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莫桑比克
    1996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目的地——米蘭熱區的卡里科

      由1975年9月到1976年2月,所有被拘押的耶和華見證人,不論囚在監獄裡還是關在營地裡,都被當局調遷。警察和其他地方官吏利用這個祕而不宣的目的地作為又一個武器,對弟兄大加恐嚇。他們對弟兄說:「你們要被猛獸活活吃掉。那是北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一去不回。」不信的家人加入了哭訴哀求的大合唱,切切央求信徒就範。儘管這樣,變節不忠的人仍很少。甚至新近感興趣的人也很勇敢,奮不顧身加入耶和華見證人的行列。歐熱尼奧·馬西特拉就是一個例子。他是個熱中政治理想的人。他聽聞監獄裡擠滿了耶和華見證人,就很好奇。為了明白見證人是怎麼回事,他請求他們同他研究聖經。一個星期以後,他也被捕,並且遞解出境。他是在集中營裡最先受浸的人之一。今天,他是一位環務監督。

      見證人由監獄被押上大型客車、貨車,甚至送上飛機的時候,臉上毫無懼色。1975年11月13日,最壯觀的車隊之一由馬普托出發,共14輛大客車。弟兄們喜形於色,衛兵百思不解,問弟兄說:「你們連自己到哪兒去也不知道,怎會那麼高興呢?你們要去的完全不是什麼好地方啊。」弟兄還是很喜樂。那邊不信的親人在哭,恐懼家人有什麼不測;這邊見證人唱著王國詩歌,其中一首是「鼓勇向前」。

      沿途每經過一個城市,司機就給上司打電話,問問目的地在哪裡,上司老叫他們開到下一站。有些司機走迷了路。不過,最後總算到了米蘭熱,就是贊比西亞省一個區的主要市鎮,離馬普托1800公里。區長向弟兄致詞表示「歡迎」,內容猛烈抨擊見證人,而且語帶恐嚇。

      衛兵把弟兄送到市鎮以東30公里外、門杜茲河的河岸。這個地方叫卡里科,仍舊在米蘭熱區的範圍。自從1972年以來,成千上萬的耶和華見證人為了逃避迫害,紛紛離開馬拉維,到這裡來做難民。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出乎意外來到,叫馬拉維裔的弟兄十分驚訝。莫桑比克裔的弟兄獲得語言不通的弟兄接待,也感到十分意外。不過,大家都覺得是一場驚喜。馬拉維裔的弟兄接待莫桑比克裔見證人,那種熱情好客的精神給司機們留下難忘的印象。——參看希伯來書13:1,2。

      區長就是當年在馬沙瓦監獄跟弟兄們同囚的人。每一組見證人進來,他都問:「希勞萊和鍾古扎在哪兒呢?我知道他們一定來的。」希勞萊弟兄果然到了,區長對他說:「希勞萊,我真不知道該怎麼樣接待你。我們現在是不同陣營的人了。」他堅守自己的理念,而且絲毫沒有讓以往同受鐵窗之苦的人好過一點。他自己說:「我是管綿羊的山羊。」

      國際弟兄團體以愛相助

      耶和華見證人的國際弟兄團體對莫桑比克的弟兄顯出很大的愛心和關懷。他們寫給莫桑比克政府的請願信在郵政機關裡好像洪水泛濫一般。奧古托·諾韋拉在一家電訊公司工作,他的同事常常取笑說,耶和華見證人只是本地的一個小教派。可是,一台台電報機開始收到世界各地發來的信息,他們就沒話可說了。各地的反應排山倒海,證明耶和華的子民的確在愛裡團結起來。

      大概10個月後,一位政府官員到來巡視營地,他承認說,弟兄們是因為無理的指控被囚的。可是,重獲自由的時候還未到。

      新生活的挑戰

      耶和華的子民在莫桑比克的歷史上寫下了新的一章。營區內的馬拉維裔弟兄自行組織起來,分成8個村子。他們在適應叢地的新生活方面吸收了不少經驗,而且掌握了技術,懂得怎樣建造房舍、王國聚會所,甚至大會堂。以往沒有農耕經驗的人對於這種工作,也學到了竅門。另一方面,很多莫桑比克裔的弟兄一輩子都沒有種過田,現在可要嘗嘗耕耘工作的滋味了。頭幾個月,新到的人獲得馬拉維裔弟兄盛情款待,在家裡收容他們,一起用膳。後來,莫桑比克的弟兄就得自建村舍了。

      要自力更生並不那麼容易。雨季剛剛開始,那一帶恰巧天降洪福,甘雨連綿。這一區素常大旱,可是橫貫營區中央的門杜茲河竟然泛濫,弟兄們認為這是耶和華照顧他們的象徵。事實上,這條河常常乾涸,但是以後連續12年,竟沒有一刻缺水。另一方面,穆滕巴弟兄憶述說,「天氣多雨,自然到處都是滑不唧溜的爛泥,本來住在城市的人就更不習慣了。」另外,渡河的橋只是臨時擺放的幾根樹幹,婦女過河步履要保持平衡也很不容易。沙維·登戈回憶說:「我們這些習慣坐在辦公室裡的人,一下子要走進森林裡砍伐木材蓋房子也很為難。」有些人沒有心理準備,遇到這樣的環境就大受考驗。

      回想摩西的時代,有一群『混雜的群眾』跟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走進曠野,他們開始大發牢騷,後來連以色列人自己也埋怨起來。(民數記11:4)同樣,有些還沒有受浸做見證人的,從起初就顯出埋怨的精神,一些受了浸的人也加入了他們一夥。他們去見區長,表示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盡快遣送回家。不過,當局倒沒有順應他們的意思,他們並不能馬上回鄉。當局把他們拘留在米蘭熱。他們許多人對忠信的分子造成不少滋擾。這些人被稱為「叛徒」,住在弟兄們當中,卻隨時不惜出賣弟兄。他們對上帝的愛通不過考驗。

      大會堂倒塌的始末

      當初,馬拉維裔的弟兄享有相當大的崇拜自由。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到達以後,起初也分享到這種自由。他們天天聚集在其中一個大會堂裡,查考每日經文。主持聚會的往往是一位馬拉維裔環務監督。馬托拉回憶說:「經過幾個月的監禁、勞頓以後,同那麼多弟兄一起聆聽屬靈的勸告,的確很有強化作用。」可是,這種有限的自由並沒有維持很久。

      1976年1月28日,政府官員在軍隊護衛下,開進難民營,宣布說:「政府禁止你們在這些會堂或村內其他地方進行崇拜或禱告。這些會堂將收歸國有,交由政府酌情使用。」官員命令弟兄把所有的書籍全拿出來,一律充公。當然,弟兄設法把書藏起來。稍後,政府人員在每個會堂前面懸掛國旗,並且派軍人把守,確保政令嚴格執行。

      這些會堂是用木柱圍成的,看上去很粗糙,其實十分牢固。可是,過不多久,所有會堂全都開始破損。登戈還記得有一次,區長和他剛剛進了一個村子,會堂忽然塌了下來,可是當時沒有下雨,又沒有刮風。區長大叫大嚷說:「怎麼搞的呀?你們太過分了。會堂收歸國有,現在全塌下來!」後來一次,區長對一位長老說:「你們一定是禱告求會堂倒塌,……你們的上帝果然叫會堂塌下來。」

      難民營內的組織

      有9個給莫桑比克弟兄住的村子很快就興建起來,跟原有的8個馬拉維村子平行相對。這兩群人憑著「清潔的言語」團結起來,在隨後12年共同起居作息。(西番雅書3:9)每一個村子分為兩個街區,街道維修完善。每一個街區內,有8塊土地,每一塊的大小是25米乘35米左右。一個街區組成一群會眾。當局在難民營下了禁令以後,弟兄再不能蓋造觸目的王國聚會所。於是,他們建造L型的房子,達成同一個目的。這些房子通常只住一位寡居或獨身的人,讓人家以為是住宅。到舉行聚會的時候,講者站在兩部分直角相連的位置,就可以看見兩邊的聽眾。

      每一個村子周圍,就是那個村的農地。每一群會眾都有「會眾農地」,人人都有分耕種這塊田地,作為自己對會眾需求的貢獻。

      村子的大小在乎人數多少。按照197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最小的村子是莫桑比克7號村,傳道員只有122人,共兩群會眾;最大又最遠的是9號村,傳道員有1228人,共34群會眾。全營共有11個環。這個難民營由馬拉維裔和莫桑比克裔村子組成,另外還有一些附屬地帶。弟兄們把這個營叫做「卡里科圈子」。有檔案可據的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是1981年舉辦的,當時卡里科圈子的總人口是2萬2529人,其中9000人是活躍的傳道員。後來還有進一步的增長。(根據一份名為《眾志成國》的冊子第38,39頁說,當時在任的總統馬謝爾聲稱營內的人口是4萬人。)

      辛戈當政——歲月艱苦

      當然,耶和華見證人被遷到米蘭熱的原意,不光是要成為農業合作社。政府把難民營稱為卡里科改造中心,正好說明政府的用意。在馬拉維4號營中央,有一個管理中心,由政府人員操作,設有辦事處和員工宿舍。政府還設有營房司令和兵士,營內築有監獄,我們很多弟兄都曾經囚在那裡,刑期不一,視乎司令怎樣定奪。

      最劣跡昭彰的司令是辛戈。他出任司令那兩年,弟兄叫做「辛戈朝代」。他一心要破壞耶和華見證人不屈不撓的立場,重新「改造」他們,於是用盡各種各樣的心理手段,甚至使用暴力,但求得逞。他差不多完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可是他講話琅琅上口,娓娓動聽,特別愛打比方。他鼓舌如簧,企圖向弟兄灌輸自己的政治哲學,削弱他們對上帝的愛。他所用的手段之一叫做「五天研討大會」。

      「五天研討大會」

      司令宣布已經定了日期舉行「五天研討大會」,見證人應該從營內推選最勝任的人,一些能夠把有意義的資料向教友轉述的人。這些人將被派到某一個遙遠的地點出席研討會。弟兄料到他別有用心,所以不肯推選什麼人。可是,在場的「叛徒」指名推舉一些擔任要職的弟兄,包括各位環務監督。被推舉的人中,有鍾古扎、登戈、比拉。貨車載走了21個男子、5個女子。他們往北走了幾百公里路,到了利欣加以北、尼亞薩省的一個地方。衛兵把男的關進刑事囚犯的「改造營」,女的關進囚禁妓女的營房裡。

      弟兄姊妹在這裡受盡極端的酷刑,其中一種,施刑的人叫做「基督式」酷刑。受害人的雙臂向外直伸,好像在十字架上一樣,然後有人拿一根木棒,放近雙臂,同雙臂平行,用尼龍繩子把臂膀和木棒緊緊纏住,由一邊的手指頭纏到另一邊的手指頭。手、臂和肩頭完全沒有血液循環,弟兄要這樣站著很久,為的是迫使弟兄喊一聲「解放陣線萬歲」;但這樣的伎倆並沒有成功。忠心的長老比拉在這種殘酷不仁的虐待下,不幸心臟病發作而死。

      姊妹們被迫做「體操運動」,不停跑步,有時候要跑進水裡再跑出來,漫無休止;要不停翻筋斗,上山下山;還有許多不人道的待遇,不計其數。這樣的研討會!這樣的「改造」!

      雖然當局施加殘酷的虐待,大多數弟兄都保持忠貞氣節;只有兩個人屈服。有一位弟兄成功寄了一封信到馬普托市給內政部部長,揭發這樣的暴行。這封信果然奏效。尼亞薩省省長親自乘直升機來巡察。他馬上把司令和他的助理官革職查辦,並且宣布說:「這些人員的行動,違反了解放陣線的方針,現予拘捕。」有些非見證人的囚犯也受到同樣的待遇,他們聽見宣布,無不歡喜雀躍,說:「我們現在重見天日,實在太感謝你們了。」弟兄回應說:「感謝耶和華吧。」

      一段時間以後,弟兄們被遷到別的營房去,在那裡除了強迫勞動以外,再沒有別的虐待。他們住了前後兩年,才被送回卡里科——辛戈在那裡迎接他們。他一再企圖舉辦類似的「研討大會」,要削弱弟兄對耶和華的忠貞,可是都不成功。最後,他離開卡里科之前,以一貫的作風發表演說。他承認失敗,說:「有人砍樹,砍了許多下,差不多砍倒的時候,有別人來接班。那個人只砍了一下,樹就倒下來了。我砍了許多下,可都不濟事。我卸任以後,別的司令會來。他們要用別的法子。你們可不要屈服啊。……只管站穩立場。……不然的話,光彩就全歸他們了。」至於弟兄,他們對耶和華的愛堅貞不渝,要確保光彩榮耀只歸於耶和華。——啟示錄4:11。

  • 莫桑比克
    1996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第140,141頁的圖片]

      在卡里科難民營,弟兄(1)砍柴、(2)踩泥造磚,(3)姊妹挑水。(4)他們想出辦法舉行大會。(5)沙維·登戈、(6)菲臘·馬托拉、(7)弗朗西科·鍾古扎擔任環務監督,負責提供屬靈督導。(8)馬拉維裔弟兄興建的王國聚會所到現在還派用場。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