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來到冰冷的人世
    警醒!2004年 | 1月8日
    • 來到冰冷的人世

      嬰兒出生後,來到一個冰冷無情、壓力重重的世界。有些科學家認為,雖然嬰兒不會用言詞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甚至他還在母腹中時,已經能意識到外界發生的事了。

      《胎兒的隱祕生活》一書說:「現在我們知道,從懷孕六個月起(也許還要早),母腹中的胎兒就已經具有意識,能對外在的刺激作出反應,表露出豐富的感情。」有些科學家很想知道,儘管嬰兒可能不記事,出生時感到的壓力是否對他日後的生活有影響。

      嬰兒來到世界,繼續面對壓力。離開母腹後,沒有了臍帶,嬰兒不能再從母親獲得氧氣和養分。他必須自行呼吸,吸收養分才能活下去。他需要別人喂食,並照料身體的不同需要。

      另外,新生兒也要在智力、感情、靈性上發育成長。因此,必須有人撫愛嬰幼。誰最適合擔當這個職責呢?父母要做些什麼,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他的需要?接續的文章會回答這些問題。

  • 嬰兒需要些什麼
    警醒!2004年 | 1月8日
    • 嬰兒需要些什麼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新生兒就需要溫柔的呵護,包括肌膚相親、輕柔的撫摸。有些醫生認為,嬰兒出生後的12小時是關鍵時間。他們說,產婦分娩後,母親和嬰兒最需要、最想做的「並不是睡覺和進食,而是媽媽緊摟嬰兒,輕柔地撫摸他,彼此對視,互相聆聽」。a

      由於天性使然,父母見到嬰兒就會伸出雙手摟住他,溫柔地撫摸他。嬰兒則會自然而然地回應父母的關注,在他們身邊感覺安心。這種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很大力量,促使父母作出種種犧牲照顧嬰兒,並且樂此不疲。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父母關愛,嬰兒可能會逐漸衰弱而死去。因此,有些醫生認為,嬰兒出生後應該立即與母親接觸,這是很重要的。他們建議,分娩後至少要有30到60分鐘母嬰接觸的時間。

      儘管有些人強調親子關係很重要,但在一些醫院,分娩後讓母嬰接觸是很困難甚至完全無法做到的。醫院通常讓新生兒跟母親分開,以免嬰兒受到感染。但證據顯示,讓新生兒留在母親身邊,反而能降低受致命感染的機會。所以,現在越來越多醫院容許分娩後母嬰有較長接觸時間。

      對親子關係的憂慮

      有些母親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嬰兒時,並沒有立即泛起疼愛之心。她們不禁懷疑:「我會不會難以建立親子關係?」誠然,不是所有母親第一眼看見孩子時,就會愛上孩子。但是,這也無需憂慮。

      即使母愛沒有立即產生,日後也能充分培養出來的。一位有經驗的母親說:「出生的一刻不會決定日後你跟孩子的關係是好還是壞。」雖然如此,如果你快要有孩子,對親子關係有些憂慮,明智的做法是預先跟產科醫生談談,表明自己希望何時跟新生兒接觸,以及接觸多長時間。

      「跟我說說話吧!」

      看來在嬰兒成長過程中,某些時期對一些特定刺激特別敏感。這些時期很快就結束。例如,孩子年幼時,掌握一門甚至多門語言都輕而易舉,但是看來大約五歲以後,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就過去了。

      孩子12至14歲時,學習語言就變得相當困難了。兒科神經學家彼得·胡藤洛赫爾說,到那時,「大腦語言中樞的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密度都減少了」。顯然,幼年時期的最初幾年對培養語言能力至關重要!

      說話能力對於其他認知能力的培養至為重要。學會說話頗不容易,嬰兒是怎樣做到的呢?主要是通過跟父母的言語交流。嬰兒對來自別人的刺激特別敏感。麻省理工學院的巴雷·阿倫斯說:「嬰兒……模仿母親的聲音。」饒有趣味的是,嬰兒並不模仿所有聲音。阿倫斯指出,嬰兒模仿母親說話時,「不會同時模仿搖籃發出的吱呀聲,儘管這種聲音伴隨母親的說話聲」。

      各種文化背景的父母在跟嬰兒說話時,都使用一種富有節奏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父母特有的。當父母以這種充滿愛意的方式對嬰兒說話時,嬰兒的心跳會加快。專家認為,這種說話方式有助於孩子更快理解詞語和所描述事物之間的聯繫。嬰兒雖然還不會說話,卻彷彿不斷催促父母:「跟我說說話吧!」

      「看看我吧!」

      人們已證實,嬰兒大約在出生後的一年內,對照顧他的人(一般是母親)產生親密的感情。跟缺乏父母關愛的嬰兒相比,享有密切親子關係的嬰兒更易與別人交流。專家認為,母嬰之間的親密關係必須在孩子三歲之前建立起來。

      在這段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嬰兒的頭腦對外界影響非常敏感。如果孩子在這段時期受到冷落又會怎樣呢?瑪爾塔·埃里克森曾經在20年的時間內觀察267個母親和她們的孩子,她說:「孩子受到冷落,就會慢慢失去活力,最後既不想跟人交流,也沒興趣探究世界。」

      得克薩斯兒童醫院的布魯斯·佩里博士認為孩子受到冷落、無人關愛的後果十分嚴重,說:「如果你讓我在兩件事之間選擇:要麼把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全身的骨頭折斷,要麼有兩個月的時間在感情上對這個嬰兒不管不顧。照我看,把全身骨頭都折斷對嬰兒還更好些。」為什麼呢?佩里認為,「骨頭能夠愈合,但如果嬰兒的大腦在兩個月內沒有受到必要刺激,就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造成永久的缺陷」。誠然,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對嬰兒大腦的損害是不可挽救的。但科學研究確實證明,在感情上細心呵護嬰兒,對他的大腦發育至為重要。

      《嬰兒》這本書說:「簡而言之,嬰兒受到關愛,就能學會愛人和接受別人的愛。」通常嬰兒哭的時候,等於在懇求父母:「看看我吧!」父母以仁愛的方式回應這樣的懇求,是很重要的。通過這樣的交流,嬰兒就意識到,他能夠讓自己的需要為人所知。這種交流也使嬰兒學習如何跟人建立聯繫。

      「會不會慣壞了孩子?」

      你也許會問:「要是每次孩子一哭我就回應,會不會把他慣壞呢?」有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說,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父母需要確定用什麼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是最有效的。不過,最近有些研究顯示,當新生兒感到飢餓、不適、煩躁時,他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會釋放出某些激素,他就哭起來,表示自己的不適。專家認為,當父母回應、滿足嬰兒的需要時,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就能建立一些聯繫,有助於他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另外,梅甘·岡納醫生認為,回應、照顧嬰兒的需要,他身體釋放的皮質醇激素就較少。即使他煩躁不安,壓力反應系統作出的反應也會較快停止。

      瑪爾塔·埃里克森說:「事實上,嬰兒要是一哭就總能很快受到照應(特別是6到8個月大的時候),哭的次數就比那些哭半天也無人理睬的嬰兒要少。」嬰兒哭的時候,你的反應每次要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每次都用同樣的方式回應孩子,例如喂他吃東西或抱他,就可能真會把他慣壞了。有時,僅是對孩子說幾句話,表示你知道他哭了,就足夠了。或者靠近孩子,對他耳語幾句,也會有效。又或者用手輕拍他的背或肚子,也能管用。

      東方有句話說:「嬰兒生來就是要哭的。」對嬰兒來說,表達自己需要的主要方式就是哭。要是每次你的懇求都無人理睬,你會有什麼感覺呢?嬰兒只能依靠別人照顧,要是每次他懇求關注,都受到冷落,他又會有什麼感覺呢?答案不言自明。那麼,誰應該回應嬰兒的懇求呢?

      誰來照顧嬰兒?

      最近在美國舉行的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從剛出生到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中,百分之54並非由父母,而是經常由外人來照顧。很多父母也許雙方都要工作,才能維持家計。只要可能,不少做母親的會休產假,以照顧新生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但之後誰來照顧嬰兒呢?

      關於這個問題,當然不存在什麼現成的規則可循。不過,父母應該謹記的一點是,幼年時期對孩子來說至為關鍵,孩子在這段時期容易受到傷害。父母雙方要一同嚴肅認真地考慮誰照顧孩子這個問題。在作決定時,必須好好考慮所有選擇。

      美國兒科研究院的約瑟夫·贊加博士說:「情況越來越清楚顯示,即使讓孩子在最好的安排下受到照管,也不能替代父母應該陪伴孩子的時間。」有些專家擔心,在託兒所的嬰兒沒能跟照顧他們的人進行足夠的互動交流。

      有些在職母親由於意識到滿足孩子的需要至關重要,就決定留在家裡好好照顧孩子,讓他們在身心方面健康地成長,而不是讓其他人代勞。一位女子說:「照顧孩子令我深感滿足,我相信沒有任何工作能帶給我這麼大的滿足。」當然,由於經濟壓力,不是所有母親都能全時照顧孩子。很多做父母的別無選擇,只能把孩子送到託兒所,所以他們格外努力,跟孩子在一起時盡量給他們更多關愛。類似地,很多單親家長也因為謀生而無法全部時間照料孩子,但由於在養育孩子方面付出很大努力,結果也收到良好成效。

      照顧孩子令人興奮,充滿快樂,但同時也費心費力,絕不容易。你怎樣才能成功呢?

      [腳注]

      a 在本期系列文章中,《警醒!》會引述一些深受敬重的專家的觀點,這些專家深諳育兒之道,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對父母有所啟發和幫助。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專家的意見常常隨著時間過去而發生變化。相比之下,本刊一貫倡導的聖經標準則始終如一,從未改變。

      [第22頁的附欄或圖片]

      沉默的嬰兒

      日本一些醫生說,不哭也不笑的嬰兒數目在增加。兒科醫生柳澤慧把這些嬰兒稱為「沉默的嬰兒」。為什麼這些嬰兒不再表達自己的感情呢?有些醫生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父母沒有親切地撫摩摟抱嬰兒。這使嬰兒感到無助,無可奈何。一種理論認為,當嬰兒對溝通的需要一再被忽視或曲解,最後他就不再試圖與人溝通了。

      布魯斯·佩里博士是得克薩斯兒童醫院的精神病科主任,他認為,如果嬰兒在特定時期沒有受到適當刺激,他大腦中跟同情心有關的區域可能就不會發育。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如果嬰兒的感情極度受忽視,嬰兒也許就會無可挽回地喪失同情他人的能力。佩里博士認為,濫用藥物、酗酒、青少年暴力事件,其中有些可能跟當事人幼年時未受關愛有關。

      [第23頁的圖片]

      母親跟嬰兒言語交流,彼此的關係越發親密

  • 滿足孩子的需要
    警醒!2004年 | 1月8日
    • 滿足孩子的需要

      前面兩篇文章表明,幼兒需要很多關愛。但是,許多孩子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今天年輕人的情況充分表明這點。加拿大多倫多《環球郵報》引用一位研究員的話,他感嘆說:「年輕人從未像現在這樣,跟家庭關係疏遠,無法得到處事經驗和實用智慧。」

      這種情況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是否在於(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未能意識到關注幼兒的重要?一位心理學家幫助低收入婦女學習怎樣照顧自己的新生嬰兒,她解釋說:「我們都需要學習怎樣為人父母。我們應該知道,今天花時間陪伴孩子,日後會得到豐富的回報。」

      甚至嬰兒也需要經常受到教導。這樣的教導不是偶一為之,每次幾分鐘,而是恆常進行,天天持續不斷。從嬰兒時就花時間教導孩子,對孩子日後的健康成長至為重要。

      做好準備

      要履行養育孩子的重大責任,父母就該為孩子的誕生做好準備。耶穌基督曾提到一個原則,強調預先準備的重要,對父母會有所啟發。耶穌說:「你們想蓋一座塔樓,有誰不先坐下計算費用,看能不能蓋成呢?」(路加福音14:28)人們常把養育孩子稱為一項長達20年的工程,這項工程比蓋一座塔樓要複雜多了。因此,正如蓋塔樓需要藍圖,要成功養育孩子,就必須事先好好計劃。

      首先,在思想和心靈上準備好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是很重要的。德國一項對2000名婦女所做的研究顯示,滿心盼望孩子誕生的母親跟本來不想要孩子的母親相比,所生的孩子在身心上都更健康。另一方面,一位研究員估計,深受不快樂婚姻所困的女子跟婚姻穩定的女子相比,所生的嬰兒身心有缺陷的可能性要高出百分之237。

      顯然,父親對孩子的健康發育很重要。托馬斯·韋爾尼博士說:「危害孩子身心的因素,莫過於丈夫虐待或冷落懷孕的妻子。」的確,正如許多人所說,孩子能得到的最好禮物,就是父親深愛母親。

      人懷孕期間如果感到焦慮、受到壓力,身體就會分泌某些激素,進入血液循環,從而影響胎兒。不過,證據看來顯示,只有持續、強烈的焦慮情緒才會危及胎兒,偶爾情緒消極或經歷壓力則無大礙。看來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母親對於腹中的胎兒有什麼感覺。a

      要是你懷了孕,未能得到丈夫的扶持,或是你自己不願做母親,那又怎麼辦呢?有時某些情況會令人因自己懷孕而沮喪,這並不出奇。但你應該謹記,無論如何,腹中的寶寶總是無辜的。那麼,你怎樣才能克服不利情況,保持心平氣和呢?

      在這方面,上帝的話語聖經提供明智的指引,幫助了很多人。聖經說:「凡事藉著禱告和懇切祈求,連同感謝,把你們所請求的告訴上帝。這樣,上帝就必賜你們平安,超越人所能理解的。這種平安藉著基督耶穌,可以守護你們的內心和頭腦。」你會發覺按照這些話去做,就能實行這句勸勉:「什麼事都不要憂慮」。(腓立比書4:6,7)身為造物主,上帝有能力照顧你。只要你向他懇切祈求,就會感受到上帝的扶持和關愛。(彼得前書5:7)

      不足為奇的經歷

      有些年輕媽媽在分娩後的幾個星期內,感到莫名的悲傷和倦怠。甚至樂於要孩子的母親也會情緒不穩。這種情緒波動並不出奇,原因在於,婦女分娩後體內的激素水平有很大變化。另外,嬰兒出生後,需要媽媽喂奶、換尿布、照顧,他馬上要得到滿足,可沒有耐性等候。要做的事那麼多,剛為人母的難免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以致情緒波動,這也是正常的。

      一位母親覺得,孩子不斷啼哭,簡直是在折磨她。因此,難怪日本一位育兒專家說:「沒有人能倖免養育孩子帶來的壓力。」他又說:「對作母親的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孤立自己。」

      即使有時作母親的情緒低落,她也能保護孩子免受自己情緒波動的影響。《時代》雜誌報導:「情緒低落的母親如果克服自己的抑鬱,給孩子很多關愛,跟孩子一起盡情遊戲,孩子的思維活動就會積極樂觀得多。」b

      父親怎樣幫上一把

      在照顧孩子方面,能夠提供幫助和扶持的最佳人選通常就是孩子的父親。當孩子半夜啼哭時,父親可以照顧他,好讓母親能睡覺。聖經說:「作丈夫的,你們跟妻子生活,也應該體貼她們」。(彼得前書3:7,現代中文譯本)

      耶穌基督為作丈夫的立下完美榜樣。他甚至為門徒犧牲生命。(以弗所書5:28-30;彼得前書2:21-24)因此,作丈夫的願意放棄舒適,主動照顧孩子,就是效法基督了。沒錯,養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共同參與、齊心協力的。

      齊心協力

      洋一郎有個兩歲大的女兒,他說:「我跟妻子詳細討論過應該如何養育女兒。每當有問題發生,我們都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洋一郎知道妻子需要休息,所以出外辦差事時,常常帶上女兒。

      過去,通常家庭有很多成員,關係緊密。父母在養育孩子時,親戚和較長的孩子都能幫忙。因此不足為奇的是,一個在日本川崎育兒支援中心工作的人說:「在多數情況下,作母親的跟人談談發生的事,就感到輕鬆了。只要得到一點幫助,很多作母親的就能應付難題。」

      《父母》雜誌說,作父母的,「需要周圍有些人能夠支持他們,聽他們傾訴煩惱」。如何找到這些人呢?新近為人父母的,要頭腦開明,留心聆聽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話,就能受益不淺。當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要記得,最終作決定的應該是孩子的父母。c

      對年輕父母來說,他們也能從信仰相同的人獲得幫助。在耶和華見證人各地的會眾裡,你能找到一些在養育孩子方面有多年經驗,並且願意聽你傾訴難題的人。他們能給你一些有用的建議。此外,你也可以請教「老年婦女」,她們在基督徒生活方面經驗豐富,並樂於幫助年輕婦女。(提多書2:3-5)

      當然,作父母的在聽別人的意見時,要有所選擇。洋一郎說:「我們周圍的人彷彿一下子都成了教育孩子的專家。」他的妻子孝子說:「起初,我對別人提出的建議感到不高興,因為我覺得他們批評我沒有作母親的經驗。」不過,通過向別人學習,很多父母都在滿足孩子需要方面保持平衡的觀點。

      最好的幫助

      即使沒有人可以幫助你,你也能從一個可靠的途徑獲得力量。力量的來源就是耶和華上帝,他創造了我們,也能看見「還是胚胎」的人。(詩篇139:16)聖經記述,耶和華曾對他古代的子民說:「難道婦人能忘記她哺育的小兒,不憐愛她親生的孩子嗎?即使有婦人忘記親兒,我也不會忘記你。」(以賽亞書49:15;詩篇27:10)

      是的,耶和華不會忘記作父母的人。他通過聖經向父母提供養育孩子的優良指引。例如,大約3500年前,先知摩西說:「你要全心、全意、全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又說:「今天我吩咐你的這些話[包括愛耶和華、事奉上帝的勉勵],你要記在心上,也要反覆教導兒女,無論在家還是走路,躺下還是起來,都要教導他們。」(申命記6:5-7)

      你認為以上經文的要點是什麼呢?就是對孩子的教導應該每天持續不斷地進行,對嗎?事實上,僅是偶爾安排一些所謂的優質時間跟孩子相處是不夠的。由於重要的溝通機會通常是自然發生,而不是事先安排的,所以你應當經常花時間陪伴孩子。你這樣做就能聽從聖經的吩咐:「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箴言22:6)

      適當的教導包括為孩子朗讀。聖經告訴我們,1世紀的基督徒提摩太「從嬰兒時期就認識聖經」。顯然,提摩太的母親友妮基和外祖母羅以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朗讀給他聽。(提摩太後書1:5;3:14,15)你一開始跟嬰兒說話,就可以給他朗讀了。那麼,你可以給他讀些什麼,怎樣才能給嬰兒最佳的教導呢?

      要讓孩子聽你朗讀聖經。看來,提摩太的母親和外祖母給他朗讀的就是聖經。此外,一些書,例如《我的聖經故事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有彩色插圖,能讓孩子熟悉聖經的內容,使聖經的教訓活現他們的腦中。通過這些書,成千上萬的孩子把聖經教訓印在自己腦海和心裡。

      聖經說:「孩子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腹中所懷的胎是他的賞賜。」(詩篇127:3)造物主把一項「產業」,也就是一個可愛的嬰兒,託付給你,這項「產業」會令你引以為豪,大感歡欣。沒錯,養育孩子,尤其是培養孩子成為尊崇上帝的人,的確報酬豐富!

      [腳注]

      a 除了跟壓力有關的激素,尼古丁、藥物和酒都會對胎兒有不良影響。孕婦最好避開一切有害物質。孕婦要是服藥,應該先問問醫生藥物對胎兒有什麼影響,這是很重要的。

      b 如果作母親的感到極度悲傷、絕望,對嬰兒和周圍世界反應很淡漠,就可能患了產後抑鬱症。如果是這樣,她應該尋求產科醫生的幫助。請參看《警醒!》2002年10月8日刊19-23頁和2003年7月8日刊15-17頁。

      c 請看《警醒!》1999年3月22日刊「為人祖父母的苦與樂」一文。

      [第24頁的圖片]

      母親對腹中胎兒有什麼感覺是很重要的

      [第25頁的圖片]

      儘管分娩後經歷情緒波動,母親仍能做很多事情以讓孩子感受到愛,感覺安心

      [第26頁的圖片]

      父親也有責任照顧孩子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