人注意,他們更不惜公然蔑視權威,當眾炫示自己的粗魯行為,令成年人為之側目。可是,有人說得不錯,「粗魯行為是弱者假裝自己是強者的方法。」
人編制了許多支配行為的法例,其量有如汗牛充棟,但這些法例始終未能為人提供所需的指引。我們需要更多的法例嗎?或許更少?據說社會越進步,需要的法例便越少。僅一條法則便足夠嗎?例如,以下這條:「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
如果人人都服從這條法則,目前大部分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可是,為了滿足社會各項需要,還必須加添另一條更重要的律法:「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
今日的社會把聖經所提倡的勸告棄如敝屣。聖經在耶利米書8:9論及世人說:「智慧人慚愧,……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心裡還有什麼智慧呢?」此外,雖然傳統認為,真正的價值觀能夠給予我們所需的指引,但他們卻認為大眾沒有必要在這方面達成一致的意見。新道德就彷似一條闊路,人可以任意選擇其他生活方式;耶穌指出這條闊路會導致滅亡,進去的人很多。——馬太福音7:13,14。
完美的榜樣
「在父懷裡的」耶穌基督是一位值得我們仿效的傑出榜樣。(約翰福音1:18)他待人溫柔憐憫,但又堅定有力;可是,他從沒有對任何人表現粗魯不仁的態度。《來自拿撒勒的人》一書評論耶穌「具有天賦的非凡本領,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都泰然自若」,並且說:「不論在公共場所還是私下場合,耶穌都一視同仁地與男子和女子交往。與天真無邪的小孩子相處時,他的態度輕鬆自然;奇怪的是,面對像撒該一類受良心煎熬的貪官污吏時,他也顯得從容不迫。正派的家庭婦女,例如馬利亞和馬大,能夠與耶穌談笑自若;連妓女也樂於到耶穌那裡,彷彿相信他必定會了解她們,並且願意與她們為友。……在他的心目中,平民貴胄沒有分別,這是他最獨特的氣質之一。」
在對待下屬方面,耶和華上帝總是彬彬有禮的,他提出要求之前,也往往使用「請」這個字眼。上帝賜福給他的朋友亞伯拉罕時,說:「從你所在的地方,[請]舉目……觀看。」又說:「[請]向天觀看,數算眾星。」(創世記13:14;15:5)上帝賜給摩西一項顯示他大能的標記時,對他說:「[請]把手放在懷裡。」(出埃及記4:6)許多年後,上帝的子民已變得剛愎任性,即使如此,耶和華仍通過預言者彌迦對他們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請]聽!……以色列家的官長啊,[請]聽我的話!」(彌迦書3:1,9)我們在這方面有「效法上帝」,與別人相處時留意說「請」嗎?——以弗所書5:1。
既然世上的智士拒絕接受聖經所提供的準則或道德規律,他們又提供什麼去取而代之呢?下一篇文章會考慮這個問題。
[第4頁的精選語句]
「一般合乎體統的行為如今已不再為一般人所認同了」
[第5頁的精選語句]
救護車正試圖趕往接載他的母親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粗魯行為是弱者假裝自己是強者的方法」
[第3頁的圖片鳴謝]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