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翱翔天際的夢想
    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翱翔天際的夢想

      「飛行器,不管是怎麼樣的,很快就印證我們給年輕人的一句格言:『凡升到天上去的,都一定會掉下來』。」

      1908年5月25日,即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作過首次著名的動力飛行後不足五年,《紐約時報》編輯在文章的引言部分這樣寫道。顯然,編輯對這種逐漸在空中出現的新玩意並不看好,還納罕說:「試問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歡在高空之中飄來蕩去的呢。」雖然編輯不得不承認,新一代可能會對空中旅程萌生好感,但他也不忘武斷地說:「能夠載人作長途旅程的飛船……也許只是個永不能圓的美夢罷了。」

      這個預測可大錯特錯呢!今天,乘搭「能夠載人作長途旅程的飛船」的人,每年逾十億之多。不錯,20世紀初葉以木材、布料製成的結構簡陋的飛行器,在晃眼之間,已演變成今天外形美觀、配備電腦裝置的噴射客機,而且這類飛機不但在距離地面10公里的空中飛行,還能讓數以百計的乘客,在溫度、濕度都控制得宜的舒適環境下,給送到遙遠的目的地去。航空學在區區數十年間發展神速,確實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航空科技在本世紀突飛猛進之餘,也使人們的生活起了不少變化。其實,人類嘗試征服天空的故事,豈止是過去數十年的事?這類故事,可追溯到甚至比過去數百年更久遠的時候。畢竟,古往今來,人類都夢想著終有一天能翱翔天際,乘風飛行。

  • 「來!天空之門已經打開了」!
    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來!天空之門已經打開了」!

      歷史學家貝特霍爾德·勞費爾在《航空史前史》中寫道:「想飛的願望源遠流長,就像人類的歷史一般古老。」不管在古希臘、埃及或亞述的史料,還是東方的神話傳說,人們都不難發現一些論及君王、諸神或勇士嘗試駕馭飛行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翁,又大都給說成是模仿鳥兒振翅飛翔的樣子。

      舉個例,相傳在耶穌基督出生前二千多年,中國有個智勇雙全的皇帝叫舜。據說,舜帝有次給困在一個著了火的穀倉的頂部,情急智生,即時用羽毛蓋體,學鳥兒般飛行,結果成功脫險。另一次,舜帝又把兩頂蘆葦造的大帽子當作降落傘,從城樓一躍而下,最後也有驚無險,安全著陸。

      此外,在希臘人當中,也流傳著一個據聞發生於三千年前的故事。據稱,代達羅斯是當代一名偉大藝術家兼發明家,卻跟兒子伊卡洛斯給放逐到克里特島去。代達羅斯靈機一動,用羽毛、捻線和蠟造了兩雙翅膀,好跟兒子遠走高飛。代達羅斯說:「來!天空之門已經打開了,我們就從那兒走吧!」起初,兩父子像鳥兒般鼓動翅膀,飛行得十分暢快。可是,伊卡洛斯後來得意忘形,越飛越高,結果讓太陽的熱力把黏著翅膀的蠟熔掉,最後掉進海裡給淹死了。

      這類故事引發了發明家和哲學家無窮的想像力,叫他們對實際的飛行躍躍欲試。早在公元3世紀,中國人已曉得製造風箏和進行各種實驗,顯示遠早於歐洲人就航空原理作試驗之前,人類在這方面已經稍知一二。15世紀,意大利威尼斯有個名叫喬瓦尼·達豐塔納的醫生,利用木塊、紙張製成結構簡單的火箭,還引爆火藥,讓爆炸力驅動火箭升空。大約在1420年,達豐塔納寫道:「人必定能製造出附在人體、也許得靠人力發動的翅膀,這是無庸置疑的。不但這樣,這類翅膀一旦研制成功,人就能翱翔天際,任意縱橫,連高山大洋也難他不倒。」

      16世紀初,意大利畫家、雕刻家兼技巧卓越的機械工程師達芬奇(達文西),曾描繪過直升機、降落傘和翼尖闊大的滑翔機的草圖。證據顯示,達芬奇曾至少按照其中幾個草圖製作過一些模型。可惜的是,達芬奇的設計沒有一個是實際可行的。

      隨後兩個世紀,有些奮不顧身的人又一一從山邊或塔樓一躍而下,試圖揮動縛在身上的人造翅膀乘風飛行。這些「試飛員」的前驅無疑勇氣可嘉,然而都只是白費心機,勞而無功。

      熱氣球和「易燃氣體」

      1783年,航空史上出現一大突破,使法國舉國上下,尤其是住在巴黎的人,都為之震驚。約瑟夫-米歇爾和雅克-艾蒂安·蒙戈爾費埃兩兄弟發現,自製的小型紙氣球一旦充滿熱空氣,就能輕悠悠地飄上天空。於是,兩兄弟再接再厲,利用紙張和亞麻布,建造了第一個當時所謂的大型熱氣球,還生了一場大火,讓氣味難聞的煙充滿氣球,好驅動氣球升空。結果,結構簡陋的熱氣球不負所望,在首航時升上逾1800米的高空。同年11月21日,氣球載著兩個當時稱為氣球駕駛員的人,在巴黎上空飛行了25分鐘。發明家雅克·夏爾在同年發明了世上第一個氫氣球。當時的人把氫氣叫做「易燃氣體」。

      隨著製造氣球的技術日益精良,「天空之門」迅速向富冒險精神的航空人員「打開」。到了1784年,氣球已可以升到逾3400米的高空。僅在一年之後,讓-皮埃爾-費朗索瓦·布朗夏爾就坐著氫氣球,成功飛越英吉利海峽,運送了有史以來第一批航空郵件。1862年,航空人員已作過多次橫越歐洲和美國大陸的旅程,還在地面以上8公里的空中飛行!

      不過,早期的航空人員都得仗賴風力,無法控制氣球的航向和速度。19世紀後半期,人們發展出由氣油和電力發動且可操縱的飛艇,使航空學又向前邁進一步。可是,這些外形像肉腸、輕於空氣的飛艇速度緩慢,時速一般只有10至30公里。如果人類要像達豐塔納預告一般,「翱翔天際,任意縱橫」,就不得不從另一方面入手了。

  • 飛機發展史
    警醒!1999年 | 3月8日
    • 飛機發展史

      發明家最終怎樣設計出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呢?歸根究底,發明家都不得不從研究真正的飛行高手——雀鳥——入手。德國工程師奧托·利林塔爾,曾一度仔細觀察鸛鳥的飛行習性,還在1889年出版了《雀鳥飛行——航空學的基礎》。兩年後,利林塔爾就自製了第一架結構簡單的滑翔機。可是,利林塔爾進行過大約兩千次滑翔飛行後,在1896年一次駕駛單翼滑翔機時不幸意外身亡。之後,法國出生的美裔工程師奧克塔夫·夏尼特,把利林塔爾的設計加以改良,發展出雙翼滑翔機,標誌人類在設計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方面又跨進另一大步。

      接踵而來的就是萊特兄弟了。奧維爾和威爾伯·萊特本是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自行車製造商。1900年,兩兄弟以利林塔爾和夏尼特的設計為基礎,展開滑翔飛行試驗。隨後三年,萊特兄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反覆地作了多次實驗飛行。他們的新發明配備風洞裝置;第一個風洞更是用洗衣粉盒子做的。萊特兄弟首次作動力飛行時,自製了一副具四個氣缸、十二匹馬力的引擎,裝在新飛機的下層機翼上。引擎驅動兩個木製的螺旋槳,而螺旋槳則分別置於飛機後舵的兩端。

      1903年12月14日,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首次從木製的跑道升空,在半空中停留了三秒半!三日後,兩兄弟再度出動。這次,飛機在空中盤旋了接近整整一分鐘,還飛行了260米。萊特兄弟終於成功了。a

      出乎意料的是,這項劃時代的創舉當時竟沒引起多少人的注意。1906年1月,《紐約時報》終於登載了萊特兄弟的故事。然而,文章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萊特兄弟在高度保密之下發明了自己的「飛行器」,1903年「在空中飛行方面弄出一點成績來」。其實,奧維爾在作過歷史性飛行後的那個晚上,已經向父親發了電報,請他趕快通知新聞界,好把消息公諸於世。可是,當時美國只有三份報章願意刊登這則新聞。

      飛行器無利可圖?

      在航空技術發展初期,一般人對航空事業的前景都不甚看好。即使赫赫有名的飛行先驅夏尼特,也曾在1910年揚言:「有見識的專家認為,飛行器根本無利可圖。畢竟,飛行器的載量有限,現在如是,將來亦然,是不可能作載客或運貨之用的。」

      話雖如此,萊特兄弟作過處女飛行後,航空技術在接著的日子進展神速。不出五年,萊特兄弟就建造了一架雙人的雙翼飛機,時速71公里,離地面43米飛行。1911年,有人作了首次橫越美國大陸的飛行:從紐約飛到加利福尼亞,歷時約49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的時速更由100公里進至230公里以上,而飛行高度也旋即增至9000米。

      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在航空技術方面不斷刷新記錄,常常成為報章熱門的頭條新聞。1923年,兩個美國軍官花了少於27小時,進行首次橫跨大陸的不停航飛行。四年後,飛行員林白單槍匹馬,從紐約直飛巴黎,全程歷時33小時20分鐘,因而一舉成名。

      與此同時,新興的民用航空公司也開始想法子招攬生意。到了1939年底,美國的航空事業已經相當蓬勃,每年運載接近三百萬名乘客。在30年代下半期,標準的民用客機是DC-3型,載客量21人,時速只有270公里。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用航空飛機已把載客量大大提升,馬力也更為強勁,時速超過480公里。1952年,英國的渦輪噴氣式民用飛機開始投入服務。1970年,像載客量達400人的波音747一類的珍寶型噴氣式客機也正式面世了。

      1976年,航空技術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當時,英法兩國的工程師共同研製出機翼呈三角形的協和式噴氣客機,能載客100人,時速逾2300公里,即音速的兩倍。不過,這類超音速客機經營成本高昂,因此還未能普及使用。

      改變了世界的發展方向

      即使你從沒有坐過飛機,高速發展的航空技術也大概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你的生活。環球的空運事業發達;人們吃的穿的,家裡或工作用的東西,往往都是藉助飛機橫跨大陸或甚至越洋運送而至。憑著空郵服務,信件、包裹不一會兒就送到身處異地的人的手上,而商業世界則依賴往來飛行的信使,好日復一日地進行貿易活動。全賴空運,人們才購買得到若干貨品,享有某些服務,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品的價錢自然也受空運的成本影響。

      除此之外,航空技術也令人類社會起了不少轉變。毫無疑問,多虧有航空事業,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只要負擔得來,就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飛到幾乎世上任何角落去。消息迅速傳播,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大大拉近。

      進步的代價

      不過,在這一切有利發展的背後,人不得不付出代價。隨著航空交通越來越繁忙,有些人擔心飛行旅程會變得越來越不安全。每年,私人或民航飛機失事的事件時有所聞,而且往往奪去不少人的性命。《財富》雜誌說:「由於行內競爭激烈,許多航空公司已不再採取以往一直沿用的特別安全措施。其實,它們是可以把額外成本轉嫁到顧客身上的。」雜誌還報導,負責確保美國航運安全的聯邦航空局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撥款不足,人手短缺,管理欠佳」。

      此外,航空交通日益繁忙,空氣和噪聲污染隨之增加,也令越來越多環保人士大感不安。《航空和空間技術週刊》說:「在世界民用航空方面,(噪聲污染)是相當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之一。」

      不但這樣,機群開始老化的情況也使問題雪上加霜。1990年,每四架美國飛機當中,就有一架是使用了超過二十年的。另外,三分之一的飛機的使用時間,更超出了製造商為飛機預定的「安全使用年限」。

      因此,航空工程師正面對一項艱巨的任務:在成本上漲、人們環保意識日增的情況下,設計出載客量更大、安全度更高而造價又划算的飛機。

      有些人已想出一些降低成本的方法。吉姆·埃里克森在《亞洲新聞》中寫道,英法兩國共同組成的航天小組和英國的航天學會,正計劃設計一種新式飛機,載客量預期可高達三百人,並且以音速兩倍的速度飛行。由於載客量大,乘客的平均成本和耗費的燃料會相應減少。另外,為了解決不少機場過度擁擠的問題,一些有遠見的工業家建議開創新紀元,使用載客量為100人的巨型直升機,作短途旅程之用。這些工業家相信,現在由機翼固定的飛機運載的短途旅客,日後很可能改乘這類飛行交通工具,從而大大減少現行飛機的使用量。

      在未來的日子,巨型直升機和超音速客機能真正解決航空工業的燃眉之急嗎?讓我們在人類不斷「開拓天空」之際,繼續拭目以待吧!

      [腳注]

      a 有些人聲稱,僑居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德國人古斯塔夫·魏斯科普夫,早在1901年就已駕駛自己發明的飛機,在空中飛行。可是,人們卻找不著圖片加以證實。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