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冠傘鳥——亞馬遜雨林的瑰麗雀鳥
《儆醒!》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圭亞那動冠傘鳥a棲息在亞馬遜雨林區,雖默默無聞,卻鮮豔奪目,博物學家也要使用優美的言詞,去形容這種雀鳥。論到動冠傘鳥,一位博物學家說牠「嬌豔如火」;另一位則形容牠有如「燃燒著的彗星」;也有博物學家甚至讚嘆牠「鮮豔絕倫,……無可媲美」。不錯,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動冠傘鳥叫人印象難忘。這種大小如鴿子的雀鳥有什麼獨特之處呢?其中一點是:色彩斑斕。
雄性的動冠傘鳥有扇形的橙色羽冠,覆蓋整個喙部。羽冠的邊緣有一抹灰褐色的條紋,把半圓形的羽冠毫無瑕疵地襯托出來。整隻鳥兒差不多渾身都是橙色的羽毛。黑色的翅膀呈現一點白斑,其上覆有一層柔軟的橙色羽毛,看去彷彿搭上了披肩一樣。《加勒比海雀鳥》描述:「這種雀鳥的形態和外表美得非筆墨所能形容。」然而,動冠傘鳥的獨特地方並非僅限於外表罷了。羽毛的色彩也反映出牠的性情來。怎樣反映呢?
在綠蔭蔭的雨林裡,你如果不想引人注目,你必不會穿上一件鮮橙色的外衣吧。可是,這種林區鳥兒卻希望受到注意。牠斑斕的色彩不但能夠把敵手驅走,還可以博得「佳人」垂青。
邊界衝突和產業鬥爭
初春是動冠傘鳥的交配時期,雄鳥飛到林中輪廓分明的地帶,稱為競偶場——雀鳥每年聚集起來求偶的場地。「競偶場」一詞也許源自一個瑞典語動詞,意思是「遊戲」。事實上,博物學家早已發覺,動冠傘鳥蹦蹦跳跳的求偶舞只是一場遊戲、一種愉快的林中表演罷了。不過,博物學家最近才留意到,競偶場不單是個舞池,也是個角鬥場兼展覽廳。為什麼呢?
大群雄鳥蜂擁到林中的競偶場以後,就各自找個地方,並清理好其上的落葉,作為自己的活動領域。另外,雄鳥也會佔據領域以上的藤蔓,形成了一個約莫1米半寬、兩米高的活動空間。研究人員佩珀·特雷爾指出,五十多隻雄鳥擁進同一個競偶場上,弄得場地「擠迫不堪」。結果怎樣?出現邊界衝突、產業鬥爭。
動冠傘鳥的邊界衝突就像刺激卻沒有殺傷力的戰舞——猛地點頭、用喙發出啪啪的響聲、拍動翅膀、呼呼飛動,間或咯咯啼叫,間或躍到空中。過了片刻,每隻雄鳥在其他鳥兒跟前耀武揚威一番,然後就退回自己的領域去。可是,假如有鳥兒死去,牠遺下的領域就會受到其他雄鳥覬覦。要是有兩隻雄鳥同時想奪取這個「地盤」的話,邊界衝突就會演變為一場產業鬥爭了。
特雷爾在《全國地理雜誌》裡寫道:「兩隻雄鳥用強有力的爪子互相緊扣,還用翅膀彼此拍打,間或緊咬對方的喙。這樣的競賽可以長達三小時之久,令對手喘不過氣來。假如在第一個回合裡打成平手,兩隻鳥兒就會稍作歇息,然後再較高下,直至分出勝負為止。
不久,耀武揚威的格鬥者突然變成活塑像,競偶場頓時也變成展覽廳。有什麼事發生呢?
得勝者是……
雄鳥在林中大打出手的時候,幾隻不甚顯眼的鳥兒在附近的岩石縫間,靜悄悄地修補鳥巢。不錯,牠們就是雌性的動冠傘鳥。跟雄鳥相反的是,雌鳥不會參與什麼雀鳥選美大賽。正如戴維·斯諾機巧地寫道,雌鳥「截然不同」。牠的羽冠比較細小,「彷彿是雄鳥發育不全的羽冠似的,看去樣子詼諧」。牠腿短足大,支撐著「笨重」的棕色身體。
然而,牠卻是雄鳥眼裡的「西施」。雌鳥飛到競偶場的枝丫上,尖聲啼叫克嗚一聲,所有雄鳥的目光隨即都落在牠身上,結果掀起了一場身手大匯演,是「雀鳥世界裡一種饒有趣味、令人稱奇的求偶表演」。(《森林生物探祕》)接著有什麼事發生呢?研究人員特雷爾說,雄鳥一見雌鳥出現,「整個競偶場頓時一片繽紛,場面充滿動感,鳥鳴聲不絕於耳」。每隻雄鳥都希望能夠超群出眾,贏得雌鳥垂青。隨後,雄鳥從棲枝嘭然跳到地上,啼叫一聲,雙翅不停扇動,為要吸引雌鳥的注意,同時連地上的落葉也給牠們扇去。突然間,喧鬧聲靜止了,決定性的時刻來到了。
每隻雄鳥僵硬地垂下頭來,身上鮮豔奪目的羽毛盡顯無遺,牠們不動聲息,彷彿發呆了一樣。雄鳥的羽冠扇展開來,把喙部完全覆蓋,毛茸茸的羽毛把身形也隱藏了,看去彷彿一朵橙色的鮮花飄落林地上。正如一部百科全書描述:「進行求偶炫耀行為的動冠傘鳥非常奇特,乍看不像是鳥兒。」
不過,雌鳥當然懂得把花兒和求偶者分辨清楚。牠向著三四隻默不作聲的雄鳥飛去,那時,雄鳥平展身體,背向雌鳥,但頭部卻稍為傾斜,好讓一隻眼兒還可朝上望,得見雌鳥。雌鳥立定心意後,就飛到當選的「如意郎君」後頭去,一步一步跳到牠那裡,向前依偎,又啄啄牠翅膀的毛緣,當選的雄鳥於是再次充滿生氣。雄鳥就在自己的領域內或附近的棲枝上跟雌鳥交配,隨後雌鳥就會飛離雄鳥。然而,到下一個交配季節來臨的時候,雌鳥大多會重返同一隻雄鳥的身邊。
交配季節過後,雄鳥就把雌鳥拋諸腦後,也用不著費心要照料雛鳥,直至下一個求偶時期來臨。在此之前,牠自由自在,為下一次「表演」作好準備,雌鳥卻要獨自照顧雛鳥。聽來不大公平嗎?是的。不過,雌鳥和雛鳥遠離雄鳥是有好處的。畢竟,鳥巢附近有一隻鮮豔的鳥兒晝夜炫耀,跟用霓虹燈顯示自己的藏身所在無異。
後代
雌鳥用唾液把泥巢黏在岩壁上,牠在巢裡下蛋,灰暗的羽毛正好掩護兩隻棕色而帶斑點的鳥蛋。四星期後,母鳥終於孵出雛鳥來。雛鳥的樣子雖然不算好看,牠們卻受到充分的裝備去應付巢裡的日子。研究人員特雷爾指出,雛鳥破殼而出後不久,就懂得用尖銳的爪子鉤住鳥巢的內壁,雙腿也十分有力,因此當母鳥擠身巢裡,為要找個立足的地方,雛鳥也能夠站立穩固,不致被擠出巢外。
母鳥悉心用水果哺雛,間或找些昆蟲或蜥蜴給牠們吃。雄性的雛鳥一歲大時,羽毛仍然呈棕色,但頭部卻已長出細小的羽冠來。到兩歲大後,棕色的羽毛就會被橙色的羽毛取代,正如一位博物學家寫道,雄鳥頓時變成「世上最美麗的鳥兒之一」。
動冠傘鳥的雨林棲息處雖然受到破壞,但愛好大自然的人都很希望,亞馬遜區這種雀鳥能夠繼續演出牠們引人入勝的求偶舞蹈,不受人類的滋擾。
[腳注]
a 這種雀鳥跟祕魯動冠傘鳥不同,後者棲息在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祕魯的安第斯山脈的山坡上。
[第17頁的附欄]
動冠傘鳥身分證
學名:Rupicola rupicola, 意思是「岩居者」
科:傘鳥科
棲息地:南美洲北部和亞馬遜盆地及一帶
身長:約莫30厘米
鳥巢:用唾液把泥和植物黏緊,重約3.9公斤
育雛:通常每年下兩隻蛋,孵化期為27至28日,是「雀形目鳥當中孵化期比較長」的雀鳥
[第16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圭亞那動冠傘鳥的棲息處
南美洲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Kenneth W. Fink/Bruce Colema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