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人說我是誰呢?」守望台2001年 | 12月15日
-
-
「眾人說我是誰呢?」
聖誕節又來了。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紀念一個人的誕辰。這個人是誰?是上帝的兒子?還是公元1世紀,活躍於巴勒斯坦一帶的猶太教改革家?他就是那個維護貧苦大眾,涉嫌反對羅馬帝國,以致後來被處死的人嗎?還是個注重知識和內心修養的智者,致力於宣揚內心智慧王國的人呢?你的確有理由想想:「耶穌究竟是誰?」
耶穌很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他問門徒說:「眾人說我是誰呢?」(馬可福音8:27)他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因為當時很多人已不再跟從耶穌。耶穌拒絕作王,顯然令一些人感到疑惑和失望。此外,耶穌面對仇敵提出的挑戰時,並沒有顯神跡來證明他是誰。那麼,論到耶穌的身份,他的門徒怎樣回答?他們提出一般人對耶穌的看法,「有的說是施浸者約翰,有的說是以利亞,還有的說是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位。」(馬太福音16:13,14)可是,耶穌在巴勒斯坦一帶也有別的綽號——褻瀆者、騙子、假先知,甚至瘋子,是門徒沒有提到的。
別人眼中的耶穌
假如耶穌現在提出同一個問題,他可能會這樣問:「眾學者說我是誰呢?」答案仍眾說紛紜。芝加哥大學的戴維·特雷西說:「耶穌已經成為一匹馳騁四方的駿馬,不同的人騎著,會跑到不同的地方去。」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學者運用很多複雜的方法,如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學來解答耶穌是誰這個問題。他們根據這些方法,得出什麼結論呢?
有些學者聲稱,耶穌這個歷史人物是個主張末世論、一味呼籲人悔改的猶太先知。可是,這些學者並不認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彌賽亞和救世主。大部分學者都質疑聖經關於耶穌來自天上,以及他復活死者的記載。另一些學者卻認為,耶穌只是個普通人,他藉著自己堪作模範的生活和教訓,把若干宗教信仰調合起來,漸漸變成基督教。《今日神學》指出,有些學者甚至認為耶穌是個「憤世嫉俗的游方聖人,神祕的鄉下人;他是個不修邊幅的詩人,對政府滿腹牢騷的社區領袖;當時巴勒斯坦一片蕭條,百姓一貧如洗,輿情激昂,耶穌明白民間疾苦,於是乘機煽動人民反對政府」。
人們還提出一些離奇荒誕的想法。在一些流行的吟快板音樂、城市藝術甚至舞蹈中,都描述耶穌是個黑人。a有些人甚至猜想耶穌是女性。1993年夏天,在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博覽會裡,到場參觀的市民看見一個十字架,上面釘著一個名叫「基督娣」的裸體女性基督像。在差不多同一時候,紐約也有一個釘在十字架上的女耶穌「基督妲」陳列出來。這兩個「耶穌」像惹來不少爭議。在1999年初,一本書描述「童子耶穌和他的愛犬安格爾之間的愛」。這本書這樣形容:「他們水乳交融,親密無間,童子與愛犬都願意為對方犧牲。」
真的事關重要嗎?
為什麼你應該關心耶穌以往和現在的身份?首先,正如拿破侖說過:「耶穌無須實際在場,也能影響和指揮他的臣民。」耶穌處處以身作則,他的教訓生動有力,影響數億人的生活達二千年之久。一位作家說得不錯:「把所有曾出征的軍隊、各國曾建造的海軍、世上曾設立的議會、所有曾掌權統治的君王加起來,他們對世人生活的影響,仍不及耶穌的影響那麼深遠。」
此外,你需要認識耶穌,因為這跟你的前途有直接關係。當耶穌的王國統治時,你有機會成為這個天上政府的臣民。在耶穌的指揮下,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地球,生態將回復平衡,生物種類恢復多姿多彩。聖經的預言向我們提出保證,在耶穌的王國統治下,飢餓的人會得到溫飽,貧寒的人會得到照顧,有病的人會得到醫治,死者會被復活。
人類急需耶穌統治的王國,你一定想知道,人要朝著哪個方向努力才行。下一篇文章能夠幫助你認識真正的耶穌。
[腳注]
-
-
耶穌是個怎樣的人物?守望台2001年 | 12月15日
-
-
耶穌是個怎樣的人物?
耶穌從門徒口中得知別人對他的看法後,問門徒說:「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據使徒馬太記載,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5,16)其他門徒的答案也類似。後來成為使徒的拿但業對耶穌說:「老師,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翰福音1:49)耶穌表示他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通過我,誰也不能到父親那裡去。」(約翰福音14:6)耶穌在不同場合都把自己稱為「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5:24,25;11:4)他曾施行奇跡,甚至把死者復活過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真的言之成理嗎?
福音書關於耶穌的記載真的值得我們相信嗎?書中描繪的是真實的耶穌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已故的聖經考證及注釋學教授,弗雷德里克·布魯斯說:「要用歷史去考證古代著作的所有細節全都屬實,通常是不可能的;不論這部著作是否聖經,情形都一樣。如果作者值得信任,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了。作者的信用一旦確立,這部著作的細節就相當可靠。……雖然基督徒把《新約》納為聖典,但這不會減低這本書在歷史上的可信程度。」
福音書描述的耶穌引起不少爭議,美國北達科他州詹姆斯敦大學,宗教學教授詹姆斯·愛德華,對這些異議作過一番研究後寫道:「我們可以肯定,福音書對於耶穌的真相保留了多種重要證據。……為什麼福音書這樣描繪耶穌?最合理的答案是,耶穌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耶穌給門徒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真的由上帝差派,是上帝大能的兒子和僕人。福音書只是如實報導而已。」a
爭相考證耶穌的身份
那麼,聖經以外的參考書又怎樣論及耶穌基督呢?他們對耶穌有什麼評價?在塔西佗、蘇埃托尼烏斯、約瑟夫斯、小蒲林尼和一些著名作家撰寫的歷史著作裡,都曾提及耶穌。論到這些著作,《新不列顛百科全書》(1995年)指出:「在18世紀末,首次有人質疑耶穌是否真實人物,但證據並不充分。其後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也有類似的爭論。然而,這些獨立的記載卻證明,古時甚至反對基督教的人也從沒有懷疑過耶穌是否歷史人物。」
可惜,現代學者探索耶穌的「真正」身份時,總會提出毫無根據的揣測、空洞的疑問和無理的推論,抹殺了耶穌的真正身份。現代學者聲稱福音書的執筆者所寫的都是神話,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學者顛倒是非,實在難辭其咎。一些學者更為了揚名而提出稀奇古怪的見解,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根據所謂的學者想像力,憑空虛構了一個「耶穌」,以致別人無法考證。
真正渴望認識耶穌的人,可以從聖經裡尋找他。埃默里大學坎德勒神學院,研究新約與基督教的起源的盧克·約翰遜教授堅稱,大部分學者研究耶穌的歷史時,都沒有參考聖經的客觀評論。他指出,考查耶穌的一生和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及人類文化也許很有趣味。可是,他補充,從學者的評論顯示,他們眼中的歷史人物耶穌,跟「聖經」記載的耶穌判若雲泥。聖經「著重描寫耶穌的性格」、他傳的信息和他作為救世主的角色。那麼,耶穌的真性情是怎樣的?他傳的信息又是什麼?
耶穌的真相
福音書是聖經裡載有耶穌生平的四本書。這四本書都記述耶穌是個富於同情心的人。他憐憫害病、瞎眼和受苦的人,主動幫助他們。(馬太福音9:36;14:14;20:34)耶穌的好友拉撒路死了,他的姊姊十分難過,耶穌也禁不住心裡悲嘆,更掉下淚來。(約翰福音11:32-36)事實上,福音書裡描述的耶穌是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同情痲瘋病人,為門徒的成就而自豪;對那些不近人情、墨守成規的人卻滿腔義憤;耶路撒冷拒絕承認彌賽亞,他也為此大感憂傷。
耶穌施行奇跡時,總會把焦點集中在他要幫助的人身上,說:「你的信心叫你痊癒了。」(馬太福音9:22)耶穌稱讚拿但業「是個真真正正的以色列人,他心裡沒有詭詐」。(約翰福音1:47)有一次,有人批評一個女人為了感激耶穌而送的禮物太昂貴,但耶穌為她辯護,更說這個女人所做的事會受到記念。(馬太福音26:6-13)耶穌表明自己是門徒的摯友,「愛他們到底」。(約翰福音13:1;15:11-15)
福音書也表明耶穌明察秋毫,善解人意。他曾經在井旁跟一個婦人、在園子裡跟一個宗教導師以及在湖邊跟一個漁夫交談,這些人跟耶穌談了不久,就立即被耶穌的話吸引,大受感動,吐露真情。雖然當時有權勢的人高高在上,漠視下情,但耶穌卻為平民擁戴。人人都覺得跟耶穌一起是賞心樂事。耶穌平易近人,連小孩子也很喜歡親近他。有一次,耶穌以一個小孩作例子,他不僅叫孩子站在門徒面前,更「用臂膀環抱著他」。(馬可福音9:36;10:13-16)不錯,福音書告訴我們,群眾為了聽聽耶穌的金玉良言,願意花三天跟耶穌一起,可見他魅力超凡。——馬太福音15:32。
雖然耶穌十全十美,但他從不高傲自大,對人吹毛求疵。無論平時或傳道時,即使他遇到極不完美,甚至罪大惡極的人,也不會專橫跋扈,任意欺壓他們。(馬太福音9:10-13;21:31,32;路加福音7:36-48;15:1-32;18:9-14)耶穌從來不苛待別人,也不把重擔加在別人身上。相反,他說:「你們所有辛苦勞碌……的人啊,到我這裡來吧,我要叫你們安舒。」門徒也認為耶穌「性情溫和,心裡謙卑」;他的軛是容易負的,他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福音書把耶穌描繪得生動逼真,活靈活現。這麼一位非凡的人物,要由四個人一起捏造,並以四種不同的手法連貫一致地寫出來,這實在很難辦到。如果四個作者要虛構一個人,而他們所描述的人卻不謀而合,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歷史家格蘭特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不同的福音書都以十分生動的筆觸描繪一個動人的青年男子,他在婦女當中往來,其中包括一些聲名狼藉的女子在內,他卻絲毫沒有表現任何矯揉造作或假正經,也沒有溺於感情,反而隨時隨地保持單純、忠貞的品格,這怎麼可能呢?」一個可能性是,這個男子的確存在過,而且他的言行跟聖經的記載完全相符。
耶穌與你的未來
聖經除了論述耶穌在地上的生活外,也透露他降世為人之前已經存在。他是上帝獨生的兒子,「在受造的萬物中,他是頭生子」。(歌羅西書1:15)二千年前,上帝把兒子的生命從天上轉移到一個猶太婦女的腹中。(馬太福音1:18)耶穌在地上傳道時向人宣告,上帝的王國是困苦人的惟一希望。他也訓練門徒繼續傳講這個好消息。——馬太福音4:17;10:5-7;28:19,20。
公元33年尼散月14日(大約4月1日),耶穌被逮捕,受盡折磨,後來被人誣告,以造反的罪名被判死刑。(馬太福音26:18-20,26:48-27:50)耶穌的死亡成了贖價,讓事奉上帝的人從罪的奴役得釋放。他們藉著信靠耶穌而得享永生。(羅馬書3:23,24;約翰一書2:2)尼散月16日,耶穌復活過來,不久就返回天上。(馬可福音16:1-8;路加福音24:50-53;使徒行傳1:6-9)耶穌復活後就被耶和華任命為君王,他執掌王權,著手實現上帝對人類原定的旨意。(以賽亞書9:6,7;路加福音1:32,33)聖經指出耶穌在履行上帝旨意方面擔任舉足輕重的角色。
公元1世紀,群眾接納耶穌的身份,就是應許的彌賽亞或基督。耶穌被派到地上來,昭雪耶和華的統治權,為人類犧牲生命作贖價。(馬太福音20:28;路加福音2:25-32;約翰福音17:25,26;18:37)要是人沒有肯定耶穌的身份,他們面對猛烈的迫害時,根本就沒有力量跟從耶穌。可是,他們勇敢無畏,熱心遵行耶穌的吩咐,「使所有國族的人」成為門徒。——馬太福音28:19。
今天,數百萬誠實無偽的基督徒通過學習聖經,知道耶穌絕不是虛構的傳奇人物。他們承認耶穌已在上帝建立的天上王國裡登基作王,不久就會統治整個地球。上帝的政府應許會把世上的難題一舉鏟除,這實在是個好消息。真正的基督徒會順服耶和華揀選的君王,把「這王國的好消息」告訴別人。——馬太福音24:14。
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兒子,所有支持這個王國安排的人,都會活下去而永遠得福。你也可以享有這些福分!本刊的出版者很想幫助你認識真實的耶穌,我們樂意這樣做。
[腳注]
a 關於福音書的詳細證據,請參閱《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第5-7章,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他們怎麼說
「拿撒勒人耶穌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導師。……但願所有印度人都以尊重的態度學習耶穌的教訓,這才算死而無憾。」——印度領袖甘地,《耶穌傳揚的信息》。
「這個人物實實在在,沉實穩重,無懈可擊,完美無疵,深具人格,但超乎常人,絕對不可能是憑空塑造的。……要塑造一個耶穌,就得有一個比耶穌更偉大的人才行。」——菲利普·沙夫,《基督教會史》。
「幾個平凡的人在同一個世代裡……竟然能夠塑造出這麼威嚴有力、親切感人的品格,這麼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這麼激勵人心,天下一家的理想,這就真是奇跡了。這比福音書所載的任何奇跡更令人難以置信。」——威爾·杜蘭特,《凱撒與基督》。
「一個被虛構出來,作為宗教幌子的人物,竟然能夠發起一場舉世矚目的宗教運動。而這件事是許多真實的人物夢寐以求,但卻做不到的,簡直不可思議。」——格雷格·伊斯特布魯克,《智海浮沉》。
「作為一個人文歷史家,我深信,不管福音書以什麼文體寫成,都絕不是什麼傳奇。福音書沒有傳奇色彩。……我們對耶穌的生平所知甚少,沒有任何作者會以這種手法寫傳奇。」——克萊夫·劉易斯,《基督教史》。
[第7頁的圖片]
福音書表明,耶穌是個感情豐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