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讀者來函
    守望台1983年 | 2月15日
    • 上帝吩咐他的僕人要扶助無父的兒童或父母均去世的孤兒。(申命記14:28,29;16:9-14;24:17-21;26:12,13;詩篇10:14;雅各書1:27)但是聖經主要所強調的乃是父母要照料兒女在物質上、靈性上和感情上的需要。——可參閱提摩太前書5:8。

      上帝對父母們論及他的教訓說:「[你們]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11:18,19)父母若自願將兒女送到俗世的親戚家裡長期居住,他們能夠負起這樣的責任嗎?不能,父母需要與兒女在一起才能經常予以糾正和訓導,並且提供年輕人所亟需的充滿愛心的環境。(以弗所書6:4;箴言6:20)顯然,基督徒若將孩子送到俗世的親戚家裡寄住以求接受俗世的教育,以致孩子無法在自己家裡受到屬靈的訓導,這便無法促進兒女恆久(甚至永遠)的福利了。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知道,在這個事物制度裡教養兒童事奉耶和華是一件艱難的工作,這件事需要父母經常不斷的督導。孩子若僅為了若干物質利益而離開基督徒家庭,成功的希望無疑就大為減少了。

      在這方面,請想想耶穌的例子。他在加利利省僻遠的拿撒勒城中長大。約瑟和馬利亞服從上帝的吩咐使耶穌留在拿撒勒他們的身邊,結果「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41-52。

      目前的事物制度強調教育和經濟上的成功。有些俗世的父母曾表示,『我不希望見到我的兒子長大成為一個清潔工人。』甚至基督徒父母也可能受到影響而對教育和物質利益懷有類似的觀點。但是信賴耶和華的智慧的父母會首先留意幫助兒女「為將來建立堅固的根基,能夠把握著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9,19,《現譯》。

      ◼ 耶穌有一次告訴一個他曾醫好的男子說:「不可再犯罪,免得招來更大的禍患。」耶穌的意思是說,我們生病是由於犯了罪的緣故嗎?

      不然,疾病並不一定是由於人犯了某種罪而造成的結果。

      約翰福音第五章論及耶穌醫好了一個患病多年的男子。後來耶穌在聖殿區域見到這男子,便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可再犯罪,免得招來更大的禍患。」——約翰福音5:14,《新譯》。

      我們所有人都從亞當承受到罪和不完美。(羅馬書5:12)證據之一是我們都有時會「自然地」生病。看來耶穌所醫好的男子是由於遺傳的不完美而生病。憑著上帝的慈悲,這男子獲得痊癒,並且得以認識藉耶穌而得救的途徑。他應該當時就跟從救主。如果男子沒有這樣行,反而蓄意犯罪,他便會遭遇比生病更大的禍患;他會犯了冒犯聖靈的罪而招致永遠的毀滅。——馬太福音12:31,32。

  • 巴比倫遭遇麻煩
    守望台1983年 | 2月15日
    • 巴比倫遭遇麻煩

      「復興巴比倫乃是全國的一項責任,」在巴比倫故址主持發掘工作的亞里穆罕默德·馬地說。他主持伊拉克政府一項耗資四千萬美元的發掘計劃,在過去兩年來雇用了750名工人試圖恢復巴比倫城在2,500多年前的舊觀。可是這件工程卻遭遇到難題。馬地警告說:「我們的永恆之城巴比倫由於四周環繞的嚴重危險而有逐漸衰敗和毀滅的危險,特別是由於地下水的高水平之故……以及地土的鹽度使房屋的根基和牆壁受到侵蝕。」我們若記得上帝所作的無可更改的宣布:「我必……使那地[巴比倫]永遠荒涼,」便無疑可以更清楚明白這些試圖重建巴比倫的人所遭遇的難題。——耶利米書25:12;50:3,1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