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61 10/15 638-639頁
  • 施予使你感覺痛苦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施予使你感覺痛苦嗎?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 相似資料
  • 施與帶來更大的快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6年
  • 真正的快樂取捨在乎你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1年
  • 『施比受更為快樂』
    聆聽偉大的導師
  • 『施比受更為快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守》61 10/15 638-639頁

施予使你感覺痛苦嗎?

今日社會上到處充滿了要求公眾捐款的呼籲。從郵件和電話,在你門口和街道上,你都會聽到「請慷慨捐助」,「請為慈善而捐助」,「我們正需要你的捐助」等呼聲。這些呼籲的目的都是想打動你的心弦和解開你的錢袋。於是私人的腰包和錢袋便給輿論的壓力解開了。輿論更強調說捐款是一種宗教的義務。結果單是在美國,每年從私人的口袋和腰包裡流入各種慈善機構的捐款便達五十億美元之鉅。

雖然聖經說:「上帝喜愛捐得樂意的人,」耶穌也說過「施比受更為有福,」募捐的機構卻要求公眾「捐至感覺痛苦為止。」因此在壓力之下一般人被迫解囊,而且往往證明是捐到感覺痛苦為止。但既然耶穌明明說過施予可以帶來更大的快樂,為什麼捐款反會帶來痛苦呢?你有沒有在施予時感到痛苦呢?——哥林多後書9:7;使徒行傳20:35。

冒著上帝的名字向社會大眾榨取金錢已變成現代一種商業化的大企業。它是一個痛苦的泉源,給人帶來的乃是苦惱而不是快樂。1960年四月三日倫敦的《星期日郵報》用大號字登出一條首頁新聞,標題為「商業專家協助羅馬天主教教堂募捐。」一家稱為卡多斯有限公司(Cathos Ltd.)的組織有分行散佈在加拿大,美國,澳洲和英國等地;它的業務是專為羅馬天主教教堂計劃增加教堂的收益。這份倫敦的報紙宣佈它的目標是要將羅馬天主教在英國各教堂的收入增加一倍。據報導說此事且曾獲得羅馬天主教的紅衣大主教高富里(Godfrey)的祝福。

這家卡多斯公司的計劃之一是要展開一項逐家逐戶的募捐運動,向教區內所有的天主教家庭遊說而務要使每一個家庭簽署一個誓約同意每星期捐款若干給教堂。這個計劃並且包括一個具有「軟化作用」的大宴會。卡多斯公司的第一個運動已於1960年春在英國密德爾撒克斯郡的砵他斯·巴爾(Potters Bar, Middlesex)地方藉著舉行一個招待三百名教區區民的大宴會而展開。據這公司宣佈,目標是要把這個教區每年的捐款額由四千九百英鎊增至一萬零八十英鎊。卡多斯公司的董事長畢連者斯(Harold Brinjes)評論說:「砵他斯·巴爾的居民將會在捐款方面稍為吃一點苦,這是他們在我們接管業務之後所需作的正當調整之一。」

當一個人在壓力之下不得不解囊時,不論目標是如何崇高,他總會感覺痛苦。特別是為了避免遭受別人的白眼或甚至譏笑而不得不捐時,則非但沒有快樂可言,這簡直就是吃苦。所以教堂所採用的傳遞勸捐碟的方法只會使窮人感到被迫要和富人競捐而已,這是絕無快樂可言的。藉著捐助巨款以炫耀自己的富人已得到一項立即的賞賜——「人的榮耀,」窮人則因欲保持與富人同等受人尊敬的地位而勉強「捐至感覺痛苦的程度,」結果兩者都得不著耶穌所說的福份。——馬太福音6:2。

在第一世紀的早期,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會因為當地發生飢荒而亟待賑濟。保羅報告說馬其頓的基督徒自己雖然很窮,他們卻「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個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份。」他並且作證說他們所捐的甚至「超過了他們的實際力量。」從來沒有人強迫過馬其頓的基督徒捐錢,但他們卻自動要這樣行,而且懇求保羅讓他們這樣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藉著他們的捐款耶路撒冷的弟兄們會得到益處,這便是使他們快樂的原因。——哥林多後書8:1-4。

今日我們在施予時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為了在施予時獲得快樂,一個人必須養成一種慷慨的品性;他一定要服從兩條最大的誡命: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耶和華上帝和愛鄰人像愛自己一般。有了這樣的愛心,你便會甘心樂意地施予,因為你知道藉此可以使你心愛的人得到快樂。不但如此,藉著施予你也因為自己有機會向心愛的人表現愛心而感到快樂。所以在患難中受到你幫助的人固然感覺快樂,實際上得到更大快樂的卻是你自己。當馬其頓的基督徒踴躍捐輸時,他們無疑體驗到這種快樂。

作為近代的一個例證,請看看耶和華手下的基督徒見證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德國的集中營裡出來時的情形。正如當年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一樣,他們亦亟待賬助。這時他們在整個世界的基督徒弟兄都踴躍地捐出他們向德國弟兄所需的物質。現在這些德國的見證人在經濟上已經復元了,並且自己亦擁有相當的物質財富。但是他們並不自私;他們捐出了大量的金錢,這筆巨款不但足以維持德國的傳道活動,並且還有餘資可以幫助其他國家的弟兄和派遣海外傳道員到世界各地去傳道。誰能說德國的見證人沒有從今日的捐輸獲得比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受賬濟時更大的快樂呢?

誠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擁有物質的財富可供捐輸,但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施予的快樂。試看看使徒彼得的例子。有一次在聖殿的門前有一位跛子要求賙濟,「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這位跛子立即被他醫好,就歡歡喜喜地跳起來。使一個感恩的跛子恢復健康該為彼得帶來多大的快樂!但是在今日我們卻可以藉著真理給人一種比健康更大的禮物。耶穌說過吸收關於他和他的天父耶和華上帝的知識能夠為人帶來永生。因此請你為自己的永生而吸收這種知識,同時也為別人的永生而將這種知識施捨出去。試想像一下當你看見別人的眼睛發出頓悟和喜悅的光輝而表示他們已藉著你的指導見到一個新世界的穩確希望時,你心中所感覺的喜樂有什麼會比它更大呢!這種施予絕不會為你帶來任何痛苦,反之它會令你真正體會到「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的意義。——使徒行傳3:6;20:35;約翰福音17: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