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形可見的言語!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美國的卡爾是從失聰的父母學會手語的。a卡爾天生失聰,可是,他在十分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曉得用美式手語表達物件的名稱,把個別零星的手語串成完整的句子,和甚至可以表達抽象的思想了。事實上,失聰的父母要是通曉手語,他們所生的失聰嬰兒大都在10至12個月大的時候就已「小試牛刀」,開始運用手語了。《走進聾人的世界裡》解釋說:「語言學家意識到,自然而然地學習語言和把語言傳給下一代的做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語言是有聲語言還是手語,都不是問題。」
在俄羅斯,斯菲達是一個失聰家庭的第三代孩子。她跟同樣失聰的兄弟從小就學會用俄羅斯手語。斯菲達三歲的時候,入讀專為失聰兒童而設的幼兒園,當時她運用手語的技巧已經相當純熟。斯菲達說:「其他失聰兒童往往不會打手語,得從我身上學習。」許多失聰兒童的父母是健聽的,因此大都不懂手語。在這類特殊學校裡,手語常常是由年長的傳給年幼的,好方便彼此之間的溝通。
目前,愈來愈多健聽的父母正學習運用手語跟兒女溝通。結果,這些失聰兒童往往在入學前已經可以跟別人溝通自如了。以加拿大的安德魯來說,情形正是這樣。雖然安德魯父母的聽覺是正常的,他們卻還是刻意地學習手語,並且在安德魯年幼時就已經用手語跟他溝通,從而為他在日後學習語言一事奠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在,家裡每個人都可以用手語談天說地、暢所欲言了。
-
-
有形可見的言語!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在環球各地,許多供失聰兒童入讀的教育機構發現,在兒童學習語言的早期就運用手語,對兒童是大有益處的。(請參看20和22頁的附欄。)這些機構發覺,讓失聰的幼兒接觸常用手語,奠下了語言的基礎,他們日後在學業、社交和學習書寫語言方面就可以有較大的成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聾人教育委員會說:「我們不能對事情無動於衷了。忽視手語,不願積極參與聾人教育發展,都是不能容忍的。」話雖如此,不論父母為失聰孩子選擇接受哪種教育,最重要的還是父母雙方全情投入,悉心扶助孩子成長。——請參看「為了愛兒,我甘願學習另一種語言」一文,《儆醒!》1996年11月8日刊。
了解聾人的世界
不少失聰兒童長大成人之後,往往都會坦言承認,他們小時候最渴望的,莫過於父母能夠跟他們多作溝通。傑克是個聾子。在年邁的母親臨終時,傑克千方百計要跟母親溝通。母親掙扎著要跟他說點什麼,可是她既寫不出來,又不懂手語。不久,她就陷入昏迷狀態,最後還死去了。傑克自然十分難過,而這件事也令他終日耿耿於懷。難怪傑克苦口婆心地向失聰兒童的父母提出以下的忠告:「你要是希望跟你的失聰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在思想、感情和愛心方面有真正的交流,就要學會用手語。……對我來說,一切都為時已晚了。但你又怎樣呢?你還來得及補救嗎?」
許多年來,人們對聾人都有種種誤解。有些人的看法是,聾人既然聽覺不全,對世事大概就一無所知了。失聰兒童的父母也往往對孩子過分呵護,害怕讓他們接觸外面的世界。一些人則把聾人叫做「聾啞人」或「啞巴」,然而聾人其實大都有健全的聲帶,只是聽不見聲音而已。此外,也有人把手語視為次等語言,不及有聲語言優越。人們這麼無知,難怪許多聾人常常感到十分委屈,卻又欲訴無從了。
在30年代的美國,約瑟夫入讀一所為失聰兒童而設的特殊學校。這所學校不但僅以口語授課,還禁止學生使用手語。結果,約瑟夫和同學常常因使用手語而受罰,即使有時候他們只是上課時不明白老師的話而用手勢示意而已。他們多麼渴望可以從老師的教導得益,而老師又能夠嘗試了解他們!在某些國家裡,為失聰兒童提供的教育則十分有限,因此有些失聰兒童根本沒接受過多少正規的學校教育。舉個例,《儆醒!》駐西非的通訊員說:「在非洲,大部分聾人的生活都是既艱辛,又潦倒的。在所有殘障人士當中,聾人大概就是最為人忽略,又最少人諒解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