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宣傳浩如煙海警醒!1998年 | 8月22日
-
-
廣告宣傳浩如煙海
「爸爸,月亮是用來宣傳什麼的?」小孩好奇地問。這個奇怪的問題見於卡爾·桑德堡在大約五十年前所寫的一首詩。在若干年後,同樣的問題也許沒有什麼稀奇。《新科學家》雜誌報導,倫敦有兩個廣告業的行政人員正計劃利用反射陽光,把廣告投射到月球的表面上。
用月球做廣告牌,虧他們想得出來!試想想,向全世界的觀眾宣傳同一的商業信息,但觀眾就沒有選擇餘地了。他們不能把信息關掉或掛斷,也不能把它扔進垃圾箱去。月球上的廣告是不能用遙控跳過的。你或許對以上的主意不感興趣,但在其他人看來,這可能是夢想成真。
雖然廣告業還沒有拓展到月球,但廣告已充斥地球每個角落。在美國,幾乎所有雜誌報章都留出百分之60的篇幅做廣告專頁。單是《紐約時報》的星期天版,就有多達350頁的廣告。有些無線電台每小時用40分鐘播送商業廣告。
還有電視的廣告節目。據估計,美國的年輕人每週觀看的電視商業廣告,加起來足足有三小時。到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看過36萬個電視廣告了。在機場、醫院候診室和學校,大眾都可以看到電視廣告。
大型體育比賽項目現已變為大型廣告節目。賽車成了高速廣告牌。對一些運動員說來,拍攝廣告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一個頂尖的籃球運動員靠打籃球所得的收入是390萬美元。他替商品做推銷廣告的報酬卻是正職的九倍。
廣告宣傳無所不在。不管是牆上,是公共汽車上,還是貨車上,通通張貼著商業廣告。招貼成了計程車和地下鐵道的內部裝飾,連公共衛生間的門上也貼了宣傳品。在超級市場、百貨商店和升降機內,我們常常聽見擴音器裡播送廣告。我們等候接通電話的時候,也聽見宣傳錄音。在一些國家,郵寄的廣告宣傳品源源而來,許多住戶一收到這類郵件,就隨手把它們扔進最近的廢紙簍去。
麥卡恩-埃里克森是一家寰球廣告代理公司。該公司出版的《內幕消息》報導,1990年,全球的廣告開支估計達2755億美元之巨。自那年以後,宣傳費用已高漲到1997年的4116億美元。預計1998年的廣告花費將攀升到4344億美元。開支巨大得驚人!
這麼龐大的花費到底有什麼效用?一個分析家說:「在文明的社會裡,廣告業成了一股強大的社交動力。……除了推銷商品之外,廣告還大力推廣形象包裝,宣傳自己一套的價值標準、人生目標等。不但這樣,廣告也鼓動人去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注重自己的身分。……廣告宣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態度,甚至能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既然廣告宣傳無所不在,何不跟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廣告商用什麼手段招引顧客,以及廣告對你本人有什麼影響呢?
-
-
千方百計賣廣告警醒!1998年 | 8月22日
-
-
千方百計賣廣告
商業廣告的目標是什麼?做生意的人總是說,廣告是為了服務大眾,好讓大眾能夠認識他們的產品。國際廣告業協會聲稱:「消費者得靠廣告才能掌握正確的資料。要知情選擇,就非有資料根據不可。按廣義上來說,廣告就是生產商向消費者傳遞資料的重要渠道。」
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廣告不僅是傳遞資訊那麼簡單,真正的目的在於推銷商品。很少廣告是不偏不倚的。廣告要收效宏大,就必須大耍花招,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誘使他們購買廣告所推銷的商品。
除了推銷商品外,廣告也大事宣傳商品的牌子。假如你是製肥皂的大廠商,你絕不會耗資上百萬元的廣告費,勸誘顧客購買任何牌子的肥皂。你想他們買你的肥皂。你希望廣告能說服公眾相信,你廠出品的肥皂比其他牌子更勝一籌。
推銷對象
從策略觀點看,奏效的廣告通常都有特定的宣傳對象,不管他們是兒童還是家庭主婦,是經商的還是其他階層的。廣告從推銷對象最關心的事物著手,務求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哪些媒體最受推銷對象歡迎,商品就在那裡大做廣告。
廣告公司為商品設計廣告以前,都會搜集大量資料,探明什麼群體最有可能購用廣告所介紹的商品。廣告從業員須要熟悉推銷對象,了解他們的思想行為,知道他們有什麼心意、有什麼夢想。一個廣告業的行家寫道:「我們自命應該對宣傳對象了解得一清二楚。我們要曉得他們是誰、住在哪一區、購買什麼商品,也要洞悉他們選購某種商品的原因。知道這一切後,我們就有充分依據,撰寫令人動心的宣傳信息。用勸說方法宣傳,在推銷對象心中能引起共鳴。不過,宣傳信息要是過於誇大,或處處維護製造商的利益,或是無的放矢,這樣的廣告就是白做了。」
祕訣所在
撰寫廣告稿,必須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吹捧性的商業廣告比比皆是。舉例說,廣告把某種穀類早餐食品吹捧為「極品」。一家賀卡公司誇耀:顧客購買本公司的賀卡,是因為他們「只想贈送最好的」。什麼是自我吹噓、什麼是蓄意欺騙,兩者有時是很難區分的;儘管這樣,登廣告的商人還是要小心為上,切忌吹牛皮,免得別人拿事實根據來證明自己說謊。有些國家的政府立法禁止這樣的欺騙行為,商家一旦發覺競爭對手撒謊而使自己吃虧,就毫不猶豫地控告對方。
一種商品要是跟別的大同小異,廣告撰寫員就難有發揮的機會了,這種商品的廣告往往流於平淡無奇。許多廣告都採用琅琅上口的標語,使商品顯得與眾不同。請看看以下的例子:「想買就買」(某個牌子的跑鞋)、「冠軍選手的早餐」(某種穀類早餐食品)、「花得起錢就要買上等貨」(某種汽車)、「忠誠為你,照顧周到」(一家保險公司)。
雜誌和電視的廣告圖像,除了直接推廣商品外,還發揮強有力的暗示作用。廣告介紹商品之餘,也可能傳達以下的信息:「戴上這錶,萬眾尊崇」;「你一穿上這牌子的牛仔褲,就倍添魅力」;「鄰居看見你這輛汽車,無不投以豔羨目光」。一家煙草公司所做的廣告深入民心,收效宏大。煙草公司用美國西部牛仔做香煙廣告的主角。廣告把牛仔塑造成硬朗、粗豪的英雄人物,背後要傳達的信息是:你只要抽本公司的香煙,就會像這些男子漢一樣,敢作敢為、受人敬重。
除了詞句容易上口、視覺效果醒目以外,配樂對電台和電視所播放的廣告也很重要。廣告音樂能煽動聽眾的情緒,增添廣告的情調,使大眾一聽就能知道是什麼廣告了。此外,廣告也可以使消費者對商品大為改觀。
《世界監察》雜誌評論:「一流的廣告不但畫面優美,節奏明快,更可說是匠心獨運。告白用詞精煉,打動人心;既喚起人們的恐懼心理,更激發我們的慾望和幻想。在工業國家,電視黃金時段所播放的商業廣告,每分每秒都傳送著暗示信息,比以往所設計的廣告有過之無不及。」
訴諸理智和感情
每個廣告都經過精心策劃,務求迎合宣傳對象的特殊喜好和價值標準。有的廣告針對顧客的特定需要,例如追求玩樂、渴望有安全感,嚮往受人歡迎等。另一些廣告則盡量滿足顧客想自我標榜、出人頭地的慾望,迎合他們講究清潔的癖好。有不少廣告利用我們的恐懼心理去推銷商品。舉例說,一家漱口劑製造商揚言,口臭是大敵:「連你的密友也不敢坦白說出來」,或「口臭的姑娘嫁不去」。
從廣告的用語和圖像,你有時一眼就能看出廣告用什麼手段招徠顧客。有些廣告直接訴諸我們的知覺、理性和邏輯思維,用顯淺易明的詞句介紹商品。一種手法是用告示牌標明:魚類現已半價發售。另一個處理手法就是提出令人信服的論據。這類廣告可能進一步推理說:用一半價錢買魚,不但節省開支,還讓你大快朵頤,為你一家提供豐富的營養。
其他廣告旨在訴諸我們的情感。例如,著重情調的廣告用討人喜歡的圖像去襯托商品,藉此吸引顧客的注意。化妝品、香煙和烈性酒大多靠這類廣告推銷產品。其他商業廣告以重複宣傳口號為特色。這種強行推銷術所根據的理由是,即使這類廣告令人生厭,但由於聽了又聽,顧客終歸不自覺地接受了這個廣告,繼而購買廣告所推銷的商品!我們常常聽見廣告不厭其煩地介紹同一的商品,這就是原因所在。非處方藥物的製造商常常採用這種宣傳手法。
命令式廣告也是訴諸我們的感情的。這類廣告直接吩咐我們:「喝這個!」「現在就買!」廣告從業員認為,命令式廣告對大眾熟知、廣為流行的產品最見效。其他廣告則歸入另一個類別。這類廣告稱為模仿式或作證式廣告。生產商重金禮聘社會名流、影視紅星做宣傳,大力推薦他們的商品,鼓勵我們購買。這類廣告針對顧客的心理:他們渴望跟自己欽慕的人物看齊。一個例子就是牛仔抽煙的廣告。
引人注目的廣告
你有沒有覺察到,假如你長期嗅著某種氣味,或聽著某種噪聲,你很快就會習慣成自然?廣告宣傳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商業週刊》報導,一般美國人每天接觸約莫三千個商業廣告。廣告排山倒海而來,大眾有什麼反應?他們不是懶得理會,就是思想開小差。很少人會專心留意廣告的內容。
既然觀眾態度漠然,廣告就一定要別出心裁,才能吸引大眾的注意。電視商業廣告賣弄視覺效果,以求嘩眾取寵。這類廣告力圖以生動有趣的情節、裝腔作勢的表演、引人捧腹的動作、令人困惑的事物、激動人心的場面取勝。它們用社會名流、影視紅星、討人喜歡的漫畫人物做號召。許多廣告都以溫情打動觀眾,把鏡頭集中在活潑蹦跳的小貓小狗、逗人喜愛的嬰兒身上。
廣告引起我們的注意後,還須吸引我們繼續定睛注視,好叫我們知道廣告在推銷什麼。卓有成效的廣告不但充滿娛樂成分,也千方百計要誘使我們購買廣告所推銷的商品。
簡單說來,這就是廣告業的運作方式。我們接著會看看廣告的威力。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一般美國人每天接觸約莫三千個商業廣告
[第5頁的附欄]
無聲廣告、跳過廣告、轉換頻道
電視遙控成了廣告的大敵。一到廣告時間,許多觀眾就馬上按消音鈕,使廣告變得無聲無息。其他人用錄像帶錄下節目,到放送磁帶的時候,他們就按快進鈕跳過廣告圖像。另一些人轉換頻道,避開廣告節目。慣常轉換頻道的觀眾熟知插播商業廣告的間歇有多長,等到廣告播完後,他們就轉回原先的頻道,繼續觀看節目。
為了防止觀眾跳過廣告,廣告從業員煞費苦心,設計別出心裁的廣告,務求使觀眾目不轉睛地看下去。製作嘩眾取寵的廣告也可能有反效果:大眾只記得廣告本身,但對廣告所推銷的商品就忘掉得一乾二淨了。
[第6頁的附欄]
速閃廣告
50年代末期,詹姆斯·維卡里自稱在美國新澤西一家戲院裡做過調查。戲院播放電影期間,「飲可口可樂」「吃爆玉米花」等詞句曾在銀幕上閃映。廣告在觀眾面前一掠而過,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可是,維卡里卻斷言,這類廣告增加了可口可樂和爆玉米花的銷量。結果,大眾普遍認為,商人只要把「看不見」的廣告詞句投射到銀幕上,就可以刺激觀眾的購買意慾。據報,維卡里先生跟美國一家大型的廣告公司簽訂450萬美元的合同後,就消失蹤影了。廣告公司上了他的當。
隨後的研究戳穿了維卡里的假話。廣告業一個老行家說:「速閃廣告行不通。要是靈驗的話,我們早就善為運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