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切族——足跡何處尋?
「心狠手辣、舉世無雙」?卻又英勇無敵、果敢頑強?他是何方神聖?他就是向美軍投降的最後一位阿帕切族領袖。1909年,他於俄克拉何馬州辭世,終年80,死時據稱已歸信荷蘭改革派。這位阿帕切族末代酋長原名戈亞弗拉,卻以杰羅尼莫知名於世。
據稱,墨西哥軍隊有一次被戈亞弗拉突襲,士兵驚惶失措,向「聖」哲羅姆呼救,杰羅尼莫就是由此得名的。約於1850年,在哈諾斯近郊處紮營的25名阿帕切族婦孺全遭墨西哥軍隊殺害。死者中包括杰羅尼莫的母親、少妻以及三個兒女。據說,「杰羅尼莫終其餘生對墨西哥人恨之入骨。」在報仇心切的鞭策下,他成了阿帕切族中最勇悍的戰士酋長之一。
然而,對於在好萊塢電影劇情中總被描繪成反派的阿帕切族印第安人,我們所知多少呢?他們尚存人間嗎?若然,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將來何去何從?
「人中虎」
阿帕切族戰士(這個名字看來取自祖尼語的「阿帕殊」,意思是「敵人」)素以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聞名。19世紀曾與印第安人屢次交鋒的名將喬治·克魯克稱他們為「人中虎」。據一些權威透露,「其實打從公元1500年以來,阿帕切諸部族加起來,也從沒有超過6,000人。」可是,寥寥數十名印第安戰士卻能以游擊戰術令整支敵軍陣腳大亂、進退兩難!
另一方面,據阿帕切族消息來源指出:「雖然阿帕切族被西班牙人、墨西哥人和美國人描繪為嗜血的野蠻民族,事實卻絕非這樣。我們(阿帕切人)只在糧荒時才搶點東西吃,戰爭也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報復行動,我們絕不會無事生非。」阿帕切族也委實受盡許多不公不正的對待哩!
在亞利桑那州的佩里多特有所聖卡洛斯市阿帕切族文化館。其中的展品足以從印第安人的角度,對歷史作不同的詮釋:「外來移民一踏足我們的土地,就掀起不少敵意和改變。他們完全無視我們跟大地的深厚淵源。為了保護自身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先祖不得不趕退西班牙人、墨西哥人和美國人。無奈我們終不能以寡敵眾,更敵不過對方的先進武器,才被迫接受美國政府提出的條款。就這樣,我們放棄了自由自在,浪跡天涯的生活,被迫住在居留地。」好一句「被迫住在居留地」,不知喚起多少印第安人的強烈鄉情。在超過200萬印第安人中(共計在美國有554個部落,加拿大則有633個家族群),約有50萬人住在居留地。阿帕切族人口約為5萬。a
早期歷史
研究印第安人歷史的大部分專家均一致認為,這些原始部落是從亞洲而來,經白令海峽,慢慢往東南方遷移的。語言學家更發現阿帕切語跟居住在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的阿薩巴斯卡人的土語遙相聯繫。托馬斯·馬伊斯寫道:「據現時估計,他們大概是於公元1000年至1500年間抵達美國西南部的。至於詳細路線以及遷移步伐,人類學家們的意見則仍然莫衷一是。」——《阿帕切族》。
早期的阿帕切人為掙扎求存,不得不到鄰近的西班牙裔墨西哥人那裡進行劫掠。托馬斯·馬伊斯評論說:「公元1690年至1870年約二百年間,鄰近地區長期遭阿帕切人大肆搶掠。然而,這也不足為奇——墨西哥地大物博,種種資源應有盡有,是個名副其實的豐饒角。」
剝取頭皮由誰始創?
墨西哥人跟阿帕切族衝突連連,墨西哥的索諾拉州政府決定沿用古老的西班牙習俗,以賞金換取阿帕切人的帶髮頭皮。然而,這種習俗其實早被英國人和法國人所採納,並非由西班牙人所始創。
墨西哥人剝取頭皮是為賞金,至於對象是阿帕切人不是已無關宏旨。1835年,墨西哥政府通過法例,規定把男性的帶髮頭皮賞金定為100披索。兩年後,法例再加進女性頭皮的賞金為50披索,小孩的則為25披索。丹·特拉普在《對阿帕切族的征戰》一書中寫道:「這些法例簡直與種族滅絕政策無異,可見滅族概念源遠流長,絕非現代某國的構思。」他補充說:「阿帕切人本來沒有剝取敵人頭皮作戰利品的習慣。」雖然奇里卡瓦人也偶一為之,卻礙於「對鬼魂與死亡的迷信與恐懼」而有所顧忌。他說:「因此,剝取頭皮的做法是墨西哥人採用在先,阿帕切人不甘示弱,以牙還牙在後。」
特拉普說,礦工們「成群結隊,興致勃勃的追捕印第安人去。他們先把印第安人重重包圍,然後把他們殺個片甲不留,連婦孺也無一幸免。印第安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就不足為怪了」。
到了後來,跟阿帕切族的鬥爭竟變成亞利桑那州的主要財源。據查爾斯·拉米斯指出:「為了維持跟阿帕切族的戰爭,(美國政府)作戰部每年給亞利桑那州撥款200萬美元。因此,為了強而有力、但卻罔顧道德原則的理由,當局極不願意看見和解局面,因為這麼一來,滾滾財源就會付諸東流了。」
居留地是解決辦法嗎?
以侵略者姿態出現的白種移民跟土生土長的阿帕切族人衝突無止無休,聯邦政府決定對印第安人實施居留地政策。這些居留地本是大片不毛之地,但當局卻一廂情願認為印第安人自有求存之道。這樣,阿帕切人的居留地遂於1871-1872年正式設立。
1872-1876年間,奇里卡瓦族的阿帕切人被安置在獨立的居留地。這些一向自由自在的遊牧民族頓覺成了籠中鳥。雖然他們人數只得400至600,佔地達273萬6,000英畝之多,可是在這大片赤地上,他們根本無法狩獵,也無從採集野生植物來維持生計。政府每15天配給糧食一次,令糧荒稍得緩和。
儘管這樣,白種移民仍然認為讓奇里卡瓦族有獨立的居留地徒然浪費了土地,阿帕切人大可全部安置在同一地區之內。1874年,德高望重的酋長科奇斯辭世以後,白人對族人仇視日深,密謀伺機要把奇里卡瓦族的阿帕切人趕走。後來事態發展怎樣呢?「1876年,機會終於來到。兩個販賣私酒的人因不肯多賣點酒,被兩名奇里卡瓦族人殺死。聖卡洛斯居留地的管理當局沒有拘捕疑犯,反而派出大隊武裝人員,二話不說的就把奇里卡瓦族押送出居留地。這個居留地也自此關閉。」
然而,當局政策仍然容許印第安人自由進出居留地,令白種移民很不滿意。正如《天涯路——印第安人習性與信仰》指出:「政府當局為順應白種移民的要求,決定把阿帕切人各支流部落,包括聖卡洛斯族、懷特芒廷族、西貝奎族、通托族以及奇里卡瓦的無數族群,都一併歸入聖卡洛斯市印第安人事務處的管理範圍之下。」
於是,在同一個居留地內,最高峰期曾有成千上萬的雅瓦派人、奇里卡瓦人和西阿帕切人隔鄰而處。由於有些部落之間積怨甚深,居留地內瀰漫著緊張與猜疑的氣氛。對於居留地的種種囿限,族人有何感受呢?他們說:「要我們放棄昔日的自由生活,等於斷絕我們在身心精神上的食糧。不自由,毋寧死。」
1885年,在知名戰將杰羅尼莫率領下,一隊奇里卡瓦人暗自離開居留地,逃往墨西哥去。納爾遜·邁爾斯將軍帶同5,000士兵、400名阿帕切偵察隊員,對當時只有16名男丁、12名婦女、以及6名兒童進行圍捕。
1886年9月4日,杰羅尼莫終於不敵,被迫投降。他表示願意重返聖卡洛斯居留地,可惜世事往往不如人願。原來居留地內的阿帕切人已全被當作囚犯,被解往佛羅里達州去;杰羅尼莫則要面對同一命運。他用土語慨嘆說:「如風的自由日子恐怕已一去不復返!」詭計多端、一身傲骨的鐵漢子無奈已變成階下囚。
後來,當局容許他遷去西面地區,最遠可達俄克拉何馬州的斯爾堡。1909年,他就在那裡與世長辭了。跟其他印第安人酋長一樣,阿帕切族這位一代梟雄被迫在牢獄苦熬餘生,含恨而終。
何去何從?
目前,在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仍然設有幾個阿帕切人的居留地。《儆醒!》通訊員曾到訪聖卡洛斯居留地,並訪問過幾位阿帕切族領袖。以下是他們採訪的經過。
5月一個炎熱乾燥的日子,我們實地採訪印第安人居留地。哈里森·塔爾高和他的妻子對我們熱情款待。哈里森身高6英尺,蓄著濃密的八字鬍鬚,健談,是聖卡洛斯民族議會成員。我們問他說:「阿帕切人目前需要應付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呢?」
「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已經一落千丈。電視為害我族同胞,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其一是,他們已無心學習我們本土的語言。此外,失業也是個嚴重的難題,有些地區的失業人數佔人口百分之60。我們區內開設了一些賭場,可是就業機會根本不多。況且,賭場也製造另一些問題,就是我族人民都在賭桌上花光他們本應用來付房租、買食物的福利金。」
至於族人的健康狀況,哈里森毫不諱言說:「糖尿病是最大的健康難題。我們當中超過百分之20的人患糖尿病。一些地區的比率更高達百分之50以上。」他坦言,另一個禍端是由白人早於100年前已經種下的,就是濫用酒精。此外,「吸毒也為害不少」。至於吸毒問題嚴重,從區內路旁告示牌的標語則可見一斑。告示牌的內容包括:「自愛自重、切勿吸毒」,及「愛護大地。珍惜健康。切勿自毀前程」。
我們接著問到愛滋病的問題。他一臉憤慨地說:「同性戀是個潛伏的危機,且在居留地內正日漸流行。電視以及白人的種種不良嗜好正逐步腐蝕我們年輕的一代。」
至於居留地近年經歷的變化,哈里森表示:「早於50年代,對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按先後次序排列:一是宗教,二是家庭,三是教育,四是同輩壓力,最後才是電視。今天,次序則剛好相反,電視成了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其次就是同輩壓力——要他們放棄阿帕切族的生活,轉而跟隨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模式。教育仍然位列第三——不少阿帕切族人正爭取接受教育的機會,包括在大學,以及在居留地內數目日增的中學接受教育。」
「那麼,家庭操有的影響力又怎樣?」我們不禁問道。
「可悲的是,家庭的地位降至第四。宗教更名列榜末——不論是我族傳統的宗教抑或白人的宗教亦然。」
「你本人對於基督教國看法怎樣?」
「我們不滿教會企圖令我族同胞放棄傳統信仰b,歸信他們的宗教。路德會和天主教傳教士在這裡傳教已經超過100年。五旬節會各支流的傳教方式則較為感性。
「我們希望借助家庭觀念,重新喚醒我族同胞的文化意識,令阿帕切語再見天日。以目前而言,這些文化已形同失傳了。」
阿帕切族的經濟前景
此外,另一位阿帕切族的權威人士則表示對聖卡洛斯居留地的經濟前景抱很大信心。可是,他看出要吸引投資者注資本地的工程計劃則談何容易。一線初露的曙光是,當局已跟一家頗具規模的電訊公司合作成立聖卡洛斯市阿帕切電訊公司。這家公司將由鄉村經濟協會負責資助,不但可為阿帕切族提供不少就業機會,更能擴展及改善現時居留地內素質低劣的電訊服務。
此外,當談到即將在居留地醫院內設立的腎臟透析中心時,這位官員不禁露出自豪的神色。是項設施將令病人受到更妥善、更周全的醫療服務。他還向我們展示即將動工的聖卡洛斯商業中心重建藍圖。對於未來,他是抱樂觀態度的,並認為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關鍵。「教育水平高,薪酬也高,生活水準也就自然提升。」
阿帕切族婦女素以編織草籃的手藝著稱。據一本旅遊指南所說,當地的主要行業是「狩獵、捕魚、經營牧場、伐木、採礦、戶外娛樂事業以及旅遊業等」。
儘管阿帕切族人前路障礙重重、任重道遠,他們正竭盡全力要與外面世界並駕齊驅。跟所有人一樣,他們渴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受人尊重、過些愜意的生活。
天下大同,指日可待
耶和華見證人探訪阿帕切人,向他們宣講耶和華上帝應許的新世界。關於這個地上樂園,聖經以賽亞書有以下一段美妙的描述:「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必不徒然勞碌。」——以賽亞書65:17,21,23;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1-4。
耶和華定意要把人間種種自私腐敗,以及敗壞地球的人類消滅淨盡,這個時刻已近在眼前了。(請參閱馬太福音24章;馬可福音13章;路加福音21章。)各國各族,包括印第安人,只要通過基督耶穌歸向真神耶和華,就能為自己帶來福樂。(創世記22:17,18)凡是渴望生活在潔淨的地球,並甘願順服上帝的謙卑人,耶和華見證人均樂意向他提供免費的聖經教育。——詩篇37:11,19。
[腳注]
a 阿帕切族可分為各小族群,如西阿帕切人,其中包括北方及南方通托人、明布雷諾人和科約特羅人。東阿帕切人則包括奇里卡瓦人、梅斯卡萊羅人、吉卡里拉人、利潘人和基奧瓦人。其他旁支計有懷特芒廷的阿帕切人和聖卡洛斯的阿帕切人等。這些部落現在主要散居於亞利桑那州東南部以及新墨西哥州。——詳情請參閱15頁的地圖。
b 《儆醒!》日後將出版探討印第安人的宗教與信仰的文章。
[第15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北美洲
右面是放大了的地圖
阿帕切人居留地
亞利桑那州
新墨西哥州
吉卡里拉人
阿帕切堡(懷特芒廷)
聖卡洛斯
梅斯卡萊羅人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3頁的圖片]
杰羅尼莫
[鳴謝]
Courtesy of the Arizona Historical Society/Tucson, AHS#78167
[第16頁的圖片]
民族議會成員哈里森·塔爾高
[第17頁的圖片]
科奇斯酋長被葬於奇里卡瓦族城堡內
衛星天線令居留地的居民得以收看電視節目
[第18頁的圖片]
在阿帕切族人葬禮上,死者親屬把石頭放在墳墓四周。風中飄揚的絲帶標誌著羅盤的四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