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第2頁
    警醒!1988年 | 9月8日
    • 第2頁

      你若聽到有人要在公園長凳和行人道上露宿,或者瑟縮在紙板箱裡、塑膠板下,你會有什麼感想?諸如此類的可憐景象已由新聞媒介加以廣泛報導,城市居民早已見怪不怪。這些所謂街頭流浪者的難題固然令人困擾,但在普世房屋短缺和許多人流離失所的情形下,這個難題僅是冰山的尖端而已。那麼,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這個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

  • 無家可歸——難題嚴重到什麼程度?
    警醒!1988年 | 9月8日
    • 無家可歸——難題嚴重到什麼程度?

      在普世各地,千百萬人住在所謂標準以下的房屋裡。據聯合國一本稱為《為無家可歸者而建造》的刊物透露,在發展中的國家「有百分之50——在若干城市中多至百分之80——的城市人口住在平民窟和僭建木屋裡,」沒有適當的食水供應,也沒有照明、衛生和廢物處理的安排。這種地方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儆醒!》雜誌通訊員作出以下的現場報導。

      印度,孟買——孟買中部,酷熱的夏天驕陽如火。在枝葉婆娑的榕樹下,一男一女和嬰兒正在行人道上睡著。粗陋的寢具,幾件煮食器和少許火灰足以說明他們已把這小塊地方視為他們的臨時居所。此外就沒有地方可供他們居住了。購物者和經營生意的人紛紛經過,似乎對這個家庭視若無睹。畢竟,在城裡像他們一樣的人不下盈千累萬。據估計,這個國家所缺乏的居住單位達2,470萬之多,人們無家可歸已成為常見的景象。

      離此不遠,在空地上、公路和鐵路沿途,粗陋的帳篷紛豎,仿如雨後春筍。無數的人用舊麻布袋和破布鋪在公地上,搭起帳篷作為居所。政府當局若不清除那些臨時棲身處所,那麼,用拆屋材料建成的無窗木屋就會紛紛出現。住在那裡的人要天天尋找食水。鐵路沿線和垃圾站成了露天廁所。比較之下,業已建成的貧民窟「永久」居所可算是令人羨慕的地方,那裡至少有幾處水龍頭和公廁可用。

      南非,約翰尼斯堡——對南非的白人來說,住屋並不是很大的難題,倘若房屋住客付得起不斷增加的租金。可是,據政府出版的《南非1986年》年鑑所載,「在黑人住宅的供應方面,南非現正經歷到廣泛的供不應求,特別以市區為然。」數以千計的人正在等候政府供應房屋,以致有時三個家庭要同住一間有四個房間的住宅,或者三、四人的家庭住在一個房間裡。結了婚的兒子登記輪候,希望兩年或三年之後會有房屋供應。目前,新婚夫婦要和父母同居一室,或者用波狀鐵皮在後院建間小屋——如果有後院的話。

      在若干地區,業主建造簡陋的小屋出租,但租金非常昂貴。城市當局容許他們這樣行,因為當局實在無法應付房屋的需求。這種情形造成了許多平民窟淪為罪行和疾病的溫床。電台報導,在1000名嬰兒中便有136名夭折,因為嬰兒出生地的情況極不衛生——沒有自來水供應,也許四、五家人要共用一個廁所,較年長的兒童也受到影響。他們從小就學懂偷竊和吸毒。少年喝酒十分普遍。

      中國,上海——在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人口最稠密的城市,為1200多萬居民籌措適當的住所乃是一項難以應付的挑戰。雖然政府現正盡力興建新的居住單位,但大多數人仍然住在小型住宅裡;那些住宅是在30和40年代建成的,看上去像間玩具屋。他們擠在大城市的樓宇裡,出入須要穿過上海人所謂的弄堂。其中不少房屋沒有自來水,也沒有屋內廚房或廁所,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冬季也沒有暖氣設備。昔日法租界和英租界的較大建築物現已劃分為每房住一家人,廚房和浴室公用。許多時,三代的人同住在一間這樣的屋裡。

      城市官員把提供較好的住宅視為當務之急。目前,據估計每個市民只有4至5.4平方米的居住空間。這比全國所訂的每人5.9平方米空間的目標為低。報告表示,上海在1985年有6,000間新樓宇單位建成,在1986年耗於建築的金錢則達1億3,500萬美元之巨。可是,輪候新住宅的人數仍有10萬以上,並且無法知道還有多少人在找尋一處可以稱為自己擁有的地方。

      巴西,聖保羅市——這個城市各處都出現臨時陋室區。無家可歸者由於絕望而不得不侵佔私人產業或空地,僭建起千奇百怪的鋅板小屋或單傾屋頂陋室,有時就在高尚住宅和現代分層大廈的隔鄰。不少傳統的家庭住宅已被改裝成臨時逐個出租的房間,往往一個浴室要供50多人公用。

      使情況變成更加惡化的是,去年四月,大批軍警開到聖保羅市的一個郊區拆除僭建陋室。據《聖保羅州報》說,有許多老年人被毆打,婦女被扯著頭髮拉走,兒童被拳打腳踢。不少人被投入屋內的催淚彈弄到呼吸困難。

      對於住在貧民窟、臨時房屋區和僭建陋室(怎樣稱呼它們都行)中那種悲慘、痛苦、絕望的生活,若非身歷其境,便會認為這樣的情況是難以想像的。可是,對千百萬人來說,這些乃是日常生活的殘酷現實。

  • 無家可歸——普世的難題
    警醒!1988年 | 9月8日
    • 無家可歸——普世的難題

      可是,房屋短缺和無家可歸的難題是沒有國界的;它也不僅限於發展中的貧窮國家。先進國家的大都會和大城市幾乎絕無例外地也有破舊街道和貧民窟。與輝煌的摩天大廈和現代多層建築物共存的是少數民族的聚居處和破落的內城。這些地方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論到在芝加哥舉行的一項調查,《科學》週刊報導說,無家可歸者「的特色是一貧如洗、孤立無援,官能障礙的比率頗高。五人之中有四人曾經進過監獄、精神病院或戒毒所。」

      美國大多數城市都有一些為無家可歸者安排的公共設施。例如,紐約市把單身流浪者安置在公共庇護所,家庭安置在福利旅舍。有關方面預料冬季來臨時會有1萬2,200名單身人士和2萬零500名家庭成員尋求幫助;當局希望有足夠地方可以容納他們。

      在這種地方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卻是另一回事。紐約的公共度宿庇護所通常是由體育館或軍械庫改裝的。在一處龐大的空地,數百人睡在一行行的床榻上。有些街頭流浪者拒絕入住庇護所。一個不幸的人說:「庇護所並不安全,床上時常有臭蟲或蝨子。你睡在那裡要睜開眼才行。」兒童住在那裡尤其難過。紐約《每日新聞》報導說:「市當局終於把兒童送入兵營一般的庇護所和擠迫的宿舍裡,他們受到許多嚴重難題所影響,例如疾病、官能障礙、吸毒、犯罪和絕望等。這些兒童有變成失落的一代的危險。」

      由於無家可歸者居無定所,他們的確實數字頗難計算。美國援助流浪者聯會認為在美國的流浪人數目在200萬至300萬之間。另一方面,美國房屋與都市發展部卻報導,「根據一切已知資料所作的估計,無家可歸者的最可靠數字是介乎25萬至35萬之間。」可是,實際數字不論多少,人人都同意數字正在日益增加中。

      「我們這時代的災禍」

      歐洲共同體的各國也面對嚴重的房屋難題。據倫敦《泰晤士報》報導,英國「居住在只供早餐的宿舍裡的人在1979至84年間從4萬9,000增至16萬人,還有125萬人列在輪候名單之中;此外,有100萬間住宅被官方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

      在英倫海峽對岸的巴黎,「各私人團體聲稱至少有1萬人露宿街頭」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如此說。這篇文章題名為:「歐洲無家可歸的人:我們這時代的災禍。」意大利政府估計有百分之20的新婚夫婦「除了與親屬同住之外沒有其他選擇,甚至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亦然。」據估計在2萬名無家可歸的丹麥人當中,「年齡不及30歲的人自1980年以來有顯著增加。」

      很諷刺的是,據歐洲共同體委員會社會事務委員薩瑟蘭(Peter Sutherland)說,正當這些國家「開始相信[它們]有希望永遠終止貧窮和無家可歸的災禍之際,」情形卻反而惡化。

      令人憂慮的趨勢

      可是,在近年來,要應付無家可歸難題的當局留意到有一種新的趨勢出現。紐約《時報》引述芝加哥援助流浪者聯會一位成員的話說:「我們看到窮困的趨勢正從『窮人』迅速轉移到『暴窮的中產階級』。他們失去了職業、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的房屋。流浪街頭的無疑已不再僅是老式的醉漢了。」

      同樣,美國康乃狄格州一個社會服務機構主持人評論說:「不幸的是,有些人對無家可歸者懷有錯誤觀念。其實他們不是從一城盪到另一城的流浪漢,而是許多家庭,由於付不起昂貴租金、失業、離婚而淪為無家可歸。」去年五月,據美國市長會議發表的報告指出,就29個大城市調查所得,無家可歸者有三分之一屬於有孩子的家庭,而且數目比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31。

      令人困惑的問題

      房屋短缺和無家可歸的難題嚴重到什麼程度雖然因國和因地而異,我們卻的確可以說,今日很少人完全不察覺這件事或完全不受其影響。最令人困惑的是,儘管各政府力謀補救和撥出大筆款項加以援助,難題還是沒有減輕的跡象。原因究竟何在?這一切無家可歸的人是從哪裡來的?最重要是,房屋難題有解決的希望嗎?

  • 無家可歸——原因何在?
    警醒!1988年 | 9月8日
    • 無家可歸——原因何在?

      那是個寒冷的冬夜。路易絲和家人突然被幾陣刺耳的呼喊聲驚醒。鄰舍發生了火警。火勢乘著凜烈的狂風向那六層高的建築物逼來。各人在驚惶混亂之中企圖逃出五樓的居住單位,路易絲的母親在逃火時喪生。不久之後,火焰吞噬了這座樓宇,所有住宅單位都燒毀了。

      一夜之間失去母親和家園,對路易絲來說是一項沉痛的打擊。幸而她的親戚朋友供給她居停,直至她辦妥各事為止。這便是社會學家所謂的社區支援網。多個世代以來,這種支援在危難時候發揮有如安全網的作用。

      既然如此,何以每個大城市都有街頭流浪者,並且要設立庇護所來收容無家可歸的人呢?何以有這麼多的臨時房屋區、貧民窟和僭建陋屋呢?事實上,房荒和無家可歸的難題究竟原因何在?

      安全網破裂

      在正常環境之下,任何人在危難時期都有親戚朋友作為安全網,提供所需的幫助,可是,這個安全網是脆弱的。倘若需求太大或者安全網力有不逮時又如何?或者發生大規模的社會變動,以致安全網破裂又如何?安全網一經破裂,當事人就陷於可怕的困境了。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情形就是這樣。例如,印度在以往數年雨季的雨量一直不足。到了1987年夏季,每三個印度人便有一個沒有足夠的水可喝。食水缺乏意味到農作物不能生長,牲口不能存活。耕作不成,耕農就沒有工作可做,不能養活家人。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希望找到工作。

      這種移民潮的影響使本身人口已增長得太快的城市實在負擔不了。不斷湧入的移民既沒有錢,又沒有工作;他們甚至連貧民窟的一個小房間也租不起。由於遷進一個完全新的環境裡,他們沒有什麼人可以投奔,因此必須加入無數街頭露宿者的行列。於是房屋危機遂變成更嚴重。

      其他發展中的國家也面臨類似的難題。《非洲危機》一書說:「1950年非洲只有一個城市——開羅——擁有過百萬的人口。但在1980年,百萬人口的城市已有19個。到了2000年,這樣的城市預期會有六十多個。」鄉村居民湧入城市是希望找到較好的生計。但結果造成了許多貧民窟和生活質素的降低,往往比他們從前的境況更加惡劣。

      樓價高漲、供應減少

      在較富裕或先進國家中,無家可歸的原因可能大為不同。援助無家可歸者的人往往指出經濟問題為主要因素。例如,《麥克萊因》新聞雜誌報導加拿大「二十年來在建築費方面不斷上漲,以至新建樓宇價格升高;近年來物業市場有較多雙重收入的家庭光顧,結果把價格進一步推高。只在去年,有些城市地區的樓價便提高了百分之50。」

      在許多城市,促使樓價高漲的另一個因素是所謂住宅高尚化。內城地區有越來越多的舊式廉價樓宇被重修或改建為高價住宅單位,這些單位具有現代各種舒適設備,適合新近發財或青年專業人士居住,因為他們喜歡城市生活過於郊區生活。這樣不但提高了樓價,而且使低薪或中等收入家庭購買得起的房屋大大減少供應。

      且以紐約市為例,近期的調查指出,一個家庭每年要有5萬8,000美元收入才租得起一個只有一間睡房的普通價錢單位。美國所作的調查透露,紐約曼克頓區的租價為全國城市之冠。在高尚住宅區,一間有兩個睡房的1,400方呎[130平方米]樓宇平均租價為每月2,555美元,一個家庭要歲入7萬3,000美元才租住得起,而且這家人要願意僅在租金方面就耗去百分之40以上的收入。

      其他城市的樓價也許較低,但工人的平均工資也較低。既然居住方面要消耗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任何經濟上的不利轉變就很容易導致災禍的結果。約翰的例子就是這樣。幾年之前,約翰一家五口從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遷往德克薩斯州的候斯頓去找尋工作。有一段時期,他以推銷遊覽車所得佣金維持家計。後來由於經濟不景,兩個月沒有生意。他無法付出595美元一月的房租,一家人遂被迫遷。他們既沒有人可以投靠遂不得不進住流浪家庭收容所。雖然頭上有屋頂遮蓋,約翰卻懷疑他是否能夠再次在社會上立足,因為很少僱主會聘用沒有地址的人。

      在大城市裡,雖然大多數人未必無家可歸,但居住環境卻極之不如理想。據調查透露,甚至在紐約這般現代化的城市,也有百分之10所謂「法律管制的舊樓宇」存在。這些舊樓宇被認為到本世紀末就不宜於居住,因為在通風、照明和衛生設備方面都不合規格。另有百分之30是「法律管制的新樓」,這些樓宇雖然有點改善,但甚至以1929年的標準來衡量亦已過時。由於所住的樓宇最後被判為危樓或予以棄置,被迫離家的人每年竟有3萬之多。

      精神上的因素

      使事情更趨複雜的是,許多專家認為在無家難題方面,經濟只是因素之一而已。他們聲稱有高度百分率的流浪者之所以流浪,是因為患了精神病而不能再照顧自己。

      自1960年代中葉以來,美國許多州立精神病院為了節省開支,遂採納了所謂社區精神健康照顧計劃。不少精神病患者接受過若干新的精神病藥物治療之後就獲釋出院。這樣行的理論是,病情較嚴重的人既有藥物控制病情,讓病人住在社區裡及受社區所支持,他們就會康復過來了。結果,例如在加拿大,各精神病院的總容量從1960年的4萬7,600張病床降至現時的1萬張,美國各精神病院現時的病人比1955年55萬9,000人的高峰減少了四分之一。

      可是,《麥克萊恩》雜誌報導說:「釋放出院的精神病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忽略。因為當地未能供應適當的社區服務或安排居所給以前的精神病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於是被迫入住破爛的招待所和公寓。其他的則由於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結果入住收容所或露宿街頭。加拿大多個城市的福利署官員估計,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流浪者患有某種形式的精神失調。哈佛大學醫學院由巴素克(Ellen Bassuk)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波士頓一間典型的流浪者收容所裡,「有百分之90的人患了可以診斷得出的精神病。」

      在福利旅社或此類收容所中的流浪家庭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其中精神病患者雖然不多,但由於過度擠逼和衛生設備不佳,加上苦悶和絕望,以致時常導致家庭暴力和情緒困擾,特別以兒童為然。

      急待解決的悲劇

      雖然專家們無法完全同意無家可歸是由於經濟不景,房屋漲價、精神病抑或其他難題所促成,但這個難題的若干方面仍是令人憂慮的。首先,沒有人能否認房屋難題在普世正日益惡化。其次,成為流浪者的不僅限於單身的人,同時也包括越來越多的家庭。最後,無家可歸者的年齡日漸降低。這些可悲的事實極需尋得解決方法。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難題?方法是否有效?將來會有足夠的房屋給所有人居住嗎?

      [第9頁的圖片]

      在豪華府第陰影下的臨時棲身之所

      [鳴謝]

      Mark Edwards/UNCHS

  • 無家可歸——有解決的希望嗎?
    警醒!1988年 | 9月8日
    • 無家可歸——有解決的希望嗎?

      「住所是人類的需要,在重要性方面可與食物和水並列,而且是文明生活的一個基本條件。鑒於這些真理,我們可以看出無家可歸的真相便是:侮辱人類的尊嚴和否認基本的人權。」——國際收容無家者之年英國協會會長斯卡曼(Scarman)爵士。

      請如此類的談話清楚表明各政府當局均留意到有提供更多和較佳房屋的必要,而且也在這方面作出相當努力。但問題是:這些努力有效到什麼程度?我們且來考慮一下幾個例證。

      檢討現行的努力

      據印度《時報》報導,為了滿足孟買日增的人口對房屋的需求,印度要每天建築125個新的居住單位才行,雖然數字看來不大,但每年總額卻達4萬5,000個單位之多,而這只是容納增長的人口而已。城裡有80多萬人住在不合標準、不合衛生的貧民窟裡,這些人又如何?若要在20年內徙置這些人,就非每日另行建造110個單位不可。合計起來每年要建造8萬5,000單位以上。報告聲稱,為了這樣行,「生產率就得躍進四倍。」同樣,在1961和1981年之間,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建築住宅方面尚達不到目標——45萬個單位——的十分之一。

      非洲鄉村居民湧入城市,以致各政府在房屋危機方面受到極大壓力。南非約翰尼斯堡的《星報》報導說:「居住在城市的人若是失業,就被遞解到鄉村去。」在其他地方,只有在城市登了記的居民才獲准在當地工作。雖然國際強烈反對該國的歧視政策,尤其反對與種族有關的歧視,政府的這種強硬手段有成功嗎?該項報導說:「為農村移民安排職業和住所的難題在非洲許多地方已幾乎達到無法處理的地步,事實上,在整個第三世界莫不皆然。有人曾預測非洲各大城市將會面臨社會和教育制度以及水、電、下水道服務的大崩潰。」

      在英國,為窮人安排住所以及維修或重建破爛樓宇乃是急需關注的兩個大難題。《天主教先驅》週刊說:「我們聽說,以一個國家而言,我們『無力』花費更多金錢去應付這些嚴重難題,但與此同時,買屋居住的人所獲得的津貼卻沒有受到任何限制」由於削減建造廉價屋的經費,建造工程遂減至不及十年前水平的五分之一。更有甚焉的是一項報導說:「對於公共和私人樓宇,我們也要付出大量修理費,據估計達5,000萬英鎊。」政府打算怎樣應付這些開銷尚待分曉。

      紐約《郵報》的社論說:「在美國,無家可歸的難題不僅在於安排房屋給絕望和無助的人而已。」例如,紐約市平均月耗1,800美元使一個流浪家庭入住福利旅舍,這項服務每年要耗資1億2500萬美元。此外,28間公共收容所的每年經費為2億5,000萬美元。可是,市內無家可歸的人仍繼續增加。原因何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一篇專題討論無家可歸的文章推斷說:「沒有人知道處理流浪者的最佳方法。較佳的房屋、較多的就職機會和較易取得糧票對於精神有問題的人和吸毒、縱酒者都無濟於事。」

      治標不治本

      顯然,解決今日的房荒難題和滿足明日的房屋需求是普世各政府的艱巨工作。原因何在?因為房屋短缺和無家可歸的難題並不是孤立的問題。它與其他同樣嚴重的難題——諸如人口爆炸、失業、貧窮和通貨膨脹——是息息相關的。其他難題若不獲解決,房荒難題就很難有解決的希望。可是,今日地上有任何國家是免於上述各種難題的嗎?事實上,有任何政府在解決這些難題方面真正成功嗎?根本沒有。

      有鑒於此,各國在解決無家可歸的難題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好比試圖修補一間破爛房子的許多裂縫和漏洞。立意雖然可嘉,可惜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情況所需的其實是拆去破爛的建築物,在地基上建造一間新的房子。

      這個見解並不是新事。1,900年前已有人提倡此說。這個見解遙遙領先地走在時代前頭,以致當時墨守傳統的領袖們認為無法接受。耶穌基督說:「沒有人會拿一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補上的會把衣服扯破,裂的地方就更大了。」(馬太福音9:16,《新譯》)他當時所想到的是什麼呢?

      永久的解決方法

      耶穌所主張的不是治標而是治本的方法。他教導門徒仰望上帝的王國提供永久的解決方法;解決的不光是房荒難題而是今日為患人類的一切苦難。他鼓勵門徒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10)這個王國會在地上執行上帝的旨意。它不會僅是修補現行這個陳舊破爛的事物制度。反之,它會取而代之。

      這一切對你意味到什麼呢?請聽聽受上帝感示的古代希伯來先知怎樣說:「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以賽亞書65:21,22。

      你留意到這裡所強調的不光是興建多些房屋嗎?反之,它所強調的是公平、平等和公道。你豈不渴望生活在這樣的政府統治之下嗎?屆時你不但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屋——這是今日大多數人所無法冀望的——而且會生活在和平的環境裡,享有豐富的食物、清潔的空氣和水、善良的鄰居。這一切和更多的美事都是上帝王國的公義管理所要成就的偉舉。

      今日耶和華見證人正服從耶穌的命令把「這王國的好消息」告訴各處的人。(馬太福音24:14,《新世》)通過本刊和姊妹雜誌《守望台》的篇幅以及親自上門探訪,他們促請你留意前頭的奇妙希望。我們鼓勵你抽點時間去研究怎樣才能置身於一群喜樂的人之列。這群人將會在未來的公義政府統治之下生活,這個政府會使整個地球成為人類永久的樂園家鄉。

      [第12頁的精選語句]

      「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以賽亞書65:21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