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記載是否可靠的問題

      3.關於佛陀的生平,有什麼記載可稽?

      3 《世界宗教——從古代歷史到現今》一書說:「關於佛陀的一生,我們所知主要基於經典的證據,其中最廣博和內容最豐富的是用古印度巴利語寫成的經典。」這意味到沒有任何佛陀時代的資料來源告訴我們關於悉達多·喬答摩的一生。他是佛教的創立者,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生活在印度北部。當然,這造成了一個難題。但更加重要的問題是,這些「經典」是在何時和如何產生的。

      4.起初,佛陀的真正教訓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4 佛教的傳說聲稱,喬答摩死後不久,有500個僧人結集起來,要決定什麼才是師尊的純正主張。究竟是否曾有這樣的一次結集已成為佛教學者和歷史家激烈爭辯的問題。不過,我們應該留意的重要之點是,甚至佛教經書也承認結集所決定的純正主張並沒有用書面記錄下來,而是由弟子記憶下來的。實際的聖書還須等待相當長的時間才由人書寫下來。

      5.巴利語的佛經在什麼時候寫成?

      5 據斯里蘭卡公元第四和第六世紀的年代誌所載,最早的巴利語「經典」是公元前第一世紀艾卜哈耶王(Vattagamani Abhaya)在位期間記錄下來的。佛陀的生平事跡未見於其他經傳,直至公元第一或甚至第五世紀才有著作提及。這距離他的日子差不多有千年之久。

      6.有人對佛教的「經典」提出什麼批評?(可與提摩太後書3:16,17作一比較。)

      6 因此,《阿賓登流行宗教辭典》評論說:「各『傳記』不但起源甚晚,而且雜有許多傳奇和神話資料。再者,最古老的經典乃是長時期口頭相傳的產品,顯然含有若干修訂,也加插了許多補充資料。」一位學者甚至「辯稱記錄下來的教訓沒有一個字是可以完全肯定出於喬答摩本人的」。這樣的批評有根據嗎?

      佛陀的孕育與出生

      7.據佛經所載,佛陀的母親是怎樣受孕的?

      7 請想想以下引自《本生經》——巴利語經典的一部分——與公元第二世紀記錄佛陀生平的梵文《佛所行贊》的記載。首先讓我們看看記載如何敘述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后在夢中受孕的經過。

      「四個守護天使來到,把她連床提起,帶到喜馬拉雅山。……然後這四個天使的妻子們前來,把她帶到阿諾達蒂湖,為她沐浴,以除去所有屬人的污垢。……不遠之處便是銀山,其中有一座金色的大宅。天使在宅內鋪好一張聖床,床頭向東,扶她躺在床上。當時,未來的佛陀已變成一頭壯碩的白象。……他爬上銀山,……繞著母親的床遊行三次,右邊向著那床,從她的右側碰她,看來進入了她的腹內。她於是在這個仲夏的節日懷了孕。」

      8.有什麼預言談到佛陀的未來?

      8 王后把這件事奏告她的國王丈夫。國王於是召集了64名顯赫的印度教僧侶,賜衣食給他們,叫他們解釋這夢。他們的回答是:

      「王上不必憂慮!……你將會有一個兒子。他如果繼續在家裡生活,就會成為普世的君主;但如果他厭世出家,就會成為佛陀,驅散罪孽的雲霧和這個世界的愚昧。」

      9.據稱在宣布過佛陀的未來之後,隨即有什麼奇事發生?

      9 此後,據說有32個奇跡接踵發生:

      「大千世界突然震動,顫抖,搖撼。……所有地獄的烈火都熄滅;……許多人的病霍然而愈;……所有樂器不奏自鳴;……浩瀚海洋的水變成甘甜;……整個大千世界頓時變成莊嚴華麗的花環。」

      10.佛經怎樣描述佛陀的誕生?

      10 後來佛陀在一處稱為蘭毗尼的娑羅樹園中降生。當時王后意欲攀住樹叢中一根最高的娑羅樹枝,那樹竟然彎低樹幹讓她攀到。她攀著樹枝站在那裡,就分娩了。

      「他從母腹出來,就像個說法者從講經座下來,或像人從梯子下來一般,伸開雙臂雙足,身上絕沒有沾染母腹內的雜質……。

      [未來的佛陀]一生下來,就在地上站立穩固,向北走了七大步,頭上有白色天篷隨著。他觀察世界的每個方向,以無比莊嚴的口吻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是我最後一次降生,從此永不再降世了。」

      11.關於聖書所載佛陀的生平事跡,有些學者作出什麼結論?

      11 關於他的童年、他邂逅仰慕他的少女、他的流浪和生平的大小事跡均有同樣詳盡的故事。難怪大多數學者都把這些記載視為傳奇和神話。英國一間博物館的職員甚至聲稱,由於「有太多傳說和奇跡,……佛陀的真實生平事跡已無法追尋了。」

      12,13.(甲)根據傳統的記載,佛陀的生平如何?(乙)關於佛陀的出生年份,哪一年最為人普遍接納?(可與路加福音1:1-4作一比較。)

      12 儘管有這麼多神話傳奇,佛陀一生有一項傳統的記載廣泛流傳。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出版的一本現代書籍,稱為《佛教手冊》,提出以下的簡略記載。

      「時維公元前623年5月月滿之日,在尼泊爾地區有一位釋迦族的王子誕生,名叫悉達多·瞿曇。a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訶摩耶王后。她在孩子生下來幾天之後就逝世了,波闍波提成為他的養母。

      他在16歲時娶了表妹——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

      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豪華的生活,對宮門以外生涯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

      隨著時間過去,真相逐漸對他顯露。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將他的後裔視為障礙,因為他意識到人都免不了要受生、病、死之苦。他由此看出悲傷痛苦是天下眾生的際遇,於是決心要找尋消除人間疾苦的方法。

      他於是捨棄王宮的享樂生活,在一個晚上離家出走。……他削髮,身穿苦行者的素服,以真理尋求者的身分出外流浪。」

      13 顯然,這項傳記的細節與「經典」所載的神奇故事截然不同。除了他的出生年份之外,這項記載普遍為人接納。

      覺悟——怎樣發生

      14.什麼是喬答摩一生的轉捩點?

      14 上文提及「他一生的轉捩點」,所指的是什麼事呢?事情發生於他生平初次看見病人、老人和死人的時候。這項經驗使他對人生意義苦思焦慮——為什麼人生來便要受苦、衰老和死亡?據說他後來遇見一個為了尋求真理而避世的聖人。這件事促使喬答摩捨棄家庭、財富和王子的名號,在隨後的六年向印度教導師和古魯尋求答案,但卻勞而無功。記載告訴我們,他嘗試過冥思、禁食、瑜伽術和極端的苦行,但仍然找不著心靈的和平或覺悟。

      15.喬答摩最後怎樣修成他所謂的覺悟?

      15 最後,他意識到極端的苦行和他以前所過的自我放縱生活一般無用。他於是採納所謂的中道,避免他曾經遵從的極端生活方式。由於認定解決方法要從自覺中找到,他於是坐在菩提樹(即印度無花果樹)下沉思。他抵抗惡魔瑪拉的攻擊和誘惑,繼續堅定沉思四週(一說七週),直至據稱他超越一切知識、了解而達到覺悟的地步。

      16.(甲)喬答摩後來成為什麼?(乙)關於佛陀,人們懷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16 藉著這種過程,以佛教的術語來說,喬答摩就成了佛——開悟者或覺者。他達到了終極的目標——涅槃的境界——亦即獲致完全的和平與覺悟,擺脫一切慾望和苦難。他成為眾所周知的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他也時常自稱為如來(前來[教導]的那一位)。可是,不同的佛教宗派在這個問題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他完全是個凡人,為自己尋得覺悟的途徑,便將其傳授給弟子。其他的人認為他是一系列來到世間說教或弘法(巴利語「達摩」,意即佛陀的教訓或途徑)的佛陀中最後的一位。還有些人則把他視為菩薩,意即已經證悟,但為了幫助別人覺悟而延遲進入涅槃境界的人。無論如何,覺悟這件事乃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中心教義。

      覺悟——究竟是什麼?

      17.(甲)佛陀第一次說法是在何處?對誰講論?(乙)試將四諦作簡略的解釋。

      17 既已覺悟,並且克服了起初的若干猶豫之後,佛陀於是出去把他新發現的真理——達摩——傳授給別人。他的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說法是在貝拿勒斯市的鹿野苑對五個比丘——門徒或僧侶——講出的。他在講道中指出,人若要得救,就必須避免放縱私慾,但不是要苦行而是要跟從中道。然後,人必須了解和遵行四諦(參看下頁附框),大意如下:

      (1) 一切生存都是痛苦的。

      (2) 痛苦起源於貪慾。

      (3) 沒有慾望,就沒有痛苦。

      (4) 停止慾望的方法是跟從八正道,控制個人的行為、思想和信仰。

      18.關於覺悟的來源,佛陀怎樣說?(可與約伯記28:20,21,28;詩篇111:10作一比較。)

      18 以上解釋中道和四諦的講道闡明了覺悟的精義,因此被認為是佛陀一切教訓的總綱。(與此對照,請參看馬太福音6:25-34;提摩太前書6:17-19;雅各書4:1-3;約翰一書2:15-17。)喬答摩並沒有聲稱受神感示而說法,相反,他聲稱「如來發現」而歸功於自己。據說佛陀臨終時告訴門徒說:「要惟獨向真理尋求正覺;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協助。」因此,據佛陀所稱,覺悟並非來自真神,而是憑個人培養正確思想和良好行為而修成的。

      19.為什麼佛陀的信息在當時大受歡迎?

      19 我們不難了解何以這種主張大受當時印度社會所歡迎。它一方面譴責印度教的婆羅門(僧侶階級)所促成的貪污腐化,在另一方面,它也反對耆那教和其他神祕教派的嚴格苦行主義。它同時取消了各種獻祭和繁文縟節的儀式、無數男女神祇以及奴役人生活各方面的階級制度。簡言之,它應許為每個樂意跟從佛法的人帶來解脫。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39頁的附欄]

      佛教的四諦

      佛陀闡釋他稱之為四諦的基本教訓。以下引錄的是《轉法輪經》(義國之基)一書,英文譯本的譯者是賴斯·戴維斯(T. W. Rhys Davids):

      ▪ 「眾比丘歟,此為苦諦。生為苦,老為苦,病為苦,死為苦。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之不得,亦為痛苦……

      ▪ 眾比丘歟,此為集諦。然夫,生之所由新,起乎渴心。由是生聲色之慾,求之於此,求之於彼——即求慾、求生、求達……

      ▪ 眾比丘歟,此為滅諦。然夫,滅此渴心,則無慾存焉。須棄背,除卻,擺脫渴心,無慾無求……

      ▪ 眾比丘歟,此為道諦。然夫,道諦,八正道也;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33頁的圖片]

      石浮雕,來自巴基斯坦犍陀羅的壁畫摩耶之夢,描繪未來的佛陀以有光輪的白象的形態進入摩耶王后右側使她受孕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