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塔斯馬尼亞——富於傳奇的小島
    警醒!1997年 | 5月8日
    • 1777年,庫克船長抵達這個小島,並且跟迪弗倫一樣,接觸島上別具特色的原住民。然而,他的到訪揭開了悲劇的序幕。在《塔斯馬尼亞史》一書裡,約翰·韋斯特指出:「有些國家認為[庫克]在該島開拓了文明和宗教之路,[然而,]當地的[原住民]卻認為他是死亡之路的開拓者。」什麼導致這個可悲的結局呢?

  • 塔斯馬尼亞——富於傳奇的小島
    警醒!1997年 | 5月8日
    • 島上有時也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在這期間,獲釋的囚犯和移民用火器所捕獲的獵物,往往就是原住民用長矛追捕的同一獵物。結果,白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這是不難想像的。不但這樣,白人對於自己所屬種族的優越感、酒類飲品泛濫,以及文化差異、水火不容,這些因素為白人和原住民的緊張關係添上火藥味。歐洲人為自己定出疆界,築起籬笆;原住民卻四出狩獵,到處為家。在這個情況下,衝突一觸即發。

      種族消失

      衝突終於在1804年5月爆發。一個名叫穆爾的中尉率領一隊武裝人員,無故向著大群正在打獵的原住民——當中包括男女和孩童——亂槍掃射,導致很多原住民喪生、受傷。一場由長矛和石頭對抗子彈的「黑人戰爭」因而展開。

      不少歐洲人對於屠殺原住民一事不禁疾首蹙額。總督喬治·阿瑟爵士對事件也深表遺憾,並且指出他願意付出差不多任何代價,以「彌補政府無意加在原住民身上的傷害」。因此,他發起了一個計劃,以便把原住民「聚攏」起來,「開化」他們。在一個稱為「黑人界線」的運動裡,大約2000名士兵、移民和囚犯向著叢林進發,把原住民趕在一起,然後把他們遷往一個較安全的地方。然而,這個行動最後一敗塗地;白人只捉到一個婦人和一個男孩罷了。後來衛斯理會一名顯要分子喬治·魯濱遜帶頭採用懷柔政策,結果相當成功。原住民信任魯濱遜,並且接受他的建議,集體移居到塔斯馬尼亞北面的弗林德斯島。

      論到魯濱遜計劃的成敗,瑪喬里·巴納德在她所著的《澳大利亞史》一書裡說:「魯濱遜的行動看來用意良好,卻其實弄巧成拙,對原住民不利,這點也許連魯濱遜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的。那些不幸的原住民被隔離在巴斯海峽的弗林德斯島上,以魯濱遜作為他們的監護人。他們的身體逐漸消瘦,最後鬱鬱而死。」他們雖然不是死在槍彈下,卻因被迫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致喪命。據一本書刊記載:「塔斯馬尼亞最後一個純血統的原住民是范妮·科克倫·史密斯,她於1905年在霍巴特去世。」然而,學者對於這個報導意見紛紜。有些學者認為該島最後一個純血統原住民是特魯嘉妮妮,她於1876年在霍巴特去世;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最後一個純血統原住民另有其人,就是一個於1888年在坎加魯島去世的婦人。現今世上仍有很多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的混血後代,他們生活頗為安定。人類的暴力罪行不可勝數,塔斯馬尼亞純血統的原住民絕種只是這些罪行所造成的後果之一罷了。有人把這件事描述為「塔斯馬尼亞州最嚴重的悲劇」,這個描述實在是最貼切不過了。不但這樣,這宗悲劇有力地證明聖經的話多麼真確:「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傳道書8:9。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