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有可能對上帝懷具信心嗎?
一個令三位一體論者感到為難的問題
「耶穌怎可能對天主懷具信心呢?他就是天主;他不用倚靠任何個體就能知道萬事,洞悉一切。既然信心在於倚賴別人和承認看不見的事物,天主耶穌懷具信心的說法就給排除了。」
據法國神學家雅克·吉耶說,這正是天主教教理的一個主要見解。這項解釋令你感到意外嗎?你也許想道,既然耶穌在每方面都是基督徒的榜樣,他必然也是我們信心的典範。如果你這樣想,你就沒有考慮到基督教國的三位一體教義了。
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正教的神學家都認為三位一體是「基督教信仰與生活的中心奧祕」。對這些人說來,耶穌的信心問題的確令人困惑。a然而,並非所有宗教人士都否定耶穌的信心。雖然雅克·吉耶承認,從三位一體的道理看來,這的確是個矛盾,但他肯定地說:「不承認耶穌懷具信心是不可能的。」
法國耶穌會教士讓·加洛,以及大多數跟他一樣的神學家都直言,耶穌既是「真神和真人,……基督就沒有可能相信自己」。《天主教文明》雜誌指出,「信心在於相信別人而非相信自己。」因此,三位一體的教義乃是阻止人承認耶穌懷具信心的障礙,因為這兩個觀念顯然是互相矛盾的。
神學家說,「福音書從來沒有談及耶穌的信心。」實際上,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所用的兩個字詞——皮斯提尤俄(相信,懷具信心)和皮斯提斯(信心)——通常是指門徒對上帝或基督的信心,而非耶穌對天父的信心。這樣,我們應當斷定上帝的兒子沒有信心嗎?我們從耶穌的言行獲悉什麼?聖經怎樣說?
禱告卻沒有信心?
耶穌是個十分重視禱告的人。在以下每個場合,他都向上帝禱告:他受浸時(路加福音3:21);他揀選12使徒前的整夜(路加福音6:12,13);跟使徒彼得、約翰、雅各一起在山上,在他神奇地改變形貌之前。(路加福音9:28,29)一個門徒在耶穌禱告時求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他於是教門徒念主禱文。(路加福音11:1-4;馬太福音6:9-13)他在清晨獨自一人向上帝作悠長的禱告(馬可福音1:35-39);另一次他在黃昏打發門徒離開之後在山上獨自禱告(馬可福音6:45,46);他和門徒一起禱告,並為他們禱告。(路加福音22:32;約翰福音17:1-26)的確,禱告在耶穌的生活佔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
耶穌施行奇跡之前,例如使拉撒路復活過來之前,也向上帝禱告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約翰福音11:41,42)耶穌確信天父垂聽他的禱告,由此表明他具有堅強的信心。我們可以從他對門徒所說的話清楚看出,向上帝禱告和對上帝懷具信心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馬可福音11:24。
如果耶穌沒有信心,為什麼他要向上帝禱告呢?基督教國那不符合聖經的三位一體教義聲稱耶穌在地上作人時同時是上帝;這項見解不但使聖經的信息變得含糊不清,同時更妨礙人明白聖經簡明有力的主張。成為人的耶穌向誰祈求呢?向他自己嗎?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就是上帝嗎?如果耶穌明知自己是上帝,他為什麼還要禱告呢?
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最後一日禱告了好幾次。這些禱告使我們進一步看出他對天父懷持堅定的信心。他的禱告不但流露出盼望,同時也表明他具有有把握的期望。他向上帝請求說:「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約翰福音17:5。
耶穌深知自己快要受到最艱辛的考驗和痛苦的死亡。在臨死的那天晚上,他在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他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馬太福音26:36-38)然後他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接著「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上帝垂聽了耶穌的禱告。鑑於前頭的考驗極度嚴峻,耶穌情緒十分激動,「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42-44。
耶穌所受的苦楚、他所需的強化以及他所作的禱告顯示什麼呢?雅克·吉耶寫道:「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是耶穌確有禱告,而且禱告是他生活和行動的一個主要層面。他跟凡人一樣禱告,也為人禱告。沒有信心,人就不可能禱告。既然這樣,耶穌可以毋須有信心就向上帝禱告嗎?」
耶穌死前不久,他在苦刑柱上大聲呼喊,引用大衛的詩篇。然後,他懷著信心大聲作出最後一次祈求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裡。」(路加福音23:46;馬太福音27:46)一部意大利文不分教派的譯本(Parola del Signore) 說,耶穌『把自己的生命交託』給天父。
雅克·吉耶評論說:「福音書的執筆者告訴我們,基督被釘十字架時引用以色列人的詩篇向天父呼喊,藉此使我們相信,這呼喊聲是獨生子的呼喊,是極度痛苦的呼喊,是完全堅信的呼喊,是信心的呼喊,也是懷著信念而死的呼喊。」
面對著這樣清晰有力的信心明證,有些神學家試圖將信心跟「堅信」加以區別。但這樣的區分並沒有聖經根據。
可是,耶穌所經歷的嚴峻考驗怎樣把他的信心顯明出來?
『我們信心的完成者』獲致完美
使徒保羅在希伯來書第11章提及一大群生活在基督之前、如同雲彩般的忠心男女。他在結論中指出信心的最偉大、最完美的典範,說:「[我們要]專一注視耶穌,就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因為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忍受了[苦刑柱],輕看了羞辱。……這位忍受罪人那樣頂撞的耶穌,你們要仔細思想,免得疲倦灰心。」——希伯來書12:1-3,《新譯》。
大多數神學家認為這節經文並非談及「耶穌的個人信心」,反之,經文僅是論及他作為「信心的開創者或創始者」的角色而已。出現在這句片語裡的希臘文字詞特雷俄特斯,指的是一個完全、實現或做好某件事的人。身為「完成者」,耶穌成全了信心,就是藉著來到世上,把聖經的預言一一實現,從而為信心提供一個較穩固的基礎。可是這是否意味到他 沒有信心呢?
第15頁的附框刊載了希伯來書的一些經文,你可以從這些經文將問題看得很清楚。耶穌所受的苦楚和他所表現的服從使他成為完美。雖然耶穌已是個完美的人,他的經歷使他在一切事上都成為完美,甚至在信心方面亦然。藉此,耶穌成為具備充分資格的大祭司,為真正基督徒帶來拯救。他「用強烈的呼喊和眼淚」向天父懇切祈求,對上帝「忠信」,同時懷有『敬虔的畏懼』。(希伯來書3:1,2;5:7-9,《新世》)希伯來書4:15說,「他像我們一樣,也曾在各方面 受過試探。」(《新譯》)意思就是說,他跟所有在信心方面遭遇「各種試煉」的忠心基督徒一樣。(雅各書1:2,3,《新譯》)認為耶穌遭遇與他的跟從者「一樣」的試煉,但又沒有像他們一樣在信心方面受到考驗,這個說法合理嗎?
懇切祈求、服從、受苦、試煉、忠信和敬虔的畏懼都作證耶穌具有完全的信心。這些事足以表明,耶穌是在信心進至完美地步之後才成為『我們信心的完成者』的。顯然,他並不像三位一體教義所主張一樣是子上帝。——約翰一書5:5。
耶穌不相信上帝的話語?
由於深受三位一體道理所影響,神學家的想法發展到一個極端的地步,認為耶穌「不可能相信上帝的話語和其中的信息」。原因是,「他就是天主的聖言,他只能宣揚 這聖言。」——Gesù il Signore, 安杰洛·阿馬托著,獲教會出版許可。
可是,耶穌在地上時不斷引用聖經,這件事其實表明什麼呢?耶穌受試探時曾三次引用聖經。在第三個回答中,耶穌告訴撒但,他只敬拜上帝。(馬太福音4:4,7,10)耶穌曾屢次提及應驗在自己身上的預言,從而對這些預言的應驗表現信心。(馬可福音14:21,27;路加福音18:31-33;22:37;可參閱路加福音9:22;24:44-46。)從這項查考,我們可以斷定耶穌知道聖經是他天父感示的,他懷著信心遵守其中的教訓,並且堅信有關他要遭受試煉、苦難、死亡和復活的預言會一一獲得應驗。
耶穌,可堪效學的信心典範
為了對天父保持忠貞及『戰勝世界』,耶穌必須為信心奮鬥到底。(約翰福音16:33)沒有信心,他就無法贏得這場勝仗。(希伯來書11:6;約翰一書5:4)由於他那節節勝利的信心,他成為手下所有忠心跟從者的榜樣。因此,他必然對真實的上帝懷具信心。
[腳注]
a 可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冊子《你應當相信三位一體嗎?》,該冊子就三位一體這項毫無根據的主張作了相當全面的檢討。
[第15頁的附欄]
「完成者」耶穌獲致完美
希伯來書2:10:「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希伯來書2:17,18:「所以,他必須在各方面和他的弟兄們相同,為了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仁慈忠信的大祭司,好為人民贖罪。因為他自己既然經過試探,受了苦,就能夠幫助那些被試探的人。」(《新譯》)
希伯來書3:2:「他對委派他的那位忠信,正如摩西也在那位的全家忠信一般。」(《新世》)
希伯來書4:15:「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他像我們一樣,也曾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新譯》)
希伯來書5:7-9:「基督在肉體的日子,向能救他脫離死亡的那位,用強烈的呼喊和眼淚,獻上深切祈求 和懇求,因為他的敬虔畏懼 就得蒙垂聽。他雖然是兒子,卻從受苦的事學會了服從。他獲致完美 之後,就對一切服從他的人,成了永遠拯救的負責者。」(《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