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什麼是互聯網絡?
    警醒!1997年 | 7月22日
    • 什麼是互聯網絡?

      戴維是美國一個教師,他講課的教材是從互聯網絡上取得的。加拿大一個父親跟他在俄羅斯的女兒天各一方,雙方就靠著互聯網絡保持聯繫。洛瑪是個家庭主婦,她只要用互聯網絡,就可以仔細查看科學家對宇宙起源的研究資料。一個農夫也用互聯網絡,看看怎樣憑著人造衛星的幫助,用新的方法種植農作物。各大商業機構也深受互聯網絡所吸引。他們曉得互聯網絡的宣傳效力宏大,可以把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介紹給數以百萬計可能惠顧他們產品的人。人無論住在地球上哪一個角落,都可以利用互聯網絡的龐大資訊服務,讀到本國及國際的最新新聞。

      究竟互聯網絡(Internet,或譯網際網路,簡稱網)是什麼呢?你需要互聯網絡嗎?你決定要不要「上網」前,大概喜歡對互聯網絡有多一點的認識吧。互聯網絡的功能雖然給人大吹大擂,我們卻有不少理由要小心謹慎;你家裡要是有兒童,就更要當心了。

      互聯網絡是什麼?

      請想像一個滿是蜘蛛的房間:每隻蜘蛛都在結自己的網,而每個網又互相連結,結果蜘蛛可以在網絡上隨意走動。這就是互聯網絡的基本概念了:地球上不同類型的電腦、電腦系統網絡,都連結了起來,形成大的網絡。你如果有一部電話,你就可以跟在地球另一方,同樣有電話的人交談。同樣道理,擁有電腦的人可以通過互聯網絡,跟世上任何地方的電腦或電腦使用者交換資訊。

      有些人把互聯網絡描述為「資訊超級高速公路」。正如人可以經過道路往返國內的不同地區,同樣人也可以用互聯網絡把資訊傳送到各個互相連接的電腦網絡去。信息傳送途中,每一個網絡都有足夠的資料,曉得怎樣連接下一個相鄰的網絡。所以,信息的終站可能是另一個城市或另一個國家。

      設計互聯網絡的人創製了一套規則,各個網絡就藉著這些規則跟鄰近的網絡「溝通」。那麼,究竟多少個網絡是已經連接了的呢?有人估計超過三萬個。最近的調查顯示,這些網絡跟超過一千萬台電腦連接了起來,全球使用這個網絡的就大約有三千萬人。據估計,每年連接了互聯網絡的電腦數目都倍增。

      我們可以在互聯網絡上找到什麼資料呢?互聯網絡上的資訊種類與日俱增,從醫學到科學,以至科技的題目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網上跟藝術有關的資料巨細無遺,也有供學生研究的資料,而且也包含了消遣、娛樂、體育、購物、就業消息等資訊。你也可以在互聯網絡上找到年鑑、詞典、百科全書、地圖等。

      可是,其實網上也有一些叫人不安的信息,這一點實在值得我們好好考慮。互聯網絡上的所有資料都是有益的嗎?互聯網絡提供什麼服務和工具給我們呢?我們可以怎樣避免接觸網上的不良資訊呢?下一篇文章將會解答以上問題。

      [第4頁的附欄或圖片]

      互聯網絡的起源和設計

      在60年代,美國國防部進行了一個實驗計劃,目的是令處身多個不同地方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可以藉著共用珍貴的電腦器材和檔案而一同工作。這個計劃令互聯網絡有了個雛形。國防部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於是建立了一組互相聯繫的網絡,而整個網絡系統是協調互通的。

      另一方面,冷戰促使有關的專家想到要發展所謂「防炸毀」的網絡。這樣的網絡就算有一個部分給破壞了,其餘沒有受到破壞的部分仍然能夠運作,協助把資料傳送到目的地。根據這個概念發展出來的互聯網絡,信息傳送的途徑不是集中地通過某一個地點,而是可以通過網絡上的不同部分。

      互聯網絡上的大部分網絡都已經存在了二十年以上。後來人使用各種網絡瀏覽器,就更令這些網絡大受歡迎了。網絡瀏覽器是一種軟體工具,可以大大簡化上網的人「遊覽」不同網址要花的功夫。

  • 互聯網絡提供的服務和工具
    警醒!1997年 | 7月22日
    • 互聯網絡提供的服務和工具

      全球收發電子郵件(E-mail)的系統是互聯網絡上的一個常用工具。事實上,互聯網絡上大部分的資訊交通主要是傳遞電子郵件,而很多人上網都只是為了使用這個工具。收發電子郵件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看傳統的郵遞過程,然後才回答這個問題。

      請想像一下如果你住在加拿大,打算寄信給你住在莫斯科的女兒。你寫好信封上的地址,把信寄出,你的信於是就展開一段漫長的旅程了。郵務中心把你的信運送到下一個地點,可能是一個分區或國家郵件分發中心,接著再送到你女兒附近的郵局。

      發送電子郵件的過程也差不多。你先用電腦打好一封信,然後指定發送給你女兒獨有的電子郵址(E-mail address)。你通常要用一個叫調制解調器(modem)的儀器,把你的電腦經過電話網絡跟互聯網絡連接上,然後從你的電腦發出電子信件。電子信件給發送出去後,就經過不同的電腦,每台電腦就像分區或國家的郵遞發送中心一樣。這些電腦都有足夠的資料,知道怎樣把你的信件送到目的地的電腦,你的女兒於是可以從這個電腦領取信件。

      發送電子郵件跟寄出一般郵件不同的是,就算郵件的目的地位於地球上另一個大洲,除非部分地區的網絡嚴重堵塞或暫時失靈,否則電子郵件只消幾分鐘就可以送到目的地了。你的女兒只要查看一下她的電子郵箱,就可以查收你的電子郵件。由於發送電子郵件方便快捷,而且也可以把郵件同時向世界上多人發送,所以電子郵件是現今流行的通訊方式。

      網絡討論群

      互聯網絡也提供一個很受人歡迎的服務——議事網(Usenet)。人可以通過議事網加入網絡討論群,討論某個特定的題目。有些網絡討論群主要涉及買賣不同的消費用品。使用互聯網絡的人一旦獲准進入議事網,就可以免費加入議事網上數以千計的討論群。

      假設一個人加入了集郵討論群。只要討論群其他成員發出任何同集郵有關的新消息,這個新加入的人就可以得到這些資料。他除了可以查看其他發送到集郵討論群上的資料,也可以看看其他人寫了什麼去討論群回應。假如有人徵求有關某特定系列郵票的資料,不用很久,全球各地就可能有人回應和提供資料,其他使用這個討論群的人也可以立刻得到這些消息。

      另一個系統的運作概念跟議事網差不多,就是「電子公告牌」(或譯「電子布告欄」、 「電子告示板」;英語全名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BBS)。電子公告牌跟議事網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電子公告牌的所有檔案都存放在一台電腦裡,由一個人或一組人管理。網絡討論群上的內容,反映出不同使用者的個人喜好、觀點和道德價值標準,所以使用的人要謹慎。

      檔案共享和尋找題目

      互聯網絡本來要達成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共享及交流全球的資訊。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教師在互聯網絡上找到另一個教師,願意把自己編訂好的教材公諸同好。他們兩人雖然相隔2000多英里,檔案卻不用幾分鐘就傳送妥當了。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要找的資料在哪裡,那又該怎麼辦呢?正如我們用電話簿查看電話號碼一樣,使用互聯網絡的人也可以先進入一些所謂「搜尋網址」,找尋他要找的東西。使用者只要在這些網址上鍵入一個詞或詞句,網址就列出一連串相關的互聯網絡位址。你可以依照這些網絡位址找到你希望獲得的資料。搜尋服務一般是免費的,而且通常只花你幾秒鐘。

      上文提到的農夫知道有一種耕種技術,叫「精密耕種法」,是一種應用電腦和人造衛星地圖的新技術。農夫在網絡搜尋程式上鍵入「精密耕種法」這個詞,就知道正採用這個耕種法的農夫的名字,以及這種耕種法的詳細資料。

      全球網絡

      互聯網絡的其中一個部分——全球網絡(或譯「全球資訊網」、「萬維網」;英語全名World Wide Web,簡稱WWW),可以讓網上的作者以嶄新的方式,應用一種固有的文字表達方法:腳注。我們每逢讀一份雜誌或一本書,看見作者在文中加上腳注的符號,都懂得看看頁底,而頁底的附注可能指示我們翻到另一頁或查看另一本書。互聯網絡上設計電腦文件的作者也可以運用一種電腦技術,達到差不多同樣的效果。方法就是在他們設計的文件中,把語詞、詞句或圖像加工,加上劃線或以特別的字體顯示。

      這些特別醒目的文字或圖像使讀者知道,網上含有相關的資料,而且時常是其他的網上文件。讀者可以立刻取得和閱讀這份網上文件,而且文件更可能是來自另一台電腦或另一個國家的哩!戴維·皮爾寫了一本書,叫《遨遊互聯網絡》,他指出這個技術「不止告訴你有什麼參考文件,還實際讓你看到它們」。

      全球網絡也可以讓人把相片、圖像、動畫片、錄像帶、聲音儲存起來,待日後重新展示或播放出來。上文提到的家庭主婦洛瑪從網上獲得一套彩色短片。她用電腦播出這套短片,旁述的聲音就從她電腦的音響系統中播放出來。

      網上漫遊

      上網的人只要運用網絡瀏覽器,就可以既容易又快捷地查看不同的資料、觀看儲存在不同國家的電腦中的彩色圖像。使用網絡瀏覽器其實有點像實際周遊列國,只是簡單輕鬆得多罷了。我們可以一睹著名古籍「死海書卷」在網上的展出,也可以「參觀」有名的美國大屠殺紀念館。使用互聯網絡的人可以隨意進出不同的網址,一般人管這種玩意叫「網上漫遊」。

      商業機構和其他組織也對全球網絡很有興趣,因為互聯網絡既是宣傳產品和服務的渠道,又可以用來發放其他類型的資訊。這些機構在網上設計一個網頁(就像一個電子式的店面櫥窗),任何打算惠顧的客戶只要知道網頁的網址,就可以用瀏覽器到網頁「逛逛」,或閱覽資料。不過,互聯網絡跟其他商業市場一樣,不一定向人提供優良的產品、服務或資訊。

      研究互聯網絡的人正設法提高互聯網絡的安全程度,有效保障資料的保密及網上交易的安全。(我們將在較後的文章談談這點。)由於現時互聯網絡上的商業活動日漸頻繁,令網上的信息傳輸十分繁忙,所以現正有人建立另一個全球性的互聯網絡——所謂「互聯網絡II」。

      什麼是「網上談」?

      互聯網絡提供的另一種服務是「網上交談」(英語Internet Relay Chat),簡稱「網上談」。一群人只要用「網上談」的功能,就能夠以假名即時互相發送信息。使用這種功能的人雖然年紀各異,不過青少年卻最熱中於這種玩意。任何人只要接上了「網上談」,就可以接觸到世界上不同地方、數目龐大的網絡使用者。

      這些所謂「網上暢談室」或「網上談頻道」的聊天組,一般都是為了某個特定的題目而設的,例如科幻小說、電影、體育、愛情等。任何人如果在「網上暢談室」鍵入了信息,其他參加「暢談」的人的電腦屏幕也可以差不多同時看見這個信息。

      「網上暢談室」的運作有點像一群人聚集起來,談天說地,不過大家不是說話,而是向電腦鍵入簡短的信息。「網上暢談室」一般是整天24小時也有人參與的。基督徒當然明白聖經對於交友有什麼原則,例如哥林多前書15:33這條原則,就恰好可以應用在參加「網上暢談室」這件事上,正如我們在生活上其他方面也應用這條原則一樣。a

      誰付互聯網絡的費用?

      你可能很想知道:「既然我們可以用互聯網絡跟很遠地方的人聯絡,那麼,這些費用究竟是由誰來付的呢?」互聯網絡的營運費用是由所有使用者,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共同分擔的。不過,人就算曾經進入很多在國外的網址,他卻不一定收到長途電話的收費單。大部分互聯網絡使用者都在他本地的網絡服務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登記了戶口,而供應商一般只收取客戶固定的月費。供應商通常給客戶一個本地的電話號碼,免除了額外的電話費用。在美國,一般供應商收取的月費大概是20美元。

      各位讀者看到這裡,都知道互聯網絡的功用真是數不勝數。不過,你該不該駛進這條資訊超級公路呢?

      [腳注]

      a 較後的文章將談到我們要當心「網上暢談室」。

  • 你真的需要「上網」嗎?
    警醒!1997年 | 7月22日
    • 你真的需要「上網」嗎?

      你應該上網嗎?上不上網當然是你個人的事,你應該小心權衡利弊。你可以考慮一些什麼因素呢?

      需要:你計算過上網的開支沒有?

      現在商業世界的市場推廣手法十分高明,上網的人數因此大幅上升。商人的目標不外是在市場上製造一種需求。辦法是先讓你獲得免費的資訊或服務,你一旦開始依賴這些資訊或服務,他們就可能向你徵收會員費或年費,你付了錢才可以享有你起初免費得到的東西。除了這些費用外,你仍舊要繳交每月的互聯網絡費用。不少網上報章就是用這一套來招徠顧客的。

      上網所需的器材和軟體要花費多少錢呢?你實際需要在網上得到的又是什麼呢?你計算過代價後認為上網划算嗎?(參閱路加福音14:28。)有沒有圖書館或學校設有上網的設備呢?你如果先試試循這些途徑上網,可能使你不用大灑金錢購置個人電腦及相關的器材,就可以獲得你需要的資料了。你可能要按需要使用公共的上網設施一段時間,才能夠清楚你自己到底要多經常使用這些設施。要知道,互聯網絡存在了超過20年後,一般人才開始留意到它,更不用說是感覺需要它了。

      安全:你的隱私權受到保障嗎?

      另一個基本的考慮因素是資料保密。舉個例:你發出一個電子郵件,理應是收件人才可以讀到你的郵件的。不過,熟悉網絡或存心不良的個人或團體可以干擾或控制郵件的傳送過程。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發出的信息,於是在發出電子郵件前,用特定的程式把文件中要保密的內容轉化為亂碼。至於接收電子郵件的一方,收件人就要有類似的程式去解讀變亂了的信息。

      近來,在商業上使用互聯網絡,交換信用卡及其他機密的資訊成為了很多人的熱門話題。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新發明可以加強網上的保安,著名的電腦保安系統分析專家多蘿西·丹寧卻指出:「沒有任何系統是絕對安全的,不過風險卻可以大大減低。至於風險大概可以減低多少,一來要看你儲存在系統中的資料有多珍貴,二來就要看駭客(hackers,存心竊取資料的人)和系統的內部人員對系統構成的威脅有多大。」任何電腦系統,不論有沒有接上了互聯網絡,都不可能絕對安全。

      你能夠騰出這麼多時間來嗎?

      另一個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是時間。你要花多長時間安裝瀏覽互聯網絡的工具,然後又要花多少時間去學習使用呢?此外,一個經驗豐富的互聯網絡導師指出,「對新上網的人來說」,網上漫遊「是最容易叫人上癮,又最花時間的活動」。為什麼呢?

      網上有無數的有趣題目,也可以找到多不勝數的新事物。互聯網絡其實像一個收藏豐富的圖書館一樣,滿是悅目繽紛的文件。單是閱覽網上的部分網頁,也可以輕易消磨人一整個晚上,而且令人樂此不疲。(請參看本刊13頁的附框「你的時間有多寶貴?」。)我們這樣說當然不是表示,所有上網的人都缺乏自制。可是,好好限制上網的時間,小心選擇在網上瀏覽的信息,總是明智的——這條原則特別對青少年適用。很多家庭都把同樣原則應用在看電視方面。a人如果這樣做,就不會佔用了原本預算用來參與家庭及屬靈活動的時間。——申命記6:6,7;馬太福音5:3。

      你落伍了嗎?

      假以時日,互聯網絡的技術將在世上的發展中地區普及。可是,大家還記得頭一篇文章提到的那幾個人嗎?他們從網上獲得的資料,其實也可以通過圖書館、電話、傳統的郵遞服務或報章那裡獲得的。這些方法當然不免要花他們多一點時間和費用。雖然是這樣,對於世上大部分人來說,這些傳統的通訊方法看來仍舊是他們的基本通訊方法。

  • 為什麼上網要當心?
    警醒!1997年 | 7月22日
    • 為什麼上網要當心?

      互聯網絡在教育和日常通訊方面的發展無可限量,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互聯網絡的高科技外殼裡面,卻隱伏著不少問題,其中一些更是長久以來一直跟電視、電話、報章、圖書館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的確要想想:互聯網絡上的資料適合我一家和我自己嗎?

      根據不少報告指出,互聯網絡上載有色情資訊。可是,這就表示互聯網絡不過是個性變態者流連的髒地方嗎?有些人卻不同意,他們覺得這個說法完全誇大了事實。他們指出,上網的人必須刻意花功夫才能夠找到不堪入目的資訊。

      他們的講法也是有道理的,人的確要故意花功夫才能在網上找到不良的資料。不過,持另一方意見的人卻指出,在網上找到這些資料,其實要比在任何地方都容易。人只需要按幾個鍵,就可以找到含有色情成分的資料,例如露骨的色情照片,還包括繪影繪聲的不雅片段。

      互聯網絡上究竟有多少色情資訊這個問題是時下熱門而引起爭議的話題。有些人覺得,部分報導把網上的色情問題描述成達到泛濫的程度,是未免言過其實。可是,你要是知道你家的後園有毒蛇,不過沒有一百條那麼多,只是幾條罷了,你就可以不用擔心家人的安全嗎?所有上網的人最明智的態度是步步謹慎。

      當心侵犯孩子的人!

      近日報章報導,有些有戀童癖的人加入了讓青少年聊天的線上討論組。這些成年人冒充青少年,向不曉得防範人的少年下手,騙得他們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地址。

      美國全國失蹤及遭受侵犯兒童中心記錄了其中幾起有關的事件。例如:1996年,警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尋回兩名失蹤了兩個星期的女孩,她們的年齡分別是13和15歲。她們在互聯網絡上結識了一個18歲的男子,後來就跟著他走到另一個州去。一個35歲的男子就被控誘騙一名14歲男童跟他進行非法性行為,案發的時候男孩的父母並不在家。兩起案件都同樣是由互聯網絡的網上暢談室開始的。1995年,一名成年男子在網上結識了一個15歲的男童,後來竟然明目張膽地到男童的學校要見他。另一個成年男子就承認曾跟一名14歲女童有性行為。這個女孩使用爸爸的電腦,通過線上的公告牌同其他少年聯絡,於是結識了這個男子。在上述所有事例裡,少年人都被說服透露了自己的真正身分。

      父母指導不可少

      雖然上述例子只屬少數,父母卻必須事事小心。父母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自己的兒女,以免他們成為罪行或被利用的目標呢?

      各電腦軟體公司正推出不少程式,從網頁分級系統(跟電影分級系統類似)到敏感詞語偵查程式(辨別網頁中的不良成分),以至查驗年齡系統不等。有些程式更可以在資訊傳到家中的電腦之前就把訊息攔截。不過,上述系統都不是萬無一失的,而且都可以用不同方法繞過這些系統的監察。此外,要知道互聯網絡本來就是設計成不受干擾的,所以根本很難監管。

      《儆醒!》訪問了加利福尼亞州一名警長,他是當地警方一個調查兒童被侵犯案件的小組主管。他的勸告是:「父母的指導是不可取代的。我自己就有個12歲的兒子。太太和我都容許他用互聯網絡,不過我們總是一起上網,而且小心控制上網所花的時間。」這個父親尤其提防網上暢談室,對參與暢談室的討論嚴加限制。他說:「我們的電腦不是放在兒子的房間,而是放在家中大家共用的地方。」

      如果家中的電腦可以接上互聯網絡,父母就要主動留意這件事,為兒女決定他們可以怎樣運用這個工具。關於這方面,有什麼實用、合理的預防措施值得我們考慮呢?

      戴維·普洛特納科夫是《聖何塞信使報》的正式撰稿人,他提出了幾項有用的建議,給打算在家裡上網的父母考慮。

      • 你如果跟你的年輕人一起上網,他們就可以從你的判斷和指引得益,而且上網期間就差不多總是可以接觸到優良的資訊。戴維警告,沒有父母的指引,「網上所有資訊就像沒有了容器的水一樣」。你堅持實行的規則,是「你一向在口頭上教導孩子的常識的具體表現」。例如,你跟陌生人說話的方式可以為你的兒女立下模範。

      • 互聯網絡就像一個公眾場所,並不適宜用來當做保姆。「你總不會把你10歲大的孩子留在大城市裡幾個鐘頭,還打發他獨個兒四處亂跑,玩個痛快吧?」

      • 要學會辨識不同的網站;分清楚什麼是玩遊戲、網上聊天或幫助學生做功課的網頁。

      美國全國失蹤及遭受侵犯兒童中心出版的小冊《資訊公路兒童安全守則》給青少年以下指引:

      • 不要透露自己的個人資料,例如你的地址、住宅電話號碼,或你就讀學校的名稱及地址。未經父母批准,不要把你的相片通過電腦網絡傳送給別人。

      • 如果收到任何使你不安的信息,要立刻通知家長。不要理會任何粗鄙或挑釁性的信息。要立刻把事情告訴父母,好讓他們跟線上服務公司交涉。

      • 要跟父母合作,順服他們就上網所定的規則,例如就上網的時分及時間所定的限制、可瀏覽的網址類別等,要緊守他們的決定。

      要記得,上述所有防備措施也對成年人很有幫助。曾經有些成年人由於粗心大意,結果上了當,不但誤交損友,還惹禍上身。網上暢談室給人一種神祕的氣氛,而使用的人既看不見別人,又可以用假名來掩飾自己的身分,所以令部分人放鬆了戒備,誤以為很安全。成年人,你們也該小心謹慎!

      以持平合理的態度看互聯網絡

      互聯網絡上的部分資料及大部分服務都富於教育意義,十分有用。近來,越來越多公司把他們的內部文件儲存在公司內部的網絡裡,這些網絡稱為「內域網絡」(或譯「網內網路」,intranet)。以互聯網絡為基礎的錄像帶和視像會議功能,很可能把我們的旅行和商業會議模式完全改變過來。有些公司利用互聯網絡銷售他們的電腦程式,減低了軟體的成本。不少現在由人來執行的商業交易,例如旅遊服務和證券經紀服務,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使用互聯網絡的人可以自己處理部分或所有的商業交易安排。互聯網絡的影響的確無遠弗屆,在資訊共享、商業交易、通訊這幾方面更可能繼續是重要的媒介。

      互聯網絡跟大部分工具一樣,都有它的正當用途。不過,它也可以被人誤用。有些人可能選擇探索互聯網絡中良好的資訊,有些人卻可能選擇不這樣做。基督徒無權論斷別人的私事。——羅馬書14:4。

      使用互聯網絡就像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旅遊一樣,可以看到聽到很多新事物。正如在旅行期間,人要有好的禮儀,也要做好明智的預防措施。同樣道理,你要是決定上網,或者說「登上資訊超級高速公路」,請緊記上述提議。

      [第12頁的精選語句]

      「我們的電腦不是放在兒子的房間,而是放在家中大家共用的地方」

      [第13頁的精選語句]

      互聯網絡就像一個公眾場所,並不適宜用來當做保姆

      [第11頁的附欄或圖片]

      要有禮貌,也要謹慎

      禮貌

      要學習上網的禮貌守則和禮儀。大部分網絡服務供應商都出版了周全及可行的行為指引。上網的時候,你如果處處為別人設想,守規則,有禮貌,其他使用網絡的人自然十分感謝你。

      謹慎

      有些網絡討論群辯論宗教或其他具爭議性的課題。在這些討論群發表評論的時候要小心,因為你的電子郵件位址和你的名字會公開給討論群的所有成員。結果你多半要花很多時間應付你不想接收的留言。有些討論群根本是看也不該看的,更別說是加入討論了。

      那麼,幾個基督徒自組討論小組,或網絡討論群又怎樣呢?這樣做可以構成更大的難題和危險,後果往往是起初想像不到的。比如說,據聞曾有人懷著不軌企圖,在互聯網絡上以假身分活動。直到目前,在互聯網絡上仍舊無法確認網上各人的身分。再者,這些小組實在跟無休止的大型社交集會差不多,主持的人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才能盡責地好好監管討論組的情況。——參看箴言27:12。

      [第13頁的附欄或圖片]

      你的時間有多寶貴?

      在這20世紀,人的生活日趨複雜。不少新發明本來旨在造益人群,後來卻往往令人浪費了很多時間。此外,充滿不道德和暴力的電視節目、色情書刊、下流的所謂「音樂」唱片等科技的發明,都通通給誤用了。這些東西不但使人浪費寶貴的時間,而且也損害人的靈性。

      基督徒首要關注的當然是屬靈的事物,例如天天閱讀聖經、努力學習及理解屬靈的真理,而守望台社就經常在《守望台》《儆醒!》,以及他們出版的其他書刊裡探討這些無價的真理。人惟有善用時間,認識獨一的真神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熱心地應用這些知識,才可以獲得恆久的裨益。漫遊互聯網絡卻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約翰福音17:3;另參看以弗所書5:15-17。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