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生命來自創造嗎?
    生命來自創造嗎?
    • 生命來自創造嗎?

      生命來自創造嗎?

  • 題名頁/版權頁
    生命來自創造嗎?
    • 題名頁/版權頁

      《生命來自創造嗎?》

      本出版物是非賣品,發行本出版物是全球聖經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這項工作靠自願捐款提供經費。

      想自願捐款,請上donate.jw.org網站。

      除非另外註明,所有經文引自《聖經新世界譯本》

      2023年2月印刷

      Chinese Mandarin (Traditional)(lc-CH)

      © 2010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目錄
    生命來自創造嗎?
    • 目錄

      第4頁 生機勃勃的地球

      第11頁 是誰先設計的?

      第18頁 進化論——假設與事實

      第24頁 科學與創世記

      第29頁 你信什麼真的不要緊嗎?

      第30頁 參考資料

  • 你相信什麼呢?
    生命來自創造嗎?
    • 小女孩看著蝴蝶

      你相信什麼呢?

      有些人按字面理解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認為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僅是在幾千年前,而且在六天(每天24小時)內創造的。一些無神論者則認為,上帝並不存在,聖經的記載是神話,而所有生命都是由一些隨機、不受指揮的事件衍生出來的。

      以上兩種見解是對立的。你自己有什麼看法呢?有些人的觀點介於以上兩種見解之間。也許他們相信有上帝並尊重聖經,但也重視一些支持進化論的科學家的意見。如果你有孩子,你也許很想知道,當孩子問及生命的起源時,你該怎麼回答。

      本冊子的出版目的

      我們出版這本冊子,並不是要挖苦以上按字面理解聖經的人,也不是要譏誚不信上帝的人。我們希望本冊子能驅使你重新想想自己的看法有什麼依據。本冊子會解釋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其中的論點也許是你以前沒想過的。本冊子也會強調,你對生命起源的看法為何至關緊要。

      有些人說沒有聰慧的造物主,聖經也不可靠,你相信他們的話嗎?還是會親自看看聖經到底怎麼說呢?哪一個說法才值得你相信?是聖經的還是支持進化論的人的說法?(希伯來書11:1)何不察看一下事實呢?

  • 生機勃勃的地球
    生命來自創造嗎?
    • 行星繞著太陽運行

      生機勃勃的地球

      地球在很多方面都「巧合」地配合得天衣無縫,要不是這樣,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命。對於這些「巧合」,科學家一直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直到20世紀才明白多一點。這些「巧合」包括:

      • 地球在銀河系和太陽系所處的位置;地球運行的軌道、傾斜度、自轉速度;地球與其獨特的衛星月球的關係

      • 磁場和大氣層——地球的雙重屏障

      • 自然循環系統——既能補給又能淨化地球的空氣和水源

      接下來,我們會逐一談談這幾方面。你閱讀下文時,不妨問問自己:「地球有這些獨特現象純粹是出於巧合,還是出於造物主的精心設計呢?」

      地球的位置完美適中

      地球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宇宙中還有別的區域,比地球目前的位置更適宜人類居住嗎?

      如果你要寫自己的地址,你會怎樣寫呢?你可能會寫下你所在的國家、城市和街道的名稱。談到地球的位置或「地址」,我們不妨把銀河系比作地球所屬的「國家」,而太陽系(太陽及一些行星組成的天體系統)就是地球所在的「城市」,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軌道則是「街道」。隨著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已深深意識到地球在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其位置卻完美適中。

      先談談地球所屬的「城市」——太陽系。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一個很理想的區域,跟銀河系中心距離適中。科學家稱這區域為「適居帶」,其中存在的化學元素恰恰足以維持生命。在距離銀河系中心較遠的區域,生存所需的化學元素過於稀少;在靠近銀河系中心的區域,則存在著大量有可能致命的輻射和其他威脅生存的因素,可說是危機四伏。難怪《科學美國人》雜誌(英語)說:「我們的居所[地球]坐落在[宇宙中]最佳的地段。」1

      「街道」位置適中:地球所在的「街道」,即地球在太陽系這個「城市」中運行的軌道,也是最理想的。地球離太陽大約1億5000萬公里(9300萬英里)運行,軌道所在的區域得天獨厚,很適宜生物居住,因為溫度適中,生物既不會凍僵也不會烤焦。此外,地球的軌道接近圓形,所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年到頭都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地球也從太陽得到最佳的能源供應。太陽性能穩定,大小適中,輸送到地球來的能量剛好能滿足地球的需要。有人稱太陽為「非常獨特的恆星」,這樣說一點也不錯。2

      最佳「鄰居」:談到地球的最佳「鄰居」,非地球的衛星月球莫屬。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多一點。與太陽系的其他衛星比較,月球的體積相對其主星地球來說大得出奇。純屬巧合?不大可能。

      月球像是為地球特製的。一個原因是,月球對地球的潮汐起主導作用,而潮汐則對地球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此外,月球的存在也有助於穩定地球的自轉軸。要是沒有月球,地球就會像陀螺一樣左搖右擺,甚至可能會一頭栽倒。這樣,氣候、潮汐等就會發生變異,地球會大難臨頭。

      地球傾斜和轉動

      傾斜度與自轉速度都適中:地球的自轉軸傾斜約23.4度,由此產生了循環更迭的四季,宜人的氣溫,以及多姿多彩的氣候帶。《獨特的地球——為何複雜的生物在宇宙中不常見?》(英語)一書說:「地軸的傾斜度看來『非常適中』。」3

      此外,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而晝夜的長短也非常適中。如果地球自轉速度太慢,白天的時間就會大幅增加,地球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會烤成焦土,另一面則會寒冷如冰。相反,如果地球自轉速度太快,快得令白天縮短至幾個鐘頭,那就會狂風大作,還會有其他不利的影響。

      地球的屏障保護周全

      太空是個險象環生之地,既有致命的輻射,又有飛來竄去的流星體。雖然如此,地球卻能夠在銀河系這個「射擊場」內穿梭,而且幾乎絲毫無損。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有「防彈衣」——強大的磁場和特別設計的大氣層。

      磁場是地球的隱形保護罩

      磁場是地球的隱形屏障

      地球的磁場:地球的核心是一團不停轉動的液態鐵。地球周圍的強大磁場從這裡產生,並延展至太空,形成一道屏障。這道屏障能保護地球,減低宇宙射線的影響,也使我們不致受到來自太陽的種種威脅。這些威脅包括太陽風、太陽耀斑和日冕爆炸等等。太陽風是一股持續不斷的粒子流。太陽耀斑在幾分鐘內釋放的巨大能量,相當於數十億顆氫彈的爆炸力。日冕就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爆炸會把重達數十億噸的物質拋射到太空。太陽耀斑和日冕爆炸都會產生耀眼的極光,這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常出現在地球南北極上空。每逢看到極光,就該令我們想起磁場對地球所起的保護作用。

      北極光

      北極光

      地球的大氣層:這個覆蓋著地球的氣體層,除了讓我們能呼吸,也是地球另一道防護屏障。在大氣層中,有一層離地面較遠的,叫平流層,存在著稱為臭氧的氣體,能夠吸收多達百分之99的紫外線。因此,這一層臭氧能夠保護地球的生物免受致命輻射所傷害,受惠的除了人類,還有氧氣的重要來源浮游生物。值得留意的是,平流層的臭氧含量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能根據紫外線的強度自動調節的,紫外線越強,臭氧的含量就越高。大氣層實在是個靈活、高效的屏障。

      流星

      大氣層保護我們免受流星體傷害

      每天有無數的太空垃圾,從微小的塵粒到巨大的石塊,密集地衝擊地球。多虧大氣層的保護,我們才免受傷害,因為太空垃圾大多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淨盡,化為一閃而過的流星。不過,大氣層和磁場卻不會阻擋生命所需的輻射,例如熱和光。大氣層甚至有助於把熱能傳送到地球的每個角落。到了夜晚,大氣層就彷彿一張毛毯,減緩熱量的散失。

      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確顯示出令人稱奇的設計。時至今日,科學家還未能參透箇中奧妙。另外,大自然的循環系統令地球生生不息,同樣叫人讚嘆不已。

      地球有靈活的雙重屏障,是純屬巧合嗎?

      循環系統,利於生存

      如果房子不通風,水源斷絕,下水道淤塞,垃圾沒清除,房子就不適宜居住。地球好比這所房子,既沒有從外太空引入清新空氣和潔淨的水,也沒有把廢物送到外太空去,但地球的環境卻仍然適宜生物居住,而且生生不息。為什麼呢?關鍵在於自然的循環系統,例如水循環、碳氧循環和氮循環,以下會簡單說明一下。

      水循環

      水循環:水是維持生命不可少的。一個人不喝水,不消幾天就會死亡。水循環讓地球各處都有潔淨的淡水供應。水循環包括三個階段:(1)太陽能將水蒸發到大氣層。(2)淨化了的水凝結成雲。(3)雲轉化成雨、雪、雨夾雪或冰雹,降落地面,再次成為水,完成水循環。每年循環再生的水有多少呢?據估計,水量之多足以覆蓋全球,平均深度超過75厘米(2.5英尺)。4

      二氧化碳和氧的循環

      碳氧循環:我們必須呼吸才能生存。我們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既然世上億萬人和動物都要呼吸,大氣層的氧為何永不枯竭?二氧化碳又為何不會過多呢?關鍵在於碳氧循環。(1)植物利用陽光和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這個奇妙的過程,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2)我們吸入植物產生的氧,完成碳氧循環。這樣,植物得以生長,空氣也得以淨化,而過程是那麼清潔、高效、安靜。

      氮循環

      氮循環:地球上的生物要繼續生存,地球就必須有能力產生蛋白質等有機分子。(A)要產生有機分子就必須有氮。幸好地球的大氣層約百分之78是氮。閃電和細菌將大氣層的氮轉化為能夠被植物吸收的化合物。(B)植物將這些含氮的化合物合成有機分子,動物吃了植物就能吸收氮。(C)動植物死去後,細菌將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使氮返回土壤和大氣層,完成氮循環。

      絕妙的循環再生系統!

      人類擁有發達的科技,但每年製造出多不勝數的有毒廢料,這些廢料都無法再生利用。地球則擁有絕妙的再生系統,能夠通過巧妙的化學作用,回收所有 廢物,循環再用!

      你認為地球的循環再生系統是怎樣產生的呢?專門撰寫宗教和科學文章的作家柯里說,「如果生態系統純粹是碰巧產生的話,就絕不可能如此完美和諧。」5你同意他的結論嗎?

      孔雀

      你會怎樣回答?

      • 你認為地球的獨特之處是出於精心設計的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覺得文中什麼要點最具說服力?

      • 如果有人說地球只是另一個適宜進化發生的星球,平平無奇,你會怎樣回應呢?

      魚群在珊瑚礁裡

      生機處處

      沒有人知道地球上的物種到底有多少,估計數目從二百萬到一億不等。6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究竟有多紛繁?分布的範圍又有多廣大呢?

      泥土:單在100克重(3.5盎司)的土壤裡,就有1萬種 細菌,7可見土壤蘊含的微生物,數目多得驚人!科學家發現,甚至在地面以下差不多3公里(2英里)的土壤也能找到微生物!8

      天空:天空中不僅有鳥兒、蝙蝠和昆蟲,還含有大量植物的孢子、花粉和種子,以及幾千種微生物。《科學美國人》雜誌指出,空氣「跟土壤一樣,蘊含種類繁多的微生物」。9

      海洋:海洋還有許多不解之謎,因為要探究深海,科學家常常要借助昂貴的設備。雖然考察珊瑚礁比較容易,研究也較深入,但是住在珊瑚礁的生物,可能有數百萬種仍待發現。

      生物種類紛繁,叫人驚嘆,一切都是碰巧產生的嗎?許多人都同意一位詩人所寫的話:「耶和華啊,你所造的多麼豐富!這一切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大地布滿你所造的萬物。」a(詩篇104:24)

      飛翔的紅鶴

      a 在聖經裡,上帝的專有名字是耶和華。(詩篇83:18)

  • 是誰先設計的?
    生命來自創造嗎?
    • 海鷗與鯨魚

      是誰先設計的?

      近年,科學家和工程師都紛紛向動植物請教。(約伯記12:7,8)他們研究並模仿生物系統的設計特色,用以研製新產品,或改進現有產品的性能。這門模仿生物設計的科學稱為仿生學。你看下面的例子時,請問問自己:「說到底,這些設計應當歸功於誰呢?」

      研究鯨魚鰭肢

      座頭鯨的鰭

      飛機設計師可以從座頭鯨學到什麼?學到的東西可不少呢!成年的座頭鯨約重30噸,相當於一輛滿載貨物的貨車。座頭鯨長12米(40英尺),身體不大柔軟,有翅膀似的巨大鰭肢,卻是游泳好手,動作靈活敏捷。

      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座頭鯨身體不大柔軟,怎麼能靈活地轉急彎呢?他們發現,祕密藏在座頭鯨的鰭肢裡。鰭肢的前緣不是像飛機的機翼那樣平滑,而是呈鋸齒狀的,上面有一排凸塊,叫做小結節。

      當座頭鯨快速向前游時,小結節能增加上升力和減低水阻力。這是怎麼一回事?《博物學》雜誌(英語)解釋,小結節能激起水流,形成穩定的渦流,滑過鰭肢上面。即使座頭鯨向上游,身軀跟水平面幾乎成直角,小結節也能發揮作用。10

      誰擁有大自然的專利權?

      科學家怎樣應用所發現的原理呢?證據表明,如果飛機的機翼仿照座頭鯨鰭肢的設計,就可以減少襟翼或其他用來調節氣流的裝置。這樣,機翼會更安全,也更易於保養。生物力學專家約翰·朗相信,不久「我們很可能見到,每架噴射飛機的機翼都是凹凸起伏的,就像座頭鯨的鰭肢那樣」。11

      模仿海鷗翅膀

      工程師早已仿照鳥類翅膀的形狀設計飛機的機翼。但最近,這種模仿工程更上一層樓。《新科學家》週刊(英語)報導:「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按海鷗的身體比例,製造了一架遙控飛機,這架飛機能像海鷗那樣盤旋、俯衝和高速爬升。」12

      小飛機的機翼是模仿海鷗的翅膀

      海鷗展翅飛翔,姿態優美,全靠肱骨兩端的關節,讓牠能屈曲和伸展翅膀。《新科學家》週刊指出,研究人員仿照海鷗靈活的翅膀,「在長24英寸[61厘米]的飛機裡安裝小型引擎,控制多條金屬杆去擺動機翼」。這麼聰明的設計,讓這小小的飛機能在高樓大廈之間盤旋俯衝。美國空軍正積極研發這類極度靈活的飛機,在大城市偵察生化武器。

      參照海鷗雙腳

      海鷗站在冰上卻不會凍僵,牠到底是怎樣保存體溫的呢?部分原因在於海鷗身體的奇妙構造。這個起保溫作用的設計稱為逆流交換作用,在許多生活於冰天雪地的動物當中十分常見。

      海鷗的腳有逆流交換作用,所以可以站在冰上

      熱力傳送,熱能保存在體內。只有腳掌冰冷

      什麼是逆流交換作用?要了解逆流交換的原理,請想像有兩根綁在一起的管子,一根有熱水流動,另一根則有冷水流動。如果熱水和冷水都朝著相同的方向流動,那麼熱水大約一半的熱能就會傳給冷水,可是如果熱水和冷水朝相反方向走,熱水的所有熱能就差不多全都 會傳給冷水。

      海鷗站在冰上,血液從冰冷的腳掌流向身體時,由於逆流交換作用,血液就變得暖和。有了這個設計,海鷗的體溫就得以保存,海鷗的熱能也不致從腳掌散失淨盡。航空兼機械工程師阿瑟·弗拉斯說:「在世上眾多交流換熱器中,這是最高效的設計之一。」13海鷗身體的設計實在巧妙,人類已把這個機制應用到工程項目中。

      是誰的功勞?

      一隻箱魨與一個概念車

      這輛概念車的設計靈感來自箱魨,箱魨的身體構造能大大減低其游動時遇到的阻力

      美國太空總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研製一個像蠍子般爬行的多腳機器人。另外,芬蘭的工程師製成了一個像巨型昆蟲似的爬行器,爬行器有六條腿,可以爬過障礙物。有些研究人員參照松果開合的原理,設計了一種有小瓣的布料,小瓣能隨著人的體溫改變而自動開合。汽車製造商正參照箱魨(盒子魚)的構造去研發新型汽車,因為箱魨的設計能大大減低其游動時遇到的阻力。鮑魚的甲殼具有防震的特性,研究人員正嘗試解構箇中奧妙,好製成更輕便、更堅硬的盔甲。

      海豚

      海豚的聲納系統遠勝人工仿製品

      研究人員從大自然得到許多了不起的設計靈感,他們建立了一個資料庫,儲存巨量關乎大自然奇妙設計的檔案。《經濟學人》週刊(英語)說,科學家可以查看資料庫,向大自然請教,「解決設計上的難題」。資料庫裡的檔案稱為「生物專利」。一般而言,個人或公司為新意念或新器具正式註冊,就合法地擁有相關的專利權。《經濟學人》論及這些取得生物專利的檔案,說:「研究人員模仿生物的奇妙設計,稱這些設計為『生物專利』,這其實凸顯出大自然是『專利』的擁有者。」14

      鮑魚的殼

      科學家正在研究鮑魚甲殼的防震特性

      為什麼大自然能給人這麼多了不起的靈感呢?大自然顯然經過巧妙的設計,不少研究人員卻說一切都是千百萬年來誤打誤撞進化而成的。然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卻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微生物學家邁克爾·貝赫在2005年2月7日的《紐約時報》寫道:「[大自然]處處顯出精心的設計,說明了一個簡單而又令人信服的道理:如果有一種動物,不論外形、走路的姿態和叫聲都像鴨子一樣,又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牠不是鴨子,我們就應該下結論:牠是一隻鴨子。」他的意思是什麼呢?「設計如此明顯,我們不應該視若無睹。」15

      壁虎的腳

      由於分子力的作用,壁虎能黏附在最光滑的平面上

      工程師設計出更安全、更靈巧的飛機翼,是值得讚賞的。同樣,發明家設計出更舒適的布料或性能更佳的汽車,也值得表揚。事實上,如果製造商採用別人的設計,卻沒有說明出處,就可能會被視為犯法。

      受過嚴格訓練的研究人員粗糙地仿照大自然的設計,去解決工程學上的難題,然後將原創者精心的意念說成是來自無意識的進化,你覺得這樣公道嗎?仿製品尚且有個聰明的設計者,原創品又怎樣呢?說到底,誰更值得表揚?是設計原創品的偉大工程師?還是模仿原創品的學徒呢?

      結論合乎情理

      許多人仔細觀察過大自然,看出大自然經過設計,就很同意聖經一位執筆者保羅的心聲:「自從創世以來,上帝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就是他的永恆力量和神性,都已清楚可見,從他所造的東西就能看出來」。(羅馬書1:19,20)

      你會怎樣回答?

      • 如果說大自然的絕妙設計是碰巧產生的,你認為合理嗎?

      • 如果有人說生物不過看似 是設計出來的,你會怎樣回應?

      黃金蛛

      有設計者嗎?

      仿製品尚且有設計者,原創品呢?

      纖維

      • 凱芙拉纖維(克維拉纖維)

        人工產品:凱夫拉爾纖維是一種韌度很高的人造纖維,用來製造防彈背心之類的東西。製造凱夫拉爾纖維,要用高溫和有危險性的溶劑。

      • 大自然的產物:黃金蛛(圓蛛)這種蜘蛛能製造七種絲,其中以牽絲最堅韌。論重量,牽絲比棉輕;論強度,它比同重量的鋼絲強;論韌度,它比凱夫拉爾纖維更高。如果我們把一個由牽絲織成的網放大至足球場般大小(每根絲粗1厘米[0.4英寸],絲跟絲相距4厘米[1.6英寸]),這個網的強度足以攔住一架飛行中的巨型噴射客機!蜘蛛製造牽絲,只需室溫而且用水做溶劑就行了。

      導航系統

      • 噴射機

        人工產品:商用客機採用的電腦化自動導航系統,有的不單能使客機從一個地方飛到另一個地方,還能控制客機降落。有一個測試中的自動導航系統,其電腦的體積只有信用卡一般大小。

      • 大自然的產物:君蝶(帝王蝶)從加拿大啟程,飛越3000公里(1800英里),到達墨西哥一個小森林,全憑只有圓珠筆筆尖那麼大的腦袋。牠靠太陽導航,而且有能力抵消太陽移動造成的影響。

      透鏡

      • 針頭上的人工複眼

        人工產品:工程師已經研製出一種人造複眼,這種複眼由8500個透鏡組成,卻只有針頭般大,可用於高速動作探測器和超薄全方位攝影機。

      • 大自然的產物:蜻蜓每隻眼睛由差不多3萬個小眼組成。眾多小眼內的晶狀體產生的影像,拼合成一個廣闊的畫面。蜻蜓的複眼十分銳利,很容易察覺到眼前物體的移動。

        蜻蜓
  • 進化論——假設與事實
    生命來自創造嗎?
    • 猩猩

      進化論——假設與事實

      「進化是事實,就像太陽發熱那樣是鐵一般的事實。」支持進化論的著名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教授斷言。16科學家能從實驗和直接觀察看出太陽是赤熱的,但科學家也能從實驗和直接觀察得到真憑實據,證明進化論確鑿不移、無懈可擊嗎?

      解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一些事情。許多科學家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的後代可能出現輕微的變化,跟祖先有點不同。例如,人能為狗育種,令生下來的狗跟上一代比起來四肢較短,或體毛較長。a有些科學家以「微進化」去稱呼這類輕微的改變。

      可是,支持進化論的人說,這些輕微的變化日積月累,經過數十億年後,就形成巨大的變化,足以令魚演變成兩棲動物,令類猿生物演變成人。這種假設稱為「大進化」。

      達爾文和他的著作《物種起源》

      達爾文及他的著作《物種起源》

      舉例說,達爾文認為,生物出現可見的微小變化,暗示生物也有可能出現大得多的變化,雖然這種現象從沒有人見過。17達爾文也認為,一些原有的生物,即所謂的簡單原始生物發生「極細微的變異」,逐漸演變、發展,經過悠長的時間後,就變成世上千千萬萬種生物。18

      在許多人看來,達爾文這個聲稱合情合理。他們是這樣想的:「既然同一物種可以出現微小的變化,那麼經年累月產生巨大的變化不也是可能的嗎?」b但事實上,進化論卻是建基於三個假設的。以下會逐一談談。

      假設1.突變能為新物種的形成提供基礎。大進化的說法建基於一個聲稱:動植物的遺傳密碼出現突變,即出現隨機的變化,不但能導致新物種出現,還能導致完全不同科的動植物出現。19

      突變後的大花

      突變能使植物發生變異,例如使花朵長得較大,但變異是有局限的

      事實 動植物的許多遺傳細節,都是由遺傳密碼所包含的指令決定的。遺傳密碼存在於細胞核內,好像建築工程的藍圖。c研究人員發現,突變能夠令動植物的後代出現變異。可是,突變真的能產生全新的物種來嗎?在遺傳學方面近百年來的研究顯示什麼呢?

      20世紀30年代末,科學家有個一廂情願的想法。他們早已認定自然選擇的說法是對的,也就是說,他們相信最能適應環境的生物最有可能繼續生存和繁殖下去,也相信自然選擇能通過隨機突變產生新物種。他們想,既然隨機突變能產生新物種,那麼人工誘導的突變應該更勝一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培育研究所的科學家沃爾夫-埃克哈德·倫尼希說:「當時,大多數生物學家,尤其是遺傳學家和繁衍動植物的人,都興高采烈,雄心萬丈。」d為什麼興高采烈呢?花了差不多30年研究植物突變遺傳學的倫尼希說:「那些研究人員以為,以突破傳統的方法繁衍動植物的時候來到了。他們以為,通過選擇和誘導有利的突變,就能繁殖出新的、較好的動植物來。」20事實上,有些人甚至希望能產生全新的物種來。

      變種果蠅

      變種果蠅雖然形狀不同了,但仍舊是果蠅

      歐洲、亞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得到大量的金錢資助,展開研究計劃。他們運用各種方法,聲稱能加快動植物進化的速度。經過四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後,結果怎樣呢?研究人員彼得·馮森布施說:「雖然用了大量金錢,嘗試通過輻照[誘導突變]繁殖出產量越來越高的動植物,但大部分實驗都不成功。」21倫尼希說:「到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地的研究都以失敗告終。科學家們的希望都幻滅了,興致都消失了。在西方國家,人們放棄了誘變育種這個獨立的研究分支。幾乎所有誘變生物……要不是生命力比原來的生物脆弱,就是根本活不了。」e

      雖然如此,科學家從近百年的突變研究和七十年的誘變育種卻收集到不少數據,足以就突變能否產生新物種一事作出結論。倫尼希查考過證據後,得出以下的結論:「突變不能把原有物種[動物或植物]變成另一個全新的物種。這個結論跟科學家在20世紀研究突變所得到的經驗和結果吻合,跟或然率的計算也相符。」

      所以,突變能不能使一個物種演變成另一類全新的生物呢?證據顯示,不能!倫尼希根據研究結果,作出的結論是:「不同物種有不同基因,界限分明。物種之間確實存有界線,是意外的突變不能除去,無法逾越的。」22

      請想想以上事實的含意。科學家訓練有素,尚且不能通過選擇並誘導有利的突變去產生新物種來,那麼一個不涉及智慧的過程能產生更理想的結果嗎?既然研究顯示突變不能使原有物種變成全新物種,那麼大進化又怎麼可能發生呢?

      假設2.自然選擇能產生新物種。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就是所有生物在生存鬥爭中適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的過程。現代支持進化論的人認為,當生物分散到不同地域而孤立起來時,有些生物就會出現基因突變,好適應新環境,繼續生存。支持進化論的人聲稱,這些生物逐漸進化,最終演變成全新的物種。

      事實 上文已提過,科學家從研究得到的證據,充分顯示突變不能產生全新的物種。可是,支持進化論的人卻仍然聲稱,生物如果經歷有利的突變,就會通過自然選擇演變成新物種。他們到底提出什麼證據來支持這種說法呢?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999年出版的冊子提出一個例子,就是「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研究過的13種鳥,現稱為達爾文鳥」。23

      20世紀7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彼得·格蘭特和妻子羅斯瑪麗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對達爾文鳥展開研究。他們發現,在一年旱災之後,島上那些喙較大的鳥存活率比喙較小的高。由於人們主要以鳥喙的形狀和大小來辨認那13種鳥,他們認為這個發現意義重大。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冊子說:「當時格蘭特夫婦估計,如果加拉帕戈斯群島每十年發生一次旱災,也許在二百年後就會出現一個新物種,一種新的鳥。」24

      可是,這本冊子並沒有提到,在旱災發生之後幾年,喙較小的鳥數目再度上升,比喙較大的為多。研究人員發現,當島上的氣候改變,那一年喙較長的鳥的數目就增多,但接著的一年喙較小的鳥的數目又回升,比喙較長的多。研究人員也留意到,有幾個「物種」的鳥出現雜交情況,而後代的存活率比較高。於是,他們作出結論:如果鳥兒繼續雜交,也許兩個「物種」的鳥就會合而為一,成為一個物種。25

      達爾文鳥

      達爾文鳥充其量只說明物種能夠適應氣候的改變

      所以,自然選擇真的能產生新物種嗎?幾十年前,支持進化論的生物學家喬治·克里斯托弗·威廉斯就質疑自然選擇有沒有這種能力。261999年,進化論理論家杰弗里·施瓦茨說,自然選擇的作用可能是協助物種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以求繼續生存,而不是產生什麼新東西來。27

      沒錯,達爾文鳥並沒有演變成「什麼新東西」。鳥仍舊是鳥。牠們雜交這件事,也令人質疑一些支持進化論的人界定「物種」的方法。此外,上文也暴露了一個事實:就算是有聲望的科學研究院,報導證據時也可能有所偏差,不夠全面。

      假設3.化石記錄能證明大進化確曾發生。上文提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冊子,也令讀者以為科學家發現了巨量化石,足已證明大進化確曾發生。這本冊子說:「我們發現了許許多多處於過渡階段的生物,有介乎魚類和兩棲類的,有介乎兩棲類和爬蟲類的,有介乎爬蟲類和哺乳類的,還有介乎靈長類和人類的。因此,當一個物種正在演變成另一個物種時,要把生物分門別類往往很困難。」28

      一個化石

      事實 以上這番話說得煞有介事,實在令人驚奇。為什麼呢?奈爾斯·埃爾德雷奇對進化論深信不疑,卻指出化石記錄顯示的,不是生物隨年月逐漸改變,而是在悠長的歲月裡,「大多數物種都幾乎沒有改變,甚至絲毫沒改變過,沒進化過」。f29

      根據化石記錄,所有主要的動物群是突然出現的,而且根本沒改變過

      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發掘了大約二億塊大化石和多不勝數的微體化石,並已替它們編製目錄。許多研究人員同意,巨量而詳細的記錄顯示:所有主要的動物群都是突然出現的,而且沒有改變過;許多物種突然消失,就像它們突然出現那樣。

      進化論——一種信仰

      暴龍的骸骨

      許多支持進化論的著名科學家,都堅持大進化確曾發生,為什麼呢?支持進化論的理查德·萊翁登是個備受尊重的科學家,他坦言許多科學家都甘願接受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說,「因為我們認定唯物論是正確無誤的」。g到底有沒有聰慧非凡的設計者?這個問題許多科學家根本不屑一顧。為什麼呢?萊翁登說:「我們不能容許上帝踏進科學之門來。」30

      關於這點,《科學美國人》(英語)曾引述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爾克的話,他說:「過去二百年,人們一直鼓吹一種思想,就是:要講求科學,就必須擺脫宗教的束縛。」斯塔爾克也說,在一些專門從事研究的大學,「信奉宗教的人都絕口不提上帝」。31

      要接受大進化確曾發生,就必須相信幾件事。首先,要相信那些堅持無神論和不可知論的科學家,認定他們不會讓個人信念影響自己對科學發現的解釋。其次,要相信所有複雜的生物都是通過突變和自然選擇產生的,儘管事實是,經過近百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突變從沒有令一個物種變成另一個全新的物種。最後,要相信所有生物都是從同一祖先逐漸進化而來,儘管事實是,化石記錄充分顯示各大類的動植物都是突然出現的,並沒有進化成別的種類,經過悠長的歲月也沒有怎麼改變過。這麼看來,你認為大進化的說法是有事實根據的嗎?還是純屬假設呢?要相信進化論,確實需要有「信心」才行。

      a 專門培育出來的狗之所以出現變化,往往是由於基因失去了某些功用的緣故。舉個例,達克斯獵犬的腿較短,是因為軟骨不能正常發育所致,這種狗其實得了侏儒症。

      b 雖然本文常用「物種」一詞,但聖經的創世記並沒有這個詞。聖經所用的是含意廣泛得多的詞,就是「類」。科學家所談及的「物種」進化,往往只是同「類」當中出現差異罷了。

      c 研究顯示,細胞的細胞質、細胞膜和其他結構,也能對生物的外觀和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d 倫尼希本人相信生命來自創造。本文引述的話,是倫尼希的個人意見,他並非代表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培育研究所發言。

      e 突變實驗一再顯示,突變產生的新品種數目逐漸下降,相同的變種生物則經常出現。此外,在植物方面,只有少於百分之一的變種被選來作進一步研究,而這些被選上的,也只有少於百分之一適合商業用途。不管怎樣,突變從沒有產生任何全新的物種來。在動物方面,誘變育種的結果比用於植物方面的更糟,後來,誘變育種的方法更被徹底放棄了。

      f 研究人員常用某些化石記錄來證明進化論的真確性,但就算是這些化石記錄也常常引起爭議。請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冊子《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第22至29頁。

      g 唯物論說,宇宙萬物,包括所有生物在內,都不是由任何超自然力量產生的。

      你會怎樣回答?

      • 如果有人說,既然有證據表明所謂的微進化曾經發生,大進化也就確曾發生,你會怎樣回答呢?

      • 化石記錄顯示,在悠長的歲月裡大多數物種都沒怎麼改變過,為什麼這點值得注意?

  • 科學與創世記
    生命來自創造嗎?
    • 地球與布滿星星的天空

      科學與創世記

      許多人聲稱,聖經中關於創造過程的記載不符合科學。其實,跟科學有衝突的不是聖經的記載,而是某些人的觀點。這些人只按字面理解聖經,錯誤地斷言:幾千年前,宇宙萬物在六日(每日24小時)內受造。

      假如聖經支持這個說法,那麼過去百多年來的許多科學發現就證明聖經並不可信。其實,聖經並不支持這個說法。只要我們仔細研讀聖經,就會看出聖經與公認的科學事實並沒有衝突。因此,耶和華見證人不同意上述這種按字面理解聖經的看法。那麼,聖經到底怎樣說呢?

      創世記並沒有說地球和宇宙不過是幾千年前,在六日(每日24小時)內被造的

      「最初」指的是什麼時候?

      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的第一句話簡短有力:「最初,上帝創造了天地。」(創世記1:1)不少聖經學者都同意,這節經文所說的「創造」,有別於第3節開始談到的創造日所發生的事。這一點意義重大。聖經一開始就指出:整個宇宙,包括地球在內,都在創造日開始之前 很久就已經存在了。

      地質學家估計,地球已經存在了四十億年,而天文學家估計,宇宙可能已經存在了一百五十億年,這些數字也許以後還會有若干調整。那麼,這些數字和日後可能出現的調整,跟創世記1:1有沒有衝突呢?沒有衝突。聖經並沒有指出「天地」存在了多久。所以,科學發現和創世記1:1是沒有矛盾的。

      創造日有多長?

      每個創造日有多長呢?是否指實際的24小時?有些人指出,創世記的執筆者摩西在後來的聖經經卷中提到,上帝在六個創造日完結之後,第七日就安歇,而以色列人要照樣每週工作六天之後,在接著的一天守安息日。(出埃及記20:11)基於這點,這些人認為,每個創造日一定是指實際的24小時。創世記的措辭支持這個推論嗎?

      不。事實上,譯做「日」的希伯來語詞可以指不同長度的時間,而不單指24小時。例如,摩西總結上帝的創造工作時,將六個創造日合稱為一日。(創世記2:4)所以,每個創造日是24小時的說法是過於武斷,沒有任何聖經根據的。

      那麼,每個創造日究竟有多長呢?聖經並沒有說,但創世記第1章和第2章的措辭顯示,創造日指的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六段創造時期

      摩西用希伯來語寫創世記,而且是從地上的人的角度去記述事情的。謹記這兩點,並記住宇宙在創造日開始之前早已存在,許多有關創世記的爭議就會迎刃而解了。何以見得呢?

      六個創造日

      在一個創造「日」期間發生的事件,還延續到下一個,甚至下幾個創造「日」

      如果你仔細看看創世記就會發現,在一個創造「日」期間發生的事件還延續到下一個,甚至下幾個創造「日」。舉個例,第一個創造「日」開始之前,太陽已經存在,但它所發出的光不能到達地球表面,也許是被厚厚的雲層擋住。(約伯記38:9)在第一「日」,雲層開始消散,於是光可以穿過大氣層漫射到地球來。a

      第二「日」,雲層顯然繼續消散,在濃厚的雲層和海洋之間出現了空間。到第四「日」,大氣層漸漸變得清朗,在天空出現了太陽和月亮。(創世記1:14-16)也就是說,從地上的人的角度來看,這時可以看見太陽和月亮了。這些事都是逐步發生的。

      創世記也指出,飛禽在第五「日」開始出現。這時,大氣層也越來越清朗。在聖經原文,「飛禽」一詞包括有薄翅的生物和其他會飛的昆蟲。

      聖經的措辭暗示,在每個創造「日」,即每段創造時期中,一些主要事件很可能是逐漸發生,而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也許有些事件還延續到後來的創造「日」。b

      各按其類

      動植物逐漸出現是否意味著,上帝通過進化來創造種類繁多的生物呢?不是的。聖經很清楚地記載,上帝創造了各大「類」的動植物。(創世記1:11,12,20-25)這些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是不是被設計成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呢?聖經究竟根據什麼來分「類」?聖經並沒有說。但聖經清楚地說,活物湧現,「各按其類」。(創世記1:21)這句話暗示,在同類的生物中,只會看見有限度的改變。不論是化石記錄,還是現代的研究都表明,同類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歲月都沒有多大改變。

      大象、企鵝、紅鶴以及牠們的下一代

      現代的研究證實,所有生物都是「各按其類」地繁衍下一代的

      關於宇宙受造的時期,創世記並不支持那些按字面理解聖經的人的聲稱。創世記並沒有說宇宙,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物,是在沒多久以前的一段短時期內受造的。事實上,創世記談到宇宙的受造和地球上出現生命的經過時,所說的跟現代科學發現是一致的。

      長頸鹿和長頸鹿寶寶

      許多科學家否定聖經中關於上帝創造萬物的記載,只因為他們固執己見或篤信其他科學家的見解。其實,摩西在創世記中說宇宙有開始,而生命則在一段段漫長的時期內陸續出現,他的記載既準確又合乎科學。這點很值得注意。摩西怎能在大約三千五百年前就知道這一切呢?合理的解釋是:上帝既然能夠用大能和智慧創造天地,他自然也能夠將這樣的知識告訴摩西。聖經是「上帝用聖靈啟示的」,這句話一點不假。c(提摩太後書3:16)

      你也許會問:「我信不信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有什麼關係呢?」讀讀接著的文章,你就會看到一些有力的論據,明白你信與不信關係重大。

      a 在描寫第一「日」所發生的事情時,用來指光的希伯來語詞是「奧爾」,指的是一般的光。但是到了第四「日」,聖經所用的詞是「馬奧」,指的是光源。

      b 例如,在第六「日」,上帝說人類「要繁衍增多,遍滿地面」。(創世記1:28,31)這件事在接著的一「日」才開始發生。(創世記2:2)

      c 想看更多資料嗎?請上jw.org網站,看看《聖經值得你相信嗎?》短片。

      珊瑚礁裡的小丑魚

      你會怎樣回答?

      • 對於聖經中關於創造的記載,一些人有什麼誤解?

      • 聖經跟科學在許多方面都一致,為什麼這點值得注意?

  • 你信什麼真的不要緊嗎?
    生命來自創造嗎?
    • 你信什麼真的不要緊嗎?

      一個女孩子

      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你對這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支持進化論的科學家威廉·普羅文說:「我們對進化過程的認識,大大影響我們,改變了我們對人生意義的看法。」他的結論是什麼?「不論是人類還是宇宙的存在,都毫無意義可言。」32

      請仔細想想上述的話的含意。如果人的存在沒有根本意義,那麼你存在就只是為了做點善事或傳宗接代,並沒有其他目的。你死後就灰飛煙滅,不復存在。至於你的頭腦能思考、推理、沉思人生意義,也不過是大自然一宗意外所造成的結果。

      此外,許多相信進化論的人斷言,上帝要不是不存在,就是對人間的事不聞不問。無論以上哪個說法是對的,這都意味著我們的前途就在政治領袖、學者或宗教領袖的手裡。要是這樣,我們從這些人以往所做的事可以推斷,人類社會只會繼續敗壞下去,充斥著騷亂、衝突和腐敗。假如人類真的是進化而來的,看來人就只好聽天由命,乾脆抱著以下的態度生活:「我們只管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就要死了。」(哥林多前書15:32)

      關於人是怎樣來的,聖經說:「[上帝]是生命的源頭」。(詩篇36:9)這句話的確意義重大。

      如果聖經所說的是真的,人的存在就大有意義了。人類的創造主已定下美意,要造福所有決定遵行他旨意的人。(傳道書12:13)他應許終止世上一切騷亂、衝突和腐敗,甚至除去死亡,讓人過美好的生活。(詩篇37:10,11;以賽亞書25:6-8)

      世上有幾百萬人相信,認識上帝、服從他,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約翰福音17:3)他們相信這點,絕不是沒有根據的。事實清楚表明,生命來自創造!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