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約》可信到什麼程度?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
-
-
第4章
《舊約》可信到什麼程度?
在以下幾章我們會討論現代批評家對聖經的若干抨擊。有些人聲稱聖經自相矛盾,「不合乎科學」,在稍後的各章我們會逐一討論這些指控。但是首先讓我們考慮一下一項時常有人提出的指責,說聖經僅是神話和傳說而已。反對聖經的人有充分根據提出這項的批評嗎?首先,讓我們看看希伯來文聖經,所謂的『舊約』。
1,2.耶利哥圍城的經過如何?在這方面引起了一些什麼問題?
一個古代城市正受到包圍,進攻者擁過約但河,現今在高大的城牆之前紮營。但他們的戰略多麼奇怪!有六天的時間,進侵的軍隊每天繞城一周,除了隨行的祭司吹響號角之外,兵士均保持緘默。在第七日,軍隊沉默地繞城行了七次。突然,祭司盡力吹響號角。軍隊打破沉默而大聲喊叫,高大的城牆突然在一片塵埃中倒塌,使城失去一切防衛。——約書亞記6:1-21。
2 希伯來文聖經的第六本書約書亞記這樣描述耶利哥城在大約3,500年前陷落的經過。但這件事真的曾發生嗎?許多聖經批評家充滿自信地回答說「沒有」。a他們聲稱約書亞記和聖經中在此之前的五本書是由若干傳說所組成,而這些傳說是在實際事件發生之後許多世紀才寫下來的。許多考古學家也回答說「不然」。據他們說,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時,耶利哥甚至可能尚未存在。
3.為什麼討論聖經是否含有真確的歷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3 這些是嚴重的指控。當你閱讀聖經時,你會留意到其中的教訓與歷史有密切連繫。上帝的命令是向歷史上一個民族頒布的,他與之交往的是真實的男女、家族和國家。對聖經的歷史性表示懷疑的現代學者也使人對聖經信息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發生懷疑。聖經若真的是上帝的話語,其中的歷史就必須真實可靠而非僅是傳說和神話。這些批評家有理由對聖經的歷史真實性提出挑戰嗎?
聖經批評——有多可靠?
4-6.在聖經批評方面,韋爾豪生提出一些什麼理論?
4 聖經批評學在第18和19世紀期間開始流行。在19世紀後半期,德國聖經批評家韋爾豪生(Julius Wellhausen)提出一個受到廣泛接納的理論,認為聖經的最先六本書,包括約書亞記在內,是在公元前第5世紀寫成的——在書中描述的事件發生之後約一千年。可是他的確說,這些記載含有一些在較早時期寫下的資料。1 1911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登載這個理論,並解釋說:「創世記是在猶太人復國之後寫成的,其中包括一個復國之後的祭司資料來源(P)和較早期的非祭司資料來源,後者在措辭、文體和宗教觀點上均與P有顯著分別。」
5 韋爾豪生和他的跟從者把希伯來文聖經中較早部分所記錄的歷史均視為「不是實際的歷史而是以往流行的傳統」。2 他們把較早的記載視為僅是以色列較後期歷史的反映。例如,雅各和以掃之間的敵視其實並無其事,這只是反映出後來以色列和以東兩國之間的敵視而已。
6 根據這種想法,批評家覺得摩西並未接獲任何命令要製造約櫃,作為以色列人在曠野期間崇拜中心的會幕也從未存在過。他們相信亞倫系祭司的權威在巴比倫人毀滅耶路撒冷之前幾年才完全建立起來,而批評家相信耶路撒冷的毀滅發生於公元前第6世紀的初期。3
7,8.韋爾豪生提出什麼「證據」去支持他的理論?這些證據能夠成立嗎?
7 他們根據什麼「證據」提出這些主張呢?聖經批評家聲稱能夠將聖經早期各書的經文分為若干不同的文獻。他們所採用的一個基本原則便是假設,以一般而言,任何經文若只使用希伯來文的上帝(’Elo·him’)一詞,便是由一位執筆者所寫成,另一節經文若以上帝的名字耶和華去稱呼他,就必然由另一個執筆者所寫成——彷彿一位執筆者不可能同時採用兩個名詞似的。4
8 類似的是,一本書若將一件事記錄過一次以上,他們就認為這證明有超過一位執筆者,即使古代的閃族文學作品含有其他複述的類似例子。除此之外,他們假設文體上的任何改變均意味到執筆者有所改變。可是,甚至現代語文的作家也時常在事業的不同階段或當他們討論不同的題材時採用不同的文體。b
9-11.現代的聖經批評有些什麼顯著的弱點?
9 這些理論有任何真正的憑據嗎?絕沒有。一位評論家指出:「批評充其量只是屬於猜測和暫時性質,始終均有需要修改或證明錯誤而必須由其他主張取而代之的可能。這是一種智能上的操練,而這種操練是與懷疑及猜測不可分的。」5 聖經批評特別極度屬於「猜測和暫時」性質。
10 小阿切爾(Gleason L. Archer Jr.)指出聖經批評學的想法犯了另一個基本毛病。他說,難題是「韋爾豪生派一開始便純粹假設(他們不屑加以證實)以色列的宗教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樣僅是從人而來,而且要把它看作只是進化的產品來加以解釋」。6 換言之,韋爾豪生和他的跟從者一開始便假設聖經僅是人的話語,於是根據這個前提去推理。
11 早在1909年,《猶太百科全書》指出韋爾豪生的理論另有兩個弱點:「韋爾豪生所提出的論據差不多說服了同時代的全體聖經批評家。他的論據基於兩個假設:首先,在宗教發展方面,儀式逐漸成為更繁複;第二,較早的資料來源必然與儀式發展的較早階段有關。前一個假設與原始文化所提供的證據並不相符,後一個假設則不受到例如印度的儀式規條所支持。」
12.考古學對現代的聖經批評有什麼影響?
12 我們有任何辦法查驗聖經批評,看看最終的各項理論是否正確嗎?《猶太百科全書》接著說:「韋爾豪生的見解差不多完全基於文字上的分析,其實需要一項根據制度考古學的觀點而作的查考去加以補充。」隨著時間過去,考古學有證實韋爾豪生的理論嗎?《新大英百科全書》回答說:「考古學的批評傾向於證實[聖經歷史中]甚至最古時期的典型歷史細節,從而使人對於聖經批評家的主張——認為摩西五經的記載[聖經中最早幾本書的歷史記錄]僅是將一段後得多的時期反映出來——發生懷疑。」
13,14.韋爾豪生的聖經批評雖然根基不穩,為何卻仍然廣泛受人接納?
13 既然聖經批評有這麼多弱點,為什麼在今日仍然普遍受知識分子所接納呢?因為這些主張正好是他們所希望聽見的。19世紀的一個學者解釋說:「以個人而論,我對韋爾豪生這本書比差不多對其他任何書更為歡迎;因為在我看來,舊約歷史的重大難題終於以一種與人的進化原則一致的方式獲得解決了。這項原則是我不得不應用在一切宗教歷史上的。」7 顯然,聖經批評與他作為進化論者所懷的偏見一致。的確,兩種理論達成類似的目的。正如進化論使人毋須相信有一位創造者,韋爾豪生的聖經批評則意味到人毋須相信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
14 在這個著重理性的20世紀,在知識分子們看來,假設聖經只是人的話語而非上帝的話語是信而有徵的。c對他們來說,相信預言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寫成的比接受預言的真確性容易得多。他們寧願將聖經所載的奇跡解釋為神話、傳說或無稽之談,而不願考慮一下這些事真正發生過的可能性。但這樣的觀點是基於偏見的,這並不使人有充分理由否認聖經的真實性。聖經批評具有嚴重的弱點,它對聖經的攻擊並未能證明聖經不是上帝的話語。
考古學支持聖經嗎?
15,16.考古學證實了聖經所提及的什麼古代統治者的存在?
15 考古學的研究比聖經批評有充實得多的根據。考古學家發掘以往文明的遺跡,在許多方面增加了我們對古代事件的了解。因此,不足為奇的是,考古學的發現屢次與我們在聖經裡讀到的記載一致。有時考古學甚至推翻了批評者的指控而證明聖經是真實的。
16 例如,據但以理書說,巴比倫被波斯人推翻之前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名叫伯沙撒。(但以理書5:1-30)既然看來除了聖經之外,其他史籍均沒有提及伯沙撒,批評者遂聲稱聖經錯了,歷史上根本從未有過伯沙撒這個人。但在19世紀,有人在伊拉克南部的廢墟中找著了幾個刻有楔形文字的細小圓柱。他們發現其上的銘刻包括為巴比倫王拿布尼德斯的長子的健康而作的一個禱告。這個兒子的名字是什麼?伯沙撒。
17.我們可以怎樣解釋聖經將伯沙撒稱為國王,大部分銘刻卻將他稱為王子這件事?
17 因此伯沙撒確有其人!可是,當巴比倫傾倒時,他是國王嗎?後來發現的大部分文獻均將他稱為國王的兒子——太子。但稱為《拿布尼德斯編年史》的一份楔形文字文獻卻將伯沙撒的真正地位顯露出來。這份文獻報導說:「他[拿布尼德斯]將「營」交託給他的長(子),首生子,把國內各處的軍隊均交給他(統領)。他撇下(一切),將王權託付給他。」8 因此,拿布尼德斯將王權交給伯沙撒。既然如此,便實際等於將他立為王了!d伯沙撒和他的父親拿布尼德斯之間的這種關係可以解釋何以伯沙撒在巴比倫舉行的最後筵席中建議使但以理在國中位列第三。(但以理書5:16)既然拿布尼德斯是首席統治者,伯沙撒自己僅是巴比倫國中位列第二的統治者而已。
其他佐證
18.考古學提出什麼資料證實了大衛的統治所導致的和平繁榮?
18 的確,許多考古學發現已證明了聖經歷史的準確性。例如,聖經報導所羅門王繼他的父親大衛掌權之後,以色列享有很大的繁榮。我們讀到:「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邊的沙那樣多,都吃喝快樂。」(列王紀上4:20)與這項記載一致的是,我們讀到:「考古學的證據透露在公元前第10世紀期間及其後,由於大衛所帶來的和平與繁榮,國內人口激增而建造了許多新城鎮。」10
19.關於以色列與摩押之間的戰爭,考古學提出什麼額外的資料?
19 後來以色列和猶大分為兩個國家,以色列征服了鄰近的摩押地。有一個時期摩押在國王米沙統治之下反叛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與猶大及鄰近的以東結盟合力與摩押爭戰。(列王紀下3:4-27)令人驚訝的是,1868年有人在約但發現了一塊石版,其上以摩押文刻有米沙自己對這場戰役所作的記載。
20.關於以色列人被亞述人所毀滅一事,考古學告訴我們什麼?
20 後來在公元前740年,上帝容許叛逆的北部以色列國被亞述人所摧毀。(列王紀下17:6-18)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Kathleen Kenyon)論及聖經對這件事所作的記載說:「讀者可能懷疑這項記載中有些只是誇大其詞。」但真的是這樣嗎?她補充說:「關於以色列國的傾倒,考古學的證據差不多比聖經的記載更為生動。……以色列的城鎮撒瑪利亞和夏瑣完全被摧毀,連同米吉多的毀滅,乃是考古學的事實,從而證明[聖經]執筆者並沒有誇大其詞。」11
21.關於猶大被巴比倫人所征服一事,考古學提供什麼細節?
21 在較後時期,聖經告訴我們耶路撒冷在約雅斤王治下被巴比倫人所包圍和戰敗。《巴比倫編年史》——考古學家所發現的一塊楔形文字泥版——載有這件事的經過。我們在其中讀到:「阿卡得[巴比倫]王……包圍猶大(iahudu)城,王在阿達魯月2日攻下了城。」12約雅斤被擄到巴比倫去,囚在獄中。但據聖經報導,後來他從獄中獲釋,並且獲賜恩俸。(列王紀下24:8-15;25:27-30)這件事也受到在巴比倫發現的政府文件所支持,因為該項記錄列出賜給「猶大王雅斤」的恩俸。13
22,23.以一般而言,考古學與聖經的歷史記載之間的關係如何?
22 關於考古學與聖經的歷史記載之間的關係,弗里得曼(David Noel Freedman)教授評論說:「可是,以一般而言,考古學傾向於支持聖經記載的歷史準確性。從族長至「新約」時代,聖經年代方面的一般綱要是與考古學的資料一致的。……未來的發現很可能會維持目前的中庸立場,即聖經的傳統是基於歷史和忠實地傳授的,雖然這種傳統在批判或科學的意義上說來並不是歷史。」
23 然後他論到聖經批評家試圖低貶聖經一事,說:「現代學者試圖重新建造聖經的歷史——例如韋爾豪生認為族長時代是後來分裂王朝的反映;或諾斯和他的跟從者拒絕承認摩西和出埃及一事的歷史性,並試圖將以色列人的歷史加以重建——在接受考古學資料的考驗方面,這些理論並不像聖經的敘述那麼成功。」14
耶利哥的陷落
24.關於耶利哥的陷落,聖經提供什麼資料?
24 這意味到考古學在每件事上均與聖經一致嗎?不然,兩者之間仍有若干歧異。歧異之一是本章起頭所描述的征服耶利哥城的戲劇性經過。據聖經說,耶利哥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時最先征服的城市。聖經的年代計算表示這城在公元前15世紀的上半期陷落。以色列人征服耶利哥城之後將其用火完全焚毀,然後這城無人居住達數百年之久。——約書亞記6:1-26;列王紀上16:34。
25,26.發掘耶利哥城使考古學家獲得兩個什麼不同的結論?
2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加斯坦(John Garstang)教授在人們相信是耶利哥故址的地方從事發掘。他發現這城十分古老,並且曾多次被毀和重建。加斯坦發現其中一場毀滅顯示,城牆彷彿被地震所震塌,城市完全被火焚毀。加斯坦相信這件事大約發生於公元前1,400年,距離聖經表示耶利哥被約書亞所毀的日期並不遠。15
26 大戰之後,另一位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在耶利哥作了進一步的發掘。她所獲得的結論是,加斯坦所發現的城牆倒塌,事情發生的日期其實比他所想像的早數百年。她認為耶利哥的確在公元前第16世紀經歷一場重大毀滅,但聲稱在公元前15世紀——聖經說當其時約書亞正侵入迦南——在耶利哥的故址上並沒有任何城市。她接著指出,可能有另一場毀滅發生於公元前1325年,並且提議說:「我們若要將耶利哥的毀滅與約書亞率領下的進侵連繫起來,[後者]便是考古學所提議的日期。」16
27.為什麼考古學與聖經之間的差異不應使我們感覺過度不安?
27 這意味到聖經錯了嗎?絕不然。我們必須記住,雖然考古學向我們打開通向以往的一道窗門,這道窗門卻並非時時均十分清晰。有時它相當模糊不清。正如一位評論家指出:「不幸的是,考古學的證據是片段的,因此頗為有限。」17 以色列歷史的較早時期並沒有清晰的考古學證據,因此考古學的見解尤其不肯確。事實上,由於耶利哥的故址被侵蝕得很厲害,證據甚至更不清晰。
考古學的限度
28,29.學者們承認考古學有些什麼限度?
28 考古學家本身也承認這門科學所知頗有限。例如阿哈隆尼(Yohanan Aharoni)解釋說:「在歷史或歷史地理的解釋方面,考古學家踏出了精確科學的範疇,他必須倚賴價值判斷和假設以求對歷史獲得一項全面的概念。」18 論到為各項發現所鑑定的日期,他補充說:「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並非所有日期都是絕對的,它們都受到若干程度的懷疑,」雖然他覺得今日的考古學家能對所鑑定的日期比以往更有信心。19
29 《舊約世界》(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一書提出以下的問題:「考古學的方法究竟客觀或真正科學化到什麼程度?」該書回答說:「考古學家在發掘事實時比解釋事實時較為客觀。但他們的個人成見也會影響到他們在從事「發掘」時所採用的方法。他們掘透多層泥土時無法不把證據消滅了,因此他們永不能藉著重複去查測他們所作的「試驗」。這使考古學在各門科學中情形十分獨特。再者,這使考古學的報告成為一項至為艱難和易犯錯誤的工作。」20
30.研究聖經的人對考古學懷有什麼看法?
30 因此考古學可以有頗大幫助,但像任何人為的努力一般難免有錯。雖然我們有興趣考慮考古學所提出的理論,我們卻永不應當把它們視為無可置辯的真理。考古學家就他們的發現所提出的解釋若與聖經有所抵觸,我們就不應當自動認為聖經錯了,考古學家是對的。他們的解釋也曾作過修改。
31.關於耶利哥城的陷落,最近有人提出什麼新的見解?
31 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比姆森(John J. Bimson)教授在1981年再次審查耶利哥的毀滅。他仔細研究耶利哥據稱在公元前16世紀中期——按照凱思林·凱尼恩的估計——所經歷的毀滅。據他說,這場毀滅不但與聖經論及約書亞毀滅該城的記載十分吻合,而且考古學對迦南所獲得的印象完全符合聖經在以色列侵入迦南時對該地所作的描述。因此,他認為考古學所鑑定的日期錯了,他主張這場毀滅其實發生於公元前15世紀的中期,當約書亞仍然在生的時候。21
聖經是真確的歷史
32.我們留意到有些學者有什麼傾向?
32 這足以表明一件事實:考古學家時常彼此意見分歧。因此,有些考古學家同意聖經的說法,其他的則不同意,這是不足為奇的。可是,有些學者已開始尊重聖經,承認聖經的歷史以一般而言——即使並非每一細節——是真確的。奧爾布賴特(William Foxwell Albright)足以代表一派學者的思想,他寫道:「一般學者現在已再次體會到以色列的宗教歷史在一般範圍和事實的細節方面均是正確的。……總括來說,我們現在可以再次把聖經自始至終視為宗教歷史的一項真確記錄。」22
33,34.希伯來文聖經本身怎樣提出證據表明它的歷史記載是真確的?
33 事實上,聖經本身便帶有準確歷史的標記。不像大部分的古代神話和傳說一樣,聖經將事件與明確的年份和日期連接起來。聖經所載的許多事件受到當代的銘刻所支持。在聖經和某些古代銘刻之間若有差異,這種差異時常可以追溯到古代統治者們不願將自己的戰敗記錄下來以及他們希望誇大自己的成功。
34 的確,古代的銘刻有許多可說是官方的宣傳過於是歷史。與此截然不同的是,聖經的執筆者表現一種罕見的坦率。聖經將以色列祖先中的重要人物如摩西和亞倫的弱點及長處透露出來,甚至將英明的君王大衛的過失也忠實地詳加報導。它再三揭發整個國家的短處,這種坦率表明希伯來文聖經是真實可靠的,並且使耶穌對上帝禱告時所說的話更有分量:「你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17:17。
35.理性主義的思想家未能怎樣行?聖經研究者向什麼方面找尋證據去證明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
35 奧爾布賴特接著說:「無論如何,聖經在內容方面比所有較早的宗教著作更卓爾不群,在信息的直接、簡單和對所有國家、時代的人所具的廣泛吸引力方面也比以後一切文學作品更卓爾不群。」23正如我們在較後各章將會見到,證明聖經受上帝感示的乃是這項『卓爾不群的信息』而非學者的作證。但我們要在這裡指出,現代理性主義的思想家並未能證明希伯來文聖經不是真實的歷史,但這些寫作本身卻提出充分證據證明它們是準確無誤的。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所謂『新約』——的情形也一樣嗎?我們會在下一章考慮這個問題。
[腳注]
a 「聖經批評」(或稱為「歷史批評法」)一詞用來描述對聖經所作的研究,目的是要探知關於作者、資料來源和每本書寫作時間的細節。
b 例如,英國詩人彌爾敦(John Milton)在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所採用的文體與在《快板》(L’Allergro)一書中所用的頗為不同。他的政治論文更以另一種文體寫成。
c 今日大部分知識分子傾向於理性主義。根據字典,理性主義意指「倚賴理性作為建立宗教真理的基礎」。理性主義者試圖以人的眼光去解釋各事而不考慮到上帝採取行動的可能性。
d 令人感興趣的是,1970年代在敘利亞北部發現的一位古代統治者的雕像表明,一個統治者雖然嚴格地說來只擁有較次的頭銜,但被人稱為王卻不是前所未聞的事。雕像是戈珊一個統治者的肖像,其上刻有亞述文和阿拉姆文的字句。亞述文的銘刻將這人稱為戈珊的省長,但相應的阿拉姆文銘刻卻將他稱為國王。9 因此,官式的巴比倫銘刻將伯沙撒稱為皇太子,而但以理所寫的阿拉姆文記載卻將他稱為王是有先例可循的。
-
-
《新約》——歷史抑或神話?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
-
-
第5章
《新約》——歷史抑或神話?
「今日我們可以說『新約』是世界文學上受到最徹底查考的書。」孔格(Hans Küng)在他所著的《論作基督徒》一書中如此說。他說得不錯。在過去300年間,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不僅受人查考,它們比其他任何著作受到更詳盡的研究和更仔細的分析。
1,2.(包括引言。)(甲)在過去300年來,基督教希臘文聖經受到怎樣的對待?(乙)有些查考聖經的人獲得什麼奇怪的結論?
有些查考者所獲得結論相當怪誕。早在19世紀,德國的諾亞克(Ludwig Noack)認為約翰福音是在公元60年由耶穌的心愛門徒——據諾亞克說是猶大——寫成的!法國人雷南(Joseph Ernest Renan)聲稱拉撒路的復活很可能是由拉撒路自己所安排的騙局,目的是要支持耶穌說自己能夠施行奇跡的聲稱。德國神學家沃爾克馬(Gustav Volkmar)則堅稱歷史上的耶穌不可能提出自己是彌賽亞的聲稱。1
2 在另一方面,鮑爾(Bruno Bauer)斷定耶穌實無其人!「他主張早期基督教幕後真正的推動力是腓羅、辛尼加和諾斯替教徒。最後他聲稱歷史上從未有過耶穌這個人物,……基督教是在第二世紀從一種受斯多亞派支配的猶太教產生的。」2
3.許多人對聖經仍然懷有什麼意見?
3 今日很少人懷有這麼極端的見解。但是你若閱讀現代學者的著作,你會發覺許多人仍然相信基督教希臘文聖經含有傳說、神話和誇張。這是真的嗎?
各書在何時寫成?
4.(甲)為什麼知道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各書在什麼時候寫成十分重要?(乙)關於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寫作時間,學者有些什麼意見?
4 神話和傳說是需要相當時間才能形成的。因此『新約』的各書在何時寫成這個問題十分重要。歷史家格蘭特(Michael Grant)說,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歷史寫作開始於「耶穌死後三十至四十年」。4 聖經考古學家奧爾布賴特引用托里(C. C. Torrey)的意見,認為「所有福音均在公元70年之前寫成,其中的內容沒有任何部分不能在耶穌釘十字架之後的二十年間寫成」。奧爾布賴特自己的意見則認為這幾本書寫成的時期「不會遲過大約公元80年」。其他人的估計稍有差別,但大部分學者均同意『新約』的寫作到第1世紀末了已經完成了。
5,6.既然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是在其中所載的事件發生之後不久寫成的,我們應當從這項事實獲得什麼結論?
5 這意味到什麼?奧爾布賴特所作的結論是:「我們能夠斷言,二十至五十年這麼短的一段時間實在無法容許耶穌的言談的大致內容和甚至措詞受到任何可以察覺的更改。」5 哈伯馬斯(Gary Habermas)教授補充說:「四福音很接近它們所記錄的時代,但古代歷史卻時常描述一些在許多世紀之前發生的事。即使如此,現代歷史家仍能夠推知甚至在這些遠古時期所發生的事。」6
6 換言之,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歷史部分的可信程度至少不下於世俗歷史。早期基督教的事件和它們被記錄下來的時間相隔僅幾十年,這段時期無疑不足以讓神話傳說形成而受到普遍接納。
目擊見證人的作證
7,8.(甲)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正在撰寫及流通時,誰仍然在世?(乙)鑑於布魯斯教授的評論,我們必須作出什麼結論?
7 特別鑑於有許多記載談及目擊見證人的作證,杜撰的可能性更微乎其微。約翰福音的執筆者說:「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福音21:24)路加福音的執筆者則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路加福音1:2)使徒保羅談及那些曾目擊耶穌復活的人說:「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在死裡]睡了的。」——哥林多前書15:6。
8 在這方面,布魯斯(F. F. Bruce)教授作了一項頗有見地的評論:「在早期的日子,耶穌有許多門徒在世,能夠記得曾有什麼事發生和什麼事沒有發生,因此要杜撰耶穌的言行絕不像有些作家看來想像的那麼容易。……門徒不敢冒險說不確的話(蓄意歪曲事實更不用說了),因為這些錯誤會立即被一些敏於挑錯的人揭發出來。相反,當初使徒們傳道的長處之一是能夠充滿信心地訴諸聽者所知道的事實;他們不是僅說,『我們是這些事的見證人,』同時也說,『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使徒行傳2:22)。」7
經文可靠嗎?
9,10.關於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什麼是我們可以肯定的?
9 這些目擊見證人的證言可能準確地記錄下來,但後來卻有訛誤攙雜其中嗎?換言之,在原本的寫作完成了之後,有神話和傳說滲入其中嗎?我們已經見到,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本文的狀態比其他任何古代作品更佳。研究聖經希臘經文的學者庫爾特及巴巴拉·阿蘭特(Kurt and Barbara Aland)列出差不多5,000部抄本從古代流傳到今日,其中有些早至公元第2世紀。8 這大量證據表明經文在大致上說來是正確無誤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古代譯本——最早的完成於大約公元180年——有助於證明經文是正確的。9
10因此,從任何方面去看,我們都能夠肯定傳說和神話並沒有在原本的執筆者寫成他們的作品之後滲進基督教希臘文聖經裡。我們所擁有的經文在大致上是與原執筆者所寫的作品相同的。既然同時代的基督徒均加以接納,這足以證明經文的準確性。那末,我們能夠將聖經與其他古代歷史比較而確立其真實性嗎?至若干程度我們可以這樣行。
文件證據
11.外在的文件證據對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歷史記載支持到什麼程度?
11 事實上,關於耶穌和使徒一生中的事件,除了聖經之外,文件證據相當有限。這是意料中的事,因為在第1世紀,基督徒是一個比較細小的群體,而且絕不參與政治。可是,世俗歷史所提供的證據卻與我們在聖經裡所讀到的資料一致。
12.關於施浸者約翰,約塞夫告訴我們什麼?
12 例如,希律·安提帕在軍事上經歷一次慘敗之後,猶太歷史家約塞夫(Josephus)在公元93年寫道:「在有些猶太人看來,希律全軍覆沒乃是上帝所施的報應。鑑於他對待稱為施浸者的約翰的方式,這項報應無疑是公平的。因為雖然約翰是個好人,勸戒猶太人要過正直的生活,對同胞秉公行義及虔信上帝,希律卻將他處死。」10 這樣,約塞夫證實了聖經的記載,因為聖經說施浸者約翰是個義人,他促請人悔改,但卻被希律所處決。——馬太福音3:1-12;14:11。
13.約塞夫怎樣支持雅各和耶穌本人的歷史真實性?
13 約塞夫也提及耶穌的同母異父弟雅各。聖經告訴我們,雅各起初並沒有跟從耶穌,後來卻成為耶路撒冷一位顯要的長老。(約翰福音7:3-5;加拉太書1:18,19)約塞夫報導雅各被捕一事說:「[大祭司亞拿]召集猶太公會的法官們,將一個名叫雅各的人——那稱為基督的耶穌之弟——和其他某些人帶到他們面前受審。」11約塞夫的這段話進一步證實「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14,15.塔西佗給予聖經記載什麼支持?
14 其他早期作家也提及希臘文聖經所載的事。例如,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在巴勒斯坦各地傳道時引起廣泛的反應。他被本丟·彼拉多處死之後,他的門徒大感惶惑和灰心。不久之後,這些門徒卻勇敢地將他們的主已經復活的信息傳遍耶路撒冷。僅在數年之間,基督教傳遍了羅馬帝國各地。——馬太福音4:25;26:31;27:24-26;使徒行傳2:23,24,36;5:28;17:6。
15 證實這些報導的佐證來自羅馬歷史家塔西佗(Tacitus)。這人對基督教絕無好感。他在公元100年之後不久撰文論及尼羅對基督徒所發動的殘忍迫害,並且補充說:「這個教派的創立人基督在提比留在位期間被太守本丟·彼拉多判處死刑而處決。這種有害的迷信暫時受到遏止,但後來再度爆發,不僅在疾病的發源地猶太,同時也在首都[羅馬]出現。」12
16.聖經所提及的什麼歷史事件,蘇托尼厄斯也曾提及?
16 聖經執筆者在使徒行傳18:2提及「[羅馬皇帝]克勞第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第2世紀的羅馬歷史家蘇托尼厄斯(Suetonius)也提及這件事。這位歷史家在他所著的《被奉為神的克勞第》(The Deified Claudius)一書中說:「既然猶太人不斷受克列斯蒂(Chrestus)所慫恿而騷亂不安,他[克勞第]遂將他們逐出羅馬。」13這裡所說的克列斯蒂若是指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而言,而羅馬所發生的事件與在其他城市發生的類似,暴動就其實並非受基督意即基督的跟從者)所慫恿而發生的。反之,這些暴動其實是由於猶太人猛烈反對基督徒忠信的傳道活動而引起的。
17.在第2世紀,殉道者游斯丁可以獲得的什麼資料來源支持聖經中關於耶穌施行奇跡和他的死亡的記載?
17 在公元第2世紀中期寫作的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論及耶穌之死說:「這些事確曾發生,你可以從《本丟·彼拉多行傳》獲知。」14 據殉道者游斯丁說,這些記錄也提及耶穌所施行的奇跡;他論及這件事說:「他的確行過這些事,你可以從《本丟·彼拉多行傳》探知。」15 誠然,這些《行傳》或官方紀錄已不再存在了。但看來在第2世紀確曾有這樣的書存在,因此殉道者游斯丁能夠自信地促請讀者查閱一下這些書以證實他所說的是真話。
考古學的證據
18.考古學提出什麼證據證明本丟·彼拉多實有其人?
18 考古學的發現也說明或證實了我們在希臘文聖經中所讀到的記載。例如在1961年,有人在凱撒利亞一間羅馬劇院的廢墟中發現一塊銘刻,其上刻有本丟·彼拉多這個名字。16 在這項發現之前,除了聖經本身之外,顯示這位羅馬統治者確曾存在的證據十分有限。
19,20.考古學證實了路加(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所提及的什麼聖經人物?
19 我們在路加福音讀到施浸者約翰開始傳道時,「呂撒聶作亞比利尼分封的王。」(路加福音3:1)約塞夫提及有一位呂撒聶在亞比利尼統治,但這人卻於公元前34年,在約翰誕生之前很久,便死去了,於是有些人遂懷疑聖經的話。可是,考古學家在亞比利尼發現了一塊銘刻,提及另一位呂撒聶在提比留掌政期間作分封王(地方統治者),而約翰開始傳道時,提比留正在羅馬以凱撒的身分施行統治。17 這很可能就是路加所提及的呂撒聶。
20 我們在使徒行傳讀到,保羅和巴拿巴被派往塞浦路斯從事海外傳道工作,在那裡遇見一位名叫士求·保羅的省長,這人是個「聰明人」。(使徒行傳13:7,《新譯》)19世紀中期,在塞浦路斯進行的發掘發現了一塊成於公元55年的銘刻,其上提及士求·保羅這個人。考古學家賴特(G. Ernest Wright)論及這件事說:「這是聖經之外唯一提及這位省長的文物;令人感興趣的是,路加正確地提及他的名字和頭銜。」18
21,22.考古學的發現證實了聖經記載所提的什麼宗教習俗?
21 保羅在雅典時說他見到一個獻給「未識之神」的祭壇。(使徒行傳17:23)在羅馬帝國領域的各處均有人發現用拉丁文注明獻給無名之神的祭壇。其中一個在別迦摩;像雅典的祭壇一樣,其上的銘刻是用希臘文寫的。
22 後來保羅在以弗所受到銀匠的猛烈反對,這些銀匠的收入來自製造亞底米女神的神龕和肖像。聖經將以弗所稱為「看守大亞底米的廟」之城。(使徒行傳19:35)與此一致的是,在古以弗所的故址上有若干赤陶和大理石的亞底米雕像出土。在上一個世紀,考古學家發掘了這間龐大廟宇的遺址。
真理的特色
23,24.(甲)關於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寫作的真實性,我們在什麼地方找著最有力的證據?(乙)聖經記載的什麼內在特質證明它是真確的?請舉證說明。
23 因此,歷史和考古學有助於闡明——而且到某個程度證實了——希臘文聖經的歷史成分。但證明這些寫作的確真實可靠的最有力證據乃是聖經各書本身。你讀過它們之後不會覺得它們聽來像神話。反之它們具有真理的特色。
24 這些書的一個特色是內容十分坦率。請想想關於彼得的記載。聖經詳細描述令他十分尷尬的一件事:他無法繼續在水上行走。後來耶穌對這位大受尊敬的使徒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馬太福音14:28-31;16:23)除此之外,雖然彼得極力辯稱即使其他所有人都捨棄耶穌,他絕不會這樣行,可是他卻在守夜時睡著了,然後三次不認他的主。——馬太福音26:31-35,37-45,73-75。
25.聖經執筆者坦白地揭露使徒們的什麼弱點?
25 但不是只有彼得的弱點才被揭露出來。坦率的記載並沒有掩飾使徒們為了他們當中誰最大的問題而爭執。(馬太福音18:1;馬可福音9:34;路加福音22:24)記載也沒有忽略告訴我們使徒雅各和約翰的母親請耶穌把王國裡最顯赫的地位賜給她的兩個兒子。(馬太福音20:20-23)記載也忠實地提及巴拿巴和保羅曾「劇烈地爭執」。——使徒行傳15:36-39,《現譯》。
26.關於耶穌復活的什麼細節,唯獨實有其事才會被包括在聖經的記載裡?
26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實是,路加福音告訴我們最先獲悉耶穌復活的乃是「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在第1世紀受男性支配的社會裡,這樣的細節的確極不尋常。事實上,據記載透露,使徒們以為這些婦人所說的話「是胡言」。(路加福音23:55-24:11)希臘文聖經中的歷史若並不真實,就必然是杜撰的了。但為什麼要杜撰一些報導,直言無諱地指出備受尊重的人物的缺點來呢?唯獨因為這些細節是事實,所以才會被收容在記載裡。
耶穌——一位實在的人物
27.一位歷史家怎樣為耶穌是個實際存在的歷史人物一書作證?
27 許多人把聖經所描述的耶穌視為一個理想化的虛構人物。但是歷史家格蘭特評論說:「若把應用在其他含有歷史資料的古代著作之上的同一標準應用在『新約』之上——這是我們理應做的事——我們就無法否認耶穌的存在,正如我們並不否認許多異教人物的存在一般;從來沒有人懷疑過這些人是否真正的歷史人物。」19
28,29.為什麼四福音對耶穌的品格提出一個完整劃一的概念這件事深具重要性?
28 透過聖經的描述,我們不但可以看出耶穌確有其人,而且是個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要虛構一個異乎尋常的人物,然後在整本書中作出一項首尾一貫的描述絕非易事。一個角色若其實純屬虛構,要由四位不同的執筆者去描述同一個人而首尾一貫地繪出一幅和諧一致的圖像,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四福音所描述的耶穌顯然是同一個人,這無疑是證明福音書的確真實可靠的有力證據。
29 格蘭特引用一個非常適切的問題:「所有的福音傳統毫無例外地以十分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個動人的青年男子,在各種各式的婦女當中往來,包括一些顯然聲名狼藉的女子在內,卻絲毫沒有表現任何溺於感情、矯揉造作或假正經,反而隨時隨地保持單純、忠貞的品格,這怎麼可能呢?」20 唯一的答案便是,這樣的一個男子確曾存在,並且行事為人正如聖經所說一般。
何以他們不相信
30,31.為什麼許多人雖見到充分證據,卻仍不願承認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歷史記載是正確的?
30 既然我們有肯確的證據說希臘文聖經是真實的歷史,何以有些人卻認為不是呢?為什麼有許多人雖然承認這些聖經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卻不願接受它們的全部內容呢?主要是因為聖經載有一些事是現代知識分子所不願相信的。例如聖經說耶穌不但說預言,同時也應驗了許多預言。聖經也說耶穌施行奇跡,並且在死後復活。
31 在凡事懷疑的20世紀,這些事是人們無法置信的。論到奇跡,古爾德(Ezra P. Gould)教授評論說:「有些批評家覺得他們有理由作一項保留,……即認定奇跡是不會發生的。」21 有些人承認耶穌可能施行過若干治療,但僅屬於「身心相關、心理影響生理」的類型。至於其他奇跡,大部分批評家聲稱這些若非虛構便是真實的事件受到歪曲的報導。
32,33.有些人怎樣試圖辯解耶穌施行奇跡餵飽一大群人一事?為什麼這種說法並不合邏輯?
32 為了舉例說明這件事,請考慮一下耶穌有一次僅用幾塊餅和兩條魚餵飽了5,000多人。(馬太福音14:14-22)19世紀的學者保羅斯(Heinrich Paulus)認為事情的實際經過如下:耶穌和使徒發覺跟著他們的大群民眾餓了。於是耶穌決定為群眾當中富有的人立下一個好榜樣。他把自己和使徒所自備的小量糧食拿出來與群眾分享。不久其他帶備食物的人也跟從他的榜樣而將食物與別人分享。最後整群人都得以吃飽。22
33 事情的實際經過若是如此,就可說是表明優良榜樣如何具有感人力量的傑出例證了。何以這麼富於趣味和意義的事情要受到歪曲而使之聽起來像超自然的奇跡呢?的確,人們試圖為奇跡辯解,認為這些事其實並非奇跡,結果這樣行所造成的難題甚至多過所解決的。這些見解都基於一個錯誤的前提。它們都假設奇跡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有什麼理由要認定奇跡是不可能的呢?
34.聖經若真正含有準確的預言和真實的奇跡記載,這足以證明什麼?
34 根據最合理的標準,希伯來文聖經和希臘文聖經都是真確的歷史,可是兩者均含有預言和奇跡的例證。(可參閱列王紀下4:42-44。)那末,預言若是真確的又如何?奇跡若曾實際發生又如何?這樣,上帝就的確是指揮聖經寫作的力量了。聖經的確是他的話語而非人的話語。在以後一章,我們會討論預言的問題,但先讓我們考慮一下奇跡。在這20世紀,相信在較早世紀曾有奇跡發生是合理的想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