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的維護者?守望台1998年 | 3月15日
-
-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皇帝李錫尼——東部行省的統治者——締結聯盟。他們頒布米蘭敕令,容許所有宗教團體享有崇拜自由和同等的權利。可是,不少歷史家卻認為這份文件價值不大,聲稱它只是一封例行的官方函件,而不是皇帝的重大敕令,或顯示帝國對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變。
-
-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的維護者?守望台1998年 | 3月15日
-
-
君士坦丁利用宗教
論到公元三、四世紀羅馬皇帝對宗教的一般態度,《希臘民族史》指出:「雖然羅馬皇帝對宗教興趣不大,可是,為了迎合民眾,他們發覺必須在政治策略的架構中,讓宗教佔一席重要地位,至少為他們的行動添上一點宗教色彩。」
君士坦丁無疑是個懂得利用時勢的人。在事業的初期,他需要有「神靈」撐腰,然而羅馬神祇的影響力正江河日下,根本無法給他所需的支持。整個帝國,連同其中的宗教和其他機構,正逐漸衰落。因此,為了重整旗鼓,君士坦丁必須借助一些嶄新而富於激勵的事物。《凱德里亞》百科全書評論:「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特別感興趣,因為這個宗教不但支持他的勝利,還支持他重組帝國。各地的基督教會成了他的政治盟友。……當代的教會領袖成為他身邊的謀士。……君士坦丁要求他們要保持團結。」
儘管當時「基督教」已變節墮落、腐敗不堪,君士坦丁卻意識到,教會能夠成為有用的工具,使帝國恢復元氣、團結合一,藉此鞏固他的統治勢力。君士坦丁採納了變節基督教的信仰,好贏得教會的支持,以達成他個人的政治目的。他決定通過一個「公教」(意即共同的宗教)使人民團結起來。異教的習俗和節日改以「基督教」的名義奉行。「基督教」教士跟異教祭司享有同樣的地位、薪酬和勢力。
為了政治理由,君士坦丁竭力維持國內的宗教和諧,並迅速制止一切反對的聲音。然而,制止的理由並不是基於教義上的真理,而是基於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主張。鑑於當時「基督教」教會嚴重分裂,教義上的歧異根深蒂固,君士坦丁有機會以「天主差派」的居間者自居,作出干預。他跟北非的多納圖派信徒,以及帝國東部的阿里烏信徒接觸過後,很快看出僅憑遊說並不足以促成一種牢固、合一的信仰。a為了解決有關阿里烏教義的爭論,君士坦丁召開了教會歷史上第一個全基督教會議。——參看題名為「君士坦丁與尼西亞大公會議」的附欄。
論到君士坦丁,歷史家保羅·約翰遜寫道:「君士坦丁對基督教表現寬容,其中一個重要理由也許是,這樣他和國家就有機會控制教會在正統信仰方面所定的政策,以及在處理非正統信仰方面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