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藝術?警醒!1995年 | 11月8日
-
-
何謂藝術?
《儆醒!》雜誌駐西班牙通訊員報導
在你有生以來所看過的景象當中,哪一個才是絕美之景?是絢爛多彩的日落、白雪蓋頂的山脈、繁花似錦的沙漠,還是色彩斑斕的秋日樹林?
大地風光如畫,實在令人神往,我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會對某些奇美的景象念念不忘。要是可能,我們大都喜歡在樂園般的環境度假,把最難忘的景象拍攝下來,留為紀念。
你下次凝神欣賞這些未受破壞的壯麗景色時,不妨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假如美術館的每一幅畫都是出自「無名氏」之手,你豈不會覺得美中不足嗎?你如果對畫展讚賞不已,每一幅都是超凡之作,別有一種華美,你當然想知道畫家是誰,對嗎?那麼,我們只顧欣賞大地的壯麗奇觀,卻把創作這些結晶的藝術家置之不理,我們應當就此感到滿足嗎?
誠然,有些人聲稱自然界並沒有藝術這回事,他們認為藝術不但需要人運用創作技巧,同時也需要人具備鑑賞力。不過,這樣的定義也許過於狹隘。藝術究竟是什麼?
藝術之定義
給藝術下一個人人都滿意的定義是沒有可能的。不過,《韋氏第九新大學辭典》所下的定義頗為恰當,藝術就是「刻意運用技巧和創作想像力,尤指創作美術品方面而言」。根據這個解釋,我們可以說藝術家不但要掌握技巧,同時也要具備創作想像力。他只要善用這些才能,就可以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
創作技巧和想像力是否僅限於人為的藝術作品才可以表現出來呢?環顧四周的大自然,這樣的創作才華豈不是顯而易見嗎?許多人一眼就看出自然界其實在在都展現出卓絕不凡的創作技巧和想像力。
在世人眼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參天紅杉、太平洋一望無際的珊瑚礁、雨林瀑布的壯觀奇景,以及非洲草原的浩瀚獸群都是獨創一格的奇觀,價值比「蒙娜·麗莎」肖像畫珍貴得多。由於這個緣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就把美國的紅杉國家公園、在阿根廷和巴西交界的伊瓜蘇瀑布、澳洲的大堡礁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定為人類「世界產業」的一部分。
這些天然奇珍異寶與人為藝術傑作都一同被歸入世界產業之列。為什麼呢?目的是要保存任何具有「異常珍貴價值」的文物勝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不管是印度的泰姬陵還是美國的大峽谷,兩者的美都別具一格,為了造益後世,這些勝地是值得保護的。
然而,你並不一定要遠赴國家公園才可以觀賞創作技巧。你的身體就是個無與倫比的例證。古希臘的雕塑家把人的體態美視為優秀藝術的典範,他們力圖以盡善盡美的方式把人的體態表現出來。如今我們既然熟悉人體的運作過程,就可以細心欣賞人體設計和創造所需的無上本領。
創作想像力又怎麼樣?且看看孔雀開屏,尾羽圖案精美奪目;嬌嫩的玫瑰盛開,絢麗無比;還有耀眼的蜂鳥在空中蹁躚,舞姿優美動人。這些宜人的景象即使還未在畫布或照片上出現,本身已顯出無比的藝術才華。箭根薯百合花的淡紫色花絲把《全國地理雜誌》的一位作家迷住了。他問一位年輕的科學家這些花絲有什麼目的。科學家言簡意賅地回答說:「花絲展示上帝的想像力。」
自然界不但展現超卓的技巧和豐富的創作想像力,同時也給藝術家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藝術家與大自然心心相印。嬌花綻放,色彩層次鮮明,無限嫵媚的花朵輕彎小蠻腰,為的是要向藝術家細訴心曲。」
有些藝術家試過刻意模仿大自然的美,但不得不公開承認自己望塵莫及。米開朗基羅公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坦言:「跟上帝的完美傑作相比,真正的藝術作品簡直相形見絀。」
像藝術家一樣,大自然的美也教科學家嘆為觀止。數學物理學系教授保羅·戴維斯在《上帝的意念》一書裡解釋說,「提起大自然,甚至講究實際的無神論者也會肅然起敬,他們懷著景慕之心探索自然界的奧妙,對大自然的壯觀心醉神迷。這樣的敬慕之情其實跟崇拜並無二致。」我們可以從這點獲得什麼啟發呢?
藝術結晶的原作者
美術學生如果想對藝術家的作品有全面的了解,有多一點賞識,就先要熟悉他的個人背景。學生意識到藝術家的作品就是他本人的寫照。同樣,大自然的藝術也把原作者——全能上帝的品格反映出來。使徒保羅解釋說:「上帝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從他所造的東西就可以明白。」(羅馬書1:20)更重要的是,地球的創造主絕不是無姓無名的。正如保羅向當日雅典的哲學家指出,「[上帝]離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遠。」——使徒行傳17:27。
上帝所創造的藝術品並非是毫無目的之作,也不是僅憑機遇碰巧產生的。這些藝術傑作不但給我們增添人生樂趣,同時也把偉大無倫的藝術家的創作技巧、想像力和高貴品質顯露無遺。這位藝術家就是宇宙的設計者耶和華上帝。下篇文章會進一步探討,我們可以怎樣加深對這位偉大無倫的藝術家的認識。
[第3頁的圖片鳴謝]
Musei Capitolini, Roma
-
-
現今最受冷落的藝術家警醒!1995年 | 11月8日
-
-
現今最受冷落的藝術家
「大自然是上帝的傑作。」——托馬斯·布朗爵士,17世紀醫生。
達芬奇、倫勃朗、梵高——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名字。你也許從未欣賞過他們的原作,卻深知他們是舉世聞名的大畫家。憑藉個人的藝術作品,他們得以永垂不朽。
上述的大畫家把神祕莫測的微笑、打動人心的肖像、大自然的旖旎風光保存在畫布上。他們的名畫至今仍不斷啟發觀賞者的想像力。即使跟這些大畫家相隔數百年,我們也同樣被這些景象迷住了。
我們雖然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藝術評論家,但仍能識別哪些是卓爾不群的藝術結晶。我們所以讚賞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是因為我們像他一樣具有審美眼光。我們對顏色、形狀、圖案和光線都非常敏感;這種敏銳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許把其看作理所當然。毫無疑問,大家都喜歡用悅人眼目的圖畫或裝飾品點綴住所。雖然品味因人而異,但大部分人無疑都賦有審美眼光。這種天賦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親近創造主。
審美天賦
人有許多特性是動物所沒有的,其中一種就是審美眼光。《綜合藝術論文——藝術通史》這部著作指出,「人可說是具有審美能力的動物。」由於與動物迥然有別,我們會用不同的眼光觀賞大自然。狗懂得欣賞瑰麗的日落嗎?
是誰把我們造成這樣的?聖經解釋說,「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1:27)這並不是指人類始祖貌似上帝,而是指他們生來就具備像上帝一樣的特性,其中一種就是審美能力。
腦子會進行某些高深莫測的過程,使人能夠領會事物的美。首先,我們要是深受某種聲音、氣味、色彩,或物件的形狀所吸引,身體的官能就會把這些資料傳送到大腦。然而,傳遞信息的電化脈衝只能讓我們知道四周所發生的事,卻不能使我們產生美感。即使是同樣的花草樹木和雀鳥,我們的觀感始終跟動物大不相同。這些東西也許未必能提供即時的實際裨益,卻至少為我們增添樂趣。與動物腦袋截然不同的是,我們的腦子能夠辨識這些東西的藝術價值。
審美能力不但觸動我們的心弦,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充實。瑪麗是西班牙的居民。多年前11月一個傍晚,她站在僻遠的湖邊觀賞日落;對於當時的情景,她依然記憶猶新。瑪麗說:「一群接一群的鶴鳥迎面飛來,互相叫喚。夕陽西下,天空紅霞燦燦。成千上萬的鳥兒展翅高飛,形成蛛網式圖案。這些候鳥每年都從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移棲西班牙。當時的景象實在瑰麗無比,我禁不住掉下淚來。」
為何會有審美天賦?
在大部分人看來,與生俱來的審美能力清楚表明,仁愛的創造主確實存在。他希望聰慧的受造物能夠欣賞自己的藝術傑作。我們把審美天賦歸功於仁愛的創造主是多麼合情合理,這樣做也令我們深感滿足。聖經闡明「上帝就是愛」,愛的精髓在於分享。(約翰一書4:8;使徒行傳20:35)耶和華樂意跟我們分享他的藝術創作。即使是最優秀的音樂作品,如果從沒有人欣賞,樂曲的妙處就會盡失,從未展出過的繪畫佳作也一樣。藝術創作是供人分享、欣賞的;如果沒有觀賞者,藝術品就會變得索然無味了。
照樣,耶和華創造美麗無倫的傑作,目的也是讓世人分享、欣賞的。事實上,人類始祖的家就是一個廣闊的樂園稱為伊甸,意思是「愉快」。上帝不但使地球遍滿他的藝術傑作,同時也賜給我們觀賞的能力。絕妙之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正如保羅·戴維斯所評論,「有時大自然看來像要『特意』製造一個趣味盎然、豐富多采的宇宙。」我們覺得宇宙趣味盎然、豐富多采,正是因為耶和華「特意」把我們造成具有學習和欣賞的能力。
難怪古今文化都不約而同表揚大自然的美,不論是石窟畫家還是印象派畫家,大家都爭相模仿自然界的美景。數千年前,在坎塔夫里亞省阿爾塔米拉的岩洞壁上,西班牙北部的居民刻了輪廓鮮明的動物圖像。百多年前,印象派畫家走出畫室,奔向大自然;他們力圖捕捉原野花卉的鮮豔色彩,又嘗試把水波所反射的顏色變化表現出來。甚至年幼的孩童也深受漂亮的事物所吸引。事實上,只要有顏色粉筆和畫紙,大部分孩童都喜歡運用想像力,把自己最欣賞的景象描繪出來。
現今許多成人都喜歡把名山勝跡拍攝下來,留為紀念。即使沒有照相機,我們也可以在腦海裡重溫數十年前所看過的美麗景象。上帝創造我們,顯然是要我們在地上的家園裡享受生活樂趣;他把我們的家點綴得五彩繽紛。(詩篇115:16)然而,上帝還有另一個理由要賦予我們審美的能力。
『他的特質清楚可見』
隨著我們不斷提高自己對天然藝術的欣賞力,我們就能夠對創造主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偉大創作隨處可見。有一次,耶穌叫門徒仔細看看加利利境內的野花。他說:「向野地裡的百合花學個教訓,看看它們怎樣成長吧;它們不勞碌,不紡紗;可是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享盡榮耀的時候,他所披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馬太福音6:28,29)嬌小的野花足以提醒我們,上帝對人類的需要並非漠不關心。
此外,耶穌也指出,你可以憑某人的「果實」,也就是作為,判斷他的為人。(馬太福音7:16-20)同樣,我們也可以期望,只要細心觀賞上帝的藝術創作,我們就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品格。因此,「自從創造世界以來」,上帝有什麼『特質是清楚可見的』呢?——羅馬書1:20。
詩篇的執筆者讚嘆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詩篇104:24)上帝給地球「繪製」的動植物美不勝收,甚至在調配顏料方面,他的智慧都是顯露無遺的。法布里希和赫爾馬尼在《顏色——平面造型藝術設計與美學》一書裡指出,「顏色既能振奮人心,又能悅人眼目。」調和的色彩、鮮明的對比觸目皆是,這樣的顏色搭配不但賞心悅目,也令人精神煥發。最引人注目的也許是彩虹光所產生的顏色效果:變幻斑斕的彩虹色。這是巧妙設計的有力明證!
蜂鳥披著一身虹彩,這個斑斕景象尤為常見。a牠們的羽毛這麼絢麗耀目,究竟是由什麼促成的?蜂鳥的羽毛非常獨特,上端(頭三分之一)能夠把陽光折射成彩虹色,有點像稜柱射出七色光彩一樣。蜂鳥有不少俗稱,例如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等,這正好表明牠們就像閃爍耀目的寶石一樣,發出紅色、藍色和綠色的光輝。莎拉·戈德溫在《蜂鳥》一書裡問道:「這些纖美的動物極其可愛動人,牠們到底達成什麼目的?」她回答說:「就科學家所知,除了令人一飽眼福之外,蜂鳥在地上並無什麼目的可言。」毫無疑問,在調配顏料方面,世上從來沒有畫家能夠這麼揮灑自如!
瀑布雷鳴、潮汐漲退、波濤澎湃、森林的參天古木隨著陣風婆娑舞動——我們只要欣賞一下這些大自然的壯觀,就可以覺察出上帝的能力。像幽靜宜人的景象一樣,充滿活力的藝術傑作也同樣動人心弦。美國著名博物學家繆爾有一次描述,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脈的花旗松遭風暴吹襲的情景:
「花旗松雖然比較幼嫩,也高達100呎左右。毛茸茸的樹梢在風中輕快搖曳,婆娑起舞,恍似欣喜若狂。……暴雨傾瀉而下,裊娜的樹梢全然飄動,颯颯作響;樹枝來回晃悠,上下蹁躚,左旋右轉,勾劃出各種橫直曲線,變化多端實在難以形容。」正如詩篇的執筆者在數千年前寫道,『狂風……要讚美耶和華』;上帝具有超絕的能力,這只是其中一例而已。——詩篇148:7,8,《新譯》。
很久以來,日本人都一直認為嬌美的日本鶴是愛的象徵。鶴鳥的求偶式舞蹈既複雜又嬌媚,像芭蕾舞那麼婀娜多姿。這些富有表演天分的雀鳥極其珍貴,日本政府已把牠們歸入「天然奇珍異寶」之列。鶴鳥終身配對,長相廝守約逾50年,日本人因此認為牠們是忠於配偶的典範。
上帝的愛又怎麼樣?饒有趣味的是,聖經把耶和華對手下忠僕所提供的仁愛保護,比作母雀把幼雛隱藏在翅膀蔭下,以免遭受風吹雨打。申命記32:11談及母鷹「攪動巢窩,飛翔在雛鷹之上,搧展翅膀,接取雛鷹,背在自己的兩翼之上。」(《新譯》)母鷹這樣做,目的是要鼓勵雛鷹振翅學飛。雖然鮮為人見,但據報有人曾目睹母鷹把幼雛背在翅上,幫助牠們在天際飛翔。——詩篇17:8。
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四周的自然界,就會留意到若干正在發揮作用的大自然法則,這一切正好把上帝的各種品格特性顯露無遺。
豐富多采令生活充滿情趣
上帝的創造傑作觸目皆是,明顯的特色就是種類繁多。植物、雀鳥、動物和昆蟲的種類何其豐富多采,實在叫人大感驚訝。在熱帶森林裡,僅是一公頃的面積就可能藏有300種樹木和4萬1000種昆蟲;三平方公里的地區足以成為1500種蝴蝶的棲息地;一棵樹也可以是150種甲蟲的家園!正如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橡樹或老虎的情形也一樣。世上的藝術家無不重視原創能力,然而這種能力卻是大自然的天賦特色。
當然,我們僅是簡略提及天然藝術的幾方面。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其中的藝術結晶,就可以辨識上帝的不同品格特徵。如果要了解上帝的品格,我們就需要運用他所賦予的審美能力。我們可以怎樣學會對偉大無倫的藝術家表現進一步的賞識呢?
[腳注]
a 不少蝴蝶都有彩虹色翅瓣,且以美洲熱帶閃蝶為例,有些類型的翅面附有鮮藍色金屬光澤。
[第7頁的附欄]
我們需要知道誰把我們造在世上
有一次,聖經翻譯家羅納德·諾克斯跟科學家約翰·斯科特·霍爾丹討論神學。霍爾丹推論說:「既然宇宙有數以億萬計的行星,至少一個行星有生物存在豈不是必然的結論嗎?」
諾克斯回答說:「先生,如果蘇格蘭場的偵緝人員在你的行李箱內發現一具屍體,你會告訴他們:『世上有無數的行李箱,諒必有一個會載著屍體吧?』我認為警方仍想知道誰把屍體放在行李箱內。」——《利特爾與布朗共同搜集的趣聞軼事》。
除了滿足好奇心之外,我們還有另一個理由要知道誰把我們造在世上,那就是要把榮耀歸給應得的一位。傲慢的評論家要是把天才畫家的作品評為油畫店碰巧產生的作品,你認為這位畫家會有怎樣的反應?同樣,我們如果把宇宙創造主的藝術結晶歸功於盲目機遇,這豈不是大大侮辱他嗎?
[鳴謝]
Courtesy of ROE/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 photograph by David Malin
[第8頁的圖片]
鶴群振翅飛翔
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石窟畫
[第9頁的圖片]
海豚、蜂鳥和瀑布顯露偉大藝術家的不同品格
[鳴謝]
Godo-Foto
Godo-Foto
G. C. Kelley, Tucson, AZ
-
-
怎樣觀賞四周的美景警醒!1995年 | 11月8日
-
-
怎樣觀賞四周的美景
「不論用什麼語言,我們最初表達的言詞之一就是『讓我看看!』」——小威廉·懷特。
小孩睜大眼睛看蝴蝶拍翅而飛,老年夫婦凝視絢爛的日落,家庭主婦欣賞自己所插的玫瑰花,——這刻他們都不約而同把注意集中在美麗的景物之上。
既然上帝所創造的美物隨處可見,我們就不一定要出外旅遊才可以細意觀賞。令人生畏的景象也許遠在他方,不過近在咫尺也可觀賞到動人的傑作。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怎樣著手。
一句諺語說得不錯,「情人眼裡出西施。」雖然四處都有美景,但不是人人都會敏於留意。美麗的景物可能要借助畫家的筆觸或攝影技術,才能喚起大眾的注意。事實上,許多藝術家都相信,成名與否得視乎個人的洞察力,眼光甚至比筆法更為重要。莫里斯·格羅澤在《畫家的鑑賞力》一書裡解釋,「畫家憑眼光繪畫,而不是靠雙手的。他無論看見什麼,只要眼光銳利,就可以將其描繪出來。……眼光銳利就是關鍵所在。」
不管我們是不是藝術家,我們都可以學會用清晰的目光注意四周的美景。換句話說,我們要用新的角度外出觀看事物。
關於這點,博物學作家約翰·巴雷特強調親身體驗的價值。他說:「要親自看看和接觸動植物,也要多嗅聞、多聆聽大自然的氣息,沒有什麼能替代這樣的親身經歷。要把美景銘記在心坎裡。……無論在哪裡,我們都要首先縱目四顧,享受其中的美景,然後再仔細看看。」
我們究竟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我們起初可以學習注意構成美感的四個基本要素。耶和華的創作豐富多采,我們一般都可以在各種創造物身上看到這些要素。我們越經常停下來觀察上帝的偉大創作,就越發對他的藝術才華讚嘆不已。
辨識美的要素
形狀和圖案。世界四周的事物都充滿各種不同的形態、形狀。有些是線條圖案,例如一叢叢細長的竹柱;另一些是幾何圖形,一個例子就是蜘蛛網。其他則是不定形的,比如變幻無常的雲霧。不論是珍奇的蘭花、螺旋形貝殼,還是光禿禿的樹枝,許多不同形態都是嫵媚動人的。
同一的形狀即使重複多次,也可以構成悅人眼目的圖案。且舉例說明。試想像一下森林的叢叢樹幹。樹幹形狀雖然各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處,其構成的圖案又異常悅目。如果要辨認這些樹幹的形狀及圖案結構,就一定要有光線才行。
光線。光線強弱有致使美麗的形狀倍添新趣。光線不但使細節顯得突出,同時也給質感添上色彩,別有一種神韻。光線會隨著時分、季節、氣候,甚至居住環境而變化。雲霞漫天,光線柔和,最適宜就是欣賞野花或秋葉的明暗層次;在朝日晚霞的襯托下,峻嶺奇峰也顯得分外迷人。在北半球,融融的冬日給田園風景添上浪漫色彩。另一方面,燦爛的熱帶陽光把清澈的大洋淺岸變為潛水人士的樂土。
雖然這樣,還有一個要素是不可少的。
顏色。顏色使四周的景物顯得生氣勃勃。景物雖然可以憑形狀區別,顏色卻把不同景物的獨特之處顯露無遺。此外,顏色如果搭配恰當,就會使精美的圖案和諧一致、別具一格。令我們觸目的可能是熾熱絢爛的紅與橙,也可能是柔和恬靜的藍與綠。
試想像一下,林中空地上點綴著簇簇黃花。晨曦照耀,清風徐來,盛開的黃花看起來格外鮮豔奪目;縱目遠望,陰沉的樹幹擁著朝陽。前後景物相映成趣。我們已構想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來,現在要做的只不過是給畫「裝上框架」,這就是構圖的作用所在。
構圖。構圖是由形狀、光線和顏色這三個基本要素共同組成的。就這方面來說,我們所擔任的觀賞者角色確實舉足輕重。我們只要前跨、後退、側移兩三步,又或者攀上高處、走往低處,看起來景物的位置就有所不同,光線也有所差別。這樣,我們就可以按個人的喜好把景物細意剪裁,把自己所欣賞的部分保存下來。
每當我們遇見壯麗的景物,腦海就自然會構想出一幅以附近的花草樹木作為襯托的風景畫。然而,我們如果仔細留意,腳下還有許多精細美妙的景物可供欣賞哩。
巨細無遺
上帝的一切創作都瑰麗絕倫、巨細無遺。我們一旦學會留意細節,生活就不愁缺乏樂趣。把細節合併起來,也別有一種和諧悅目的效果。細節彷彿微型畫一樣,點綴著大自然的巨大畫布。我們只需彎腰細察,就可以欣賞到這些微型畫了。
攝影家蕭約翰在《大自然特寫》一書裡描述這些畫中畫說:「每次就近觀看大自然的細節,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仔細一看再看,每次都叫我驚奇不已。……首先,我們看見廣闊的遠景,接著是畫角的一片色彩。仔細再看之下,原來是嬌媚的鮮花,還有一隻蝴蝶在花間飛舞。蝴蝶的翅膀顯出清晰的圖案,每個翅瓣都完美無缺,排列得十分精緻。我們如果真的明白,連蝴蝶的翅瓣也設計得美輪美奐,就不難嘆服大自然的設計真是多麼十全十美了。」
無論大小,大自然的藝術總是賞心悅目的,並且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親近創造主。耶和華勸勉說:「你們向天舉目吧!」不管是天空的星宿還是上帝的其他創作,我們只要停下來觀看、凝視、甚或遐想,我們就會受到提醒「創造了這些萬象」的那位是誰。——以賽亞書40:26,《新譯》。
觀察入微之輩
在聖經時代,上帝的僕人對受造眾生特別感興趣。據列王紀上4:30,33所載,「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的一切智慧。他講論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樹直到牆上長的牛膝草,又講論飛禽走獸、昆蟲水族。」
所羅門對創造奇觀深感興趣,部分原因可能在於父親所立的榜樣。大衛在少年時期是個牧人,經常沉思上帝的偉大創作。壯麗雄偉的天空尤其令他嘆為觀止。他在詩篇19:1(《新譯》)寫道:「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可參閱詩篇139:14。)很明顯,大衛由於經常與受造眾生接觸,所以能夠進一步親近他的上帝。同樣,我們也可以效法大衛的榜樣。a
藉著認識和體會上帝的藝術創作,我們就能像這些敬虔男子一樣振奮精神,這樣做也為我們的一生平添不少樂趣。今日的娛樂往往流於低級趣味,現今的世界既然充斥著這樣的娛樂,對我們自己及家人來說,觀賞耶和華的創造物無疑是對身心有益得多的活動。人如果嚮往在上帝所應許的新世界裡生活,就可以永遠享受這樣的消遣。——以賽亞書35:1,2。
除了觀賞四周的藝術創作之外,我們還要認識這位藝術大師的各種特質;我們一旦這樣做,就無疑會受到感動要響應大衛的讚美:「[耶和華]啊!在眾神之中,沒有能和你相比的,你的作為也是無可比擬的。」——詩篇86:8,《新譯》。
[腳注]
a 其他聖經執筆者,例如亞古珥和耶利米等,也是善於觀察的博物學家。——箴言30:24-28;耶利米書8:7。
[第10頁的圖片]
圖案和形狀、光線、顏色和構圖的例子
[鳴謝]
Godo-Foto
-