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機警醒!2010年 | 3月
-
-
電視機
當人們知道怎樣把聲音廣播出去之後,不久發明家又開始研究,到底他們可不可以把動態影像也傳送出去呢?為了讓大家知道傳送影像有多困難,讓我們先看看今天的電視是怎樣運作的。
首先,把電視攝像機對準一個場景,電視攝像機裡的一個裝置會讀取影像,就像我們讀書一樣。我們讀書時是一行一行地閱讀書上的文字,而攝像機裡的裝置則是逐行掃描構成影像的小點(即像素)。這個裝置會把影像轉換為影像信號,這樣就可以傳送到別的地方。而在別處的接收器就可以把收到的影像信號還原為原本的影像,人就可以看到同樣的動態影像。
人們認為一個名叫貝爾德的蘇格蘭人,是最先研發出電視機的人。他是電子工程師,由於健康欠佳,就轉而鑽研他十幾歲時已夢想的東西,就是一台可以傳送動態影像的機器。
貝爾德發明的電視攝像機,是一個大約有30個小孔的圓盤(起初用帽盒來製作),小孔排成螺旋形。圓盤轉動時就會對圖像順序地逐行掃描,並且讓光透過小孔投射在光電管上,光電管會將圖像轉化為影像信號,再將影像信號傳送到影像接收器,接收器會將影像信號放大,傳送到另一個有孔的轉動圓盤和可調光源,影像信號就轉化為亮度明暗不同的小點,在螢幕上重建原本的圖像,但是困難之處就在於兩個不同的圓盤要同步旋轉。貝爾德一面辛苦地研發電視機,一面以擦鞋維生。
1925年10月2日,貝爾德把第一個電視影像從房間的一邊傳送到另一邊。第一個在電視上出現的人是他樓下辦公室的小弟,這個小弟本來很害怕不願意幫忙,但貝爾德逼他上鏡頭,還給他半克朗(當時英國的貨幣單位)作為酬勞他才願意。1928年,貝爾德首次成功地將電視影像傳送到大西洋彼岸。貝爾德是個害羞的蘇格蘭人,當他抵達紐約時還受到一個風笛隊的歡迎,這令貝爾德感到很不好意思。現在,他聲名大噪了,不過,他是第一個傳送動態影像的人嗎?
-
-
大自然早就有了!警醒!2010年 | 3月
-
-
大自然早就有了!
「能聽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華所造的。」——箴言20:12
你的眼睛就好像小型的電視攝像機一樣,眼睛會把看到的圖像轉化為電子信號,再將電子信號沿著視神經傳送到腦的後部分,而我們就是靠這部分來看到東西的。
眼睛雖小卻令人驚嘆,眼睛的直徑只有24毫米(1英寸),重量只有7.5克(1/4盎司)。眼睛的設計精巧,例如眼睛以兩種不同的系統,分別處理明、暗的光線。所以,要是你走進一個漆黑的房間裡,30分鐘之後眼睛的感光度就會增加一萬倍。
在一般的光線下,人是怎樣看到清晰圖像的呢?眼睛感光細胞的數目比大部分攝像機像素的數目還多一百倍以上。而視網膜的中央有一個部分叫做中央小凹,大部分的感光細胞都集中在這裡,是視覺最敏銳的部分。眼睛每秒都會移動好幾次,讓你可以看到很廣的範圍,但令人驚訝的是,中央小凹的大小比這句話的句號還小。
感光細胞產生的電子信號會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一個神經細胞,再傳到視神經。但是神經細胞不單是傳送電子信號而已,還會預先處理信號,如果資料重要就會加強信號,如果不重要,就會減弱信號。
大腦的視覺皮質好像一個先進的影像接收器,能夠凸顯出影像的形狀和邊界。此外,有些對原色的亮光特別敏感的細胞,會產生一些電子信號,這些信號會由視覺皮質加以分析。這樣,人就可以辨別出許多不同的顏色。另外,兩隻眼睛看到的東西也有些微的差異,而大腦可以分辨出這些差異,因此,眼睛可以判斷遠近。
想一想,如果你從遠處看到一群人,你的眼睛就會將看到的臉孔轉化成電脈衝,傳送到大腦,而大腦會將這些信號轉化為清晰的影像。大腦還會分析這些臉孔的細節,並跟你記憶中的臉孔進行比較,讓你馬上認出誰是你的朋友。這個過程不是很令人驚嘆嗎?
[第7頁的圖片]
眼睛的功能多麼奇妙,一定有一個很厲害的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