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耶和華希望會眾怎樣對待犯罪的人
    守望台2024年(研讀版) | 8月
    • 研究班課文 33

      唱詩第130首 樂意寬恕

      耶和華希望會眾怎樣對待犯罪的人

      誰真的一時犯罪,有一位幫助我們的。——約翰一書2:1

      中心思想

      1世紀的哥林多會眾有人犯了嚴重的罪,我們看看當時的會眾怎樣處理這件事,可以學到一些重要的道理。

      1.耶和華希望所有人怎麼做,也希望所有人得到什麼福分?

      耶和華創造人時賦予人自由意志,讓人可以自己做決定。每天我們都做很多決定,而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獻身給耶和華,成為他大家庭的一員。耶和華希望每個人都做這樣的決定,為什麼呢?因為他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得到最大的益處。他很想讓我們做他的朋友,並且永遠活下去。(申命記30:19,20;加拉太書6:7,8)

      2.對於犯了罪卻還沒有悔改的人,耶和華有怎樣的態度?(約翰一書2:1)

      2 不過,耶和華絕不會強迫任何人崇拜他,他讓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自己決定怎麼做。如果一個受了浸的基督徒違反上帝的法律,犯了嚴重的罪,會有什麼後果呢?要是他不悔改,就必須從會眾當中被除去。(哥林多前書5:13)不過,即使到了這樣的地步,耶和華還是熱切盼望犯罪的人回到他身邊。事實上,耶和華提供贖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讓悔改的罪人可以得到寬恕。(請讀約翰一書2:1)耶和華是充滿愛心的上帝,所以他不斷向犯罪的人發出呼籲,促請他們悔改。(撒迦利亞書1:3;羅馬書2:4;雅各書4:8)

      3.本篇課文會談談什麼?

      3 關於怎樣看待罪行和犯罪的人,耶和華希望我們有跟他一樣的觀點。因此,本篇課文會談談:(1)1世紀的哥林多會眾有人犯下嚴重的罪時,使徒保羅告訴會眾該怎樣處理這件事?(2)犯罪的人悔改後,保羅又給了哥林多會眾什麼指示?(3)這個聖經記載顯示,耶和華怎樣看待犯了重罪的基督徒?

      哥林多會眾怎樣對待犯了重罪的人

      4.在1世紀,哥林多會眾發生了什麼事?(哥林多前書5:1,2)

      4 請讀哥林多前書5:1,2。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保羅聽到剛成立的哥林多會眾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一個弟兄竟然跟繼母發生了性關係,這樣的行為令人震驚,「連不信主的人當中也沒有」。會眾不但縱容這樣的行為,還可能覺得這件事很值得驕傲。有些弟兄姐妹也許認為,他們正在效法上帝仁慈地對待不完美的人。但耶和華絕不會縱容罪惡。那個人無恥的行為肯定破壞了會眾的名聲,也可能對其他基督徒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那麼,保羅吩咐會眾怎麼做呢?

      5.保羅吩咐哥林多會眾怎麼做?保羅的話是什麼意思?(哥林多前書5:13)(另見圖片)

      5 請讀哥林多前書5:13。在上帝的指引下,保羅寫信吩咐哥林多會眾,要把犯了罪卻不肯悔改的人從他們當中除去。那麼,弟兄姐妹該怎樣對待這個人呢?保羅吩咐他們「不要再跟他來往」,還進一步說明,「連跟他一起吃飯也不可以」。(哥林多前書5:11)為什麼保羅這樣吩咐弟兄姐妹呢?因為跟一個人吃飯,就自然會跟他聊天。顯然保羅的意思是,哥林多會眾不應該跟這個人有社交來往。弟兄姐妹這樣做就能受到保護,免受他的不良影響。(哥林多前書5:5-7)此外,這樣做也許能令這個人意識到自己犯的罪有多嚴重,他也可能因感到羞愧而願意悔改。

      使徒保羅在書卷上寫字。

      在上帝的指引下,保羅吩咐哥林多會眾把不肯悔改的罪人從他們當中除去(見第5段)


      6.保羅的信對哥林多會眾和那個犯罪的人產生了什麼影響?

      6 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會眾後,一定很想知道他們有什麼反應。後來,提多帶回了好消息,弟兄姐妹對保羅的信反應很好。(哥林多後書7:6,7)他們按照保羅的指引去做了,並且產生了很好的結果。那個犯罪的人衷心悔改,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開始按照耶和華的正義標準生活。(哥林多後書7:8-11)那麼,保羅告訴哥林多會眾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哥林多會眾應該怎樣對待悔改的人

      7.哥林多會眾把犯罪的人從他們當中除去,帶來了什麼好結果?(哥林多後書2:5-8)

      7 請讀哥林多後書2:5-8。保羅說:「這樣的人受過大多數人的譴責,也就夠了。」換句話說,管教已經達到目的,也就是引導犯罪的人悔改。(希伯來書12:11)

      8.保羅接著吩咐哥林多會眾要怎麼做?

      8 因此,保羅吩咐哥林多會眾說:「你們應該衷心原諒他,安慰他……要讓他確實知道你們愛他。」請留意,保羅不僅希望會眾讓這個人回到耶和華的子民當中,還希望他們用言行表明他們真的愛這個人,真心原諒了他。如果他們這樣做,悔改的人就能真的感受到弟兄姐妹確實是歡迎他回來的。

      9.為什麼有些人可能不太願意接納那個悔改的人?

      9 哥林多會眾當中有沒有人不太願意接納這個悔改的罪人呢?聖經沒有說,但這是有可能的。畢竟這個人的行為給整群會眾造成了很大的難題,而且可能令一些人覺得非常羞恥。還有些人可能覺得很不公平,因為他們為了留在會眾當中,一直努力在道德方面保持潔淨,但一個做了這麼不道德的事的人,竟然能回到會眾當中,還受到大家熱烈地歡迎。(參看路加福音15:28-30)那麼,為什麼哥林多會眾向悔改的人顯出真摯的愛非常重要呢?

      10-11.如果長老不願意寬恕悔改的人,可能會有什麼後果?

      10 想想看,如果長老不讓這個真心悔改的人回到會眾當中,或者他回來以後弟兄姐妹不願意對他顯出愛心,會有什麼結果呢?這個人可能會因為「傷心過度」而一蹶不振。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甚至選擇自暴自棄,不再修復自己跟耶和華的關係。

      11 另一方面,會眾的弟兄姐妹如果不願意寬恕悔改的人,就會破壞自己跟耶和華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但沒有效法耶和華憐憫悔改的人,還像撒但那樣冷酷無情。他們可能會淪為撒但的工具,被撒但利用來打擊那個弟兄,摧毀他的信心。(哥林多後書2:10,11;以弗所書4:27)

      12.哥林多會眾可以怎樣效法耶和華?

      12 那麼,哥林多會眾可以怎樣效法耶和華而不是撒但呢?就是像耶和華那樣對待悔改的人。請看看一些聖經執筆者說耶和華是怎麼做的。大衛說:「耶和華……又良善,又樂意寬恕人。」(詩篇86:5)彌迦說:「有哪個神比得上你?你赦免罪過,寬恕你……子民的過錯。」(彌迦書7:18)以賽亞說:「惡人應該離開歧途,壞人應當除掉歪念,要回到耶和華身邊,就會得到他的憐憫,要回到上帝那裡,就會被他寬大赦免。」(以賽亞書55:7)

      13.為什麼哥林多會眾應該重新接納悔改的人,而且不該拖延?(見附欄「哥林多會眾那個犯罪的人在什麼時候重新被接納?」)

      13 為了效法耶和華,哥林多會眾應該按照保羅的指示,歡迎悔改的人回到會眾當中,並且向他顯出真摯的愛。他們這樣做就能證明自己「事事服從」。(哥林多後書2:9)雖然那個犯罪的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只過了幾個月的時間,但他已經因為受到管教而衷心悔改,所以哥林多會眾沒有理由再等一段時間才重新接納這個人。

      哥林多會眾那個犯罪的人在什麼時候重新被接納?

      哥林多前書第5章提到的那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後,看來過了不久就重新被接納了。我們是根據什麼理由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請看看保羅給哥林多會眾的兩封信是什麼時候寫成的。第一封信看來是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寫的,時間可能是公元55年初。第二封信看來是在同一年寫的,時間可能是公元55年的夏末或初秋。

      也請想想,保羅在第一封信裡吩咐哥林多會眾為遭遇饑荒的猶地亞弟兄姐妹捐款。後來,保羅在第二封信裡請哥林多會眾趕快把捐款準備好。因為救災的事情性命攸關,所以這兩封信相隔的時間肯定不長。(哥林多前書16:1;哥林多後書9:5)

      還有另一個理由。在那個時代,書信的傳遞需要一些時間。所以,保羅在知道那個人已經悔改後,很可能馬上就寫了第二封信,這樣哥林多會眾就可以儘快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哥林多會眾的基督徒向那個重新被接納的人打招呼,開心地歡迎他回來。

      基於以上理由,合理的推論看來是,那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後不久,也許只過了幾個月,保羅就吩咐哥林多會眾重新接納他。

      效法耶和華,既處事公正又富於憐憫

      14-15.關於哥林多會眾的這個記載讓我們學到什麼?(彼得後書3:9)(另見圖片)

      14 關於哥林多會眾的這個記載「是為教導我們而寫的」。(羅馬書15:4)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耶和華絕對不會縱容自己的子民做惡事。有些人可能以為,耶和華富於憐憫,會讓一個不肯悔改的人繼續留在會眾當中。但耶和華絕不會這麼做,他雖然寬大為懷,卻絕對不是沒有底線,也絕對不會降低自己的標準。(猶大書4)其實,耶和華要是容許不肯悔改的罪人繼續留在會眾當中,就不是真的富於憐憫了,因為這會危害整群會眾。(箴言13:20;哥林多前書15:33)

      15 另一方面,我們也學到耶和華不希望任何人被毀滅,而希望人人都能夠得救。如果一個人回心轉意,想要修復自己跟耶和華的關係,耶和華就樂意向他顯出憐憫之情。(以西結書33:11;請讀彼得後書3:9)因此,哥林多會眾那個犯罪的人悔改並離棄惡行後,耶和華就通過保羅吩咐哥林多會眾要寬恕那個人,並且歡迎他回來。

      一個姐妹在聚會所擁抱一個重新被接納的姐妹。其他人開心地圍在她們身邊。

      耶和華充滿愛心,富於憐憫。弟兄姐妹效法耶和華,熱烈地歡迎重新被接納的人(見第14-15段)


      16.學習過哥林多會眾的事例後,你有什麼感覺?

      16 哥林多會眾的這個事例讓我們看出,耶和華充滿愛心,既正義又公正。(詩篇33:5)你是不是因此更想要讚美他呢?我們非常感激耶和華向我們顯出憐憫,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罪,需要他的寬恕。我們也深深感激耶和華提供贖價,讓我們能夠得到他的寬恕。耶和華真的很愛我們,總是為我們的最大益處著想,這真的讓我們感到很安心!

      17.接下來的兩篇課文會談談什麼?

      17 那麼,今天如果會眾裡有人犯下嚴重的罪,長老可以怎樣效法耶和華,懷著愛心引導這個人悔改呢?如果長老決定把一個人從會眾當中除去,或者決定重新接納一個人,弟兄姐妹應該怎麼做呢?接下來的兩篇課文會談談這些問題。

  • 向犯罪的人顯出愛心和憐憫
    守望台2024年(研讀版) | 8月
    • 研究班課文 34

      唱詩第107首 效法愛的完美典範

      向犯罪的人顯出愛心和憐憫

      上帝的仁慈是要引導你悔改。——羅馬書2:4

      中心思想

      看看會眾裡如果有人犯了嚴重的罪,長老會怎樣努力幫助他們。

      1.一個人即使犯了重罪,也有什麼機會?

      上一篇課文說明了,當哥林多會眾有人犯下嚴重的罪時,使徒保羅是怎樣處理這件事的。那個犯罪的人不肯悔改,所以必須從會眾當中被除去。不過我們可以從本篇課文的主題經文看出,即使一些人犯下嚴重的罪,耶和華也能夠引導他們悔改。(羅馬書2:4)那麼,耶和華會怎樣通過長老來幫助他們悔改呢?

      2-3.如果我們知道有人犯了嚴重的罪,就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2 如果長老不知道一個人犯了嚴重的罪,就沒辦法幫助他。所以,我們知道有人犯了嚴重的罪時,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鼓勵他向長老求助。(以賽亞書1:18;使徒行傳20:28;彼得前書5:2)

      3 但如果對方不願意去找長老,我們又該怎麼做呢?我們就要親自去告訴長老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這樣做其實是對犯罪的人顯出愛心,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得到所需的幫助。如果他繼續犯罪,就會進一步破壞自己跟耶和華的友誼,也有可能損害會眾的名聲。當然,把這樣的事告訴長老並不容易,但因為我們愛耶和華和這個犯罪的人,我們會勇敢地這樣做。(詩篇27:14)

      長老怎樣幫助犯了重罪的人

      4.如果有人犯了嚴重的罪,長老會盡力怎麼做?

      4 如果會眾裡有人犯了嚴重的罪,長老團會選出三個符合資格的長老組成一個委員會。a這些長老必須有謙卑和謙虛的態度。雖然他們會盡力幫助犯罪的人悔改,但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強迫對方改變。(申命記30:19)他們也明白,不是每一個犯罪的人都會像大衛王一樣有好的反應。(撒母耳記下12:13)有些人可能不肯聽耶和華的勸告。(創世記4:6-8)但無論如何,長老都會竭盡所能引導犯罪的人悔改。那麼,長老在這樣做時會留意哪些原則呢?

      5.長老跟犯罪的人會面時,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提摩太後書2:24-26)(另見圖片)

      5 在長老眼中,犯罪的人是迷失的綿羊,仍然十分寶貴。(路加福音15:4,6)因此,在跟犯罪的人會面時,長老不會說話不留情面,也不會用冷酷無情的態度對待他。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只需要按照既定程序提出問題,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就好。相反,他們會顯出提摩太後書2:24-26(請讀)提到的美好特質,態度溫和,仁慈體貼,力求打動對方的心。

      一個牧人跟他的羊群在一起,他正在尋找一隻走丟的羊。那隻羊被困在灌木叢裡,一條腿還受傷了。

      跟古代的牧羊人一樣,長老會盡力找回迷失的綿羊(見第5段)


      6.在跟犯罪的人會面之前,長老可以怎樣在心裡作好準備?(羅馬書2:4)

      6 長老會提前在心裡作好準備。他們記得保羅說過「上帝的仁慈是要引導你悔改」,所以他們會盡力效法耶和華,仁慈地對待犯罪的人。(請讀羅馬書2:4)他們也會記得自己最重要的身分是牧人,而且會按照基督的指示,效法他的好榜樣牧養羊群。(以賽亞書11:3,4;馬太福音18:18-20)因此,在跟犯罪的人會面之前,委員會的長老們會認真禱告,謹記他們的目標是引導犯罪的人悔改。他們會仔細查考聖經和聖經書刊,也會禱告求耶和華賜給他們辨識力。他們還會仔細想想,關於這個人的背景他們需要知道哪些事,從而了解這個人為什麼會有錯誤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箴言20:5)

      7-8.在跟犯罪的人會面時,長老可以怎樣效法耶和華顯出耐心?

      7 長老會效法耶和華顯出耐心。他們記得耶和華在古代怎樣對待犯罪的人。例如,耶和華曾耐心地跟該隱推理,提醒他犯罪會有什麼後果,而服從會有什麼福分。(創世記4:6,7)耶和華也曾派先知拿單去勸告大衛。當時拿單善用比喻,打動了大衛的心。(撒母耳記下12:1-7)耶和華還「不斷」派先知到叛逆的以色列人那裡,「一次又一次地」勸誡他們。(耶利米書7:24,25)耶和華不是等到自己的子民悔改之後才伸出援手。事實上,當他們還在犯罪的時候,耶和華就採取主動,促請他們悔改。

      8 長老在幫助犯了重罪的人時,會效法耶和華的榜樣。他們會按照提摩太後書4:2的話去做,也就是「懷著極大的耐心」跟犯錯的弟兄姐妹推理。長老會時刻克制自己,懷著耐心激勵犯罪的人,讓他們發自內心想要做正確的事。如果長老變得煩躁或開始生氣,犯罪的人可能就不會再聽長老的勸告,甚至會被絆倒而不願意悔改。

      9-10.長老可以怎樣幫助犯罪的人反省自己?

      9 長老會盡力了解有哪些因素導致這個人犯罪。比如,這個人是不是忽視了個人研讀或傳道工作,結果漸漸軟弱下來呢?他是不是越來越少向耶和華禱告,或者禱告變得越來越敷衍呢?他不再努力跟錯誤慾望搏鬥了嗎?他常常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他選擇的娛樂是怎樣的?他的友伴和娛樂對他的思想和內心造成了什麼影響?他知道自己的行為令天父耶和華有什麼感受嗎?

      10 長老會善用問題,幫助對方想想是什麼導致他犯下了嚴重的罪。在這個過程中,長老會顧及對方的感受,不會打探不需要了解的細節。(箴言20:5)此外,長老也可能會像拿單一樣善用比喻跟對方推理,幫助他看出自己錯在哪裡。說不定犯罪的人在第一次跟長老會面時,就會開始因為自己錯誤的想法和行為衷心懊悔。他的思想和態度甚至有可能徹底改變過來。

      11.耶穌怎樣對待犯罪的人?

      11 長老會努力效法耶穌。復活了的耶穌在幫助大數城的掃羅時,問他:「掃羅,掃羅,你為什麼迫害我?」耶穌用這個問題幫助他思考,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使徒行傳9:3-6)談到「那個自稱是先知的女人耶洗別」,耶穌說:「我曾經給她時間悔改。」(啟示錄2:20,21)

      12-13.長老可以怎樣給犯罪的人時間悔改?(另見圖片)

      12 長老效法耶穌,不會很快就斷定一個犯錯的人不肯悔改。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第一次跟委員會會面時就悔改,有些人需要更多時間,所以長老可能會不止一次安排跟犯罪的人會面。也許在第一次會面後,犯罪的人會認真想想自己聽到的話,於是就謙卑下來,懇求耶和華寬恕他的罪。(詩篇32:5;38:18)這樣,在第二次會面的時候,犯罪的人也許會顯出跟第一次不一樣的態度。

      13 長老會將心比心,以仁慈的態度引導犯罪的人悔改。他們會禱告,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耶和華的賜福,也希望犯罪的人能醒悟過來並且衷心悔改。(提摩太後書2:25,26)

      一組圖片:1、三個長老跟一個弟兄會面。長老們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睛望向別處。2、後來,長老們再次跟這個弟兄會面。長老們跟他說話的時候,他認真地聽。

      為了給犯罪的人時間悔改,長老們可能會不止一次跟他會面(見第12段)


      14.如果犯罪的人悔改了,這是誰的功勞?為什麼?

      14 如果犯罪的人悔改了,我們大家都會非常高興!(路加福音15:7,10)那麼,這是誰的功勞呢?是長老的功勞嗎?請想想保羅的話,他說:「也許上帝會讓他們悔改。」(提摩太後書2:25)因此,犯罪的人回心轉意,不是任何人的功勞,而是上帝的功勞。保羅還說,悔改的人也許會更確切地認識真理,醒悟過來,逃出魔鬼的網羅。(提摩太後書2:26)這會是多麼美好的結果啊!

      15.如果犯罪的人悔改了,長老們可以怎樣繼續幫助他?

      15 如果犯罪的人悔改了,委員會的長老們會作出安排繼續牧養這個人,幫助他加強信心,不斷對抗撒但的引誘,並繼續做正確的事。(希伯來書12:12,13)另一方面,長老不會向別人透露這個人具體做了什麼。不過,長老也許需要讓會眾知道一些事,是什麼事呢?

      「當著所有在場的人……責備」

      16.根據提摩太前書5:20,保羅說的「在場的人」指的是誰?

      16 請讀提摩太前書5:20。保羅告訴同樣身為長老的提摩太,要當著所有「在場的人」責備那些「常常犯罪的」人。保羅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所說的「在場的人」指的一定是全會眾嗎?不一定。在很多情況下,「在場的人」指的只是少數已經知情的人。他們可能目擊了這件事,也可能從犯罪的人口中聽說了這件事。長老只會告訴這些人事情已經處理好了,犯罪的人也受到了糾正。

      17.如果會眾裡已經有很多人知道某個人犯了嚴重的罪,或者之後很多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長老就會作出什麼宣布?目的是什麼?

      17 在某些情況下,犯罪的人所做的事在會眾裡已經有很多人知道,或者之後很多人都會知道。如果是這樣,「在場的人」就包括整群會眾。這時,長老會向會眾宣布這個人已經受到責備。目的是什麼呢?就像保羅說的,這是要「讓其餘的人引以為戒」,小心不要犯罪。

      18.如果受了浸的未成年人犯了嚴重的罪,長老們會怎麼做?(另見圖片)

      18 如果受了浸的未成年人(未滿18歲)犯了嚴重的罪,又該怎麼處理呢?長老團會安排兩個長老去跟這個未成年人和他的基督徒父母b會面。長老們會問問父母,為了幫助孩子悔改他們已經做了哪些事。如果這個未成年人有良好的態度,而且在父母的幫助下已經有所改變,兩個長老就可能會認為沒有必要成立一個委員會來處理這個問題。畢竟,懷著愛心糾正兒女是上帝交給父母的責任。(申命記6:6,7;箴言6:20;22:6;以弗所書6:2-4)之後,為了確保這個未成年人能得到所需的幫助,長老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他的父母了解一下情況。不過,要是受了浸的未成年人執迷不悟,不肯悔改,又該怎麼辦呢?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由長老組成的委員會就會跟他以及他的基督徒父母會面。

      兩個長老在一個未成年人的家裡,跟他和他的父母會面。其中一個長老正在讀經文。

      如果一個未成年人犯了嚴重的罪,兩個長老會跟他和他的基督徒父母會面(見第18段)


      「耶和華充滿溫情,而且憐憫人」

      19.長老們在幫助犯罪的人時會怎樣盡力效法耶和華?

      19 保持會眾潔淨是耶和華交託給長老的責任,委員會的長老非常看重這個責任。(哥林多前書5:7)與此同時,他們也會盡力引導犯罪的人悔改。他們不會放棄犯罪的人,而會懷著積極的態度幫助他。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很想效法「充滿溫情,而且憐憫人」的耶和華。(雅各書5:11)在這方面,年長的使徒約翰立下了很好的榜樣。他滿懷溫情地對弟兄姐妹說:「我的孩子,我把這些話寫給你們,免得你們一時犯罪。可是,誰真的一時犯罪,在天父那裡有一位幫助我們的,就是正義的耶穌基督。」(約翰一書2:1)

      20.下一篇課文會談談什麼?

      20 很遺憾,有時候一個犯了罪的基督徒不願意悔改。如果是這樣,他就必須從會眾當中被除去。在這樣的情況下,長老們會怎麼做呢?下一篇課文會談談這個問題。

  • 幫助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
    守望台2024年(研讀版) | 8月
    • 研究班課文 35

      唱詩第123首 忠貞順從上帝的安排

      幫助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

      一個悔改的罪人,會比99個不用悔改的正義的人,為天上帶來更大的喜樂。——路加福音15:7

      中心思想

      看看為什麼有些人會從會眾當中被除去,以及長老可以怎樣幫助他們悔改並重新得到耶和華的認可。

      1-2.(甲)耶和華對蓄意犯罪有什麼看法?(乙)耶和華對犯罪的人懷有什麼期待?

      耶和華上帝憎恨罪惡,絕不縱容罪行。(詩篇5:4-6)他把自己的正義標準記在聖經裡,希望我們遵守。當然,耶和華不會要求不完美的人做到完美。(詩篇130:3,4)但如果有人「藐視上帝,拿我們上帝的分外恩典當藉口,做無恥的事」,耶和華也絕不會容忍。(猶大書4)聖經說,「那些藐視上帝的人」會在哈米吉多頓大戰時「被毀滅」。(彼得後書3:7;啟示錄16:16)

      2 不過,耶和華並不希望任何一個人被毀滅。我們從前幾篇課文學到,聖經清楚說明耶和華「希望人人最終都悔改」。(彼得後書3:9)基督徒會眾的長老會效法耶和華,耐心地幫助犯錯的人改變,修復跟耶和華的關係。可是,有些人並不願意改變。(以賽亞書6:9)儘管長老再三引導他們悔改,他們還是執迷不悟,這時該怎麼辦呢?

      「要把邪惡的人從你們當中除去」

      3.(甲)根據聖經,如果犯罪的人不肯悔改,長老應該怎樣做?(乙)如果一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為什麼可以說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3 如果犯罪的人不肯悔改,長老就只能按照哥林多前書5:13說的去做,經文說:「要把邪惡的人從你們當中除去。」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犯罪的人自己選擇的。(加拉太書6:7)為什麼呢?因為長老再三努力引導他悔改,他都拒絕了。(列王紀下17:12-15)他的所作所為表明,他不想按照耶和華的標準生活。(申命記30:19,20)

      4.當一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時,為什麼長老會向會眾宣布這件事?

      4 犯罪卻不肯悔改的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時,長老會向會眾宣布這個人不再是耶和華見證人了。a這個宣布的目的不是要羞辱這個人,而是要讓弟兄姐妹能夠遵守聖經的吩咐,不再跟這個人來往,甚至不跟他一起吃飯。(哥林多前書5:9-11)為什麼耶和華給我們這個吩咐呢?使徒保羅說:「一點點酵就能使整個麵團都發起來。」(哥林多前書5:6)要是犯罪卻不肯悔改的人還能留在會眾當中,其他人可能就會覺得,遵守耶和華的正義標準沒那麼重要。(箴言13:20;哥林多前書15:33)

      5.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為什麼?

      5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呢?雖然我們不會跟他們有社交來往,但他們絕不是無可救藥的。要記得,他們也獻了身給耶和華,只是很可惜,他們沒有信守承諾忠於耶和華,結果讓自己身處險境。(以西結書18:31)我們應該把他們看作迷失的綿羊。羊就算走丟了,還是有可能回到羊圈。因此,只要耶和華還願意開恩,給人時間悔改,這些人就有希望重返會眾。那麼,長老可以怎樣幫助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呢?

      長老怎樣幫助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

      6.長老會怎樣一步步幫助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

      6 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是被拋棄了嗎?他們以後就只能靠自己重新回到耶和華身邊嗎?絕對不是。由長老組成的委員會決定把一個人從會眾當中除去後,不只會通知他這個決定,還會向他說明可以採取哪些步驟重返會眾。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長老還會告訴這個犯罪的人,幾個月之後他們會再次跟他會面,看看他的態度是否改變了。如果犯罪的人願意再次會面,長老跟他會面時就會懷著溫情懇請他悔改。就算他還是沒有回心轉意,長老也會在以後定期了解他的情況。

      7.在對待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時,長老們怎樣效法耶和華顯出憐恤之情?(耶利米書3:12)

      7 長老們對待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時,會盡力效法耶和華顯出憐恤之情。在古代,耶和華不是等著叛逆的以色列人自己回來,而是在他們顯出悔改的跡象之前就主動幫助他們。正如本期雜誌第二篇課文談到的,儘管何西阿先知的妻子還在犯罪,耶和華還是吩咐何西阿主動去找妻子,勸妻子跟他重歸於好。耶和華通過這件事向我們表明,他多麼富於憐恤之情。(何西阿書3:1;瑪拉基書3:7)基督徒長老像耶和華一樣,真心希望犯罪的人回來,而且絕對不會為難他們。(請讀耶利米書3:12)

      8.浪子的比喻怎樣幫助我們對耶和華的憐恤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路加福音15:7)

      8 請再想想浪子的比喻。父親一看到回家的浪子,就「跑上前去擁抱他,親切地吻他」。(路加福音15:20)請留意,父親不是等著兒子懇求寬恕,而是因為愛子情切就主動跑到他的身邊。耶和華就是這樣對待迷失的綿羊的。長老們也會盡力效法耶和華,他們衷心希望這些人能夠「回家」。(路加福音15:22-24,32)當一個犯罪的人悔改時,天上和地上都會一同歡樂!(請讀路加福音15:7)

      9.耶和華怎樣鼓勵犯罪的人回到他身邊?

      9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學到,耶和華絕對不會容許故意犯罪而不肯悔改的人留在會眾當中。不過,他也不會對他們置之不理,他衷心希望他們能夠回頭。耶和華在何西阿書14:4表達了自己對犯罪的人的感情,他說:「我要醫治他們,他們就不會再對我不忠,我要心甘情願地愛他們,因為我對他們發出的怒火已經平息了。」長老們會把這些感人至深的話謹記在心,密切留意犯罪的人是否顯出了悔意。離開耶和華的人知道耶和華對他們懷有這樣的感情,就可能深受觸動,很想早日回到他身邊。

      10-11.長老會怎樣幫助那些在以前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

      10 如果一個人是以前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甚至是很多年前被除去的,長老會怎樣幫助他呢?他可能已經不再犯同樣的罪了,甚至想不起來自己當初為什麼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無論怎樣,長老都會盡力尋找這樣的人,並探訪他們。長老跟這樣的人會面時,可能會跟他一起禱告,也會懇切地鼓勵他回到會眾。當然,如果一個人離開會眾很多年,他跟耶和華的關係肯定不會太好。如果這個人想要回到會眾,就算他還沒有被會眾重新接納,長老也可以安排一個人教他聖經。不論情況怎樣都要記得,只有長老才可以為他安排聖經課程。

      11 長老像耶和華一樣憐恤犯罪的人,所以會盡力找出所有離開耶和華的人,並且鼓勵他們回到耶和華身邊。如果一個犯罪的人表明自己已經悔改並停止做錯誤的事,會眾就會儘快重新接納他。(哥林多後書2:6-8)

      12.(甲)在哪些情況下,長老必須特別謹慎?(乙)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斷定犯了某些罪的人不可能得到耶和華的憐憫?(另見腳注)

      12 在某些情況下,長老在考慮讓一個人回到會眾時需要特別謹慎。比如,如果一個人曾經叛道,虐待或侵害兒童,或者用詭計結束一段婚姻,長老就要特別付出努力,確定這個人已經真心悔改。(瑪拉基書2:14;提摩太後書3:6)長老必須保護會眾,但他們也要明白,一個人不論犯了什麼罪,只要真心悔改,不再做錯誤的事,耶和華就會接納他。總而言之,如果一個人曾經以詭詐的方式傷害別人,長老在處理他的事情時就會特別謹慎。但長老也不應該走極端,斷定犯了某些罪的人絕對不可能得到耶和華的憐憫。b(彼得前書2:10)

      弟兄姐妹可以怎麼做

      13.我們會怎樣對待受到責備的人?我們會怎樣對待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

      13 上篇課文談到,有時候會眾會宣布一個人受到了責備。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跟他來往,因為我們知道他已經悔改,不再犯罪了。(提摩太前書5:20)他還是會眾的一分子,需要得到弟兄姐妹的鼓勵,從而可以繼續做正確的事。(希伯來書10:24,25)不過,如果一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不會再跟他來往,甚至不會跟他一起吃飯。(哥林多前書5:11)

      14.基督徒可以怎樣根據聖經原則,按照自己的良心對待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另見圖片)

      14 哥林多前書5:11是不是說,如果一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我們就該完全不理他,連邀請他聚會或跟他打招呼也不可以呢?不是的。當然,我們肯定不會跟他有社交來往。但每個基督徒可以根據聖經原則,按照自己的良心決定要不要邀請他參加聚會。他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或是以前的朋友。如果他來參加聚會,以往我們不會跟他打招呼,但現在我們需要根據聖經原則,按照自己的良心做決定。有些人覺得可以跟這樣的人打招呼,或歡迎他參加聚會。但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會跟他有過多的談話,也不會跟他有社交來往。

      一組圖片:1、一個姐妹打電話給一個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女子,邀請她來參加聚會。2、姐妹和丈夫親切地歡迎這個女子來參加聚會。

      弟兄姐妹可以根據聖經原則,按照自己的良心來決定,要不要邀請一個從會眾當中被除去的人來參加聚會,以及在聚會時要不要向這個人打招呼(見第14段)


      15.約翰二書9-11談的是犯哪一種罪的人?(另見附欄「約翰和保羅談的是同一種罪嗎?」)

      15 有些人可能會想:「聖經不是說,如果基督徒向這樣的人問好,就會分擔他惡行的罪責嗎?」(請讀約翰二書9-11)事實上,這段經文的上下文談到的是叛道者和那些慫恿別人做壞事的人。(啟示錄2:20)因此,如果一個人鼓吹叛道的主張,或者慫恿別人做壞事,長老就不會去探望他。當然,這個人還是有希望醒悟過來的。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既不會向他問好,也不會邀請他來參加聚會。

      約翰和保羅談的是同一種罪嗎?

      在約翰二書裡,使徒約翰說:「要是有人到你們那裡去,傳的不是基督的教導,就絕不可請他進你們家裡去,也不可向他問好。向他問好的,就分擔他惡行的罪責了。」(約翰二書10,11)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5:11說,如果一個人從會眾當中被除去,會眾裡的人就「不要再跟他來往」。約翰說的「不可向他問好」,是不是在補充使徒保羅的話呢?約翰和保羅談到的人都犯了同一種罪嗎?看來不是。  

      兩個使徒當時面對的情況並不一樣。保羅談到的是一個有不道德的性行為的人。但在大約43年以後,約翰談到的是叛道者和其他鼓吹錯誤教義以及慫恿別人做惡事的人。這些人鼓吹錯誤的教義,慫恿別人做錯誤的事。比如,有些人聲稱耶穌不是基督。(約翰一書2:22;4:2,3)

      約翰在寫這封信時,叛道勢力已經十分猖獗。儘管他知道自己無法阻止這件事,還是盡力履行使徒的責任,儘可能抑制叛道勢力。(帖撒羅尼迦後書2:7)

      因此,約翰提醒弟兄姐妹,不要被這些假導師欺騙。他告訴弟兄姐妹,千萬不要讓這些人進自己的家,甚至連向他們問好也不可以。因為向叛道者問好,就會讓他們有機會大談自己的錯誤主張。今天,要是基督徒在叛道者的網站或社交平台上留言,也可能會發生類似的事。要記得,任何人如果向叛道者問好,就會「分擔他惡行的罪責」。

      另一方面,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5章談到的是,哥林多會眾裡有一個人因為淫亂而必須從會眾當中被除去。但沒有證據顯示那個人是叛道者,聖經也沒有說他教唆別人違反上帝的標準。(參看啟示錄2:20)因此,保羅雖然吩咐哥林多會眾不要再跟那個人來往,甚至不要跟他一起吃飯,卻沒有說連一句簡單的問好也不能講。

      效法耶和華顯出憐恤之情

      16-17.(甲)耶和華希望犯罪的人怎麼做?(以西結書18:32)(乙)長老們可以怎麼做?

      16 我們從本期《守望台》學到什麼呢?耶和華絕不想看到任何人被毀滅!(請讀以西結書18:32)他希望犯罪的人跟他和好。(哥林多後書5:20)因此,耶和華從古至今都不斷促請離棄他的人回到他身邊。長老們能夠跟耶和華並肩工作,一起引導犯罪的人悔改,真的非常榮幸!(羅馬書2:4;哥林多前書3:9)

      17 你能想像得到,當犯罪的人衷心悔改時天上的喜樂有多大嗎?我們的天父耶和華每一次看見迷失的綿羊重返會眾時,都體驗到這樣的快樂。讓我們多想想耶和華的分外恩典和憐恤之情,這樣我們對他的愛一定會越來越深!(路加福音1:78)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