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關節炎——足以致殘的疾病
    警醒!2001年 | 12月8日
    • 關節炎——足以致殘的疾病

      「你要是沒患過這種病,就不會明白箇中滋味。當時我心想,一死了之是惟一的解脫。」——節子,日本。

      「我16歲就得了關節炎,我的青春就這樣糟蹋了。」——達雷,英國。

      「我臥病在床,白白浪費了兩年的光陰。」——嘉蒂雅,意大利。

      「打從關節發炎的那一天起,苦楚就老是跟著我,如影隨形。」——喬伊絲,南非。

      關節炎患者聲聲哀訴,說出以上的心裡話。每年,千百萬關節炎患者為紓緩痛楚,矯治身體僵硬,以及減輕殘疾而求醫問藥。

      單在美國,患上各類關節炎的人數就超過4200萬,每6個患者就有1個因此落下殘疾。事實上,關節炎是美國主要的致殘疾病。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指出,關節炎在國內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等於一次不大不小的經濟衰退」,每年的醫療開支以及生產力損失高逾64億之巨。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發展中國家,例如巴西、智利、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以及泰國,關節炎及風濕疾病所造成的經濟負擔差不多「跟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

      認為關節炎只是老人病實在是個謬見。誠然,隨著人的年歲漸長,患上關節炎的可能性也較大。可是,就以最普遍的一種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大多數患者的年齡介於25到50歲。在美國,每5個關節炎患者中,就有大約3個是年屆65歲以下的。同樣,在英國,800萬個患者中有120萬年屆45歲以下,更有逾1萬4500個是兒童。

      在環球各地,關節炎患者的人數每年均急劇上升。在加拿大,估計未來十年內,患關節炎的人將增加100萬。雖然目前歐洲人患關節炎的情況比較普遍,可是在非洲和亞洲,發病率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有鑑於此,世界衛生組織把2000-2010年定為「骨與關節病10年」。其間,世界各地的醫生和醫護人員將加強協作,務求提高各種肌骨骼病患者(如關節炎患者)的生活素質。

      那麼,這種教人苦不堪言的疾病到底是怎樣的?哪些人容易罹患這種病呢?患者應該怎樣面對這種足以致殘的疾病?將來有辦法根治嗎?以下文章將逐一探討這些問題。

      [第3頁的圖片鳴謝]

      X光照片:Used by kind permission of the Arthritis Research Campaign, United Kingdom (www.arc.org.uk)

  • 認識關節炎
    警醒!2001年 | 12月8日
    • 認識關節炎

      「夜闌人靜,看著自己那變了形的手腳,我禁不住痛哭起來。」——翠,日本。

      關節炎在人間肆虐,已經是好幾個世紀的事了。埃及的木乃伊證明這種疾病遠古就有。證據顯示,探險家哥倫布也罹患關節炎。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患上關節炎。那麼,這種致殘的疾病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呢?

      「關節炎」是個統稱,泛指形形色色的風濕性疾病,類別達一百多種。a風濕病不但侵害人體關節,也能累及關節周圍的肌肉、骨頭、肌腱和韌帶。某些關節炎也損害人的皮膚、內臟甚至眼睛。現在,且讓我們著重留意兩種比較普遍的關節炎——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的構造

      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處就是關節。滑液關節給堅厚的關節囊包住,能起保護作用,又使關節更穩固。(請參閱第四頁插圖。)關節囊裡面有一層分泌滑液的滑膜層。關節囊內,兩塊骨頭連接處由一些光滑且具彈性的組織覆蓋著,以減少摩擦和磨損,這些組織就是關節軟骨。關節軟骨像柔軟的墊子包裹著骨端,能減輕震盪,使骨頭平均地承受壓力。

      舉例說,我們步行、奔跑或跳躍時,臀部和膝蓋承受的壓力相當於我們體重的四到八倍!誠然,肌肉和肌腱已經承受了大部分的震盪,但當關節軟骨像海綿一樣被壓縮起來時,也有助骨頭承受重壓。

      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病人的自身免疫系統向全身關節發動總攻擊。基於一些未知的因素,患者體內大量血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的主力軍T細胞,紛紛滲入關節腔內。於是,一連串的化學反應隨即發生,從而引起關節發炎。接著,滑液細胞失控地不斷激增,形成一種肉牙組織,叫關節翳。這時候,關節翳還釋放出有害的酶,侵蝕軟骨。由於關節軟骨壞死,於是上、下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受到限制,結果使患者感到難以忍受的劇痛。這種病變過程也同時令韌帶、肌腱受損,以及使肌肉萎縮,關節因此沒有支撐,呈半脫位狀況。最後病變關節大多數都出現畸形。一般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對稱性關節疼痛:無論手腕、膝蓋和腳部關節均無一倖免。五成患者更可能出現皮下結節。有些人患上貧血,甚至眼睛和喉嚨也又乾又疼。一般患者都會感到疲勞和出現感冒的症狀,如發熱和肌肉酸痛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狀、誘發因素以及患病期,都因人而異,多變難測。有些人在數週甚至數年內,手腳慢慢變得僵硬,關節痛楚漸增;有些人卻是突然發病的。其他人的症狀出現數月後就自動消失,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有些人的病卻反覆發作,突發時病況不斷加劇,當中隔著一段段的緩和期,在這段期間,患者的病況有所好轉。當然,也有一些病人經年累月受疾病折磨,身體受盡無情的摧殘。

      哪些人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呢?據邁克爾·希夫醫生指出:「患者中,以中年女性居多。」可是,希夫醫生進一步說:「任何年紀的人,包括兒童和男子,均可能患上關節炎。」如果家族成員曾患此病,風險也相應增加。一些研究也同時顯示,吸煙的、過胖的,以及輸過血的都是高危的一群。

      骨關節炎

      據《西部醫學雜誌》報導:「骨關節炎跟天氣不無相似的地方——無處不在,不起眼兒,發起威來,可就驚天動地。」跟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的是,骨關節炎通常只集中侵害一個或多個的關節,不會蔓延到其他部位。由於關節軟骨逐漸被侵蝕,骨與骨之間產生摩擦,結果出現骨質增生,即骨贅;甚至可能形成囊胞,而且軟骨下的骨質也硬化變形。其他症狀包括指關節突出,發炎的關節發出嘎嘎聲,肌肉痙攣,身體出現劇痛和僵硬,最後令患者失去活動能力。

      過去,骨關節炎一直被視為老化過程的一種毛病。可是,現在專家已改變了這種傳統的看法。《美國醫學雜誌》說:「按理來說,在人的一生中,關節能夠承受一般的壓力,也不會出毛病。」那末,骨關節炎的致病因素是什麼呢?英國《刺血針》週刊指出,雖然各方竭力尋根究底,但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關節先受傷,如輕微骨折等,繼而引起骨質增生,令軟骨受損;有說是軟骨先出毛病,例如退化而磨損,於是軟骨下骨頭承受的壓力增加。當身體嘗試修補受損的軟骨時,就發生了病變。

      那麼,誰容易罹患這種病呢?雖然年齡本身不是患病的主因,可是,隨著人的年紀漸長,軟骨也較容易受損和壞死。此外,如果人的關節面連接異常,雙腳和腿肌無力,兩腳長短不一,或者脊柱彎曲的話,患骨關節炎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加。此外,關節在意外中受傷,或因職業重複動作受損,也是骨關節炎的誘因。過胖也能使患上骨關節炎的人病情迅速惡化。

      據蒂姆·斯佩克特醫生指出:「骨關節炎的病理複雜,除了外在因素,遺傳的因素也絕對不容忽視。」中年和老年女性,家族成員曾患此病的人,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最高。跟骨質疏鬆症剛好相反,骨關節炎患者發病前的骨質密度一點也不低,反而偏高。根據一些研究人員報導,身體受氧游離基損害,或者缺乏維生素C和D也是致病原因。

      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治療關節炎得用綜合療法,包括藥療、運動和調整生活模式。物理治療師也許建議你做一些適合的療程,例如各類的運動,靜力、肌肉或力氣鍛鍊及增氧健身操。事實證明,上述各種運動能有效紓緩關節疼痛和腫脹,疲勞、不適以及抑鬱等症狀。甚至年長的患者也能從運動得益。此外,鍛鍊身體有助阻止鈣質流失,紓緩骨質疏鬆。據報,各種熱療,冷療和針灸也能發揮一定的鎮痛作用。b

      由於減輕體重有助紓緩關節痛楚,關節炎患者注意飲食尤其重要。有些人說多吃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深色多葉的蔬菜,新鮮水果以及含豐富亞米加三號脂肪酸的冷水性魚類;少吃加工食品及飽和脂肪,這樣做能減輕體重及緩和痛楚。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說法是這些食物可以防止炎症發生。另外,也有人說患者不吃肉類、奶類產品、小麥和茄屬植物,如番茄、土豆、青椒和茄子等,也能預防關節炎發作。

      有時候,醫生也建議病人做關節內窺鏡檢查:就是把內窺鏡插進病人關節內,清除釋放破壞性酶的滑膜組織。然而,炎症通常會再次出現,這種手術療效只屬短暫。另一種手術是關節成形術,就是把整個關節(通常是髖關節或者膝關節)換上人工關節。這種手術有效期長達10-15年,對於消除痛楚,療效顯著。

      最近,醫藥界嘗試了一些較溫和的療法,其中一種叫黏膠增補,就是把透明質酸直接注射進關節裡;這種療法多用於膝關節。此外,據歐洲一些研究報告顯示,把能刺激軟骨進行自我修補的藥劑注射進關節裡,看來也有一定的成效。

      雖然目前沒有療法足以根治關節炎,不少藥物卻能有效地消炎止痛。其中一些藥物看來更能減慢病情。至於用來止痛和紓緩不適的特效藥,則包括各類止痛劑、鎮痛劑、非類固醇消炎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生物反應修飾因子,以及經基因改造,旨在干擾免疫反應的藥物等。此外,還有皮質類固醇療法。然而,止痛消炎的代價可一點都不輕,因為上述藥物均能引起很大的副作用。因此,無論是病人抑或醫生,要權衡利弊,作出取捨真是談何容易!

      究竟那些受盡關節炎折磨的人是怎樣熬過來的呢?

      [腳注]

      a 關節炎種類很多,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滑囊炎、風濕熱、萊姆病、腕管綜合徵、纖維肌痛、賴透氏綜合徵以及僵直性脊椎炎等。

      b 《儆醒!》雜誌無意推薦任何一種療法、藥物或者外科手術。關節炎患者必須根據事實,仔細權衡利弊,各自決定選用什麼療法。

      [第6頁的精選語句]

      過胖的、吸煙的和輸過血的人較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其他療法

      據稱,某些新療法比傳統療法更安全,副作用更少。舉個例,研究人員發現口服膠原蛋白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有消除關節腫脹和疼痛的功效。這種療法的原理何在?就是阻止令人發炎的有害細胞激素產生,例如白細胞間素-1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此外,服食天然的營養素據說也能消炎止痛: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C、煙醯胺,含豐富二十碳五烯酸和丙種亞油酸的魚油、琉璃苣籽油以及月見草油等。中國人多年來用雷公藤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據報這對於紓緩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第4,5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健康的關節

      黏液囊

      肌肉

      軟骨

      腱

      關節囊

      滑膜

      滑液

      骨頭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

      關節面融合

      受損的骨頭和軟骨

      滑膜發炎

      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

      軟骨碎片

      軟骨基質破壞

      骨刺

      [鳴謝]

      Source: Arthritis Foundation

      [第7頁的圖片]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關節炎

      [第8頁的圖片]

      經常運動及飲食均衡有助紓緩痛楚

  • 沒有關節炎的世界
    警醒!2001年 | 12月8日
    • 沒有關節炎的世界

      法蒂瑪·邁利醫生說:「跟心臟病和癌症不同,關節炎不是致命的疾病,可是它卻能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素質。」不錯,人要是患上關節炎,生活的各方各面均大受干擾。究竟患者需要面對什麼困難呢?他們能怎樣應付呢?

      28歲的嘉蒂雅a住在意大利,她說:「20歲那年,我獲悉患上關節炎,從此生活起了重大改變。我痛苦難當,不得不辭掉工作,及放棄全時傳道工作。」關節炎患者普遍都得應付痛感。63歲的艾倫住在英國,他說:「你不是這裡疼,就是那裡疼,儘管不是劇痛也教人難受。」患者也得應付疲累不堪的感覺。21歲的莎拉說:「就算能忍受痛楚,熬過腫脹不適,精疲力竭的折磨也真夠你受的。」

      精神痛苦

      節子住在日本,今年61歲。她說,經年累月地跟痛感苦鬥,真令人「心力交瘁」。不說別的,光是要捏緊一支筆或者電話聽筒已非常吃力!47歲的和美哀嘆說:「連小孩能夠輕易做的事,我也應付不來。」60歲的珍妮絲大部分時間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她說:「我以前能做的事,現在也做不到了,我感到很泄氣。」

      不錯,活動受到限制確實使人消極沮喪,意志消沉。27歲的賀久是個耶和華見證人,他說:「我不能全力參與傳道工作,也無法在會眾裡擔任職責,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范施嘉從兩歲起就要跟關節炎苦鬥,她說:「我掉進絕望的旋渦,越掉越深。」絕望之感也損害人的屬靈健康。來自南非的見證人喬伊絲孤立自己,不再參加基督徒的聚會。她解釋說:「我誰都不想見!」

      另一方面,關節炎患者也許對未來充滿憂慮和恐懼——害怕有一天變成殘廢,不能自理;害怕沒有人關心和照顧;害怕跌倒骨折;害怕無法供養家人。52歲的洋子承認說:「我看見自己手腳都變了形,就開始擔心病情會進一步惡化。」

      患者的家人眼看著摯愛的親人被病魔折磨,精神上,感情上也承受很大的壓力。有些夫婦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住在英國的杜麗絲說:「我和丈夫結婚已經15年了。一天,他終於開口對我說:『關節炎,關節炎,我實在受夠了!』就這樣,他撇下我和5歲大的女兒,離家走了。」

      因此,無論是患者還是家人,要應付關節炎所帶來的問題可真不容易。可是,不少人卻能成功應付!現在讓我們看看其中一些例子。

      量力而為

      關節炎患者必須注意休息,因為這有助減輕疲累的感覺。這並不是說,你要離群索居。提莫說:「你得保持活躍,不要讓關節炎在精神上控制你;不然的話,你就只能整天呆在家裡,渾身疼痛。」任職於米奧診所的風濕病學家威廉·金斯伯格發覺:「病人不是做得太多,就是做得太少,兩者之間只是一線之差。患者有時得提醒自己,要放慢步調,量力而為。」

      患者也該調整看法,承認自己力量有限。住在南非的達芬妮憶述說:「我要面對現實,也要明白我還是能做到某些事的;可是速度就得減慢了。與其讓自己變得煩躁和沮喪,不如學會每次只做一點點。」

      此外,有些設備和裝置可對患者大有幫助,何不請教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讓你了解一下這些輔助工具呢。桂子憶述說:「我們在樓梯裝上了電動滑行輪椅。既然我的手腕不宜轉動門把,我就乾脆把門把改裝。現在,我只需用頭輕輕一推,門就打開了。我們把水龍頭的開關都換了柄狀把手,好讓我也能做點家務。」另一個關節炎患者嘉伊說:「我的車鑰匙和門鑰匙都接了長柄,開車門和大門輕鬆多了。還有,我的梳子和刷子也有長柄,可以隨意調校角度,方便使用。」

      家人是「精神支柱」

      住在巴西的卡拉說:「最重要的是丈夫對我的支持。他每次都陪我去看醫生,使我大受鼓勵。我們一起了解關節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有哪些症狀可能出現以及有什麼不同的療法。由於他十分諒解我的處境,我的心情輕鬆多了。」不錯,如果配偶懂得接受患病的家人力量有限,樂意了解他們的病況,就能給予家人很大的支持。

      舉個例,貝蒂的丈夫做建築工作,打從患上關節炎,工作時間就大大減少,於是貝蒂就替人做點清潔工作,幫補家用。和美的丈夫不但悉心照顧她,幫助做家務,還訓練兒女分擔責任。和美說:「我的丈夫是我的精神支柱,沒有他,我就苦透了。」

      住在澳大利亞的嘉莉說:「千萬別把時間表排得滿滿的。你發現跟不上家人的步調,就會自怨自艾,認定自己是個不稱職的媽媽和妻子。」不錯,家人表現諒解和體恤,能給予患者極為重要的精神支持和力量。

      屬靈的幫助

      嘉蒂雅說:「關節炎患者總是認為,誰都不容易了解自己的苦處和窘境。正因為這樣,親近耶和華上帝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他對我們的身心狀況瞭如指掌。(詩篇31:7)跟上帝的親密關係使我內心安寧,對於自己身染頑疾,我幾乎可以泰然處之。」因此聖經說:「[耶和華]是賜一切安慰的上帝。我們遭遇各樣患難的時候,上帝都安慰我們。」——哥林多後書1:3,4。

      此外,對於要長期忍受痛苦的人來說,禱告也是極大的安慰來源。和美說:「在劇痛難當,夜不成眠的時候,我淌著淚向耶和華懇求哀訴,求他賜我力量,應付痛楚;求他賜我智慧,熬過難關。耶和華的確聽允了我的懇求。」范施嘉也親身體驗上帝那無微不至的愛。她說:「腓立比書4:13的話確實應驗在我身上,經文說:『我靠著那賜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應付。』」

      事實上,耶和華上帝往往通過基督徒會眾予人幫助和支持。耶和華見證人會眾裡的弟兄姊妹使嘉伊獲得很大的鼓勵,她說:「他們這麼愛我,我才沒有變得抑鬱。」有人問桂子說:「在你的一生中,什麼事使你得益最大呢?」桂子的感覺跟嘉伊很類似,她說:「會眾裡人人都對我體貼入微,關懷備至,實在教我感動。」

      在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裡,監督總會帶頭關心患病的人。節子說:「對我們這些要跟疾病苦鬥的人來說,長老耐心聆聽,溫言安慰,令我們大受感動,不是言辭可以表達的。」然而,關節炎患者丹尼爾說得對:「我們得讓別人幫一把才行,否則弟兄姊妹也愛莫能助。」因此,重要的是,患病的人要跟基督徒保持連繫,只要力所能及,就盡量參加會眾的聚會。(希伯來書10:24,25)在聚會裡,他們能在屬靈活動上獲得鼓勵,繼續忍耐下去。

      苦盡甘來

      現代醫術有長足進步,關節炎患者無疑十分感激醫護人員的貢獻。可是,哪怕最具療效的方法,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長遠來說,上帝應許要創建的新世界才是患者的真正希望。b(以賽亞書33:24;啟示錄21:3,4)屆時,「跛腳的要跳躍如鹿」。(以賽亞書35:6)在新世界裡,關節炎及所有遺禍人間的疾病都會永遠消失!患上脊椎關節炎的彼得說:「我身患惡疾,如處漆黑的地道,但我卻看見盡頭處有一線光明。」一個叫朱莉亞的基督徒也有同感,說:「每過一天,我就打了一場勝仗,換句話說,我捱苦的日子又少一天,也越來越接近新世界了!」不錯,沒有苦楚,沒有關節炎的世界已經在望了!

      [腳注]

      a 不是真名。

      b 如果你希望耶和華見證人探訪你,向你解釋聖經的應許,請聯絡本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會眾,或者寫信給本刊的出版機構。

      [第10頁的圖片]

      患者可以借助各種裝置和設備,繼續生活

      [第12頁的圖片]

      在基督徒聚會裡,患者受到弟兄姊妹的支持和關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