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湧現
人類歷史充滿了戰爭、饑荒、迫害等事,可說劣跡昭彰。所以,長久以來人類一直有民眾外逃避難的現象。過去,不少國族曾伸出援手,給予逃難者所需的庇護。
古代的阿茲特克人、亞述人、希臘人、希伯來人、穆斯林,以及其他族群也有謹守法律規定,向避難者提供庇護。23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道:「外僑既已跟同胞、家人分離,大眾理應對他關懷備至,神靈也會大大保佑他。所以,務要採取一切措施,以防外僑蒙冤受屈。」
在20世紀,難民人數劇增。為了救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遺下的150萬個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難民專員辦事處)在1951年正式成立。這個辦事處預計只會維持三年,因為當局認為,餘下的難民只要尋得庇護,在避難國家安頓下來,很快就可融入當地社會。安置難民的工作一旦完成,這個組織就可以解散。
可是,數十年來,難民人數不斷增加,難以抑制。到1975年,他們的數目已上升至240萬。1985年,流離失所的難民多達1050萬。到1995年,從難民專員辦事處獲得保護和救助的人數激增至2740萬!
許多人本以為冷戰結束後,全球的難民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不過,他們的希望破滅了。眾國族因為舊仇宿怨、種族歧見而變得四分五裂,結果衝突連連爆發。國家飽受戰火蹂躪,人民不得不外逃避難,他們深知本國政府既不能,也不會給予他們庇護。舉例說,1991年,差不多有200萬伊拉克人湧進鄰邦。自那年以來,逃離前南斯拉夫的難民估計有73萬5000人。盧旺達共有730萬人口。1994年,該國爆發內戰,半數以上的國民被迫離鄉背井。約有210萬盧旺達人逃往鄰近的非洲國家避難。
難題為何日益惡化?
難民人數日增,是由好幾個因素促成的。在一些地方,例如阿富汗和索馬里,國家政府垮台後,大權就落入武裝民兵組織手中。他們見東西就搶,把農村地區洗劫一空,人民因此大起恐慌,倉皇逃命。
在其他地方,錯綜複雜的種族糾紛、宗教歧見激化成武裝衝突。交戰各方旨在把平民百姓驅逐出境。論到前南斯拉夫的戰事,聯合國一名代表在1995年中嗟嘆說:「提起這場戰爭,許多人都覺得,很難理解其中底蘊:交戰者是誰、為何要出兵。作戰期間,一方有大批難民逃往國外,三星期後另一方又有大批民眾出逃。有些人密切注意戰事發展,連他們也認為很難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齊射火箭發射器、導彈、火炮等現代武器具有高度破壞力,不但使戰場屍橫遍野,還把衝突範圍擴大。結果,難民與日俱增。近年來,世界上約有百分之80的難民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他們逃往鄰近的發展中國家尋求庇護,其實這些鄰邦也自身難保。
在多場衝突中,民眾所以外逃避難,是因為糧食實在短缺。護送救援物品的部隊也許中途出事,挨餓的百姓不得不離鄉背井,搜尋食物充飢。《紐約時報》留意到:「在許多地方,例如非洲之角,由於乾旱頻仍、戰爭此起彼伏,土地已大受破壞,不再適宜耕種了。盈千累萬的人離開家園,到底是為了逃避飢餓還是逃避戰亂,這個問題已變得無足輕重。」
千百萬人流離失所
列國雖然原則上同意提供庇護,但由於難民人數眾多,各國政府不知所措。古埃及也有類似情況出現。為了逃避持續七年的大饑荒,雅各舉家逃往埃及尋求庇護。法老不但歡迎他們在國內安家落戶,還讓他們住在「國中最好的地」上。——創世記47:1-6。
後來,以色列人生養眾多,「滿了那地」。埃及人於是苛待以色列人,以求抑制他們的增長;不過,「[埃及人]越發苦害他們, [以色列人]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出埃及記1:7,12。
類似地,現今難民人數有增無已,列國正大感「愁煩」。各國政府最關注的就是經濟負擔。給千百萬難民提供庇護,照顧他們的衣、食、住——這一切都需要龐大花費。在1984年至1993年間,難民專員辦事處每年的開支從4億4400萬美元增至13億美元。這筆經費大都是由富國捐助的;在這些富國當中,有的正面臨財政困難,國家經濟在走下坡。捐贈國有時抱怨說:『單是救濟國內露宿街頭的窮人,已令我們吃不消。更何況全球難民的人數勢必上升,我們又怎有能力照顧這些難民呢?』
問題為何會變得複雜?
難民投奔富國後,時常發覺環境異常複雜。出於經濟原因,成千上萬的外國人紛紛移居富國,使形勢變得對難民不利。經濟移民跟難民不同,他們無需逃避戰亂、迫害或饑荒。剛相反,他們旨在擺脫貧窮,一心追求安舒日子。這些移民常常佯作難民,向庇護組織虛報資料。結果,名副其實的難民獲得公平聽訊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a
有人把難民和移民比作兩股人流,多年來一直並行地湧進富國裡。可是,各國對移民入境管制日益嚴格,經濟移民的出路給堵塞了。迫於無奈,這股人流只好跟難民匯合,結果難民潮暴漲,並且泛濫成災。
經濟移民深知,申請庇護的過程可能曠日持久,但分析過後,他們始終認為這樣做穩操勝券。當局要是接納庇護申請,他們當然「勝利」了,因為移居地的經濟發展比原籍國蓬勃得多。即使申請遭當局駁回,這些移民也操了勝券:既可以掙得一筆金錢,又可以把自己所學得的技能帶回祖國去。
難民人數日益增多,假難民也有增無已,他們源源不絕地向外國湧流。許多國家都把他們拒於門外。有的國家不許逃難人群越過邊境。其他國家立法嚴加管制,並引進繁複手續,這些措施跟斷然拒絕難民入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另一些國家強行把難民遣返。難民專員辦事處所出版的一份刊物評論說:「不論是名副其實的難民還是經濟移民,兩者數目都不斷增多,無從抑制,給源遠流長的庇護傳統帶來莫大衝擊,這個歷時3500載的傳統快要消失了。」
仇恨與恐懼
難民還要面對另一個難題,那就是本地居民的排外情緒,一種對外國人充滿恐懼和憎惡的主觀情緒。許多國家的人民都認為,外地人會損害他們的民族特性、文化習俗和就業機會。這樣的恐懼有時會通過暴力發泄出來。《難民》雜誌說:「在歐洲大陸,每隔三分鐘就有一個種族主義分子發動攻擊,逃難人群的收容中心往往成了攻擊的目標。」
中歐一份海報把當地居民對外地人所懷的深仇大恨表露無遺。在環球多個國家地區,這樣的敵對行動正不斷在人民心中引起共鳴。海報的信息充滿惡意,旨在醜詆外國人:「這些人就像我們身體上的膿腫一樣,既討厭又痛苦。這個族群毫無文化修養,也缺乏道德標準、宗教理念。這群烏合之眾到處流浪,一味打家劫舍。他們蓬頭垢面,滿身蝨子,要不是露宿街頭,就是棲身火車站。就讓他們收拾骯髒的破衣,一去不返吧!」
在大部分難民看來,要是有選擇餘地,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得過「一去不返」。他們倒是歸心似箭,一心想著回鄉跟親友團聚,過著安寧、正常的生活。可是,他們實在無家可歸!
[腳注]
a 1993年,僅僅在西歐,各國政府就耗費了116億美元,處理尋求庇護的個案,並安置合格的申請者。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難民苦不堪言
「你可知道,每個晚上盈千累萬的難民兒童都要餓著肚子睡覺嗎?你又是否曉得,每八個難民兒童就只有一個曾在學校念書?這些兒童多半從沒看過電影,甚至連公園也沒有踏足過,到博物館參觀就更不用說了。許多難民兒童都是在拘留營或隔離營內長大的。他們有些甚至從沒見過牛,也沒有看過狗。許許多多的難民兒童都以為,人種青草的目的是供人食用的;他們根本不知道,草地是供孩子玩耍、追逐的地方。救助難民是我的職責,但這些無辜受累的兒童就最教我難堪。」——緒方貞子,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鳴謝]
U.S. Navy photo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耶穌也曾逃難
約瑟和馬利亞跟兒子耶穌一起在伯利恆居住。東方的占星術士帶著黃金、乳香和沒藥前來拜訪。他們離去後,一位天使出現給約瑟看,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逃到埃及去,留在那裡,直到我給你指示;因為希律快要搜尋小孩子,把他毀滅。」——馬太福音2:13。
一家三口於是急忙逃命,前往外國尋求庇護——他們成了難民。希律勃然大怒,因為占星術士沒有回去報告,那個據稱將會做猶太人的王的就住在哪兒。希律既然殺害耶穌不遂,就差人出去,到伯利恆和附近地區,把幼小的男孩通通殺死。
約瑟和家人留在埃及,直到上帝的天使再次在夢裡出現給約瑟看。天使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到以色列地去,因為那些要尋索小孩子的魂的人已經死了。」——馬太福音2:20。
顯然,約瑟打算在猶地亞安家落戶。他們逃往埃及前,原本就在這兒居住。可是,他在夢裡接到警告,在猶地亞定居會引起危險。他們的生活就這樣一再受到暴力威脅。約瑟、馬利亞和耶穌於是遷到北部的加利利,在拿撒勒城安頓下來。
[第7頁的圖片]
近年來,千百萬難民倉皇逃命,投奔其他國家
[鳴謝]
Top left: Albert Facelly/Sipa Press
Top right: Charlie Brown/Sipa Press
Bottom: Farnood/Sipa Press
[第4頁的圖片鳴謝]
Boy on left: UN PHOTO 159243/J. Is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