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覺悟——怎樣發生

      14.什麼是喬答摩一生的轉捩點?

      14 上文提及「他一生的轉捩點」,所指的是什麼事呢?事情發生於他生平初次看見病人、老人和死人的時候。這項經驗使他對人生意義苦思焦慮——為什麼人生來便要受苦、衰老和死亡?據說他後來遇見一個為了尋求真理而避世的聖人。這件事促使喬答摩捨棄家庭、財富和王子的名號,在隨後的六年向印度教導師和古魯尋求答案,但卻勞而無功。記載告訴我們,他嘗試過冥思、禁食、瑜伽術和極端的苦行,但仍然找不著心靈的和平或覺悟。

      15.喬答摩最後怎樣修成他所謂的覺悟?

      15 最後,他意識到極端的苦行和他以前所過的自我放縱生活一般無用。他於是採納所謂的中道,避免他曾經遵從的極端生活方式。由於認定解決方法要從自覺中找到,他於是坐在菩提樹(即印度無花果樹)下沉思。他抵抗惡魔瑪拉的攻擊和誘惑,繼續堅定沉思四週(一說七週),直至據稱他超越一切知識、了解而達到覺悟的地步。

      16.(甲)喬答摩後來成為什麼?(乙)關於佛陀,人們懷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16 藉著這種過程,以佛教的術語來說,喬答摩就成了佛——開悟者或覺者。他達到了終極的目標——涅槃的境界——亦即獲致完全的和平與覺悟,擺脫一切慾望和苦難。他成為眾所周知的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他也時常自稱為如來(前來[教導]的那一位)。可是,不同的佛教宗派在這個問題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他完全是個凡人,為自己尋得覺悟的途徑,便將其傳授給弟子。其他的人認為他是一系列來到世間說教或弘法(巴利語「達摩」,意即佛陀的教訓或途徑)的佛陀中最後的一位。還有些人則把他視為菩薩,意即已經證悟,但為了幫助別人覺悟而延遲進入涅槃境界的人。無論如何,覺悟這件事乃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中心教義。

      覺悟——究竟是什麼?

      17.(甲)佛陀第一次說法是在何處?對誰講論?(乙)試將四諦作簡略的解釋。

      17 既已覺悟,並且克服了起初的若干猶豫之後,佛陀於是出去把他新發現的真理——達摩——傳授給別人。他的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說法是在貝拿勒斯市的鹿野苑對五個比丘——門徒或僧侶——講出的。他在講道中指出,人若要得救,就必須避免放縱私慾,但不是要苦行而是要跟從中道。然後,人必須了解和遵行四諦(參看下頁附框),大意如下:

      (1) 一切生存都是痛苦的。

      (2) 痛苦起源於貪慾。

      (3) 沒有慾望,就沒有痛苦。

      (4) 停止慾望的方法是跟從八正道,控制個人的行為、思想和信仰。

      18.關於覺悟的來源,佛陀怎樣說?(可與約伯記28:20,21,28;詩篇111:10作一比較。)

      18 以上解釋中道和四諦的講道闡明了覺悟的精義,因此被認為是佛陀一切教訓的總綱。(與此對照,請參看馬太福音6:25-34;提摩太前書6:17-19;雅各書4:1-3;約翰一書2:15-17。)喬答摩並沒有聲稱受神感示而說法,相反,他聲稱「如來發現」而歸功於自己。據說佛陀臨終時告訴門徒說:「要惟獨向真理尋求正覺;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協助。」因此,據佛陀所稱,覺悟並非來自真神,而是憑個人培養正確思想和良好行為而修成的。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覺悟
    人類尋求真神
    • [第139頁的附欄]

      佛教的四諦

      佛陀闡釋他稱之為四諦的基本教訓。以下引錄的是《轉法輪經》(義國之基)一書,英文譯本的譯者是賴斯·戴維斯(T. W. Rhys Davids):

      ▪ 「眾比丘歟,此為苦諦。生為苦,老為苦,病為苦,死為苦。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之不得,亦為痛苦……

      ▪ 眾比丘歟,此為集諦。然夫,生之所由新,起乎渴心。由是生聲色之慾,求之於此,求之於彼——即求慾、求生、求達……

      ▪ 眾比丘歟,此為滅諦。然夫,滅此渴心,則無慾存焉。須棄背,除卻,擺脫渴心,無慾無求……

      ▪ 眾比丘歟,此為道諦。然夫,道諦,八正道也;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