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不再有汽車?警醒!1996年 | 6月8日
-
-
世界不再有汽車?
你能想像世界不再有汽車嗎?在過去一百年來,還有別的發明能像汽車一樣,把人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完全改變過來嗎?要是沒有汽車,汽車旅館、「免下車」餐館、「免下車」戲院就不會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公共汽車、計程車、轎車或貨車,你又怎能上班、上學呢?農民和製造商又怎可以把商品送到市場去?
「在美國,每六門生意就有一門得靠汽車業予以支援,要不是跟製造、銷售、檢修汽車有關,就是跟使用機動車輛有關,」《新大英百科全書》這樣評論,並且補充說:「汽車商的營業收入佔該國的批發業收益五分之一有多;至於在零售業收益方面,汽車商所佔的比例就超過四分之一了。比起美國,其他國家的收益比例略為遜色,但日本和西歐各國很快就可望趕上。」
有些人卻聲稱,世界沒有機動車輛反而會好得多。他們的見解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全球交通大堵塞
你如果試過駕著車子在街上不停地兜圈子,尋找泊車地方,你就清楚知道,汽車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有太多車輛在擁擠的地區往來就不大好了。你要是遇過交通癱瘓,就會深明那種無助、受挫的苦況:車輛理應向前推進,卻動彈不得,寸步難移。
1950年,惟獨在美國,居民和汽車的比例才是4比1。到1974年,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和瑞典已先後趕上這個水平。可是,在這段期間,美國的比例卻持續上升,差不多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車主。德國和盧森堡現已跟美國拉平,居民和汽車的比例約為2比1。比利時、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荷蘭也相去不遠。
在世界任何地區,由於交通堵塞,大城市多半變為巨型停車場。且舉例說明。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首都新德里以擁有1萬1000輛汽車和貨車而自豪。到1993年,新德里的交通工具已超過220萬輛,增長確實驚人!據《時代》雜誌報導,「到本世紀末,預計這個數字會加倍。」
在另一方面,按人口平均計算,東歐的汽車數量不過是西歐的四分之一,但有可能成為車主的東歐人約達4億之多。據目前所知,中國人民擁有4億輛腳踏車,但不出幾年,情況就會大為改變。1994年,據報中國「政府正計劃增加汽車的產量」;到本世紀末,每年的汽車產量會從130萬輛增至300萬輛。
污染為禍無窮
《每日電訊報》1994年10月28日刊聲稱,「英國的新鮮空氣已耗盡了。」這句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卻足以引起大眾關注。東英吉利大學教授斯圖爾特·彭克特提醒說:「汽車使大氣的天然化學成分起了變化。」
《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指出,空氣要是含有高水平的一氧化碳,「就會導致身體缺氧,並削弱理解和思考能力,人會變得反應遲鈍,困倦欲睡。」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在歐洲和北美洲,大約有半數的城市居民經常吸入過量的一氧化碳,大大超出人體所能接受的水平。」
在某些地方,估計每年有不少人因吸入汽車廢氣而喪生。不但這樣,汽車所排出的廢氣還破壞自然環境,招致億萬元的損失。1995年7月,一個電視新聞節目指出,每年約有1萬1000個英國人死於汽車引起的空氣污染。
1995年,聯合國在柏林舉行氣候會議。出席會議的116位國家代表一致同意,採取補救行動是必需的。可是,訂立具體目標、制訂明確規則、釐定精密計劃等繁重工作卻一一延遲執行,令許多人大感失望。
鑑於《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在1990年所作的評論,挽救行動毫無進展其實是意料中事。該書指出,「在現代工業社會,政治領袖、經濟強人自然會竭力干預,務求環保措施不得影響經濟活動,否則一概不能接受。」
有鑑於此,《時代》雜誌最近提醒世人,「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大氣層所佔的含量不斷上升,全球的氣候可能日趨暖和。不少科學家指出,由於這個緣故,以下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乾旱頻仍,冰冠逐漸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泛濫,猛烈的風暴、由氣候引起的災難越發增多。」
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世人不得不設法補救。到底有什麼辦法可想呢?
-
-
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法警醒!1996年 | 6月8日
-
-
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法
機動車輛並不是惟一造成污染的根源。私人住宅、工廠、發電站也要分擔罪責。儘管這樣,機動車輛還是要承擔頗大責任,因為這種交通工具使環球各地大受污染。
事實上,《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大膽地評論:「如果要顧慮到種種可能出現的害處,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碳對氣候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汽車就根本沒有可能問世了。」不過該書還是承認:「汽車製造商、道路建築商,政府部門一律都不會考慮把汽車淘汰,甚至連平民大眾也不會,因為他們越來越愛用私人汽車代步。」
先進科技既能助人登陸月球,不是也能製造無污染的汽車嗎?但所謂『說時容易做時難』;除非人能夠衝破障礙,研製出無污染的汽車來,否則就要繼續尋求其他可行的解決方法。
減少污染物質!
1960年代,美國立法規定,機動車輛必須安裝控制器,從而限制污染物質的排放量。後來,其他國家政府也紛紛步其後塵。
為了濾除有害物質,目前一般汽車都配備催化轉換器;這類車輛必需採用無鉛汽油。從1976年至1980年,由於大批汽車司機轉用無鉛汽油,美國人的血鉛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這是值得慶幸的,因為人體血液要是含有過量的鉛,就會損害神經系統,削弱學習能力。在許多發達國家,鉛的排放量已經下降,但說來遺憾,低度發展國家的情況卻差距懸殊。
催化轉換器大幅削減鉛的排放量,成效令人滿意;可是,它的使用價值卻不斷引起爭議。汽車要是使用無鉛汽油,性能就會大為削弱;由於這個緣故,汽油的碳氫化合物成分就改變了。結果,汽車排出更多致癌物質,例如苯和甲苯等,催化轉換器卻未能降低這些致癌物質的排放量。
此外,催化轉換器也需要用鉑。英國皇家學院教授伊恩·桑頓指出,催化轉換器產生不少副作用,其中一個就是沉積在路邊的鉑日益增多。這位教授警告說:「各種可溶性的鉑」很可能已滲進「食物鏈」裡。
《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以符合現實的口吻承認,「北美洲、日本、南韓和歐洲多個國家自從採用催化轉換器以來」,鉛的排放量大大減少了,但「由於環球各地的汽車數量激增,淨化排氣的益處都一一被抵消了」。
減慢車速
如果要減少汽車排出的廢氣,另一方法就是降低車速。可是,近來美國某些州政府卻把汽車行駛的速度極限提高了。在德國,實施車速限制只會惹起國民反感。汽車製造商當然反對降低車速限制,他們旨在生產馬力強勁的汽車,以求吸引顧客。這類車輛可以每小時150公里或以上的經濟巡行速度行駛。許多駕駛員都不贊成把車速限制降低。但現今看來,德國人似乎越來越願意接受車速限制,原因不僅在於保護環境,也是為了安全起見。
在某些國家,污染指數一旦超出標準上限,駕駛員就要放慢車速行駛,甚或完全停止駕駛。1995年,德國一次民意測驗透露,臭氧水平要是過高,有百分之80的國民會同意實施車速限制。環球各地有眾多城市,包括雅典和羅馬在內,已採取措施,規定在某種情況下限制車輛行駛。其他城市正考慮實施同樣限制。
騎腳踏車
有些城市引進優惠車費,以求鼓勵市民搭乘公共汽車,並減少交通流量。在其他城市,駕駛員如果願意繳納象徵性的租金,把汽車停放在停車場裡,政府就會為他們安排免費的交通車輛。為了加快速度,節省交通時間,另一些城市把部分車道指定給公共汽車和計程車專用。
《歐洲人》雜誌最近提到一個新穎的應付方法:「由於受到1960年代末期的全國運動所啟發,荷蘭人靈機一動,想出個好主意來,就是勸說國民使用兩輪交通工具,而不是四輪車輛。這樣做既可減輕空氣污染,又可緩和交通阻塞。」在哥本哈根各街道上,不同地點都設有腳踏車停放處。居民只需放進一枚硬幣,就可從釋放裝置取出腳踏車。居民還可在便利的地點歸還腳踏車,並領回保證金。這個計劃是否切實可行、會不會流行起來,結果尚待分曉。
為了鼓勵市民用腳踏車取代汽車,德國有些城市甚至准許腳踏車手在單向街道上反向行駛!在德國,居民日常上路的路程一般都不足三公里,在市區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是屬於這個範圍的,而農村地區就有逾三分之一的路程屬於這個距離;既是這樣,居民大可以徒步,甚或騎腳踏車來往區內各處。騎腳踏車不但能夠減輕污染,車手也可趁機會鍛鍊身體。
重新設計
汽車製造商仍繼續努力,設法製造無污染的汽車。他們製造了一些靠電池運轉的電動車,但這類車輛只能以有限車速行駛,又不能長時間操作。由太陽能驅動的汽車也有同樣缺點。
汽車業正深入研究,看看有沒有可能用氫做燃料。氫燃燒的時候,幾乎從不排出污染物質,可惜費用高昂,令人望而卻步。
美國總統克林頓深知,把汽車的設計徹底改變過來是必需的。1993年,他宣布政府打算跟美國的汽車業攜手合作,設計未來的汽車。克林頓總統說:「我們將要大膽試行新方案,在技術領域另闢蹊徑;我們會不惜工本,繼續嘗試直到大功告成為止。」他又提到,「要為21世紀製造效率十足、對生態環境無害的交通工具」,這個理想能否實現,日後自有分曉。上述方案還規定,在十年內造出汽車原型;如果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就非付出高昂代價不可。
有些汽車製造商正致力研製一種新型產品,是靠汽油和電力運轉的。德國現有供應的新型產品是一輛電動跑車,售價非常昂貴。這輛跑車一經開動,不出九秒就可把速度增至每小時100公里,最高速度為每小時180公里。不過,這輛跑車奔馳了200公里後,就突然畢剝一聲停下。如果要再次開動跑車,就至少要給蓄電池重新充電三小時才行。研究工作仍繼續進行,預料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非全部難題所在
消除汽車所排出的毒氣只不過是難題的部分罷了。汽車還發出大量噪音,在繁忙街道附近居住的人當然體會到箇中苦處。既然持續不斷的噪音可危害健康,這方面的難題也不容忽視。
此外,愛護大自然的人也指出,郊外的天然美景給醜陋的長長公路弄糟了;沿公路商業區、公路兩旁的告示牌使鄉村的旖旎風光大為失色。既然汽車數量不斷上升,道路需求也相應地增加。
有些汽車多年來一面為車主效勞,一面污染環境;它們即使「壽終正寢」,也要繼續破壞環境。廢置的汽車充斥農村地區,看上去真是大殺風景;鑑於難題日趨嚴重,有些地方不得不立法禁止,以免農村地區變成汽車廢置場。用易於回收利用的物料製造汽車當然最理想不過,但這樣的汽車終有一天面世嗎?這看來似乎遙遙無期。
一份報章最近指出,「德國人對自然環境大都深表關注,」然後補充說,「但很少人會實際保護環境。」該報引述一名政府官員的話,「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罪魁禍首,也沒有人會願意承擔責任。」當今世上人人都「專愛自己」、「不願意達成協議」,要解決難題真是談何容易。——提摩太後書3:1-3。
儘管這樣,世人仍繼續努力,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法。關於汽車所造成的污染問題,人能夠找到完滿的解決方法嗎?
-
-
找出完滿的解決方法警醒!1996年 | 6月8日
-
-
找出完滿的解決方法
上帝的話語聖經指出,上帝的屬天政府會解決人類一切難題,包括目前由汽車引起的污染難題在內。許多人都聽從基督的教訓,祈求彌賽亞王國來臨。這個王國會不會提供完滿的解決方法,指導人類生產毫無污染的汽車?世人只要棄除所有機動車輛,難題就會不復存在嗎?既然聖經並沒有提供明確答案,我們現在就只能耐心等待,看看未來事情有什麼發展。——馬太福音6:9,10。
我們倒可以肯確地指出:王國會把地球恢復成為樂園,上帝的政府絕不會容許人污染環境,破壞大地的優美景色。——以賽亞書35:1,2,7;65:17-25。
既然遵守上帝話語的人正受到訓練,準備在無污染的新世界享受生命,對於目前使用汽車的方式,他們該懷有怎樣的看法?《儆醒!》1988年1月8日刊曾以「我們的森林變成怎樣了?」作為封面標題。該期雜誌報導,有些科學家認為,汽車排氣管噴出的污染物質跟森林日益枯槁不無關係。一名男子讀過該期雜誌後,深感不安,於是致信守望台社詢問:有鑑於此,基督徒是否適宜駕車呢?他很想知道,這是否意味著駕車的人正在藐視耶和華的創造物。
守望台社覆信給這位讀者,部分內容如下:「政府當局為了減輕污染而制定的環保法例,耶和華見證人會一一遵守。(羅馬書13:1,7;提多書3:1)至於要不要越過政府的規定,採取更嚴格的措施,這個問題各人可自行斟酌決定。別人要是決定從此不再駕車,這是他的私事。《儆醒!》雜誌不過是把某些人的看法反映出來,第8頁的文章評論說:『許多人正在採取切合實際的步驟,盡量把空氣污染減至合理程度。他們把車速放慢、減少用車旅行、參加合夥用車計劃、使用不含鉛汽油、服從政府所制定的反污染規例。』」
基督徒保持平衡
上述答案表明,基督徒是平衡、合理的。千萬不要忘記,汽車並不是惟一造成污染的根源。飛機、火車,以至大部分的現代交通工具都要分擔這方面的責任。但發明這些交通工具的本意並不是要污染環境。交通工具引致污染,實在令人遺憾,但這不過是副作用罷了,原因在於人類的知識實在有限,加上在有關事上處理有欠妥善。
論到這個問題,《守望台》1993年1月1日刊第31頁說:「身為耶和華見證人,我們對於現今影響到我們地球家園的許多生態難題深表關注。事實上,我們比大多數人更體會到,地球本是一個清潔健康的地方,是造物主賜給完美人類居住的家園。(創世記1:31;2:15-17;以賽亞書45:18)……我們若作出平衡、合理的努力,避免不必要地使難題惡化,這樣行無疑是正確之舉。可是,請留意『合理』一詞。……上帝的子民自然不應當對這些生態事項置諸不理。耶和華曾要求他古代的百姓採取若干步驟去處理廢物;這些步驟既衛生,又合乎生態循環。(申命記23:9-14)既然我們深知上帝對那些敗壞地球的人的看法,我們無疑不應當對於我們在保持環境潔淨方面所能做的事置之不理。……可是,除非有法例規定,否則,基督徒究竟會在這方面作出多大努力,純粹是一件由個人決定的事。……不完美的人往往很易落入『走極端』的陷阱中。……人儘管力圖解決地球上的種種重大生態難題,包括污染難題,他們的努力是絕不會完全成功的。人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惟一的永久解決方法還是有賴上帝的干預。由於這個緣故,我們會將自己的精力和資源集中在上帝的解決方法之上,而非僅是設法解決一些表面的症狀。」
由於遵守聖經原則,基督徒得以保持平衡,他們把上帝的命令銘記在心,切實把王國的信息傳遍天下。(馬太福音24:14)沒有任何事能比傳道工作更重要、更迫切!現代的交通工具、通訊設施要是能夠幫助基督徒履行這樣的義務,他們就有充分理由要善為運用,同時避免有意無意地污染環境。這樣,他們就不但可以在世人面前,還可以在上帝面前保持良心清白。
關於汽車所引起的污染,我們目前雖然不知道最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卻深知這個難題必定會消除。事實表明,完滿的解決方法正指日可待。
[第9頁的附欄]
減輕污染
• 如有可能,徒步或騎腳踏車
• 參加合夥用車計劃
• 定期把汽車送去檢修
• 盡量採用無污染汽油
• 避免不必要的旅行
• 用適中而平穩的速度駕車
• 要是可行,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 汽車不論停下多少時間,都要把引擎關掉,切勿讓它空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