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耶路撒冷城到底在哪一年被摧毀?第二篇守望台2011年 | 11月1日
-
-
● 天文記錄泥板
這是什麼?這是用楔形文字寫的泥板,除了記錄太陽、月亮和星體的位置,也提供了一些歷史資料,比如當時是哪個王在位的哪一年。舉例說,下圖這個天文日誌記錄了一次月食,注明發生在巴比倫王穆金-澤瑞元年第一個月。11
專家怎麼說?專家同意,巴比倫人懂得利用大量圖表和各種方法預測月食最可能在什麼時候出現。12
問題是,巴比倫人根據這些圖表,真的能準確地計算出以往出現過的所有月食嗎?約翰·斯蒂爾教授說:「一些最早期的所謂預測有可能是事後 計算,然後記錄下來的。」(楷體本刊所排)13 戴維·布朗教授相信,這些天文圖表中的預測有的是在月食發生前不久才作的,有的更可能是「公元前4世紀及以後寫泥板的人在月食發生後 計算出來的」。14 因此,除非有額外的證據,這些事後計算得來的數據真的可以被視為百無一誤、絕對可靠嗎?
此外,即使月食確實在某個日期出現了,但這等於說泥板上關於這個日期的歷史 資料就一定是可信的嗎?不一定。學者R.J.范德什佩克解釋:「寫泥板的人都是占星家,並不是歷史家」,換言之,他們寫泥板的目的在於占星而不在於記錄歷史。范德什佩克認為,這些泥板所記的歷史資料都「比較粗略」,提醒人要「審慎使用」。15
泥板記錄顯示什麼?且以VAT 4956泥板為例。泥板第一句寫著:「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三十七年」,16 接著詳細描述了月亮和行星跟其他星體星座的相對位置,並提到一次月食。學者聲稱,泥板描述的天體位置全都在公元前568/567年出現,因此認為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第十八年就是公元前587年,即他摧毀耶路撒冷的那一年。問題是,泥板描述的天體位置是不是獨一無二,惟獨 在公元前568/567年出現過呢?
根據計算,這塊泥板提到的那次月食應該是出現於巴比倫曆三月(西馬努月)十五日。公元前568年,在巴比倫曆這個月的這一天(相當於儒略曆7月4日)確曾出現了一次月食。可是,在此之前20年,即公元前588年7月15日,也同樣出現過一次月食。17
如果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第三十七年是公元前588年,他在位第十八年就是公元前607年。按照聖經的年代計算,這正是耶路撒冷被摧毀的年份!(見本頁時間軸)但關於公元前607年,VAT 4956泥板有沒有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呢?
除了上文提到的月食,這塊泥板還記錄了月亮位置的13組觀測結果和行星位置的15組觀測結果,其中描述了月亮和行星跟某些星體星座的相對位置。18 此外,泥板也記錄了日出日落和月出月落之間的8段時間。18a
由於月亮位置極其穩定,因此研究員集中分析了VAT 4956泥板上13組月亮位置的觀測結果。他們借助電腦程式,找出以往某個日期各天體的位置,然後對數據進行分析。19 結果如何呢?結果顯示,月亮在公元前568/567年的位置並沒有完全符合這13組觀測結果。可是,在此之前20年,即公元前588/587年,月亮的位置卻完全符合這13組觀測結果。
這兩頁展示的VAT 4956泥板還包含另一些資料,顯示月亮在公元前588年的位置比在公元前568年的位置更符合觀測結果。泥板第三行記錄了月亮在「[尼桑努月]九日晚上」在什麼位置。可是,就連最初支持公元前568年(天文曆法是567年)的學者也承認:在公元前568年,月亮處於泥板描述那個位置的日期是「尼桑努月八日而不是九日」。但為了把泥板的年份定於公元前568年,他們認定寫泥板的人是誤把「八」寫成「九」。20 有意思的是:泥板第三行所說的月亮位置,卻恰恰跟公元前588年尼桑努月九日那天月亮的位置完全吻合。21
顯然,VAT 4956泥板上不少天文數據都跟公元前588年的天體位置相符,表明這一年確實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第三十七年。因此,這些證據都支持聖經所顯示的年份,表明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前607年被摧毀的。
-
-
古耶路撒冷城到底在哪一年被摧毀?第二篇守望台2011年 | 11月1日
-
-
[第24頁的附欄或圖片]
天文日誌Bm 32238
這塊泥板包含月食的記錄,但都是在最後一次月食出現後才一併記錄下來的,而頭一次月食跟最後一次相距大約四百年。既然寫泥板的人不可能親自觀測到每次月食,他可能是用數學方法計算以往的月食在什麼時候出現。除非有其他證據支持寫泥板的人的結論,否則這些計算出來的結果就不一定可靠,不足以作為計算年代的依據。
[鳴謝]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