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5 8/8 12-15頁
  • 經前綜合徵——虛談抑或事實?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經前綜合徵——虛談抑或事實?
  • 警醒!199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何謂經前綜合徵?
  • 經前綜合徵的肇始
  • 月經周期
  • 激素戰?
  • 擔心受貶抑
  • 尋求舒解
  • 爭論仍未休止
  • 讀者之聲
    警醒!1996年
  • 對更年期有更清晰的了解
    警醒!1995年
  • 以荷爾蒙作藥
    警醒!1975
  • 留意身體的警告信號
    警醒!1992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5年
《警》95 8/8 12-15頁

經前綜合徵——虛談抑或事實?

她的舉動變化莫測,喜怒無常;時或易於相處,時或不可理喻。她長嗟短嘆,即使你予以慰藉,她卻毫不領情,還大發雷霆。她總是小事化大,繼而怒火中燒。數天或一週左右後,這「另一個」女子突然消失了,以暫時而言……她回復正常的舊我。

誠然,並非所有婦女在情緒方面都出現這麼戲劇性的轉變。可是,有些婦女在月經來潮之前發覺自己判若兩人,情形彷彿斯蒂文森小說裡的「杰基爾醫生與海德先生」一樣。究竟這種情緒上的轉變是由什麼促成的呢?月經周期所起的生理變化真的會影響人的行為嗎?

何謂經前綜合徵?

據《美國精神病學雜誌》指出,婦女若「出現周期性的症狀,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生活的若干方面」,而這些症狀若總是在行經之前出現的話,那麼,她也許正經歷經前綜合徵。沒有任何實驗室的化驗能夠把經前綜合徵診斷出來,但有這些症狀的婦女在每個月經周期裡總會有一兩週是處於無症狀期的。根據這項定義,醫生估計只有百分之10的婦女經歷經前綜合徵。

另一些臨床醫師對於經前綜合徵卻持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有更高比率的婦女患上這種症狀,比率約為百分之40至90之間。他們為經前綜合徵所下的定義包括許多不適的現象:體重增加、疲勞、關節疼痛、腹絞痛、偏頭痛、易怒、乳房疼痛、一陣欲哭的感覺、嗜吃,以及情緒波動。事實上,與經前綜合徵有關的症狀超過150種之多。婦女——包括那些已絕經的婦女在內——也許會經歷上述一種或多種症狀。不過,以一般而言,30至40歲的婦女才會經歷這些症狀。對於大多數婦女來說,經前綜合徵的症狀的確令人苦惱,但這些症狀是可以加以應付的。這篇文章的焦點將會集中在那些經歷較輕微症狀的婦女之上。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南希·里姆報導,在美國,經前綜合徵被視為「一種普通的健康難題」,但在其他國家裡,症狀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卻有許多迥異的地方。她說,「有些國家的報告著重於身體方面的症狀,另一些國家的報告則較著重於情緒方面的症狀。」里姆曾在中國進行研究,她以中國人的情況作為例子。她表示,「在中國人的文化裡,情緒上的症狀是不為社會所接受的。」由於這緣故,中國婦女當被問及有關月經的難題時,她們都會集中於絞痛一事之上。

經前綜合徵的肇始

紐約的羅伯特·T·弗蘭克醫生是最先論及經前綜合徵的人,他在1931年所發表的「激素引致的月經前緊張」一文中提及這些症狀。他留意到有些婦女在行經前都會疲倦不堪、無法集中精神,以及精神緊張。

22年之後,英國兩位醫生——卡塔琳娜·多爾頓和雷蒙德·格林——在醫學雜誌中刊登了一篇論文,在文章裡始創了「經前綜合徵」這個名稱。多爾頓醫生把經前綜合徵形容為「世上最常見、且也許最古老的疾病」。她就經前綜合徵對婦女產生的影響作了一些研究,研究結果在1980年公布。多爾頓以及其他醫生應邀診斷兩位被控犯上謀殺罪的英國婦人。他們推斷,婦女在月經周期內的激素變化可以影響她們的行為。根據他們對經前綜合徵所作的診斷,兩項謀殺罪結果獲得輕判。在一項裁決裡,被告由於「減輕責任」而得以減輕罪名,改判誤殺罪。

婦女所犯的破壞性行為——正如上述一類的——看來僅屬罕見例子。關於大多數婦女在經期前的負面行為以及輕微的苦惱症狀,其成因在醫學及非醫學的雜誌中仍然未有定論。

這類行為真的是由婦女體內的周期激素變化所促成的嗎?還是激素的作祟以及婦女那不由自主的行為僅屬虛談?關於激素變化對婦女的行為可以產生什麼影響——倘若有的話——研究人員的意見也莫衷一是。不少研究人員和醫生均同意,若能加深了解婦女在行經期間,腦部和卵巢的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乃是明白何以有些婦女會經歷經前綜合徵的要訣。

月經周期

大約每隔四周,女性的身體便會進入一個高度複雜的激素變化周期。「月經」——許多人將其稱為「咒詛」——一詞源自拉丁文的梅西斯,意思是「月」。

周期開始時,下丘腦向垂體發出信息。垂體接獲信息後,便會分泌促卵泡成熟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順著血液到達卵巢,刺激卵巢產生雌激素。雌激素水平一旦升高,垂體便會產生黃體化激素,這種激素能夠減低促卵泡成熟激素的分泌。一枚卵細胞成熟後,便會移進子宮內。卵巢排出卵子後,便會分泌出孕酮激素來。卵細胞若沒有受精,孕酮和雌激素的水平便會迅速下降。

由於沒有激素的維持,子宮內膜便會脫落,從陰道排出血液、黏液,以及一些壞死組織。子宮需要三至七天才能把內膜完全排出,那時一個月經周期遂告結束。當周期結束後,腦部又再次產生激素,開始另一個周期。

激素戰?

有些人認為由於雌激素和孕酮的分泌不平衡,這導致婦女出現經前綜合徵。他們聲稱,在正常的情況下,激素應當可以相互產生一種完美的平衡狀況。倘若其中一種激素的分泌高於另一種,一場激素戰便展開了,戰爭的殘局於是便從身體反映出來。

有些婦女也許會由於雌激素水平升高而變得急躁易怒。其他婦女則可能由於有較高的孕酮水平,以致令她們感到抑鬱疲倦。

有些研究人員並不同意激素分泌不平衡會引致經前綜合徵這種見解。他們認為有些婦女之所以經歷經前綜合徵,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因素擔任主要的角色。《病人護理》在報導有關經前綜合徵的成因時指出,「有嚴重症狀的婦女以及沒有症狀的婦女的性腺激素彼此在模式、比例、含量以及時間配合上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差別。」

緊張也許會加速、延遲或加強經前綜合徵的程度。《經前綜合徵與你:下個月將會大為不同》一書評論:「緊張可以抑制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分泌不足所造成的激素不平衡現象能夠惡化經前綜合徵的症狀。」結果,行經前的任何健康、經濟或家庭難題也許會使當事人覺得更為嚴重和難於應付。

擔心受貶抑

有些研究人員聲稱,婦女若出現一些與行經有關的症狀,她也許會被視為一位較遜色的雇員和作決定者。心理學家巴巴拉·薩默指出,「這正是社會把婦女置於一個較次等地位的方式。你若每個月都會有一次變得較為軟弱的話,這便意味到你不應當負起那些嚴肅、重大、具影響力的工作了。」

另一些研究人員則辯稱,婦女是樂於接受經前綜合徵的,因為這容許她們以此作為藉口,去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對女性的錯誤衡量》的作者卡羅爾·塔夫里斯博士在《紅書》雜誌中的一項訪問裡指出,經前綜合徵「容許婦女說,『我的健康有些什麼不妥?』而非,『我的生活有些什麼不妥,以致使我感到這麼沮喪?』」

1985年,美國精神病協會婦女委員會的婦科精神病學家反對把經前綜合徵列入該協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裡。雖然近年(1987年)出版的手冊在附錄裡把該病症描述為「後黃體期焦躁紊亂症」,但美國精神病協會的一個特別工作小組卻建議把「經前焦躁紊亂症」列入新版手冊的正文裡。這個病症一旦被收錄在手冊裡,便會使之成為一種正式的精神紊亂症。

保拉·卡普蘭醫生是上述特別工作小組的前任顧問,她說,「這種病症不應在該手冊裡出現,因為這種病症根本就不是一種精神病。」她補充,「下一次當有婦女被提名為首席檢察官時,別人必會問她:『你有經前焦躁紊亂症嗎?』」

尋求舒解

關於經前綜合徵的問題,醫學界仍然有不少爭論。醫學家曾提出許多理論去解釋經前綜合徵的真正成因和療法。有些醫生認為經前綜合徵也許有18種之多,每一種均產生不同的症狀。最近一項研究報導,在引發這種病症的症狀方面,鋅可能也擔任一個角色。另一項研究則表示,缺乏維生素B6也許是難題的根由,以致使有些婦女經歷輕微的抑鬱症。

有些婦女經常出現經前綜合徵的症狀,為了尋求舒解,她們曾嘗試各種療法,例如光療法、睡眠控制法、徹底鬆弛技巧、抗抑鬱藥,以及孕酮栓劑。但至目前為止,醫學家還未發現到一種屢試不爽的療法。

婦女若在行經前經歷到難以應付的症狀,她便應當請教醫生。每宗病例都是獨特的,而每個婦女都應當獲得健全的醫療勸告和適當的護理。鑑於經前綜合徵的症狀跟其他嚴重病症——例如甲狀腺機能失調、子宮內膜異位、抑鬱症——的症狀頗為相似,因此接受身體檢驗相當重要。

專家建議,女士們在首次接受醫生診治之前,最好預先保存一份詳細的記錄,以記下自己在月經來潮之前身體和情緒上所出現的症狀。她若看出自己在哪些日子也許會鬧情緒、易怒和抑鬱,這會有助於她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這些資料也有助她看出自己是否患有經前綜合徵。

醫生也許會建議病人盡量減少那些會為她造成緊張的因素。富於營養的飲食以及經常做運動也可以對抗經前綜合徵。此外,據某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某些在經期前感到抑鬱的婦女來說,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及蛋白質含量低的飲食能夠改善她們的情緒。在日間經常做點運動或輕快地步行,也有助於消除疲勞和憂鬱。

當然,家人——尤其是丈夫——能夠提出幫助。當婦女的月經周期為她造成困擾時,家人尤其需要表現仁慈、體貼和了解。

爭論仍未休止

有些人認為,婦女在月經周期內所經歷的情緒和身體變化是正常的,將這些正常變化稱為「症狀」並不正確。另一些人反對採納經前綜合徵這個名詞,認為這貶低了女性。

然而,對於許多婦女來說,經前綜合徵是實在的。她們每月都要忍受一些症狀,這些症狀使她們在照料家庭和應付工作方面都大感吃力。若要在這方面尋得舒解和了解也許只是白費心機而已,因為醫學界和非醫學界的人士對於經前綜合徵的真實性仍然爭論不休。

[第15頁的圖片]

家人尤其需要表現仁慈體貼,這會對她們大有幫助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