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潮觀鳥記趣
《儆醒!》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每年大約有一千萬隻候鳥在歐洲西北部過冬。這些候鳥不單來自北極的天然繁殖場,有的更從加拿大和西伯利亞中部遠道而來。牠們取道一條橫越不列顛群島的移棲途徑,東大西洋飛行路線,前往非洲,期間有更多候鳥加入移棲的行列。
英國水域有一連串超過30個河口灣,為候鳥提供可以停下來進食及休息的地方。每一個河口灣可供2萬多隻候鳥棲息,而位於英國東岸的沃什灣是最主要的河口灣,可以容納25萬隻鳥,供應牠們所需的食物。這些鳥包括:白腰杓鷸、黑腹濱鷸、塍鷸、紅腹濱鷸、蠣鷸、鴴、紅腳鷸和翻石鷸。河口灣提供什麼食物?為什麼對於鳥類來說,河口灣很重要呢?
河口灣的重要作用
河口灣是指淡水跟海水相混合的半封閉海岸部分。河口灣的水較為溫暖,充滿礦物質和有機養分,地球海洋中半數的生物都依賴河口灣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食物。河口灣的泥土除了有蝦、沙蝨及其他生物活動外,也養活了種類繁多的生物。
河口灣的泥土屬於什麼類型,取決於形成泥土的沉積物的大小。不同種類的泥土有個別的特種海洋生物;這些生物就是涉水鳥a的糧食。比如說,在一種泥土中,每平方米就含有數百萬隻不及3毫米長的小螺!此外,泥土也為軟體動物、拖拉蟲、釣餌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提供食物。
大潮
雖然河口灣上可能聚居了數以千計的涉水鳥,可是因為地方廣闊,鳥群分散了,所以要找到牠們的蹤影也不容易。不過,每逢大潮的時候,情況就大大不同了。那時候海水洶湧上岸,水位上升,把沙灘和淤泥灘淹沒,涉水鳥於是只好走到鹽灘岸b和其他高地去。這時候,百鳥雲集,種類繁多,觀察牠們就容易得多了。
今天早上陽光燦爛,天朗氣清,大潮很快就來了。在4月這個早上,我們驅車前往一個風光如畫的河口灣,其間陣陣冷風從東北方吹來。這個河口灣位於奧爾德河通往北海的出口。奧爾德河蜿蜒流經英國的薩福克郡。在這個河口灣,冬季的涉水鳥最多有一萬一千多隻,而既然河口灣只有半英里闊,我們可以很容易就觀察到涉水鳥的活動。
沿著河流的流域是一道道凹凸不平的防波堤。有些河岸滿是蘆葦,有些就長滿濱草。其餘的地方就是一些黑不溜秋、沒有什麼修飾的木結構和石頭。沿河逆流而上,在一幢幢維多利亞式建築物中間,是奧爾德堡音樂節的發源地——斯內普·莫爾泰因斯音樂廳。不過,我們要往下游走,朝一個有遮蓋物的地點進發。這時候風勢很大,寒風刺骨,吹得人眼睛也有點痛。
我們一抵達河的盡頭(圖中A點),耳畔立刻傳來一對反嘴鷸清脆悅耳的鳴叫,就像是歡迎我們一般。當時牠們離我們不過40米,在我們這邊的河口灣上。這對反嘴鷸是一對兒,正在用喙互相整理羽毛。牠們各自用細長而向上翹的喙,輕啄對方的上胸。這個景象雖然好看,可是我們要繼續前行,因為更好看的東西還多著呢。
漲潮
潮水這時候漲得很快,我們於是馬上走到我們所選定的觀鳥地點。(圖中B點。)在途中,一隻紅腳鷸從鹽灘岸上起飛,並且尖聲地發出「圖胡胡-圖胡胡」的警告信號——真不愧為河口灣的「哨兵」!紅腳鷸在朗日下展翅飛翔,翅膀上白皙耀眼的後緣,跟紅色的鳥腳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一抵達目的地,就向變得越來越細小的沙灘和淤泥灘掃視了一下。
遠處所見,有20隻紅腳鷸在悠然覓食。牠們輕輕的把喙探進泥土裡找東西吃,其餘的紅腳鷸就在較多遮蔽的地方找食物。黑腹濱鷸的喙微微往下彎,相當有特色;只見牠們一小群、一小群的,緊緊靠攏在一起。牠們總是貼著海邊走,一邊走,一邊啄食泥土裡的食物,一大群的湊成了一條歪歪斜斜的線。散布各處的白腰杓鷸不徐不疾的小步走著,小心翼翼地把喙探進又軟又黏滑的濕軟泥裡。在上游較遠處,有幾隻翻石鷸正在用牠們那短而微向上翹的喙,推翻舊海岸潮水線上的碎石,從中尋找食物。
驀地,灰鴴像按捺不住似的,發出婉轉動人的啼叫——「特利-烏-伊」,聲音如泣似訴,響徹四野。灰鴴飛越我們頭上的時候,黑色的腋羽跟灰白的鳥腹成了明顯的對比。此外,約四百隻正在歇息的歐金鴴緊緊的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橢圓形,牠們全都把頭藏到翅膀下,迎風而立。有時候,歐金鴴會重新決定啄序(鳥類決定地位高低的程序),那時就不免有一番爭鬥了。現時大概所有歐金鴴都有一身滿是斑點的冬季羽毛——伴以黑色的喙,上身和背部黑色金色互相交錯,眼睛、臉孔和腹部就都灰灰白白的。我們用望遠鏡四下裡掃視,也看見有幾隻劍鴴。
這時候,一大群約有一千隻的鳳頭麥雞忽地飄然而來。這種鳥英姿勃發,飛翔之際,別有一番風姿。鳳頭麥雞和歐金鴴本來在這裡以西的可耕地上棲息,因為牠們比較喜歡在那一帶覓食。牠們到河口灣這裡來不是單單為了覓食,也為了清潔和梳理自己的羽毛。
細聽四周,只聽見白腰杓鷸激情洋溢的鳴叫,紅腳鷸那像樂曲般使人舒暢的囀鳴,還有紅嘴鷗粗獷響亮的叫聲。再看灘上,一對斑尾塍鷸把喙深深的鑽進泥土裡。此外,幾隻蠣鷸正在用牠們那橘紅色的、厚厚的喙,從泥土中啄食拖拉蟲。一隻獨個兒的灰鴴舉止優雅地走了幾步,忽然止住了,右足一搖,逕往獵物跑,一口就把獵物吞了下去。可是,快要漲的潮水要向牠們湧過來了!
開始趕上岸了
忽然,不同種類的鳥兒都飛了起來,在空中大致按著各自的品種成群結隊地飛。眼前所見,涉水鳥的隊形於密集中見組織,真是好一個壯觀的景象。在朗日的照耀下,側飛著的鳥反映出千變萬化的色彩——從深棕色轉化成炫目的銀白色,時而清晰可見,時而跟漲潮時模糊的背景混在一起。色彩由暗至明,又由明至暗,調和得恰到好處;色彩幻變之餘,鳥群的隊形也是變化萬千的,先是彷彿橢圓的形狀,接著是圓形、螺旋形,最後變成一條垂直線。大部分鳥兒最後都在潮水沒有淹到的淤泥灘上降落。
過不多久,我們周圍的泥灘和沙灘就會被水淹過,於是我們連忙朝河的上流走去,同行的還有一批又一批的涉水鳥尾隨不捨。首先追上我們的是一小群細小的黑腹濱鷸,牠們飛快地抖動著翅膀,偶爾發出短促而尖銳的囀鳴,互相照應。接著經過的是體形較大的紅腳鷸,牠們的隊形比較廣闊,姿態也比較優雅。然後飛來的是白腰杓鷸,牠們的體形跟大海鷗相若,在空中飛的時候,更發出像長笛般美妙動人的鳴叫。隨後而來的是一大群反嘴鷸,牠們身上黑白分明的羽毛,跟蔚藍色的天空相映成趣。反嘴鷸在河口灣的上部結集起來,長長的、暗藍灰色的鳥足,在水面上隱約可見。
鳥的棲息地
我們加快了腳步,走到一個高地,河口灣在這裡開始收窄。(圖中C點。)鳥兒開始不約而同地各歸各類的聚集起來。潮水不斷暴漲,更多鳥擠在一起。趕上來的鳥越來越多,後來的鳥兒要找個地方站也可不容易,鳥群要不時調整位置把地方騰出來,河岸上的空間也就更加緊張了。
現在是滿潮的時候。鳳頭麥雞和歐金鴴已經飛回可耕地那裡。留下來的鳥礙於水勢,只好離開泥灘,走到舊河岸上棲息。蠣鷸不停地鳴叫,跟牠們的數目根本不成比例。百鳥爭鳴聲中,混合著紅腳鷸和白腰杓鷸的鳴叫,而現在我們頭上那雲雀的歌聲,就脫穎而出,技壓群鳥——此情此境,美妙極了。
下午這時候,涉水鳥也該歇歇,直到大潮的滿潮過去;我們也走了。雖然有些鳥身處海堤後面,看不見海水,牠們卻會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回到淤泥灘或沙灘上去。涉水鳥的本能賦予牠們智慧,對於時間掌握得分秒不差,對於潮水的漲落,牠們更是瞭如指掌。
滿潮的時候,看鳥兒怎樣趕上岸著實叫人目不暇給,更何況我們是首次目睹呢!
[腳注]
a 在美國和加拿大,涉水鳥(waders,屬於鴴形目)一般稱為濱鳥(shorebirds)。
b 經常受潮水泛濫的土地。
[第26頁的附欄或圖片]
觀賞鳥兒趕上岸
要好好觀賞滿潮的時候鳥兒趕上岸的情景,就要先找一個合適的河口灣。然後你要有河口灣地區的資料,例如涉水鳥的行蹤和觀賞牠們的理想地點。查閱潮汐表,看看在滿月或新月後接著的一個滿大潮會在什麼時候發生。除了交通時間外,要預算有三個小時才能夠好好觀賞雀鳥,並且要在滿潮前兩小時到達河口灣。
你要帶備什麼東西呢?你如果對涉水鳥一竅不通,就不妨帶一本相關的書,好幫助你分辨不同的品種。一副雙筒望遠鏡也大派用場。你很快就會看出,不同品種的涉水鳥有個別的習性,並且因應喙的不同設計而有不同的獵食方法。有沒有望遠鏡不要緊,保暖、防水的衣服倒是不可少的!小心危險。除非你對淤泥灘很熟悉,否則不要貿然走上灘去。潮水漲得很快,很容易把人困住。而且,如果海上忽然有霧,你就很容易迷路了。你也要留意風力的大小。大風會引起假潮,無論在任何一個河口灣上,假潮都是相當危險的。
[第27頁的附欄或圖片]
全球主要的河口灣
在歐洲,荷蘭的瓦登海是最主要的潮浸區,有時可能容納超過四百萬隻涉水鳥。瓦登海向北伸展,連接日德蘭半島的西南部。在這個廣闊的地區,三個優良的觀鳥地點是:通往丹麥勒姆島的堤道;德國的威悉河河口灣,一個主要的滿潮棲息地;荷蘭近格羅寧根的勞沃斯灣。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最重要的河口灣位於葡萄牙的塔古斯河。
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的河口灣為600萬至800萬隻移棲的涉水鳥提供食物。主要的河口灣有: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弗朗西斯科灣和洪堡灣;從加拿大溫哥華的邦德里灣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艾奧納島,共計200平方公里的地區;阿拉斯加州的斯蒂金河口灣和科珀河三角洲。
以下各地也是涉水鳥棲息的好地方: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玻利瓦爾角和加爾維斯頓、香港的大埔、澳大利亞東北部的凱恩斯、肯尼亞的蒙巴薩附近。
[第24頁的圖片]
五隻蠣鷸
[第25頁的圖片]
紅腹濱鷸從棲息地飛趕上岸
[第25頁的圖片]
奧爾德河口灣,英國薩福克郡
斯內普·莫爾泰因斯音樂廳
觀察點B
C點
起初的觀察點A
[鳴謝]
Snape Maltings Riverside Centre
[第26頁的圖片]
紅腹濱鷸
[第26頁的圖片]
紅腳鷸
白腰杓鷸
[第27頁的圖片]
上圖:白腰杓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