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覺悟——究竟是什麼?

      17.(甲)佛陀第一次說法是在何處?對誰講論?(乙)試將四諦作簡略的解釋。

      17 既已覺悟,並且克服了起初的若干猶豫之後,佛陀於是出去把他新發現的真理——達摩——傳授給別人。他的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說法是在貝拿勒斯市的鹿野苑對五個比丘——門徒或僧侶——講出的。他在講道中指出,人若要得救,就必須避免放縱私慾,但不是要苦行而是要跟從中道。然後,人必須了解和遵行四諦(參看下頁附框),大意如下:

      (1) 一切生存都是痛苦的。

      (2) 痛苦起源於貪慾。

      (3) 沒有慾望,就沒有痛苦。

      (4) 停止慾望的方法是跟從八正道,控制個人的行為、思想和信仰。

      18.關於覺悟的來源,佛陀怎樣說?(可與約伯記28:20,21,28;詩篇111:10作一比較。)

      18 以上解釋中道和四諦的講道闡明了覺悟的精義,因此被認為是佛陀一切教訓的總綱。(與此對照,請參看馬太福音6:25-34;提摩太前書6:17-19;雅各書4:1-3;約翰一書2:15-17。)喬答摩並沒有聲稱受神感示而說法,相反,他聲稱「如來發現」而歸功於自己。據說佛陀臨終時告訴門徒說:「要惟獨向真理尋求正覺;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協助。」因此,據佛陀所稱,覺悟並非來自真神,而是憑個人培養正確思想和良好行為而修成的。

      19.為什麼佛陀的信息在當時大受歡迎?

      19 我們不難了解何以這種主張大受當時印度社會所歡迎。它一方面譴責印度教的婆羅門(僧侶階級)所促成的貪污腐化,在另一方面,它也反對耆那教和其他神祕教派的嚴格苦行主義。它同時取消了各種獻祭和繁文縟節的儀式、無數男女神祇以及奴役人生活各方面的階級制度。簡言之,它應許為每個樂意跟從佛法的人帶來解脫。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39頁的附欄]

      佛教的四諦

      佛陀闡釋他稱之為四諦的基本教訓。以下引錄的是《轉法輪經》(義國之基)一書,英文譯本的譯者是賴斯·戴維斯(T. W. Rhys Davids):

      ▪ 「眾比丘歟,此為苦諦。生為苦,老為苦,病為苦,死為苦。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之不得,亦為痛苦……

      ▪ 眾比丘歟,此為集諦。然夫,生之所由新,起乎渴心。由是生聲色之慾,求之於此,求之於彼——即求慾、求生、求達……

      ▪ 眾比丘歟,此為滅諦。然夫,滅此渴心,則無慾存焉。須棄背,除卻,擺脫渴心,無慾無求……

      ▪ 眾比丘歟,此為道諦。然夫,道諦,八正道也;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