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南極洲——自然界最後一道防線
    警醒!2000年 | 7月22日
    • 南極洲——自然界最後一道防線

      《儆醒!》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南極洲相當寒冷。一名作家形容南極某些地方的寒冷程度時說:「如果你在那裡掉了一根鋼棒,它大概會像玻璃棒一樣摔個粉碎……如果在雪地鑿洞,又從洞裡拉一條魚上來,五秒之內,這條魚一定會冰凍……凝固。」在這個極端的環境裡,夢幻的景色,不毛的冰原,別具一番幽美。有時還會上演一幕令人屏氣凝神的南極光劇場,南極洲真像另一個世界。

      可是,南極洲實在是世界的一部分。一提到南極,許多人就聯想起許多自然實驗,這些實驗研究地球、大氣層及全球環境的改變,包括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改變。這是因為科學家對這片土地越來越關心。他們在南極觀察到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顯示情況不妙。不過,讓我們先看一下為什麼南極洲是片這麼獨特的大陸。

      首先,南極洲是世上最與世隔絕的大陸,也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這片土地有美麗原始的一面,也有殘酷荒涼的風貌。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氣候最寒冷、暴風最強烈、人類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也是個異常脆弱、易受破壞的地方。南極洲的降雨量比其他大陸還要少,可是冰含量卻佔地球淡水總量的百分之70。南極冰蓋平均厚度為2200米,令南極洲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300米。南極洲是世上第五大洲,可是沒有永久的居留者,就算有,身材也比1厘米長的小蚊子大不了多少。

      就像登陸火星一樣!

      如果你深入南極內陸探險,見到的生命跡象會越來越少,當你來到一個叫「乾谷」的地方,就更難找到生命。這片極地荒原佔地3000平方公里,橫貫南極山脈。這個地帶跨越南極大陸,有的地方高逾4300米。刺骨寒風在乾谷上呼嘯而過,把所有降雪驅散。科學家相信,這一帶山谷大概是地球上最接近火星的地形了。因此在「海盜號」登陸火星以前,人類把這個地方視為最適當的測試地點。

      不過,即使乾谷環境這麼惡劣,卻仍有生命的蹤跡!在布滿坑洞的石塊裡面的小氣囊中,就可找到特別耐寒的細菌、藻類和真菌。它們靠僅有的一點水分維生。石塊外面夢幻般的世界卻一片荒涼,只有稱為「風磨石」的岩石,它們奇形怪狀卻充滿光澤。這是在數不盡的歲月裡,由南極無情的強風造成的。

      發現以前就已命名

      古希臘的哲學家早已推測地球南方有大塊陸地。例如亞里士多德假設南方必定有大陸,以保持同當時已知的北半球大陸的平衡。《南極洲——冰雪大陸的動人故事》一書說:「由於北半球是在代表熊(希臘語:Arktos)的星座之下,所以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推斷,這片南方的未知大陸一定是熊的相反(希臘語:Antarktikos),也就是跟北極完全相反的地方。」因此,南極洲(英語:Antarctica)在發現以前二千年,就已命名了!

      1772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往南航行,尋找這片可能存在的南方大陸。他航行到一個滿是冰山,風勢很大的地方,他把冰山稱為「冰島群」。他寫道:「它們有的周長3公里,高20米,可是拍打到冰山的浪濤卻比冰山還要高,海浪的力量和重量可真厲害。」庫克決定繼續向南前進。在1773年1月17日,他的船「決心號」和「探險號」終於進入南極圈,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進入南極圈。海上浮冰密布,雖然庫克不屈不撓,想在浮冰之中破浪前進,可是最後還是被浮冰堵塞航道。他在航海日誌中寫道:「除了冰,我什麼都看不到。」其實當他決定回航時,距離南極大陸只有120公里而已。

      那麼到底是誰先看到南極洲呢?究竟是誰先踏足此地呢?直到今天都沒有人敢確定。發現南極大陸的,有可能是捕鯨者或海豹捕獵者。因為當庫克航行歸來時,報告了當地有大量海豹、企鵝和鯨魚,結果吸引了許多捕獵者前往作業。

      血濺冰原

      艾倫·穆爾黑德在他著的書《致命衝擊》中說:「[庫克]無意中發現了世上最大的野生動物群,然後成為向世界宣布的第一人。對生活在南極圈的動物來說,庫克的舉動簡直是一場大屠殺。」《南極洲——冰雪大陸的動人故事》一書則說:「18世紀末,南半球捕獵海豹的熱潮,其哄動程度跟淘金熱差不多。由於中國和歐洲對海豹皮的需求不斷增加,結果在本來獵海豹的地方,海豹一下子就獵光了,所以捕獵者必須冒險尋找其他還沒被獵殺的海豹群。」

      當海豹被捕獵殆盡後,捕鯨者開始掠奪海洋。穆爾黑德說:「沒有人會知道南方海域到底有多少鯨魚和海豹被獵殺。到底是一千萬還是五千萬——數字根本沒意義的。殺戮繼續下去,要全部殺光牠們才會罷手。」

      不過到了今天,國際法保護了南極大陸所有的動物和植物。另一方面,由於南極洲陸上沒有肉食動物,而海洋則供應了豐富的食物,所以南極大陸的海岸是野生動物夏天極佳的憩息地。不過有跡象顯示,南極洲正面臨一場更嚴重的侵襲,任何國際公約都無法制止。

      [第15頁的附欄]

      截然不同的兩極

      雖然南極和北極有很多共通點,可是除了地理位置外,「兩極」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地方。請看看下列不同之處。

      北極點附近都是冰塊和海水,可是南極點卻位於地球第五大洲近中央的位置上。

      環繞北極四周的都是有人居住的大陸,包括美洲、亞洲和歐洲,而南極洲四周則是一片汪洋,也是地球上暴風最強的海域。

      有成千上萬個家庭住在北極圈內,也有上千種植物和動物生長。可是從沒有人在南極洲定居。惟一在南極洲生長的生物形態是藻類、細菌、苔蘚、地衣、兩種開花植物,以及幾種昆蟲。

      《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南極洲也稱為顫動的大陸,因為由冰塊構成的海岸線每年不斷形成與融解。」在高峰期,這些浮冰可延伸至海1600公里。這種延伸收縮度是北極浮冰的六倍,因此南極洲對全球天氣的影響甚大。

  • 南極洲——處境不妙的大陸
    警醒!2000年 | 7月22日
    • 南極洲——處境不妙的大陸

      《南極洲——最後的大陸》一書說,當宇航員從太空回望地球時,地球上最具特色的東西就是南極的冰蓋。宇航員報告說,南極的冰蓋「在地球底部發出類似白燈籠的光芒」。

      南極洲有冰3000萬立方公里,好像一個製冰機,生產了整個大陸那麼多的冰。降雪變成冰,而地心吸力則令冰川往海岸方向緩慢流動,最後滑入海中,形成陸緣冰。——請參閱第18頁附欄。

      陸緣冰的消融

      然而近年來,由於陸緣冰融解速度日增,陸緣冰的數目也隨之下降,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據一份報告顯示,拉森陸緣冰面積1000平方公里,長1000公里,它在1995年塌陷破裂,形成上千個冰山。

      到目前為止,受陸緣冰消融影響的地區是南極半島。這個S形的半島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延續,這裡的溫度在過去50年間上升了攝氏2.5度。詹姆斯·羅斯島本來周圍都是冰雪,可是現在人類可以繞島航行。陸緣冰後退,引致植物大量增加。

      由於只有南極半島一帶才有顯著融冰現象,所以部分科學家並不相信這種現象是由全球氣溫上升所導致的。不過據挪威的研究顯示,北極的冰塊也有消融趨勢。(因為北極並非位於大陸之上,所以大部分北極冰塊均為海冰。)研究指出,這些變化跟研究人員預測全球氣溫上升會發生的變化完全一致。

      然而,南極洲對氣溫變化的反應,絕不止這麼簡單。有人形容這片大陸「對全球氣候操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地球未來的氣候都會受到這片土地持續不斷的影響了。

      同時,在南極上空臭氧層中,出現了一個有歐洲面積兩倍大的洞。臭氧是氧的另一種形式,可保護地球免受紫外輻射所傷害,這種輻射會傷害眼睛,還會引起皮膚癌。由於輻射不斷增加,因此南極洲的研究人員必須保護皮膚不受陽光照射,還要戴上護目鏡或塗上特別反射物質的太陽眼鏡以保護眼睛。只有等待時間過去,我們才知道這種現象對南極野生動物季候性變化有什麼影響。

      土地脆弱,請勿重踏

      上面這個標題很適合用來歡迎遊覽南極洲的遊客。怎麼會呢?根據澳大利亞南極洲事務處指出,原因有很多。首先,由於南極洲生態環境相當原始,非常容易受外來侵入的東西所破壞。第二,這裡的植物生長速度奇慢,要是在苔蘚上踩了一腳,腳印過了十年也不會消失。受損植物或弱勢植物受到南極強風影響,強風會摧毀整個植物族群。第三,由於極端寒冷,所以排泄物要過幾十年才能完全分解。第四,外來遊客可能會無意之間把微生物帶進這個與世隔絕而易受傷害的地方。最後,遊客和科學家常去的地方是沿岸地區,也就是野生動物和植物最常出現的地方。由於這個地區只佔整個大陸百分之2,所以南極洲很快就相當擁擠。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這片廣大的土地,誰來維持治安呢?

      誰主南極?

      雖然有七個國家都聲稱擁有南極洲部分主權,可是整個大陸卻沒有主權國家或公民,這是很獨特的一點。澳大利亞南極洲事務處報告說:「南極洲是惟一完全受國際協議約束的大陸。」

      這份協議叫做《南極條約》,由十二個國家簽訂,並於1961年6月23日生效。後來參與的國家增加,超過四十個。條約的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

      1998年1月,《南極洲環境保護公約》生效。這份公約禁止在南極洲進行一切採礦或開發礦源的活動起碼五十年。公約指出,南極大陸及其海洋生態系統都是「自然保留資源,僅用於和平及科學用途」。任何軍事行動、武器試驗、處理核廢料等活動都受到禁止,連雪橇犬都在受禁之列。

      《南極條約》備受讚譽,堪稱「開創了國際合作史無前例的典範」。然而,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包括主權。例如,誰會執行條約內容?怎樣執行?締約國又會怎樣處理數目迅速增加的遊客?遊客是南極洲脆弱生態的潛在威脅。近年來每年有超過七千名遊客坐船前來南極洲,這個數目要不了多久就會增加一倍。

      未來還有其他的問題。例如,如果科學家發現了價值極高的礦物或石油會怎樣?條約可以禁止商業開採及其帶來的污染嗎?任何條約都可以修改,《南極條約》也不例外。其實,條約第十二條就說,只要取得「締約各方的一致同意,本條約可在任何時候予以變更或修改」。

      顯然,任何條約都無法令南極不受現代化、工業化的廢水污染。人類的貪婪無知製造出來的後遺症,影響遍及全球。地球底部美麗的「白燈籠」被這些後遺症污染,真是可惜!南極一旦被破壞,人類社會也會受到傷害。如果南極洲可讓我們學到教訓,那就是,整個地球就像人體一樣,彼此相連,由造物主完美地配合起來,以保全地球上的生命,以及令我們生活充滿樂趣。

      [第18頁的附欄或圖片]

      陸緣冰是什麼?

      南極內陸高山地區,降雪形成冰流,向海岸移動。根據最近人造衛星雷達影像顯示,這些冰流移動速度每年達800米。多股冰流匯聚後形成大型冰川。冰川進入海中,浮在水面,形成陸緣冰。最大的陸緣冰是羅斯陸緣冰(見圖),匯聚了起碼七條冰川,跟法國的面積一樣大,有的地方厚達1公里。a

      在正常情況下,陸緣冰並不會消融。這是因為陸緣冰受到內陸冰川補給,前緣受到推移進入海中,就好像擠牙膏一樣。這些巨大的冰塊最後會分裂(這種現象稱為「崩解」),形成冰山。《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說,有的冰山面積「達1萬3000平方公里」。然而近年來,陸緣冰前緣崩解現象加速,導致陸緣冰消融,有的完全消失。即使如此,海平面卻沒有相應上升。為什麼呢?因為陸緣冰本來就漂浮在海面,所以冰塊在水中的重量已經抵消了。可是如果融化的是南極大陸的冰塊,就等於把3000萬立方公里水庫的水倒進海中一樣!海平面就會上升65米!

      [腳注]

      a 陸緣冰跟海冰是兩回事。海冰是冬季海水表面凝結的浮冰。這些浮冰互相拼合聯接,形成海冰。到了夏天,這個程序就會逆轉。冰山並不是由海冰產生的,而是從陸緣冰分離出來的。

      [圖片]

      羅斯陸緣冰海拔約65米,巨冰崩塌

      [鳴謝]

      Tui De Roy

      [第20頁的圖片]

      威德爾海豹

      [鳴謝]

      Photo: Commander̃ John Bortniak, NOAA Corp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