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新聞界讚賞耶和華見證人
耶和華見證人俄羅斯分社辦事處在1997年6月21日舉行呈獻禮。這座連棟大樓包括七幢住宅大廈、一個大型王國聚會所、一個飯廳、一幢寬敞的辦公室大樓和一個巨型貨倉。地點位於聖彼得堡西北約40公里以外地方的索爾涅奇諾耶村。
社方邀請了不少記者出席這次呈獻禮,結果,呈獻禮受到廣泛宣傳。其中一個記者在莫斯科銷數達25萬份的《文學報》中撰文寫道:「目睹這些建築物,第一個印象就是,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優質建築物呢!」——請參閱第16和17頁的圖片。
作者謝爾蓋·謝爾吉延科說:「這裡的每一件東西,都是由信徒親力親為的;而建築工程主要是由一些芬蘭人、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和德國人合力完成。建築物周圍有磚砌的小徑,潔淨美觀,草地刈剪得光潔整齊;房頂是用精美別致的瓷磚蓋成的;建築物也裝有大型的玻璃門窗。這就是耶和華見證人俄羅斯地區的宗教行政中心。」
莫斯科一些新聞記者接受邀請,前來出席是次呈獻禮,他們許多都是從東南650公里以外的地方遠道而來,所以分社預備了交通工具接送他們往來分社辦事處。工作人員負責帶領這些記者參觀分社的所有設施,然後舉行記者會,其間更設有茶點招待。謝爾吉延科先生就他的所見所聞寫道:
「總的來說,見證人莊重樸實。……我可以把俄羅斯一句著名的諺語改寫成:『見證人住在[他們的家],猶如住在耶和華的懷裡。』……見證人對所有人都熱誠有禮,對他們的弟兄更是關懷備至。」
德米特里耶夫在每天銷量近40萬份的《莫斯科真理報》裡撰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親力親為,建造自己的理想世界」,然後他寫道:
「自從見證人的宗教組織在[1991年]受法律認可以來,他們就一直計劃要興建自己的總部。他們想在莫斯科附近尋找一處適合的地點。後來,出乎意外地,有人通知他們,在聖彼得堡附近,一個以前是青年營的地方要出讓。見證人於是就把營地買下來,然後著手施工。……
「一年半之前,即1996年1月1日,索爾涅奇諾耶村的中心就成了一個宗教組織的分社辦事處。到六月中旬,一群莫斯科記者在聖彼得堡逗留若干時間,希望探知耶和華見證人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
德米特里耶夫先生獲得什麼印象?「他們都是一些普通人。」不過,他們的確與眾不同,正如他在文章結論部分指出:「他們彼此和睦共處,相親相愛。這是夢想嗎?不錯,實情的確是這樣。」
莫斯科記者馬克西姆·葉羅費耶夫在一份銷數達30萬份的報章(Sobesednik)中撰文寫道:「在這個小型的社群裡,人人的關係都建基於以下的原則:沒有人被迫工作,人人都是甘心樂意的。」
記者參觀和報導完分社統籌者瓦西里·卡林的宿舍設備之後,葉羅費耶夫繼續說:「我們一群好奇的記者同業員也想參觀另一些人所住的宿舍,結果發現,其他宿舍的大小、布置和設備跟瓦西里·卡林先生所住的差不多一模一樣。」
另一個記者阿納絲塔西亞·內梅絲在《莫斯科晚報》撰寫了一篇文章,題名為「享有內心安寧」,文章的次標題指出:「獨特的村民努力把聖經的教訓付諸實行。」
她在描述分社設施的外觀和所在地點時寫道:「四周有樹林草叢環繞,附近是芬蘭海灣。這裡設有許多歐陸式的房舍,美觀整齊;行人小徑都是用磚砌成的,整齊清潔;花床裡百花爭妍、美觀悅目。
「商業機構正為『富裕的俄羅斯人』興建了許多這類小城,但住在這個村子裡的,都是一些並非富裕的人。……他們生活倒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大家都是朋友。這裡只有約莫350人,但卻來自世界不同角落。你可以在這裡聽見人操不同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芬蘭語和瑞典語等。
「基本上,這有如一個自成一國的小天地。村內有自己的生產和維修工場,可以生產供這個操多種語言的大家庭需用的任何東西;他們甚至有自己的診所。」
在索爾涅奇諾耶村舉行的呈獻禮,確實是個歡樂的盛會,總共有1492人出席,來自42個國家地區。其中許多都是年長者,他們在傳道工作受禁制的數十年間,一直忠信地為上帝服務。這些老前輩在佔地6.9公頃,像花園般優美的地方參觀這些美輪美奐的分社設施時,你可以想像他們是多麼歡欣雀躍嗎?他們可能還以為自己是在做夢呢!
[第18頁的圖片]
記者們在參觀分社設施
舉行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