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口吃!
差不多八十年來,《儆醒!》一直幫助讀者應付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有時候,《儆醒!》透露醫學界某些新進展和觀點,對於讀者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的經驗正好說明這點。
1989年,馬修在英國北部出生。他一直是個正常的小男孩。可是,到馬修兩歲的時候,他在一次旅行期間突然出現嚴重的口吃問題。
馬修的母親瑪格麗特說:「我和丈夫到過本地的言語矯治中心尋求幫助,但那裡的治療師說他們也愛莫能助,除非到馬修七歲的時候,因為小孩子在這個年齡以前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聲帶的。後來,馬修上學念書,學校裡有些孩子卻取笑他口吃,令他非常難堪,口吃的問題甚至日漸嚴重。馬修越來越不合群,性情也變得十分內向,連到王國聚會所參加聚會也成了一件苦事。
「後來,我們留意到《儆醒!》1995年4月8日刊『世聞點滴』的一則報導,題目是『口吃患者的希望』。報導簡述澳大利亞悉尼市有一組言語矯治師,成功治好小童的口吃問題。
「我們於是寫信到悉尼大學查詢,後來馬克·翁斯洛醫生仁慈地回覆我們,並提議我們可通過電話跟他接觸。由於大家天各一方,他所屬的那組言語矯治師決定使用『遙距矯治法』。他們通過電話、傳真和錄音帶去督導我們,使我們學會怎樣幫助兒子馬修克服口吃。這個療法是按照馬修的個人需要而制定的。我通常會和馬修輕鬆自在地坐在一起,然後親自矯正他某些說得比較困難的字眼。如果他說話『流暢』,我就大大稱讚他,並給他一點獎勵。
「六個月後,馬修再不是個內向、自我封閉的孩子,而是個正常、開朗的年輕人。現在馬修在會眾聚會裡也不時發表評論,而且也樂於在王國聚會所裡誦讀經文。不但這樣,他在逐戶傳道時也作出有意義的參與。他不再口吃了!
「我們十分感激你們在《儆醒!》裡刊出那則報導,它使我們兒子的一生扭轉過來!」——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