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約》可信到什麼程度?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
-
-
12.考古學對現代的聖經批評有什麼影響?
12 我們有任何辦法查驗聖經批評,看看最終的各項理論是否正確嗎?《猶太百科全書》接著說:「韋爾豪生的見解差不多完全基於文字上的分析,其實需要一項根據制度考古學的觀點而作的查考去加以補充。」隨著時間過去,考古學有證實韋爾豪生的理論嗎?《新大英百科全書》回答說:「考古學的批評傾向於證實[聖經歷史中]甚至最古時期的典型歷史細節,從而使人對於聖經批評家的主張——認為摩西五經的記載[聖經中最早幾本書的歷史記錄]僅是將一段後得多的時期反映出來——發生懷疑。」
-
-
《舊約》可信到什麼程度?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
-
-
考古學支持聖經嗎?
15,16.考古學證實了聖經所提及的什麼古代統治者的存在?
15 考古學的研究比聖經批評有充實得多的根據。考古學家發掘以往文明的遺跡,在許多方面增加了我們對古代事件的了解。因此,不足為奇的是,考古學的發現屢次與我們在聖經裡讀到的記載一致。有時考古學甚至推翻了批評者的指控而證明聖經是真實的。
16 例如,據但以理書說,巴比倫被波斯人推翻之前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名叫伯沙撒。(但以理書5:1-30)既然看來除了聖經之外,其他史籍均沒有提及伯沙撒,批評者遂聲稱聖經錯了,歷史上根本從未有過伯沙撒這個人。但在19世紀,有人在伊拉克南部的廢墟中找著了幾個刻有楔形文字的細小圓柱。他們發現其上的銘刻包括為巴比倫王拿布尼德斯的長子的健康而作的一個禱告。這個兒子的名字是什麼?伯沙撒。
17.我們可以怎樣解釋聖經將伯沙撒稱為國王,大部分銘刻卻將他稱為王子這件事?
17 因此伯沙撒確有其人!可是,當巴比倫傾倒時,他是國王嗎?後來發現的大部分文獻均將他稱為國王的兒子——太子。但稱為《拿布尼德斯編年史》的一份楔形文字文獻卻將伯沙撒的真正地位顯露出來。這份文獻報導說:「他[拿布尼德斯]將「營」交託給他的長(子),首生子,把國內各處的軍隊均交給他(統領)。他撇下(一切),將王權託付給他。」8 因此,拿布尼德斯將王權交給伯沙撒。既然如此,便實際等於將他立為王了!d伯沙撒和他的父親拿布尼德斯之間的這種關係可以解釋何以伯沙撒在巴比倫舉行的最後筵席中建議使但以理在國中位列第三。(但以理書5:16)既然拿布尼德斯是首席統治者,伯沙撒自己僅是巴比倫國中位列第二的統治者而已。
其他佐證
18.考古學提出什麼資料證實了大衛的統治所導致的和平繁榮?
18 的確,許多考古學發現已證明了聖經歷史的準確性。例如,聖經報導所羅門王繼他的父親大衛掌權之後,以色列享有很大的繁榮。我們讀到:「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邊的沙那樣多,都吃喝快樂。」(列王紀上4:20)與這項記載一致的是,我們讀到:「考古學的證據透露在公元前第10世紀期間及其後,由於大衛所帶來的和平與繁榮,國內人口激增而建造了許多新城鎮。」10
19.關於以色列與摩押之間的戰爭,考古學提出什麼額外的資料?
19 後來以色列和猶大分為兩個國家,以色列征服了鄰近的摩押地。有一個時期摩押在國王米沙統治之下反叛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與猶大及鄰近的以東結盟合力與摩押爭戰。(列王紀下3:4-27)令人驚訝的是,1868年有人在約但發現了一塊石版,其上以摩押文刻有米沙自己對這場戰役所作的記載。
20.關於以色列人被亞述人所毀滅一事,考古學告訴我們什麼?
20 後來在公元前740年,上帝容許叛逆的北部以色列國被亞述人所摧毀。(列王紀下17:6-18)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Kathleen Kenyon)論及聖經對這件事所作的記載說:「讀者可能懷疑這項記載中有些只是誇大其詞。」但真的是這樣嗎?她補充說:「關於以色列國的傾倒,考古學的證據差不多比聖經的記載更為生動。……以色列的城鎮撒瑪利亞和夏瑣完全被摧毀,連同米吉多的毀滅,乃是考古學的事實,從而證明[聖經]執筆者並沒有誇大其詞。」11
21.關於猶大被巴比倫人所征服一事,考古學提供什麼細節?
21 在較後時期,聖經告訴我們耶路撒冷在約雅斤王治下被巴比倫人所包圍和戰敗。《巴比倫編年史》——考古學家所發現的一塊楔形文字泥版——載有這件事的經過。我們在其中讀到:「阿卡得[巴比倫]王……包圍猶大(iahudu)城,王在阿達魯月2日攻下了城。」12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去,囚在獄中。但據聖經報導,後來他從獄中獲釋,並且獲賜恩俸。(列王紀下24:8-15;25:27-30)這件事也受到在巴比倫發現的政府文件所支持,因為該項記錄列出賜給「猶大王雅斤」的恩俸。13
22,23.以一般而言,考古學與聖經的歷史記載之間的關係如何?
22 關於考古學與聖經的歷史記載之間的關係,弗里得曼(David Noel Freedman)教授評論說:「可是,以一般而言,考古學傾向於支持聖經記載的歷史準確性。從族長至「新約」時代,聖經年代方面的一般綱要是與考古學的資料一致的。……未來的發現很可能會維持目前的中庸立場,即聖經的傳統是基於歷史和忠實地傳授的,雖然這種傳統在批判或科學的意義上說來並不是歷史。」
23 然後他論到聖經批評家試圖低貶聖經一事,說:「現代學者試圖重新建造聖經的歷史——例如韋爾豪生認為族長時代是後來分裂王朝的反映;或諾斯和他的跟從者拒絕承認摩西和出埃及一事的歷史性,並試圖將以色列人的歷史加以重建——在接受考古學資料的考驗方面,這些理論並不像聖經的敘述那麼成功。」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