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浸成為基督的門徒守望台2006年 | 4月1日
-
-
受浸成為基督的門徒
你們要去,使所有國族的人做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浸,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都要教導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
1.在西奈山下,以色列全體人民起了什麼誓願?
大約三千五百年前,以色列全體人民向上帝起誓。他們聚集在西奈山下,大聲宣告說:「凡耶和華說的,我們都樂意遵行。」從那時起,以色列人就獻了身給上帝,是他「特別擁有的產業」。(出埃及記19:5,8;24:3)他們期待得到上帝的保護,世世代代住在一片「流奶流蜜之地」。(利未記20:24)
2.今天人可以與上帝建立怎樣的關係?
2 然而,正如詩篇一個執筆者亞薩指出,以色列人並「不謹守上帝的約,不肯遵行他的律法」。(詩篇78:10)他們背信棄義,沒有履行祖先向耶和華所作的誓言,結果喪失了做上帝子民的殊榮。(傳道書5:4;馬太福音23:37,38)上帝於是「眷顧外邦人,從他們當中選出一群歸他名下的子民」。(使徒行傳15:14)在現今這最後的日子,上帝正召集「一大群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他們欣然承認說:「我們得救,全靠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以及綿羊羔。」(啟示錄7:9,10)
3.人想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就須採取什麼行動?
3 人想與耶和華享有寶貴的關係,就須獻身給他,並通過受浸把自己的獻身決定公開。人接受浸禮是跟耶穌給門徒的明確指示一致的:「你們要去,使所有國族的人做我的門徒,奉父親、兒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都要教導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古時,以色列人聽見摩西宣讀「約書」,因而知道自己該對耶和華履行什麼義務。(出埃及記24:3,7,8)今天,人採取受浸這項行動之前,同樣須要學習上帝的話語聖經,好對上帝的旨意有確切的認識。
4.人符合資格受浸之前都必須怎樣做?(請也參看上方的附欄。)
4 耶穌吩咐門徒不但要去使其他人成為門徒,還要教導新門徒遵守他的一切誡命。顯然,耶穌希望人在受浸成為他門徒之前就為信心打好穩固的根基。(馬太福音7:24,25;以弗所書3:17-19)因此,那些符合資格受浸的人通常都學習了聖經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他們決定受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清楚明白受浸的意義。浸禮舉行前,準備受浸的人會就兩個重要的問題回答「是」。既然耶穌指出我們說話,「是就該說『是』,不是就該說『不是』」,我們就最好細想一下那兩個問題的含義。(馬太福音5:37)
悔改和獻身
5.準備受浸的人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道出了哪兩個重要步驟?
5 第一個問題問準備受浸的人,他們是否已為以往不符合上帝旨意的生活方式悔改,並獻了身給耶和華要遵行他的旨意。這個問題道出了受浸前的兩個重要步驟:悔改和獻身。
6,7.(甲)為什麼所有準備受浸的人都必須悔改?(乙)人衷心悔改就會作出什麼改變?
6 為什麼我們必須悔改才可以受浸呢?使徒保羅說:「我們大家也曾在他們當中,順著肉體的慾望行事」。(以弗所書2:3)我們清楚認識上帝的旨意之前,都按照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做人處事,在現行制度的神撒但的影響下生活。(哥林多後書4:4)我們認識上帝的旨意之後,就決心「不再順著人的慾望,而是順著上帝的旨意」生活。(彼得前書4:2)
7 這種新生活能為人帶來許多福分,而最大的福分莫過於能夠與耶和華締結寶貴的關係。提到這種關係,大衛說這好比有榮幸獲邀到上帝的「聖幕」作客,或在上帝的「聖山」居住。(詩篇15:1)耶和華自然不會隨便邀請人到他的「聖幕」或「聖山」去,只有「行為純全、做事正義、心裡說真話的人」才能享有這個殊榮。(詩篇15:2)要符合這些條件,我們就必須按照所認識的聖經真理察驗自己,然後在行為和品格上作出適當的改變。(哥林多前書6:9-11;歌羅西書3:5-10)我們作出改變是因為衷心悔改。悔改的意思就是,對以往的行徑深感懊悔,並下定決心要令耶和華的心歡喜。我們會完全改變自己,棄絕世俗自私的生活方式,力求過著上帝嘉許的生活。(使徒行傳3:19)
8.我們怎樣獻身給上帝?獻身跟受浸有什麼關係?
8 第一個問題的下部分問準備受浸的人,他們是否已經獻身給耶和華,決心遵行他的旨意。人受浸前必須已採取獻身這個重要步驟。要獻身給上帝,方法就是:在禱告裡向耶和華表示自己渴望藉基督把一生呈獻給他。(羅馬書14:7,8;哥林多後書5:15)我們一旦獻了身,就屬於耶和華,有義務聽從他的差遣,並像耶穌那樣樂於遵行他的旨意。(詩篇40:8;以弗所書6:6)獻身是向耶和華許下的嚴肅承諾,一次已經足夠。但由於獻身這個步驟是我們私下作的,因此我們在受浸當天回答那兩個問題,作出公開的宣認,好讓大家知道我們已向天父許下嚴肅的獻身誓願。(羅馬書10:10)
9,10.(甲)遵行上帝的旨意意味著什麼?(乙)什麼表明甚至納粹官員也看得出我們獻了身給上帝?
9 要像耶穌那樣樂於遵行上帝的旨意意味著什麼呢?耶穌對門徒說:「誰想來跟從我,就該承認不再擁有自己,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斷跟隨我。」(馬太福音16:24)耶穌指出了我們必須做的三件事。第一,我們必須「承認不再擁有」自己。換句話說,我們不會順著自己自私、不完美的傾向行事,相反,我們會凡事都聽從上帝的教誨,接受他的指引。第二,我們必須「背起自己的苦刑柱」。在耶穌的日子,苦刑柱象徵羞辱和苦難。因此,「背起自己的苦刑柱」意味著,基督徒甘願為了王國好消息的緣故而忍受逆境。(提摩太後書1:8)就算世人譏嘲我們、詆毀我們,我們也會效法基督,「輕看羞辱」,因知道自己做著上帝喜歡的事而感到喜樂。(希伯來書12:2)第三,我們必須「不斷」跟隨耶穌。(詩篇73:26;119:44;145:2)
10 事實上,甚至有些反對者也看得出,耶和華見證人確實獻了身給上帝,毫無保留地事奉他。例如,在納粹德國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裡,拒絕放棄信仰的耶和華見證人都必須簽署以下聲明:「本人仍然是個虔誠的聖經研究者,絕不違背本人對耶和華所起的誓言。」這個聲明正好說出上帝手下所有獻了身的忠僕的立場!(使徒行傳5:32)
標明自己是耶和華見證人
11.受了浸的人享有什麼殊榮?
11 向準備受浸的人提出的第二個問題首先問,他們是否明白接受浸禮就標明他們是個耶和華見證人。人受浸時,就蒙上帝任命做他的僕人,自己的身份從此跟上帝的名字耶和華分不開。這既是個莫大的殊榮,也是個嚴肅的責任。受了浸的人只要對耶和華忠心到底,就有希望得到永遠的拯救。(馬太福音24:13)
12.我們的名稱既然包含耶和華這名字,我們就有責任怎樣做?
12 我們的名稱竟能包含全能的上帝耶和華這名字,實在是無上光榮。先知彌迦說:「萬民各奉自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要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萬世不改,永遠不變。」(彌迦書4:5)我們享有這份光榮,同時也要肩負一個責任:我們的生活必須為耶和華這聖名增光。保羅提醒羅馬的基督徒,如果他們只是虛有其表,說一套做一套,上帝的名就會被褻瀆了。(羅馬書2:21-24)
13.為什麼耶和華手下獻了身的僕人有責任為上帝作見證?
13 既成為耶和華的見證人,就有責任為上帝作見證。耶和華任用獻了身的以色列國做他的見證人,為他永恆的神性作見證。(以賽亞書43:10-12,21)然而,以色列國卻沒有忠於職守,結果被上帝完全唾棄。今天,真基督徒有幸為耶和華作見證,並引以為榮。我們努力為上帝作見證,是因為我們深愛上帝,渴望顯揚他的聖名。我們既然知道天父的旨意和關於他的真理,又怎能噤口不言呢?使徒保羅的話也是我們的心聲:「交給我的是非做不可的事。我不宣揚好消息就有禍了!」(哥林多前書9:16)
14,15.(甲)對於我們的屬靈成長,上帝的組織發揮什麼作用?(乙)為了幫助我們,上帝的組織作出什麼屬靈的安排?
14 第二個問題也提醒準備受浸的人,他們有責任跟上帝那受聖靈引導的組織通力合作。我們不可能獨自事奉上帝,相反,我們需要「整個弟兄團體」的幫助、扶持和鼓勵。(彼得前書2:17;哥林多前書12:12,13)對於我們的屬靈成長,上帝的組織發揮很大的作用。組織供應我們充足的聖經書刊,藉此幫助我們不斷加深對真理的認識,教導我們克服困難和明智行事,引導我們親近上帝。正如慈母悉心照顧孩子,確保孩子得到充足的營養,照樣,「忠信睿智的奴隸」也在適當的時候供應我們豐富的靈糧,促進我們的屬靈成長。(馬太福音24:45-47;帖撒羅尼迦前書2:7,8)
15 在每週的聚會裡,耶和華的子民得到所需的教導和鼓勵,繼續做耶和華手下忠心的見證人。(希伯來書10:24,25)傳道訓練班訓練我們向人談論聖經真理,傳道工作聚會提高我們傳講聖經信息的效能。我們從基督徒的聚會和聖經書刊可以看出,耶和華的靈正發揮作用,指引他的組織。通過這些源源不絕的屬靈安排,上帝教導我們提防陷阱,訓練我們有效地向人傳道,幫助我們在靈性上保持警醒。(詩篇19:7,8,11;帖撒羅尼迦前書5:6,11;提摩太前書4:13)
受浸的純正動機
16.什麼推使我們獻身受浸?
16 對於準備受浸的人來說,他們要回答的那兩個問題也能起提醒作用,叫他們謹記受浸的意義和隨後要肩負的責任。那麼,人決定受浸,純正的動機應該是什麼呢?我們受浸成為基督徒,不是因為被別人催逼,而是因為受耶和華吸引。(約翰福音6:44)「上帝就是愛」,因此他本著愛而非仗著權力去統治宇宙眾生。(約翰一書4:8)耶和華的種種美德無與倫比,他對我們充滿慈愛,叫我們渴望與他親近。他為我們犧牲獨生子,又讓我們可以享有真正光明的前途。(約翰福音3:16)這一切感動我們獻身給他,樂意一生遵行他的旨意。(箴言3:9;哥林多後書5:14,15)
17.我們不是獻身給什麼?
17 請留意,我們是獻身給耶和華這位真神,而不是獻身給一種理想或一件工作。上帝交託給他子民的工作可以有所改變,但他們的身份——上帝手下獻了身的僕人——卻永遠不變。比如說,上帝吩咐亞伯拉罕去做的,跟他吩咐耶利米去做的就很不一樣。(創世記13:17,18;耶利米書1:6,7)儘管這樣,他們兩人都切實聽從耶和華的吩咐,因為他們都愛上帝,渴望忠心地執行他的旨意。在這「終結的時期」,所有受了浸的基督徒都努力執行基督的命令,向人傳講王國的好消息,幫助人成為基督的門徒。(馬太福音24:14;28:19,20)我們全心全意地執行這個任務,表明我們也衷心愛戴天父,真正獻了身給他。(約翰一書5:3)
18,19.(甲)我們受浸就等於公開宣告什麼?(乙)下一篇文章談談什麼問題?
18 受浸成為基督的門徒確實能為人帶來許多福分。可是,人絕不應該輕率地決定受浸。(路加福音14:26-33)受浸表明我們決心永遠以事奉上帝為首務。(路加福音9:62)當受浸的時候,我們等於公開宣告說:「這位上帝是我們的上帝,萬世不改,永遠不變;他必引導我們,直到我們去世之日。」(詩篇48:14)
19 關於受浸,有些人可能還會有其他疑問:人遲遲不受浸,會有任何正當的理由嗎?年紀會不會是個障礙?我們所有人可以怎樣做,好表明自己尊重浸禮這個莊嚴的場合?下一篇文章談談這些問題。
-
-
符合受浸的資格守望台2006年 | 4月1日
-
-
符合受浸的資格
有什麼阻止我受浸呢?——使徒行傳8:36
1,2.腓力怎樣跟一個埃塞俄比亞大臣談起話來?什麼證明這個大臣嚮往屬靈的事?
耶穌死後一兩年,從耶路撒冷向南往加沙的路上,有一個大臣正在趕路。他的行程足有1500公里,一路上馬車顛簸不停,必定令他十分疲倦。這個大臣是個虔誠的人,專程從埃塞俄比亞到耶路撒冷崇拜耶和華。在漫長的回程路上,他善用時間閱讀聖經,可見他對上帝的確有信心。耶和華留意到這個虔誠的人,於是通過天使指引門徒腓力向他傳道。(使徒行傳8:26-28)
2 腓力很容易找到了話題,因為這個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大臣正在朗讀聖經,朗讀在當時相當普遍。他聽到大臣正在朗讀以賽亞書,於是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激發他的興趣:「你所讀的,你明白嗎?」結果他們就談起以賽亞書53:7,8來。接著,腓力向「他傳講耶穌的好消息」。(使徒行傳8:29-35)
3,4.(甲)為什麼腓力沒有遲疑不為那個埃塞俄比亞人施浸?(乙)現在我們會談談什麼問題?
3 這個埃塞俄比亞人很快就明白耶穌在上帝旨意中的角色,而且看出自己必須受浸成為基督的門徒。他見附近有一潭水,就問腓力:「有什麼阻止我受浸呢?」當然,這個埃塞俄比亞人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已經歸信猶太教,崇拜上帝,而且對上帝有信心;他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就可能要過很久才再有機會受浸;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上帝的要求,希望毫無保留地作出回應。由於這緣故,腓力應允他的請求,為他施浸。埃塞俄比亞人受了浸後,就「繼續上路去,滿心歡喜」。他回國後想必也會熱心傳講關於基督的真理。(使徒行傳8:36-39)
4 儘管一個人不該輕率地決定獻身受浸,不過埃塞俄比亞大臣的事例表明,有時有些人聽到聖經真理之後,沒多久就希望受浸。a關於受浸,有些問題值得想想:一個人可以怎樣逐步符合受浸的資格?年齡的大小對受浸資格有多大影響?一個人受浸之前在屬靈方面應該有什麼明顯的進步?最重要的是,耶和華為什麼要求他的僕人受浸呢?
嚴肅的承諾
5,6.(甲)以往耶和華的子民怎樣響應他的愛?(乙)受浸之後,我們就能跟上帝有多親密?
5 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願意視他們為自己「特別擁有的產業」、「聖潔的國族」,對他們愛護備至。只要以色列人切實響應上帝的愛,就能享有這項福分。以色列人作出了響應,承諾「凡耶和華說的」他們都樂意遵行。然後,他們跟耶和華立約。(出埃及記19:4-9)公元1世紀,耶穌吩咐跟隨他的人去使所有國族的人做他的門徒。凡接納耶穌教誨的人都受了浸。人對耶穌基督有信心,並且受浸,就能與上帝締結良好的關係。(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傳2:38,41)
6 這些聖經記載表明,人作出承諾事奉耶和華,並且信守這個嚴肅的承諾,就必定會蒙他賜福。我們獻身,並且受浸,也必定會蒙耶和華賜福。我們這樣做,表明自己決心遵從上帝的道,尋求他的指引。(詩篇48:14)此後,耶和華就好像握著我們的手似的,領我們走當行的路。(詩篇73:23;以賽亞書30:21;41:10,13)
7.為什麼人必須自行決定是否獻身和受浸?
7 我們之所以獻身受浸,是因為愛耶和華,渴望事奉他。一個人不該只因為別人說他已研讀聖經好一段日子,就覺得應該受浸;也不該因為朋友打算受浸,自己也貿然受浸。父母和成熟的基督徒自然可以鼓勵兒女或其他人考慮獻身受浸。使徒彼得也勸那些在五旬節聽他說話的人受浸。(使徒行傳2:38)然而,獻身始終是個人的事,誰也不能為我們作決定。我們必須自行決定是否遵行上帝的旨意。(詩篇40:8)
逐步符合資格
8,9.(甲)為什麼為嬰兒施浸並不符合聖經的真理?(乙)少年人受浸之前在屬靈方面應該有什麼進步?
8 兒童能夠按理智決定獻身給上帝嗎?聖經沒有要求受浸的人要達到某個年齡,不過嬰兒由於未能相信聖經真理,未能以行動表明信心,顯然不能夠獻身給上帝。(使徒行傳8:12)歷史家奧古斯都·尼安達在他所著的《基督教發展史與教會簡史》一書中,談到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說:「最初,浸禮只對成年人施行,因為人們都認為受浸跟信心是密切相關的。」
9 至於少年人,有的年紀小小就已經在屬靈方面相當成熟,有的則到年齡稍大一點才能體會屬靈的事。但不論年齡多大,少年人受浸前應該已經開始親近耶和華,對聖經的基本教誨有確切的認識,並清楚明白獻身所牽涉到的責任。他們要符合的條件跟成年人一樣。
10.一個人獻身受浸之前必須經過什麼階段?
10 耶穌吩咐門徒,要教導人遵守他的一切吩咐。(馬太福音28:20)因此,一個人首先要對聖經的真理有確切的認識。有了確切知識,他就能對耶和華和他的話語養成信心。(羅馬書10:17;提摩太前書2:4;希伯來書11:6)他一旦受真理打動,就會悔改、回頭,改過自新。(使徒行傳3:19)最後,他渴望獻身給耶和華,並聽從耶穌的吩咐受浸。
11.為什麼受浸之前經常傳道是很重要的?
11 邁向受浸的重要一步,是參加傳講王國好消息的工作。在這最後的日子,傳講王國是耶和華指派給他子民的首要工作(馬太福音24:14)受浸之前,一個人常常向人談論自己的信仰,不但會感到快樂,還有助於養成傳道的習慣,從而在受浸後繼續熱心地傳道。(羅馬書10:9,10,14,15)
什麼阻止你受浸?
12.有些人因什麼想法而不願受浸?
12 有些人不願受浸,因為他們不想負起受浸所帶來的責任。他們知道要符合耶和華的標準,就得在生活上作出不少調整。他們也許擔心受浸後才發覺自己難以符合上帝的要求。有些人甚至可能擔心有一天自己會做壞事,被會眾開除。
13.在耶穌的日子,有些人為什麼不願成為耶穌的門徒?
13 在耶穌的日子,有些人由於個人利益或親人的緣故,沒有成為門徒。一個抄經士聲言無論耶穌到哪裡他都會追隨,但耶穌指出許多時候自己甚至連過夜的地方也沒有。耶穌呼召的另一個人說,自己先要「埋葬」父親。看來他寧願留在家裡等父親年老去世之後,才考慮做門徒。他不願先跟從耶穌,待將來有需要才回家照顧父親。還有一個人說,他跟隨耶穌之前先要向家人「道別」。其實,他只是想拖延。耶穌表示,人遲遲不願做基督徒,就等於「手扶著犁又向後看」。人想拖延,逃避基督徒的責任,總能找到藉口。(路加福音9:57-62)
14.(甲)耶穌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做得人的漁夫,他們怎樣回應?(乙)為什麼不應該遲疑不接受耶穌的軛?
14 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的反應,卻跟他們完全不同。耶穌呼召他們跟隨他做得人的漁夫,聖經說他們就「立刻撇下網跟隨他」。(馬太福音4:19-22)他們迅速作出響應,因而得到耶穌所說的安舒:「你們要負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因為我性情溫和,心裡謙卑。這樣,你們的生命就會得享安舒。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9,30)雖然我們受浸之後的確需要負起一個「軛」,意即負起基督徒的責任,但耶穌保證他的「軛」是容易負的,是我們擔當得起的。我們負起耶穌的「軛」,必定會深感安舒。
15.摩西和耶利米的事例怎樣表明,我們可以信靠上帝的扶持?
15 我們有時感覺能力不足是很正常的。摩西和耶利米最初也覺得沒能力執行耶和華所委派的任務。(出埃及記3:11;耶利米書1:6)上帝卻消除了他們的疑慮。他怎樣做呢?他對摩西說:「有我與你同在就行了。」他應許耶利米說:「我與你同在,要搭救你」。(出埃及記3:12,耶利米書1:8)我們可以深信,上帝也必定會扶持我們。只要愛上帝,信賴他,就能夠克服疑慮,履行我們的獻身誓言。使徒約翰寫道:「愛裡沒有恐懼,完美的愛能驅除恐懼」。(約翰一書4:18)孩子可能害怕一個人走路,但如果他與父親手牽手同行,就不用害怕了。同樣,只要我們與耶和華同行,全心信賴他,他應許必修直我們的路。(箴言3:5,6)
莊嚴的場合
16.為什麼受浸的人要完全浸入水中?
16 浸禮舉行前,通常會有一個聖經演講,說明浸禮的意義。在演講的結尾,講者會請準備受浸的人回答兩個問題,好讓他們公開宣布所懷的信念。(羅馬書10:10;請看22頁的附欄。)接著,準備受浸的人就依照耶穌的方式浸入水中。聖經表明耶穌受浸後「從水裡上來」。(馬太福音3:16;馬可福音1:10)顯然,施浸者約翰使耶穌完全浸入水中。b完全浸入是適當的,象徵我們的生活有了重大改變:我們摒棄從前的生活方式,彷彿死去一般;受浸之後,我們獲得新生,事奉上帝。
17.受浸的人和觀禮的人怎樣表明自己尊重浸禮這個場合?
17 浸禮是個莊嚴而喜樂的場合。聖經表示,約翰將耶穌浸入約旦河的時候,耶穌正在禱告。(路加福音3:21,22)今天準備受浸的人應當跟從耶穌的榜樣,表現應有的莊重態度。既然聖經勸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衣著要端莊,我們在受浸當天就更應該聽從這個勸告。(提摩太前書2:9)觀禮的人留心聆聽浸禮演講,並且在觀禮期間保持良好秩序,也能表明自己尊重這個場合。(哥林多前書14:40)
受浸帶來的福分
18,19.受浸帶來什麼福分?
18 我們獻了身給上帝,受了浸,就加入了一個獨特的大家庭。首先,耶和華成為我們的天父,也成為我們的密友。受浸之前,我們跟上帝疏遠;現在,我們跟上帝和好了。(哥林多後書5:19;歌羅西書1:20)我們靠著基督的贖價親近上帝,上帝也親近我們。(雅各書4:8)瑪拉基先知指出,歸於上帝名下的人傳揚上帝的名,耶和華會留意細聽,並且把他們的名字記錄在他面前的冊上。上帝說:「他們必歸我所有。我要憐恤他們,像父親憐恤孝順的兒子一樣。」(瑪拉基書3:16-18)
19 受浸之後,我們加入了一個彼此親如弟兄的國際基督徒團體。使徒彼得問耶穌,人作出犧牲成為基督徒會得到什麼福分,耶穌就應許說:「凡為我的名撇下了房屋、兄弟、姊妹、父親、母親、孩子或土地的,都會得著許多倍,又會得著永生。」(馬太福音19:29)許多年後,彼得提及「在世上的整個弟兄團體」。這個弟兄團體愛心洋溢,彼得感受到置身其中的福分,體驗到弟兄的扶持,我們也能夠得到這些福樂。(彼得前書2:17;5:9)
20.受浸能夠為你帶來什麼美好的未來?
20 再說,耶穌指出跟隨他的人「會得著永生」。獻身受浸之後,我們有希望獲得「真正的生命」,指望在上帝的新世界裡享受永生。(提摩太前書6:19)我們還能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打下比這更美好的根基嗎?我們有希望得享永生,繼續「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萬世不改,永遠不變」。(彌迦書4:5)
[腳注]
a 三千個猶太人和歸信者在五旬節當天聽完彼得講話之後,都隨即受了浸。當然,他們像埃塞俄比亞大臣一樣,對聖經的基本真理和原則已有相當的認識。(使徒行傳2:37-41)
b 根據瓦因《新約詞語詮釋詞典》,譯做「浸禮」的希臘語詞是指「一個過程,包括浸入、淹沒、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